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流溪河林场南山知青,旧照片珍藏于此,借此回忆当年的芳华时代……(修改于2023-10-7)

一叶小舟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 (1973~2023)</p><p class="ql-block">各位知青农友们,50年前的1973年我们这一群刚从校门走出来的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响应党和祖国"到农村去,到边彊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号召,作为知识青年从广州来到从化的流溪河林场上山下乡,扎根山区,战天斗地,伐木造林,挖山修路,建水电站,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知青生涯。 </p><p class="ql-block">历经4年左右的峥嵘岁月, 风吹雨打,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们第一次这么远地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渡过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我们最难忘的知青岁月之歌。50年了,常常在夜深人静的夜晩,回想起那一幕幕的深山伐木,风雨种竹,放炮修路,挑石上山,冬天大会战吃住在深山的竹棚里,夏天保育竹林在密林中连续急行数小时,经受的寒风冷雨酷热,洒下的热血泪水汗水,年少无知,体薄力弱,就象一把未经挑选的原始种子,刀耕火种般地随风撒在广漠的大地上,其艰辛,其坎坷,与其说是回忆,倒不如说心中有太多的不甘不舍不愿被忘记, 拂去历史的尘土,故事依然清晰,每每读到触景生情之处,泪水涟涟,哽咽且不能自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收集整理的照片不多,视之珍贵,难忘的岁月,但愿我们都安好如初……</p> <p class="ql-block">标题: 知青往事</p><p class="ql-block">11/4/2023:</p><p class="ql-block">昨天,冯荔发来一个《怀念我们的青春——纪念南山知青队成立50周年》的“美篇”。看到视频中那陈旧的照片,青涩的脸庞,纯洁的双眸;那些不会忘记的名字,那些淡去的知青们的音容笑貌又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知青们已近古稀之年,但仍笑容满面,精神矍铄,聚在一起,纪念他们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真是,50年过去了,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那一桩桩的旧事,那一段段往事,都涌现出来,萦绕脑海。几朵浪花在岁月的长河中又泛起了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那是1974年3月的某个春日,我们意气风发,胸带红花,被敲锣打鼓的人群送上敞篷卡车,在家人的陪伴下,与几位17岁左右的知青同伴,一路向北,到达了从化流溪河林场“豪迈报到”。</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70年代还是一个国营林场,周边的山民被国家招收为林场工人(是计算工龄,拿工资的),负责周边环境、水资源保护,林木、竹子的开发养护。当时那里还建有电厂、茶厂、竹木加工厂等。</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来自广州各大厅局的子弟都在这里“下乡”。记得有省冶金厅,省化工厅,省煤炭厅,广州海运局,省医药总公司的子弟被分配至各个生产工区。</p><p class="ql-block">流溪河林场景色秀丽,坐拥澄澈洁净的人工水库,水库可以灌溉、养鱼🐟发电,还提供饮用水源。周边群山环抱,湖光山色,树木苍翠葱茏,竹子茂密碧绿,空气清新可人。(现在是极佳的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林场在南山水库边建设了一排排的知青宿舍,厨房、厕所、菜地、洗澡间,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刚开始我们属于黄竹塱工区,后来改为南山工区。</p><p class="ql-block">在厅里派来的带队干部和当地派来的队长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许多的生产劳动。疏林、护林:砍伐杂草、树木、竹子;修建公路,建造电站……</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大会战,男知青们学会了使用钢纤、放炸药,女知青们可以熟练地使用锄头,用扁担挑着泥土,大步如飞。当时的劳动强度大,对于我们从没有干过体力劳动的人是极大的锻炼。我们不带草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手掌上打满了水泡,(没有多少劳动保护的措施)。大家坚持着,“出大力,流大汗,晒黑皮肤,炼红心。”</p><p class="ql-block">修建南山电站,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知青们手提肩扛把水泥送上山。(100斤一袋的水泥)</p><p class="ql-block">石灰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强碱、挥发)只要是运输车一到,我们立即拿着锄头、铁铲卸车,没有帽子、口罩、眼罩保护,全力以赴。</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劳动辛苦,都是17、18岁的年轻人,总觉得吃不饱,一块腐乳,一些萝卜、青菜,或许加些许肉🥩和鱼(水库里有时会打捞鱼给各个队分配加餐),就如同过节一般。</p><p class="ql-block">天气晴好之时,我们从山上劳动完,大汗淋漓后,衣服、裤子上满是白色的汗渍。我们跳进水库,游泳🏊到水库对面,再返回。上岸后,身体和衣服都干干净净了,还享受了鱼儿们的“按摩”。