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每个角落都铭记在心(2024下篇)

逸翔

  这是本文最后一集,介绍解放后特别是新世纪清华大发展的东区(地图浅黄色部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以前说到上世纪50年代末特别在1960年京包铁路东迁800米后陆续在清华坐标系东北部分建设了主楼建筑群、9003和学生宿舍区8-12号楼,这是东区发展第一次高潮。上世纪90年代又从主楼南扩收购了东升乡部分菜地开辟了坐标系东南部分,加上北部边界向北推进,从而完成了东区发展第二次高潮,至此就形成了今日之大清华疆域。这两次校领导扩校的英明决策为清华日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土地基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清华获得了大发展的宝贵机遇,学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东区的大发展为此奠定了学校的硬件基础。本集介绍新世纪以来东区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地图黄色部分),也给老校友详细介绍一下新校园,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我们回到从学校坐标系的原点“新清华学堂”建筑群,建筑群位于清华路和学堂路交叉口,包括了蒙民伟音乐厅、校史馆和新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迎接建校百年的标志性建筑。<div>  新清华学堂由池宇峰、徐航、宋歌、方方四位年轻校友捐建,2020年3月刚刚去世的李道增院士担任总设计师。</div>   新清华学堂地下2层、地上4层,高23.60米,面积43250平方米,观众厅2011个座位,配有双侧台。主舞台台口宽18米,台口高11.5米,专业配置灯光、音响和舞台机械,具备乐池升降功能,从此清华具备了高水平专业演出的硬件条件。   据说新清华学堂已达到专业剧场标准,声学效果堪与国家大剧院媲美,是举办学术交流、艺术演出等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新清华学堂对外开放,登录新清华学堂官网可以查到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清华大礼堂、蒙民伟活动中心等清华园的所有演出、电影信息并可网上购票。 与新清华学堂同时建设的还有蒙民伟音乐厅<span style="line-height: 1.5;">。音乐厅由香港蒙民伟捐建,这里是欣赏室内乐、戏曲、小剧场话剧的理想场所。</span> 蒙民伟音乐厅与新清华学堂之间是清华大学校史馆,校友吴邦国题写馆名,介绍了清华建立和发展历史,有不少珍贵照片和历史文物,还经常举办相关专题展览。 <h3>  新清华学堂的东侧有一座不起眼的老楼,这就是建于1955年的老焊接馆,现在为机械工程系的焊接研究中心,去世的潘际銮院士(4月19日)就是在这里筹建了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如今他的大幅照片也挂在焊接馆门厅。</h3> <h3>  从新清华学堂向东是两侧密植法国梧桐树的清华路,走过焊接馆就是1966年竣工的主楼建筑群。建筑群由西、东和中央三部分组成,分别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中央主楼体态巍峨,结构坚固,总建筑面积达76871平方米,是当年关肇邺带领多专业师生设计实施的校园杰作。如此庞大的建筑群,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首屈一指的。</h3> <h3>  中央主楼为刚性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34011平方米。主楼顶部的接待大厅,后部报告大厅和前部活动大厅可举行各种规模、层次的展览和集会,清华大学的各类重要接待、报告、会议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h3> <h3>  中央主楼于1959年设计1960年施工,原设计主体12层,中间14层,主体框架建至9层时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工。1963年修改设计,主体为9层,中间部分10层,1964年重新开工,1966年5月建成。所以第一次使用就是为全国“革命大串联”的红卫兵提供住宿。</h3> <h3></h3><h3> 西主楼于1956年设计施工,1957年建成,附设一座300座阶梯式讲堂。东主楼于1957年设计施工,1958年建成,附设一座400座阶梯式讲堂。我在两个阶梯教室都蹭过课:东主楼阶梯教室是70年代末朱家维的微处理器。西主楼阶梯教室是80年代初周明德的微机原理。劫难之后争分夺秒,教室里人头攒动热气腾腾,30多岁的老学生焕发出多么激动人心的学习热情呀!</h3>   宏伟的主楼建筑群经历了长期发展,上世纪60年代主楼前还是铁丝网和木栅栏,向东钻出铁丝网从田埂上越过过铁路可以直达林学院。70年代这里又是学生毕业照相的地方,宏伟的主楼值得骄傲。<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前清华地图是缺少东南角的,因为这里是东升公社的一片菜地。 <h3>  改革开放以来,主楼真正发挥了作用,先后用作许多系的系馆,网络中心也建在这里,成为教学科研的重镇。同时,学校举行的重要会议、论坛和贵宾接待都在这里举行。</h3><h3> 主楼高高的台阶中央,解放后首届1977级同学的一块铺路石嵌在其中。百废待兴,一代代甘为铺路石的清华人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息。</h3><h3> 2001年,主楼翻修,中央主楼加盖两层,气势更为雄伟。</h3>   在东主楼后面同时建设的还有1958年落成的工程物理馆,殷一和设计。工程物理系是应对核能核技术诞生而于1956年建立的“尖端专业”。1960年分出有关专业成立工程化学系,文革中改为化学工程系,两系共享一个系馆。我对这座楼十分熟悉,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最长的一段时光。这是初建时和现在所拍的两张照片。 80年代因发展需要,工程物理馆进行了扩建工程,使整个系馆形成四方封闭,这东北端就成为化学工程系的大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本世纪初两系继续进步,从这里向东跨过明德路,在新建的“化工电大楼“中各占据一个新楼,解决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同时代的还有1965年费麟设计、位于主楼西南侧的9003大楼,也称精密仪器大楼。因为精密仪器的要求,当时认为是建筑质量最高的大楼。这座大楼同样经历了历史检验,前几年重新装修时命名为“曾宪梓楼”。<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至此,以上介绍的主楼群、工程物理馆和9003是改革开放前学校东区三处主要教学科研大楼。 <h3>  行文至此,改革开放前“老清华”的清华建筑全部介绍完了,以下介绍的全部是近30年东区的新发展。为了便于总结前文的叙述和对比,贴一张文革前清华主要公共建筑地图供参考。</h3>   现在来到主楼前方东区的清华主校门东南门(前称清华东门)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富有远见地果断收购了从主楼到双清路之间的东升乡大片菜地,为全部菜农在校内安排了工作,启动了这片新区的大规模建设。当新的大楼拔地而起各工科院系纷纷到此安家时,这座香港清华校友会捐助的“清华东门”也于2000年校庆前竣工。随着学校发展这里已经流量最大,因此也称为“清华主校门”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座校门的校牌在2018年底曾经被一辆奇瑞EQ电动小车撞毁,2019年校庆前重修完成,所以可能与部分校友记忆中的初建校门略有差异。 下面给出东校门初建时的照片,其实最不容易察觉的是校名题字的变化,虽然都是毛主席题写,但你看到的校名是毛体集字组成的,不同集字会有差别。有兴趣者对比两个校门照片就会发现。这次东门重建,看起来与西门似乎统一了。<div>  原来传说的“清华校门有三怪:本是老大叫老二,学校东门向南开,东西校门两块牌”的这第三怪应该没了吧。有关校名书写的详细考证请查阅清华校史馆田芊教授的相关文献。</div> <div>  新建校碑的背面仍然是清华校训,其实也是清华老校徽上的八个字,当然保持校徽的隶书韵味最好,最后请建筑大师何玉如书写完成。我们这代人可能不知道何玉如,但一定知道他的夫人吴亭莉。当年吴亭莉的歌声留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她演唱的“沁园春雪”就是那个年代的经典。</div><div> 也许有人疑惑,为什么东门不直接建到成府路上去?这是因为原来清华南门以东还保留着原来一段京张铁路尾巴,成府路在铁路东侧有一个向北的大拐弯,好在成府路裁直后余出来的这个拐弯空地建成了今日的清华科技园。</div> <h3>  清华东门之外,一条称为“中关村东路”的大街可直达西直门大街,实现了当年蒋南翔校长讲的“让人们一出西直门就看到清华主楼”的愿望。</h3><h3></h3><h3> 东门两侧至成府路现在是清华科技园区,同方、紫光、抖音、搜狐等等名企分布在这里,沿校园南墙向东通过华业、威视和学研大厦(清华学报、清华出版社等所在地)直到13号城铁。由五道口带动这里商业发达,除了东升乡政府外,西王庄也有部分清华教师住宅。</h3><h3> 为举办北京冬奥会京包铁路已经入地,荷清路进一步热闹起来,在清华东墙刘卿楼东侧也开了对准林学院的“东侧门”,让我们迎接这日新月异的发展吧。</h3> 除了清华科技园,东门外靠近五道口地铁站的地方还有一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应该是清华的大牌。相传世纪初大学合并风刮起时清华不为所动,提出要合并只并三家:已经并入的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协和医学院(名义已并入却若即若离),还有就是这个五道口金融学院,只因这是央行的御用研究生部。最后终于于2012年3月29日两家合并成立了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这是清华大学第十七个学院。学院遵循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锐意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而在东门内,首先会注意到校门西侧李嘉诚捐资的FIT大楼。