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成长 无问西东——一部电影讲全了精神分析

闻宜斌

<h3>时下正在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讲诉了四代清华学子成长并报效国家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传承,故事直抵人性深处,温情又发人深省。</h3> <h3>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台下有个叫吴岭澜的学生,他当时正面临选学科的困扰,他没有选择自己喜欢且有天赋的文科,却因“最好的学生都选理科”的观念误导选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听了泰戈尔的演讲,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h3> <h3>泰戈尔说:“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20年后,身为清华教授的吴岭澜在昆明西南联大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学生们,学生中有一个富家子弟叫沈光耀。沈光耀正在“当空军抗日保护云南的孩子们”和“遵从母亲的意愿好好生活”中纠结。教授和美国空军教官的话让他寻找到真实的自我,并遵循内心的想法,当了一名空军,并最终战死。沈光耀生前在训练中经常绕道去给一群孤儿空投食物。</h3> <h3>这群孤儿里其中一个便是后来考取清华的大学生陈鹏。在60年代动荡的社会里,陈鹏与同是孤儿出身的护士王敏佳是一对情侣,有着美好的青春和未来。后来王敏佳被诬告和调查,批斗大会上人群失控,差点将她打死,陈鹏不顾与全世界为敌也要保护王敏佳,后来两个人相互照顾余生。同是好友的李想,却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敢站出来帮王敏佳。几年后在西北无人区考察迷路后,以为王敏佳死了而一直内疚自责的李想用自己的牺牲救了一对夫妇,他用这样的方式弥补自己当年对那对情侣犯下的错。</h3> <h3>被救的夫妻后来生下了一个孩子叫张果果。张果果从清华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副总,他被上司利用背了黑锅而被公司辞退,又被这个上司的竞争对手诱惑检举这个上司。在尔虞我诈中,原本善良单纯的他,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但听到父母讲的故事后,同时又被他资助的四胞胎家庭打动,他悟出了“世道虽艰难,世间却美好”,重新拾起了对世界的爱,露出久违的笑容。</h3> <h3>四个故事看似在为“国之重器”的清华大学做广告,但实则讲的是四个大时代背景之下人性的自我探索和人格成长,《无问西东》的导演一定学过精神分析,她讲全了精神分析的四个主题: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h3> <h3>第一个故事中的吴岭澜,只想做最优秀的学生,忘了做真实的自己。用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的专业术语来讲叫做“虚假自体”,后来的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用“自恋”来描述。这里说的“自恋”是个中性词,既包括病理性自恋又包括健康的自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恋,如果没有,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我们是活不下去的。特别是当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事件(如肚子饿了,妈妈过了好长时间才给我吃的)都是一个巨大的挫折。自恋可以很好地应对挫折,同时,一个人越成长,他应对挫折的方式就越成熟,如果一个成年人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而停止了人格成长,始终用非常幼稚的自恋来应对现实世界,我们说这个人有人格缺陷,他的自体不完整。他要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要么觉得自己非常虚弱、需要一个强大的父母或其他人来照顾。因为是虚拟人物,影片中吴岭澜的人格结构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明显,在泰戈尔(祖)、校长(父)和雪中拉提琴的学长(兄)的启迪之下,吴岭澜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我,抛去了“最优秀的学生”的坚硬外壳。</h3> <h3>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攻击性。攻击性又被称作“死本能”,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被后继者完善。当动物种群遭受饥荒、灾难、敌人等生命威胁时,个体会牺牲自己以保全种群的繁衍。这种具有牺牲精神的动物本能往往是带有攻击性的,攻击对手但有时也攻击自己或是身边的人。出身三代五将世家自幼习武的沈光耀骨子里流淌着“上马定乾坤”家族血液,在战乱年代却被压抑着不能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日军轰炸学校后,亲眼见到邻家小男孩死在母亲怀里,那一刻激活了他的本能,他要做真实的自我。也正是无数个沈光耀的觉醒,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屹立不倒。</h3> <h3>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孤儿。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奠基人克莱因认为,婴儿是在重要客体(母亲)的关注和回应中成长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人格发展的基础。缺少关注和回应的结果往往比缺少生理照顾更糟糕,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继续以婴儿的形式紧紧抓住某个客体不放,希望与其融合共生,而这又让他与人交往边界不清、影响人际关系。被捆绑的人当然不舒服,想要保持距离,于是当事人再次感受到被客体抛弃的感觉,他便更加努力地要抓住不放,导致恶性循环。王敏佳的师母便是这样紧紧抓住丈夫,而王敏佳也是边界不清,企图挽救自己敬爱而又婚姻不幸的高中老师,从此埋下了祸根。陈鹏与王敏佳这对情侣表面上青春无敌羡煞旁人,而内心深处却是两个孤儿在相互取暖相依为命。若正常发展下去,或许两人刚好互相弥补儿时缺少的重要客体,最终一起疗愈。但悲剧发生后,王敏佳被毁容,终生用布裹住脸(即便是她一个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入睡时)。中国人特别讲面子,脸面是中国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自体组成部分,脸面的受损比身体的残疾更加糟糕,尽管四肢有着更现实的功能。以前王敏佳可以用虚构的故事来显摆,构建一个有面子的自我,但被毁容后她彻底丧失了自我。陈鹏一直把王敏佳当家人来照顾,从中满足他自幼缺失的爱与被爱的需求,从他嘴中说出来的“照顾”反应了他的内心,尤其是后来二人相互照顾,很难感受到男女情爱,更多的是责任担当。他们不可能真正找回自我,而影片里那些冷酷的吃瓜群众更是如此,这是那个年代的悲哀,是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战争后的集体创伤。而李想这个看似卑劣的人物,却是一直在挣扎中寻找真实的自己,并且最后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升华,将善良和力量传递给了下一代青年。</h3> <h3>最后一个故事无疑很好地诠释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生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和动物一样有着原始的本能,这种本能得以让种群繁衍下去。除了吃和性这种生理满足,还有对安全感的追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商场竞争的尔虞我诈、追逐自己的利益、把风险推给别人,影片将“趋利避害”描写得淋漓尽致。但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级的本能——对生命的爱。与很多动物不同,人类的婴儿需要被人照顾很多年才能独立生存,让成人甘于辛苦养育幼仔多年的动力,在于喜爱孩子的本能,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故事中贫穷的家庭接受了张总的资助,生下并养育了四胞胎,嗷嗷待哺的婴儿温暖了张总渐渐冰冻的心,父母讲述的生死故事也传递给了他生命力量,他开始寻找和感受真实的自我,在事业上用天赋和勤奋造福更多的人。</h3> <h3>精神分析是一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流派,更是一门帮助人探索自我、实现自我的艺术。几年前的一档综艺节目中,高晓松痛骂一名清华博士:“名校培养你到博士了,你却问我你该找什么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难道不愧对清华对你的教育。”《无问西东》里的四代青年人正是在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后,坚韧不拔地朝目标走下去,发挥才干成为国家栋梁。就算没有好的父母,校长、恩师、上司、偶像甚至是帮助过我们的人都是重要客体的补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中遇到的“贵人”,都能帮助我们寻找真实自我,给予我们精神力量。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当代中国青年人很大的启发和触动,无论我们有没有机会读清华,无论我们在哪个岗位工作,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回馈社会,都要认真探索自我,让人格更加独立完善,坚定信念,无问西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