</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林场劳动两年,度过了700多个日子,相比那些去新疆、北大荒、海南的知青们,我们的生活不算艰辛,但我们在林场、在大自然中,在艰苦的劳动里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岁月给我们留下的“烙印”,陪伴终身。</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决心要“扎根农村”,后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父母的呼唤,我们都回城工作,“口号”被后来的日子湮没了。</p><p class="ql-block">这以后,我们又经历了文革十年的结束,毛主席逝世,高考恢复,四化建设,出国潮……我们的生命在历史的长篇电视剧里展演,延续。</p><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是我们生命的序幕,大戏的开端。(张丽丽)</p> <p class="ql-block">前排武建国 当地人黄伯 刘卫国 黄伟坚 后排罗伟权 黄平 明哥 黄旦恩 高志平 张志伟 刘若瑟带队 照片拍于 1974年冬天,其中黄伟坚与明哥是1974年10月9日到林场的,其他是1973年底去林场。</p> <p class="ql-block">知青一一这个特殊年代的名词,在共和国成长的历史上写下浓浓的一墨。(蒙杨佐)</p> <p class="ql-block">是啊!当年从73届开始下乡知青均由其父母单位组织去,并由带队干部带领管理知青的一种新的模式,为解决知青的工作生活保障作出了重大贡献!我记得当年知青的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是武队长的父亲批送给知青队的,才有了后来我“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总务故事。谢谢当年的各位前辈们!(罗伟权)</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艰苦日子在今天的回忆中总是带有着一丝丝永铸的回甘!与不灭的印记!所以有我们共同的心声……知青![抱拳][抱拳][抱拳][握手][握手][握手] (罗伟权)</p> <p class="ql-block">冯带队、冯带队的小孩,和当地的庾炳队长。</p> <p class="ql-block">下面十九幅照片由张秀英提供</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七三届的知青,当年第一批到流溪河林场。</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上了广州日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衣着很朴素,解放鞋一双穿在脚上……</p> <p class="ql-block">唯一的一张还有知青宿舍的照片,现在已经全部拆除了,种上了梅,成了梅花园。</p> <p class="ql-block">七五届知青在南山瀑布下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劳动后,畅游流溪河……</p> <p class="ql-block">依然热爱唱歌跳舞,活力四射!</p> <p class="ql-block">七四届、七五届知青大合照</p>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知青们自觉用白纸扎花圈,在小礼堂举行悼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人生像一条河,滔滔东去,奔流不息。我们每个人俨然水手,乘一叶生命的扁舟,在风雨里行进,在急流中穿梭。于跌沓起伏中,告别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历经无数次艰难坎坷。当有一天,人生的船只驶进天高水阔处,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走过了前半生最华美的流年,告别了生命中最灿烂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唯有心静,身外的繁华才不至于扭曲和浮躁,才能倾听到内心……</p> <p>男生:武建国、罗伟权、李海东、何卫平、杨建伟、徐穗江、刘利群。</p><p>女生:(?)蔡瑶冰、刘晓玲、戴建华、刘婉玲。</p> <p class="ql-block">此美篇记载了流溪河 </p> <p class="ql-block">巡城马🐴 3年疫情过后,新老知青首次相聚,大家相安无事,多好啊!好多农友都几年无见,高兴之情,大家难以言表。互相问候,不在话下。想当年,如果男、女知青能像今天围在一台,吃顿便饭,有鱼有肉,喝点小酒,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话说回来,从1977年开始,我们知青分批陆续招工回城 ,也有些去技校读书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一班活磞乱跳的刚迈出校门的小伙子、小姑娘,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陆续来到从化广州市流溪河林场上山下乡。我们是名符其实的上山知青。每天扛着勾镰刀、锋利的柴刀,爬几小时崎岖不平的山路,砍树砍竹,修公路,筑土坝,建水电站……我们这群知青,不怕艰辛,流血流汗,“大干苦干加巧干” ,“战天斗地”,为流溪河林场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像现在通往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三垭塘幽谷风景区的公路,就是我们这些知青干出来的!然而,岁月也不饶人。如今,知青们大多白发苍苍,做上了爷爷、奶奶和阿公、阿婆,正在享受天伦之乐……今年底,是我们首批知青到流溪河林场南山工区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饮水思源,这一段人生的起点,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青春的岁月,哪些已经离开人世的知青农友,我们抹不去,删不掉。只能留下永远的回忆……谢谢亲朋好友、知青农友们的欣赏。(知青蒙扬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