这里是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属的信息技术研究院含国家实验室所在地。信研院组建于2003年,有八个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多个与海内外企业合作成立的联合研发机构。FIT大楼西侧与新建的李兆基科技大楼相连。FIT向北跨过日新路就是法学院大楼明理楼。 同属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还有跨过日新路在明理楼西侧的微电子研究所,就是老清华的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上世纪80年代建所以来,在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史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成果,为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清华主门继续前看,迎面就是一块长500米宽63米宽阔的绿色草坪,草坪两侧是8米宽石材瓷砖拼成的步道。道路后面依次是院系大楼。整个广场遍布红花绿草银杏国槐,中部绿十字中心是大型喷泉,形成一个漫长的礼仪性广场。磅礴大气,典雅高贵,一进入校门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h3>  先看广场西侧,首先是荣毅仁命名的法学院“明理楼”。明理楼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荣智健捐资于1999年建成。楼内设有教室、办公室以及模拟法庭、学术报告厅等教学设施。清华法学院曾经有过辉煌历史, 1995年9月复建后已迅速发展,在国内法学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除此以外,目前建设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廖松原楼(法律图书馆)已建成就在明理楼后西北侧。</h3> 主楼草坪初建时原有旱喷泉一座,如上图明理楼照片所示。2019年11月改建为叠水池镜面喷泉定时开启,成为清华一景。 <h3>  靠近主楼是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胡绍学,隋力设计。清华1928年创建经济系,后在1952年调整出校。1984年复建为清华经管学院,朱镕基担任院长直到本世纪初的2001年,现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经管学院。图片为1997年5月建成的经管学院东楼伟伦楼,建筑面积13170平米,利国伟捐建。</h3> <h3>  经管学院西楼舜德楼,伍舜德捐资,2004年10月建成,建筑面积18805平米,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中心设在这里。舜德楼西侧与学堂路之间是新近落成的廖松原楼,而其北侧则刚刚建成了经管学院第三期建筑建华楼。</h3> <p class="ql-block">  2021年校庆刚刚建成的经管学院三期与二期由过街楼连接,其西侧是学堂路,北侧与新清华学堂相望。清华经管学院从上世纪80年代复建,完全从各理工类专业调兵遣将,我的不少大学同学调来后成为院长、书记、系主任的大有人在,如今学院已发展为巨无霸了,这是从东侧看到的建华楼。</p>   在明理楼和伟伦楼之间广场向内延伸形成绿十字,而在两楼之间是一片桃林,每到春天分外美丽。这片桃林后面是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建筑面积9740平米,伍舜德捐助,2004年10月落成,又称伍舜德楼。前面的孺子牛石像由1974届校友捐献。<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公管学院西侧与纳米楼之间就是上面介绍过的清华微电子所。 <h3>  再看广场东侧,靠近校门与明理楼相对的是逸夫技术科学大楼,建筑面积27170平米,1999年落成,邵逸夫捐助。材料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及相应国家实验室在此。</h3> <h3>  逸夫技术科学楼东侧是清华环境学院。这是一座意大利设计建造捐赠的超低能耗示范楼,地上10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2006年7月建成。该楼集中了近百项的节能技术,提供了双方在环境和能源领域合作的平台。</h3><h3><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 <h3>  草坪东侧靠近主楼是清华建筑学院所在的建筑馆,胡绍学、卢连生设计,建筑面积15820平方米,1995年建成,是清华建筑学院所在地。梁銶琚捐助,又称梁銶琚楼。近年1966届建筑系校友林运强又捐资用于建筑馆的维修改造,建筑学院北楼被命名为林运强楼。</h3> <h3>  建筑馆东侧,是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h3> <h3>  在逸夫技术科学楼与建筑学院之间,在绿十字草坪之东是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面积6280平米,伍舜德捐助,又称伍舜德楼。