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行-苗族跳花节

曹永敏

<h3>  贵州省水城县南开乡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有着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传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苗家南迁过程中突破敌军重重包围的日子,为了纪念迁涉路程中取得的胜利,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天,水城境内的苗族同胞都自发地举行节庆集会,以示纪念。</h3> <h3>  由苗族中黔西北小花苗支系自发组织形成、以聚会方式为主的特殊民间传统节日。参加人员5—6万人,涉及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是黔西北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苗族跳花节。</h3> <h3><font color="#010101">  农历二月十五清晨,水城各乡村的小花苗、歪梳苗等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翻山越岭从大路或小路向主会场三口塘赶去,这其中不凡老人和儿童。</font></h3> <h3>  色彩艳丽的孩童背兜。</h3> <h3>  在“跳花节”正式开始前,我就来到早已选好的小高地,架起脚架,四处扫射……</h3> <h3>  “小花苗”花背非常漂亮、有特色。其制作工艺集挑花、蜡染、编织、镶嵌为一体,涵盖了该支系服饰工艺的主要手法。表现了黔西北苗族聪明才智和精湛手艺。</h3> <h3>  这里的歪梳苗妇女头戴一把长20厘米的木梳,斜缠长发盘于头顶,衣饰颜色大多为黑色和深蓝色,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图案。歪梳苗也同其它苗族支系一样能歌善舞,芦笙歌舞,悠扬动听,别具风味。</h3> <h3>  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以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由于战争原因,逐渐迁往西南地区。从前,男人靠打猎为生,女人种一些农作物。苗族支系繁多,而且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苗族支系的命名,基本上是根据头饰、服饰,歪梳苗就是因妇女头上一侧戴有一把梳子而得名。关于歪梳苗妇女头上戴梳子,有一个传说故事。</h3> <h3>  据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苗族部落首领的小女儿被一只野猪追赶,万分危急之际,一只金鸡从天而降救了她,为了感谢金鸡的救命之恩,部落首领的女儿就把金鸡抱回了家,并按金鸡的羽毛色彩绣了一套外衣和裙子,并模仿金鸡的鸡冠用木材做成了一把梳子,然后穿上绣的衣服裙子,把长发挽在头上,用梳子固定。当她走出家门,她身上闪出一道金光,立即招来了寨子里的人围观,于是纷纷仿照她做起了衣服裙子梳子,挽起头发,得名歪梳苗。</h3> <h3>  大山的儿子。</h3> <h3>  节日期间,小花苗支系以纪念祖先和亲友聚会,求吉祥平安为目的,都云集于此。花树老人作为花场总管,负责花场的一切活动,寨老和仪仗队任其统一指挥;寨老是花场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领袖,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建,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义务;仪仗队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笙舞娱人为趣,本着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其组织严密,分工把口,任务明确,跳花周全。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花树,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包括: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h3> <h3>  苗族“跳花节”的表演正式开始。</h3> <h3>  穿着小花苗盛装的女主持人。</h3> <h3>  汉苗(歪梳苗)部分代表的入场仪式。</h3> <h3>  “跳花节”上居然加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一群靓妹跳起了与现场风格格格不入的劲舞,让人大跌眼镜,一群大妈们窃窃私语。</h3> <h3>  芦笙是南开三口塘跳花节的重要艺术表现。新一代的芦笙手,所学重在经过编排加工的芦笙舞曲,传统的芦笙吹奏却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学习,“老谱”的承传越来越少。芦笙、直箫等传统的吹奏技艺承传逐渐向简化实用过渡,古老的吹奏技艺正逐渐走向濒危。</h3> <h3>  在“跳花节”现场居然见到外国人的身影。</h3> <h3>  在南开乡一家旅社住宿时,居然遇见从德国来的一家子。一对夫妻、两个幼小的孩子。用简单的英语和他们交谈后得知,一家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居然也是坐中巴进来的,而且也像我一样,住在如此条件差的小旅馆里,不由得肃然起敬,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他们一家在跳花节现场)。</h3> <h3>  从下午一点到三点的现场表演活动已基本告一段落。据说,晚上还有男女情侣对歌、抢花背、找情郎等活动,对年过花甲的我,哪有这情趣,还没等全部表演完,就准备撤退了。如果一散场,这几万人的撤离将是如何景象可以想象。</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谢谢惠顾</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