<h1>华中校园情结,牵动着我们大家。那些年,一批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华中厂子弟学校。是这所军工企业的子弟学校,让大家相遇、相知,共同生活、工作,相互理解、信任,相互关心、帮助,编织了难忘的华中校园情结。历经了岁月的变迁,很多老师调离了华中子校。但是,不论你走到哪里,走出多远,老师们和当年的学生们一样,都忘不了那些年美好的校园往事。</h1> <h1>为了满足老师们相互联系的愿望,石霞老师运用微信,组建了华中厂子校教师群。给老师们搭起了一个回顾当年、畅谈友情的网络平台。石老师为大家做了一件大好事,挑起了群主的重担,受到了老师们的热情欢迎和赞誉。</h1> <h1>建群后,老师们在群里发了许多华中子校的老照片。这些见证了华中子校历史的老照片,非常难得、非常珍贵,值得大家收藏,作为永久的纪念。为了便于大家集中翻阅和集中收藏,现将收集到的照片编辑成"华中子校老照片集锦"两册,奉献给大家。</h1><h1>下面是华中子校历届高中毕业生纪念照,这些当年的学子,如今都已合家欢乐、事业有成了。</h1> <h1> 不计辛勤一砚寒,</h1><h1> 桃熟㳘丹,李熟枝残,</h1><h1> 种花容易树人难。</h1><h1> 幽谷飞香不一般,</h1><h1> 诗满人间,画满人间,</h1><h1> 英才济济笑开颜。</h1><h1><br></h1> <h1>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年代里,你还记得吗,当时评先进都和学大庆精神掛钩。我们学校被评为,工𠂆里"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还评出许多老师为先进个人。</h1> <p class="ql-block">二三八厂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p> <h1>1985年,国家为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定于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这是过第一个教师节时,兴高采烈的老师们,与厂领导在一起的合影。</h1> <h1>这是当年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功臣,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非常好,大家都记住了他们,他们功不可没。</h1> <h1>这些当年的孩子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帮助、带领下,为学校争得了很多荣誉</h1> <h1>老师们留下一张张青春的面影,大家不会忘怀那些美好的往昔。</h1> <h1>随着时间的变迁,一些老师调走了,另一些老师调进了,他们虽从未相识,但却感到很亲切,在华中子校待过的老师,都是有缘人!</h1> <h1>韶山之行充满了期待,缅怀领䄂、陶冶情操。</h1><h1>大家表示热爱教育事业,在岗位上再创佳绩。</h1> <h1>华中子校是一个大家庭,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大家坦诚相待,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h1><h1>虽然后来有些老师从子校调离,多年不见,虽然有些老师退休闲暇,现在与外地儿女同居,但是,老师们依然旧情难忘、心心相系,相互牵挂着。</h1> <h1>学校是见证孩子们成长的地方。他们从稚嫩到成熟,从没有文化到掌握知识,他们从不辨是非到德智体美,老师们倾注了大量心血。</h1><h1>看到学生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毕业离校,我们感到心慰、感到幸福。</h1> <h1>多才多艺的老师们不仅业务精湛,还能歌善舞、爱好多多。</h1><h1>他们正在表演节目。</h1> <h1>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对学校、对老师,都有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后,他们召开同学会,都忘不了邀请恩师参加。</h1> <h1>郑屹、张凛、刘桂荣老师与我们分别三十多载,前年专程来孝感探望大家。</h1><h1>老朋友们再相聚,格外亲切,感慨万千,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h1> <h1>让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华中子校的历史吧。华中子校的前身,是向阳仪器厂子弟学校。1967年建厂,很快发展到几百名职工,职工子弟不断增加。于是工厂在向阳山上,建起了几排小平方和一栋二层小楼。调来了一批中、小学老师,办起了工厂自己的子弟学校。</h1> <h1>学校很快具备了开课条件,学生们从附近农村的借读学校回来了,每天爬上家属区环绕的向阳山,在属于自己的学校教室上课了。</h1> <h1>为了搞好子弟教育,工厂为学校建起了一座壮观的教学大楼,从全国各地师范院校招来了一批批毕业生,又为学校添置了大量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不断地改善教学条件。</h1> <h1>工厂2004年搬迁到孝感,如今已经14个年头了。原来的华中子校教学大楼,在沉寂中已经开始破旧了。</h1><h1>这里曾经是我们教书育人、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这里,让我们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h1> <h1>我们在华中校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华中校园的风光已成为历史,留下的是老师和学生们难忘的美好回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