</h3> <h3>  建筑设计研究院东北直到清华东围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教学楼。2004年3月奠基动工,2005年8月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62,000平方米,占地15,000平方米,由美国帕金斯威尔公司设计。新教学楼主要包括教学区、实习区、科研图书区、教学管理区及公共空间等。</h3><h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开辟了发展新天地,目前清华美院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美术学院之一。</h3> <h3>  现在向前越过清华路到主楼后侧,先看西边焊接馆以北的第六教室楼(裕元楼),由台湾裕元集团捐助,叶彪设计。六教建筑面积34045平米,教学用房146间,教室座位7559个,2003年竣工。六教分为相对独立的A、B、C三个教室区,通过轴向室外广场和中心下沉广场的设置,形成了多向视线通廊和内外空间的渗透,建筑风格质朴典雅,体现了校园建筑内在的文化特质。</h3> <h3>  1998年10月落成的新土木馆位于六教之北,建筑面积4040平米,何善衡捐助,内有大型土木结构实验室。实验室北侧就靠近学生宿舍东区9号楼了。</h3> 随着学科快速发展目前又在其西侧、蒙民伟人文楼东侧建设更大的新土木馆,新馆与23年校庆建成,总占地面积8,6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真是鸟枪换炮更上一重楼了,我看为了避免混淆原来的新土木馆应该去掉“新”字了。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4月开始挖掘新土木馆基坑时由北京市文物局勘测发现了明清时期平民墓葬95座,虽然尚未发现更多陪葬品,也不是清华园第一次发现古墓,但依然引起了很大轰动。感谢无线电系高葆青教授提供的照片。 再到主楼背后的东侧,首先是清华艺术博物馆,由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黄如论捐建,2016年9月建成开馆。博物馆既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也与几十个国外博物馆、美术馆建有联系,展品包括了不少海内外艺术珍品和孤品,短短几年已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清华艺术博物馆为加强艺术与理工人文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营造艺术氛围,荟萃优质人文艺术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h3>  艺术博物馆南侧与清华美院之间目前是一个大停车场,目前已经开始在这里建起一座建筑面积1.5万平米的清华科学博物馆,这将是中国高校第一个综合类科学博物馆。经过两年已筹集到三千件展品,施工围挡已经竖立,不久的将来,科学与艺术两大博物馆将并肩矗立在这里。</h3> <h3>  艺术博物馆西侧之北,明德路旁是工物系的加速器实验室,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最早运行的加速器实验室之一,目前从事带电粒子束产生与应用研究,大名为先进辐射源研究与应用实验室。</h3> <h3>  同样靠东墙,艺术博物馆背后是2009年建成“化工电大楼”。由南而北共三座高楼,其中最前面的是电子系、心理学系等所在的伟清楼,李贤凯捐助。中间是化工系所在的英士楼,高英士捐助;后面工程物理系所在的刘卿楼,由陈明先生后人陈氏兄妹四人捐助。</h3> 工物系当然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新世纪以来在原有传统核科学技术学科基础上已发展为包括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3个一级学科和7个二级学科。近十余年荣获科技奖励46项,201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2010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0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实力。<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和京包铁路入地,荷清路进一步热闹起来,2018年5月在刘卿楼东侧又开了一条对应清华东路的东侧门(前称东三门)供校内车辆人员出入,同时也方便了来清华艺术博物馆参观的观众。 <h3>  进东侧门右侧,化工电大楼之北是原供热中心,每年深秋一辆辆重型卡车满载煤炭趁着夜色潜到这里的燃煤锅炉房边,在这里的烟囱上化为烟尘。2014年清华在其东侧新建的大型燃气锅炉房投入使用,烟囱拆除了,估计每年可减少排放烟尘11吨、二氧化硫11吨、二氧化碳1.5万吨,保护环境也是绿色大学建设的基本问题。</h3><div> 新供热中心建立后,在西侧拆除的老煤炭供热中心上已施工建成了庞大的自强科技楼和吕大龙楼。</div><h3><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 为了改善微、纳电子学系、计算机系、电机系等重要学科科研实验硬件条件,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供暖中心西侧新建了一座自强科技路楼。