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苦闷的来源,即在于心地不单纯。<br> 2、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br> 3、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br> 4、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br> 5、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br> 6、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br> 7、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br> 8、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br> 9、人之有生,正如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的。天雨,水流,莺飞,草长,都顺其自然,并无目的。<br> 10、我们的要求不是出于知识的计算领着欲望往前。是发于知识的提醒我们情感,要我们如此作的。<br> 11、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br> 12、奋勇之后继续难。<br> 13、鳏寡孤独,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无所告诉,便为最苦。所谓亲人:形骸上日息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合答案;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br> 14、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br> 15、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br> 16、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他会用心思去创造。不过创造有大有小,其价值有高有低。是不是创造,要看是否用了心思;用了心思,便是创造。<br> 17、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br> 18、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br> 19、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其生活上、文化上的不断进步。<br> 20、所以说,“乐”、“玩”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br> 21、表现于外面的创造叫“成物”,表现一个人生命的创造叫“成己”。<br> 22、人类之所以可贵,就在他具有一副太容易错误的才能。<br> 23、“发愿”与“见体”是吾人一生最要紧的事。愚当下甚有警省。吾人一生若于此二者皆无有,则只有下堕,一生不如一生。因而时时念及之。<br> 24、行动之后无悔难。<br> 25、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br> 26、生物有相同之机体者,必有相同之性能;其在人,则身与心之相关不可离也。<br> 27、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br> 28、我认为凡人都应该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适当的地方去活动。<br> 29、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br> 30、中国人的10个特性:(一)自私自利;(二)勤俭;(三)爱讲礼貌、爱面子;(四)和平文弱;(五)知足自得;(六)守旧;(七)马虎;(八)坚忍及残忍;(九)韧性及弹性。(十)圆熟老到。<br> 31、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br> 32、人都是要求善求真的,并且他都有求得到善和真的可能。这话看似平常,实甚重要。<br> 33、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br> 34、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br> 35、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br> 36、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br> 37、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br> 38、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br> 39、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般叫嚣街头的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迹,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br> 40、在自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外在因素左右的太多太多,欲望太多又不够诚实。这是障碍,是落在心灵上的尘埃。同时我又发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我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在做的事情,一定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才会真的快乐。我无法盲目的接受安排。这是支持我一直在思索的根源和动力。</h1> <h1> 梁漱溟对儒家的理解是:“儒家就是要在人世间活动。儒家就是要像我们这样一个完全真的人,他不要做神,他就是跟我们一样,穿衣吃饭,饮食男女,他就是这样。”</h1><h1> 他认为儒家根本的特点就在于相信人,相信人的理性。人可能犯错误,也可能走入下流。人靠什么阻止堕入下流,不去为恶呢,只能靠人自己的力量,靠人自身中理性的力量。</h1><h1> 梁漱溟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不过,他又认为有两种理,一种是自然性的“物理”,一种是人间性的“情理”。梁认为,不应该到外面去寻找是非善恶的标准。他说,《孟子》上有一个说法,不要“行仁义”,而应“由仁义行”。他说,“由仁义行”,就是要回到自己身上来,返回到自己本心,不要向外看,越向外越迷乱。</h1><h1> 中国俗话常说,“清夜扪心”,“良心发现”。他说,中国农民有两句话很了不起:“不欠钱粮不怕官,不昧良心不怕天。”但是,这样一个社会已经逝去了,只有中国的老社会有。对于梁所描述的中国老社会,我悠然神往。按照他的描述来说,中国的老社会是缺乏集团的,它只是家庭、家族,最理想的统治方法是皇帝、统治者不干涉老百姓的生活,端拱无为,无为而治。统治者越是不干涉老百姓的事情,越是随它去,越是随它自己去生活,就越好。</h1><h1> 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就是这样过日子,消极地彼此相安,而没有一种积极的统治。它就是本着习俗,过着一种散漫的和平的生活。散漫就容易和平,和平也就容易散漫。换句话说,斗争就容易结成团体,而有了团体就更容易斗争。所以中国的这个老社会,过着的是一种散漫和平的日子,一种消极相安的日子。所以中国人不晓得什么叫做“国家”,他只晓得“天下太平”。“国”是有范围的,“国”与“国”之间有对抗性。而“天下”是没有边的,“天下”是没有对抗性的。所以中国人总是梦想“天下太平”,他就是要过一种消极相安的日子,希望朝廷、官府不要多干涉我,不要管我的事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