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八号山

嘉尔曼的追随者

<h3>引子——</h3><div>这里共有八座山,我已找到了七座,剩下的那座,就叫八号山。为什么要找到它,因为它们全是人造山。为什么人要造山,因为在里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div> <h3>在内蒙古西部,有一叫额济纳的地方,东面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西边为马鬃山,它的北部有两百公里宽,而南部只有不到五十公里宽,是黑河冲积成的走廊,一直延伸到甘肃省重镇张掖市。而滋润这条绿色走廊的黑河古时称弱水,我国唯一一条向北流的河流,从祁连山北麓一路蜿蜒,胡杨林伴随其左右,在额济纳北边的一片海子作为了自己的终点,这片海子叫苏泊淖尔,也叫居延海。</h3> <h3>在内蒙古中西部上千公里只有这样一个通道,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经过这个通道进犯中原的。作为内蒙古最西端的县级置所,就设在额济纳。因蒙古传统习惯县就是旗,故叫额济纳旗。它的面积甚至超过了江苏省,今天的人口也就三万多一点,真可谓地广人稀。</h3> <h3>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彪与粟裕在国家对苏防御之争。为了防御前苏联借道外蒙古的入侵,阻止敌人长驱直入,身为国防部长的林彪,提出在广袤荒芜的北方建设“人造山”防御工事,包括在华北、苏北和西北平原地区进行的“人造山”工程,该工程史称“人造山”工程。一号“人造山”建在绥(远)新(疆)大道上,是从呼和浩特经包头去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h3> <h3>按照毛泽东和林彪批准,总参谋部转发的《人造山工程战术技术要求(草案)》,人造山是保卫沿海无山区,保卫平原交通枢纽和战略要点,保卫大城市的骨干工事,主要供远射程火炮试用,每一座山要管40至50公里。因此,两座人造山之间的距离不能过近,以利炮火交叉。山与山之间建设连接工事,配置中、小型火炮。人造山与连接工事互为依托,以连接工事掩护人造山。人造山还要担负炮兵观察所和指挥所的作用,一旦敌人越过,又要作为炮兵要塞留在敌后。</h3> <h3>一座人造山一般配置1个守备营,其中1个远射程炮兵连(4至6门炮);1至2个守备连(配备轻便的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以及其他步兵武器);战时进入一个炮兵群指挥机构。总兵力约300至500人。人造山山形为单峰菱形或双峰椭圆形,高度20至40米,正面宽250至400米,纵深120至220米。坑道轴线总长600至1000米,坑道口6至10个。工事要求能够抗御500至1000磅爆破弹的直接命中。内部要求达到自然通风、供电、供水。<br></h3> <h3>提出背景:高天滚滚寒流急1962年12月26日,毛泽东69岁生日当天,写下了“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诗句。诗中虽然充满着“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豪情,但当时中国所处的险恶环境,也显而易见&nbsp;&nbsp;。彼时的新中国,内忧外困,正面临着自成立以来从未有之困局。这边刚刚爬出三年困难的谷底,那边与苏联“老大哥”的蜜月期又走到了尽头。而与此相反的是,美苏关系却渐渐趋于缓和。<br></h3> <h3>美苏关系缓和,中美关系却日趋紧张。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1962年蒋介石重提“反攻大陆”。中国深深陷于美国的新月形包围圈之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备战”成了中共这一时期的关键词&nbsp;。1962年,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抓吃穿用”顺理成章地成为“三五”计划的核心&nbsp;&nbsp;。但毛泽东不这么想。1963年7月,苏联与蒙古签订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从标题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这个协议是针对中国的。新中国长期以来“背靠沙发(苏联)面向东”的战略优势消失了。中共决策层甚至开始考虑苏联是否会入侵的问题。<br></h3> <h3>1964年7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我们不能只注意东边,不注意北边,只注意帝国主义,不注意修正主义,要有两面作战的准备&nbsp;&nbsp;。”他说,“我们不要学蒋介石那样,让日本人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南京、武汉、长沙;不要学斯大林那样,让希特勒长驱直入,一下就逼到莫斯科、列宁格勒城下。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多条防线,防止敌人向纵深空降,不能让敌人长驱直入。。&nbsp;。”在北方,由于多为平原地区,苏军机械化部队成为巨大威胁。苏军在攻防战役战斗演习中,每公里的正面上平均有坦克十五至二十辆,在主要进攻和防御方向上,每公里平均有三十乃至五十辆坦克。若苏军用大量坦克实施正面,大纵深的突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北方边境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防御工事,以面对苏联在国境线上的百万大军。 </h3> <h3>然而,中国北方大多都是平原地带,怎样才能防止敌人长驱直入?一向善于察言观色的林彪迅速跟进,把毛泽东“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做了理论化、具体化的阐述&nbsp;&nbsp;。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主持中央军委的林彪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人造山”&nbsp;&nbsp;。他认为人工堆几座山,形成隘口,派少量兵力以火力实行封锁,可以给前进中的敌人造成巨大障碍。这样争取了时间,有利于我军组织反攻。对此,毛泽东深以为然&nbsp;&nbsp;。1964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堆筑人造山。</h3> <h3>1965年1月,军委办公室会议决定成立5个修建人造山小组,先在天津、西北地区试点。同年组建二工区。1965年4月,毛泽东听取有关堆山问题的回报时说:“有山的要打点洞子,没有山的要堆山,做点工事。”