这座庞大的建筑地下4层,地上14层,建筑总面积14万平米,23年校庆竣工。这将成为集成电路学院等科研实验以及取得科技突破创造条件。 综合实验楼东侧,与工物系刘卿楼隔路相望,是以1978级校友吕大龙命名的吕大龙楼,今年刚刚成立的清华安全科学学院已经进驻此楼。安全科学学院此前是新世纪工程物理系成立的安全科学研究所,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国内已经颇有实力,此次独立成院定会迎来更大发展。 <h3>  供热中心北侧是日本罗姆公司捐资兴建的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是电子工程系系馆。罗姆楼地下3 层,地上11 层,总楼面面积为32,5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553平方米,为电子系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h3> <h3>  罗姆楼北侧是2014年启用的“蒙民伟科技大楼”,由蒙民伟捐赠。大楼地上10层建筑面积为30070平方米,地下3层为15380平方米,建筑高度45米,由航天航空学院、地学中心、燃烧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h3> 而在这两座大楼西侧与明德路之间,还留有原来的一些单位,这是学校印刷厂。在我们记忆中印刷厂在西区化学馆东北侧,后来那里开始大规模建设,印刷厂就迁到这里来了,不过很快这里也要开发建设了。 印刷厂前面,也是罗姆楼之西,还留有以前的一些库房,例如曾做为大五金库、化学试剂材料库等,隶属于原来的设备科即现在的实验与设备处。 在印刷厂后面是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致力于教学仪器的研制和生产,为建设电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通信、虚拟仪器、机器人以及电子工艺实习等实验室提供服务。 继续沿明德路北行跨过至善路就是原来的高压实验室,现在电机系的“高电压及绝缘技术研究所”,旁边高高的电塔应该是它特殊的标志。 高压实验室北邻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这是院内的汽车研究所,包括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座楼的背面就是东西方向的紫荆路以及东北门“紫荆门”了。<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汽车研究所东邻是汽车碰撞实验室,称为“国内汽车安全性研究开创者”、“中国汽车第一撞”实验室。而这个实验室北侧,还有化工系实验室,力学系实验室等。再北侧跨过紫荆路就是最大的学生宿舍楼群紫荆学生公寓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跨过明德路再回到主楼北侧,在老工程物理馆与第六教室楼之间,原是主楼建设时留下的一片荒地,后来就当做清华的苗圃,80年代被命名为五四青年广场。2011年百年校庆时由香港邓佑才捐资修缮重建,成为高楼大厦中一座花木葱茏、小路蜿蜒的大花园。   五四青年广场东北侧安放了安徽校友会在学校百年校庆时捐赠的安徽灵璧石“擎天柱”。这灵璧石高12米,重110多吨,具有皱、瘦、露、透俱全的上等花纹,两边由张仃、吴邦国题名。 <h3>  而在广场西北侧安放了清华最早的1919级校友献给母校的喷水塔。水塔下座刻有“养源”二字,背面是英文“I SERVE”,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志愿。</h3><h3> 青年广场西侧跨过新民路就是六教,路上是50年代种植的高高的白杨树,于是曾经传出这里“第13棵白杨树”的灵异故事,也常听到冬日成群乌鸦的鸹噪,给校园抹上了一笔另类的色彩。</h3> <h3>  青年广场以北在主楼中轴线是清华的体育中心。前面是2001年建成的曹光彪综合体育馆,占地12600平米,可容纳观众5000人。地上3层,是一座可供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及体操、击剑、武术等体育比赛和集会演出等大型文体活动的多功能体育馆,每年的开学、毕业典礼和除夕晚会都在这里举行。 </h3>   综合体育馆北侧就是历史悠久的东大操场。我们读书时这里还是煤渣土操场,但只要下午喇叭响起,这里立刻热闹非凡,大家每天都到这里跑圈。如今已是塑胶跑道,成为清华举办正式赛事的运动场,每年的“马约翰杯”校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以及军训汇演等大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如今每年校庆,秩年校友代表可以在这里单独组成方队参加马约翰杯运动会开幕式,展现自我,也受到在校同学喝彩。2021年我们毕业50年方队就是入场式压轴的方队(疫情推迟1年举办),我也乘机偷拍了这张主席台的正面照片。之后我们被安排到了主席台中央,欣赏了孩子们的团体操,不禁想起我们的当年,感慨将近一甲子,弹指一挥间。   东大操场的西看台是体育场主看台,与东侧维学馆构成体育场东西看台。