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曈曈昶色腊日醺,醇醇乡韵盈柴门。</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9b54a">佛粥碗碗辞旧月,八宝粒粒迎新春。</font></b></h3><div><br></div><div> 又是一年腊八节。</div><div><br></div><div> 小时候,听老辈人说起过关于腊八节来历的故事。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元璋,也为了记住挨饿的滋味,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就煮八宝粥吃,渐渐地沿袭至今,形成了乡间年俗里的一个节日——腊八节。</div><div><br></div><div> 后来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一联,才得知,这诗句原来是说的关于腊八节腊八粥的另一个传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六年苦行,每日仅食一麻一米,最后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的这一天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div><div><br></div><div> 这一天很多地方要煮腊八粥,好像是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花生、高粱等各种五谷杂粮混合再加上红枣一起熬煮的八宝饭,有时为了增加一些甜度可以加点儿地瓜(红薯)进去,吃起来又香又甜。</div><div><br></div><div> 可是在我的家乡,却不吃八宝粥,而是一种在太原、晋中、吕梁流传的特色小吃-----馏米。 它是用泡的发酵的江米(也就是“糯米”,山西人称“糯米”为“江米”)或者黄米和红枣蒸制而成的。</div><div><br></div><div> 在我的记忆中,最香的馏米是父亲用大铁锅大竹屉蒸制的。每到腊八前的一个星期,母亲就会买来江米或黄米,提前用清水浸泡让其自然发酵。到了腊八节,父亲通常是凌晨四五点起床,就开始忙碌了。先把干的红枣清洗干净,上笼屉蒸至七八成熟,为了我们吃的时候不被枣核呛到,蒸好的红枣父亲会一一把枣核去掉。然后在蒸屉上铺好一块蒸笼布,上面均匀的铺一层糯米一层红枣,这样将所有的食材全部铺好后就开始蒸制了。我们家兄妹多,每次蒸馏米父亲都动用院子里的大泥炉,干柴在炉子里噼里啪啦冒着火苗,竹的大蒸屉开始冒出了白色的烟雾,夹杂着甜丝丝、香喷喷的味道飞舞弥漫开来。父亲不时在糯米上淋一些开水,一直到糯米熟透,可以拉丝为止。不一会,还在睡梦中的兄妹就被糯米与红枣混合的香味熏醒了,父亲揭开锅盖,闻一闻冒着的香味均匀地把馏米盛在几个小碗里分给我们,看着这一群小崽子砸吧着小嘴狼吞虎咽父亲就眉开眼笑了。</div><div><br></div><div> 老家有句俗话:腊八不吃馏米,阎王爷爷翘住。惧惮着这句话的威力,以后离开家乡城里成家,每逢腊八无论怎么忙碌都要蒸点馏米吃。然而每次都吃不出滋味,于是怀疑自己的手艺,就去跟母亲讨教技术然后回家如法炮制,终究是逊色了许多。母亲便说,大概是器具和火候的的问题吧。难道泥炉干柴大竹屉终究是要比煤气钢锅电饭煲来得适用?</div><div><br></div><div> 从早晨忙到现在,我亲手制作的馏米终于出锅了,吃吃,有进步,可惜总是熬不出曾经的那种滋味。哎,可如今,叫我到哪里再去找父亲蒸制的馏米啊?</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