1966年5月,奉兰州军区命令,由陆军第五十五师解全威副师长带领163团、164团开赴甘肃居延海(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地区进行国防施工。杨成武代总长视察人造山工程,并接见了二工区和五十五师领导干部。</h3> <h3>1966年11月从济南军区抽调一七一团、一七三团移防至当时划归甘肃的额济纳旗,也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负八座人造山的施工任务,当时在此施工的还有工程兵第一三四团、一八二团及一0二团的一部分和铁道兵三十团、汽车九团。五十五师在三百公里的沿线二十余个施工点,克服重重困难,吃苦耐劳,加紧施工。完成铁路筑基38公里,铺设铁轨10公里,修筑公路36公里,修建仓库、招待所4000平方米,装卸各种物资33000多吨,作战坑道20068米,历時3年。1966年7月1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二工区亲切接见施工的连以上干部。</h3> <h3>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爆发,促使中央军委加快了人造山的建设时间,在几座山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同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一七一团整团和一七三团大部改编组建兰州军区守备师,师部由沈阳军区调入的一工区机关改编,番号5300部队,一七三团大部改为守备一团,番号5301部队,一七一团改为守备二团及三团,番号5302部队及5303部队驻防一至八号山,师部驻额济纳旗左邻边防三团,番号5299部队,右居一七三团,番号8153部队。针对北方的军事压力,国防部以五十五师为基础,重新组建十九军、组建坦克十二师用以加强守备师的防御力量。重建后的十九军,按照‘积极防御、独立作战、长期坚守指’指导思想,经过最短的时间适应训练,1971年完成部队的配置。整个防区以守备师为一线部队分别部署在额济纳旗以南,一团进驻一号山、二号山,成为守备师的前沿,二团进驻三号山、五号山,师指挥部进驻四号山。因三号山、四号山、五号山三座山成等边三角形,互为犄角,火力交差,成为守备师防御中心。三团进驻七号山、八号山,作为该师的预备队,以备向各个守备点增援。五十五师、坦克十二师为二线部队随时向守备师机动。十九军的主战场,从居延海延伸到河西走廊。</h3> <h3>整个防区以守备师为一线部队分别部署在额济纳旗以南,一团进驻一号山、二号山,成为守备师的前沿</h3><div>二团进驻三号山、五号山,师指挥部进驻四号山。因三号山、四号山、五号山三座山成等边三角形,互为犄角,火力交差,成为守备师防御中心。三团进驻七号山、八号山,作为该师的预备队,以备向各个守备点增援。五十五师、坦克十二师为二线部队随时向守备师机动。十九军的主战场,从居延海延伸到河西走廊。</div> <h3>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终究没有爆发。后人们又在探究当时所发生的争执。1971年林彪坠机后,在反林的同时,对人造山也存在质疑。如果是为了政治需要,也就无可非议。但为了打击对手,抬高自己,那就是无稽之谈了。反对声里有元帅,还有司令。因为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人造山到底用还是没用,就成了争论的焦点。</h3> <h3>我就举两个例子,来说说个人观点:布列斯特要塞,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它的意义在于,整个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苏军付出两千~两千五百人阵亡的代价,另外有一大批官兵被俘,但是他们也带给德军重大伤亡,有资料显示,在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三十日,三百万德军一线攻击部队一共阵亡了八千八百八十六人,仅在布列斯特要塞,德军第四十五步兵师就阵亡了四百六十二人〔包括八十名军官和军士,另有一千余人负伤〕。保卫战迟滞了德军步兵的进军速度,造成大批德军步兵无法及时参加别尔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使许多苏军部队能够从德军的包围圈中突围撤退。</h3> <h3>而大家更熟悉的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战役中,守备部队主要以坑道为依托,利用阵地上的既设工事进行防守,坚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阵地失守的情况下为保存有生力量,疲惫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准备所必须的时间而不得已所采取的手段。而且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同时,坑道部队也要积极组织班、小组为单位的小规模偷袭、强袭、骚扰等战斗活动,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反击或牵制。</h3> <h3>纵深部队则要组织狙击手或火炮压制敌对坑道口的破坏,切实保护坑道。恢复阵地的基本方法是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其具体方式可以是坑道内外部队相互配合,里应外合;也可以将部队事先运动进坑道,再依托坑道发动反击。并且要有反复争夺的充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要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反驳者总要拿马奇诺防线和日军在东北建的防苏要塞说事。</h3> <h3>要塞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设施,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关键要看掌握它的人怎样应用与发挥了。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那样: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细心的读者也许发现,说了这么多,就是没有交代六号山和八号山。</h3> <h3>六号是在五号山正南,具说因图纸问题,成了半截子工程,最后废弃了。八号山经过多方打听,在六号山西南一百多公里的一个机场附近,它所在的位置正是黑河走廊最窄的地方,也是十九军防御的咽喉之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