西看台也称西体育馆,外墙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十分瞩目,其西侧到新民路有不少篮球、排球场,中间的美丽的月季园中建有1986级校友在百年校庆捐献的“行健”雕像。 <h3>  东操场东侧看台也是清华大学射击馆“维学馆”,史维学捐助,建筑面积10746平方米,建有10米靶56个,25米靶两组,50米靶10个。2009年11月落成,是清华射击队的主训练场馆。清华射击队是清华出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队,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真是太牛了!</h3>   在东大操场以北,与高压实验室和汽车实验室一路相隔,有一片“世纪林”。这是清华百年校庆时举行大学校长全球峰会,由中外百余名大学校长携手共植,彰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   如今在世纪林北和游泳馆东侧又一座和游泳馆对称的综合体育馆“北体育馆”于2023年校庆建成。这个多层体育馆可以安排许多运动项目,可给青年人更多选择。清华食堂美食已经有口皆碑常令学子们魂牵梦绕,清华的体育更是强项,一定会让每个学子受益终生。 这座四层四万平米的体育馆相当于六个标准足球场,包括了篮球排球、乒乓网球、体操击剑、轮滑壁球、冰球攀岩、健身康复等各种场馆,体现了“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传统,   北体育馆西侧是陈明游泳馆,陈明捐助,2001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游泳预决赛首先启用。游泳馆占地9400平米,包括50m×25m标准的游泳池和25m×25m的10m跳台跳水池和热身池,设有1208个座席,可进行国内外跳水游泳比赛及训练教学,同时曾培养出一批世界级跳水运动员,是目前国内高校中最完备的专业训练比赛馆之一。 <h3>  游泳馆屋顶采用大跨度空间网架动感造形,水质清澈,每天从早到晚一批批学生到此锻炼,为清华游泳必须达标才能毕业的规定提供了条件。当年我初到清华还是“旱鸭子”,如今依然在参加清华老年游泳队的游泳锻炼,望着这一池碧水心情愉悦,深感幸运。</h3> <h3>  游泳馆西侧,跨过新民路就是苏世民书院。苏世民书院于2015年10月正式成立,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采用合院式布局,由东至西依次围合出庄重大气的入口广场和静谧雅致的内庭院,面向全球培养具有跨文化全球领导力的青年人才。</h3> <h3>  从苏世民书院向北,沿新民路进入与紫荆路相交的路口向西,路南就是东区的31-37号楼和西区靠近北门的19-29号楼,向北则更是一望无尽的学生公寓。向东则直达东北门(紫荆门)。站在这里,你不能不感慨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h3> <h3>  靠近北墙从西区到东区这片宿舍楼,是2002年9月-2004年9月分三期陆续建成入住的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高校学生公寓。紫荆学生公寓占地28.4公顷,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容纳22400名学生。为学生居住面积达标奠定了基础。紫荆公寓占据了清华东区校园整个北端。其西侧是清华教师住宅区荷清苑和清华西北小区,其北侧紧靠荷清路,到北五环是咫尺之遥。</h3>   紫荆公寓设施齐全,配有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服务中心和芝兰、玉树、紫荆、桃李四座各式学生餐厅。紫荆操场与校园相接,8列塑胶跑道,开放的大草坪,成为可练可游的校园广场。在“无体育,不清华”的园子里,每天从清晨到夜深,这里都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每年学生毕业、迎新、跑马以及形形色色的学生节日,这里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每年3月7日女生节,男同学也会在紫荆运动场周围挂出各种横幅,表达对女生的祝福和赞美,这里洋溢着浪漫的节日气氛。 2021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年联欢晚会就在紫荆操场举行。 <h3>  紫荆公寓建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包括26栋高7—15层的高低错落的各式现代建筑,备有电梯,与现在的学生宿舍及运动场地相互连接,融为一体。楼内有学生交流场所,备有电话、电视和电脑高速网络终端。想想我们当年6-8个人挤在12平米,真切感到清华的发展。</h3>   在紫荆操场以东是一个紫荆雕塑园,可供学生在休息散步之余,感受艺术氛围。 <h3>  紫荆雕塑园内有不少雕塑,大都是清华百年校庆时征集的校园雕塑作品。</h3> <h3>  沿着紫荆路一直向东,就是清华的东北门,因为毗邻紫荆公寓,也叫紫荆门。同清华西南门一样,这里仅供校内车辆通过,出门是清华东校墙外南北方向的荷清路,向南就直达成府路五道口了。</h3> 最后,给出一张清华本部校园生活必备图,其中包括:<div>1、校门8座:二校门、南门、西门、东南门、西北门、北门、东侧门、东北门。</div><div>2、道路10条:清华路、日新路、至善路、紫荆路;学堂路、近春路、熙春路、新民路、明德路、光华路。 </div><div>3、学生餐厅9座:观畴园、听涛园、清芬园、闻馨园、丁香园、桃李园、紫荆园、玉树园、芝兰园。</div><div>4、教工餐厅6座:南园、家园、寓园、澜园、荷园、北园。</div><div> <div> 至此,留在记忆深处的清华本部校园清华园就全部回顾完了。</div></div> <h3>  在我记忆的深处,还有一个清华在昌平虎峪村的校区,即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校内通称当年的项目编号200号。我留在清华后首先在这里工作了六七年的时光,那里一直是清华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3><h3> 1956年工物系建系后不久,就开始筹划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核反应堆。1960年春天,一支由吕应中老师带领、平均23.5岁的师生队伍开进了昌平南口虎峪村,边研究边施工,于1964年国庆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的屏蔽试验原子反应堆(同时还包括一座零功率堆),成就了清华当年的一段光辉历史。</h3><h3> 以后几十年世道沧桑,200号也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几经改名今日称为“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目前已是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h3><h3> 图中为第一个核反应堆的101大厅。</h3> <h3>  核研院于1989年11月建成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工程,2000年12月建成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目前中国第一座200兆瓦的第四代高温气冷核供热示范堆已在山东荣成建成,核研院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核能研究与工程设计研究院。领导这一系列研究建设的王大中教授1994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2021年11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捐出设立“王大中奖学金”)。</h3><h3> 核研院位于燕山脚下的虎峪村,我曾经在那里的虎峪水库游过泳。当年未建成的820工程山洞也改成“百仙神洞”,虎峪村向里有沟崖风景区,山清水秀令人留恋,也欢迎没有去过的校友到那里看看。</h3> <h3>  还想附带介绍的是留有记忆的清华绵阳分校。上世纪六十年代反帝反修形势紧张,中国大搞“三线建设”,从60年代起清华在四川绵阳开始计划建设分校,几个“尖端系”都去调研规划,准备随时迁到分校。1970年首先由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南迁入驻绵阳分校,直到1979年才迁回北京,即今日的电子工程系。图中是当年建设现在保留的分校“教学楼”,前面还建有纪念碑和纪念广场浮雕墙。</h3> <h3> 绵阳分校撤销后由四川省接受办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今日的西南科技大学。 目前在宽阔美丽的校园里还专门保留着一批当年的纪念建筑物和曾经的清华校区,他们也称为学校的清华基因。如今当年在那里艰苦办学的清华师生已入古稀耄耋之年,他们也组团到那里寻找青春的足迹。</h3><h3>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经过了艰苦奋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会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时时温暖鼓舞着自己。</h3> <h3>  终于,我把清华园留在记忆深处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全面扫描。</h3><h3> 我喜欢清华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径,一楼一厅,一时一事都留在记忆的深处。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本领,学会了观察分析,锻炼了体魄意志。我终生感谢清华。</h3><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h3> 本文发表上网后受到校友的关注欢迎,体现了校友对母校的依恋。为此每年校庆前我都曾进行简单修改补充,希望为校友提供最新的母校建设信息,同时欢迎大家阅读指正。曾经发现网络上流传有几种不同版本,特别恳请转帖本文时不要随意删改和解释,防止谬种流传。</h3><h3> 最后再次感谢众多读者的鼓励支持,特别感谢给予补充指正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关注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让本文更加丰富多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