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师生的“芳华”——厚德博爱终不悔

春夏秋冬

<h3>  我的头脑中常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名刚毕业的中师生(少男或少女),独自来到偏远的乡村学校,白天和学校的孩子做伴,晚上则和着蛙声,听着蚊帐上老鼠私语,伴着孤灯入眠。她或他的角色就是把一批批乡村学子从自己班级送往高一级,自己从青少年变成中年,又渐渐走向老年。</h3> <h3>  我是1983年15岁时初中毕业,考入黄陂中师的,1986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初中教师。那时的我们是"万精油"各科各年级打通关。一路工作一路学习。虽然早在九十年代己拿到本科学历。如今,在各种场合,我仍然坦言自己是一名中师生。因为中师教育给予了我从事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初滋养,"中师生"的角色,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同路人的身份认知,决定了我们这代教师的生活状态。</h3> <h3>  当年读书时,因为成绩特别优秀,我们在老师的欣慰、同学的羡慕中跳出农门,荣录师范。若干年后,当我面对昔日的同窗,看到他们大多就读高校,散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繁华都市,当年的这份骄傲竟成了我们无语的咀嚼。高校,成了我心中永远解不开的一道结,一种痛。</h3> <h3>  好在中师生由于出自农村,比较吃苦耐劳,很快便能在周边脱颖而出,几年后,运气好、成绩佳的能被选拔到城里,成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居民。走出乡村后的中师生往往并不满足,许多人会重新燃起心底的大学梦,于是,自学考试、函授考试、考研、考公务员等名词便一直伴随着那些爱折腾的中师生。为什么中师生会这样执着?说到底还是&quot;来自乡村&quot;这个因素的刻骨铭心之影响。中师生作为乡村学生中的佼佼者,深知只有靠勤奋、靠刻苦,才能摆脱弱势地位,享受到相应的文明生活。</h3> <h3>  中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师范学制,和其他学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招收初中毕业生,3年毕业,俗称"小中专"。因此,除了少数往届生外,大多数中师生毕业时,年纪在18周岁以内,几乎可以算是"童工"。当年的中国,还同时并存过一种"大中专"的中师学制,即招收高考生,学制两年,其中头一年在学校集中学习,第二年到基层定岗实习,堪称最为"短平快"的师范学制。</h3> <h3>上世纪八十年代最优秀的初中学生才能考师范,称为普师或中师生。</h3> <h3>八十年代中师生,农村教育的奠基者!</h3> <h3>&quot;中师生教师&quot;是历史舞台的一代。中师,作为一线教师的培育基地,曾被誉为&quot;中国教育的绿洲&quot;,不仅培育出了共和国基础教育的一代代脊梁,而且形成了符合中国乡村教育实际的师范教育模式。</h3> <h3>昔日的十六、十八花季、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h3> <h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h3><h3>那是青春吐芳华</h3><h3><br /></h3> <h3>三年中师的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历历在目,我们每一天的刻苦拼搏与努力,每一次的成功与喜悦,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h3> <h3>  记忆中的片段!流水的岁月,冲不散淡淡的情谊。静静的怀想,是一种温馨在心底蔓延,我们只想轻轻松松、平平淡淡的拥有这份原生态的同学情!</h3> <h3>  朝朝暮暮都有情,平平淡淡都长久,忙忙碌碌如流水,真真实实过人生。当年说别后莫相忘。我们会用心呵护同窗情谊,漫步人生路,固守一份纯真的情谊。</h3> <h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h3><h3>那是青春吐芳华</h3><h3>一路芬芳满山崖</h3> <h3>世上有朵英雄的花<br /></h3><h3>那是青春放光华</h3><h3><br /></h3><h3><br /></h3> <h3>我们的青葱岁月!一代中师生的芳华,历史的印记!</h3> <h3>难忘的中师情结,挥之不去的人生之旅,是苦是乐,是福是痛,谁解其中味!你、我、他!我们这一代!</h3> <h3>巜湖北大学》函授化学本科,大悟学员。</h3> <h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h3><h3>铮铮硬骨绽放它</h3><h3><br /></h3> <h3>&quot;学高为师,德高为范&quot;是我们遵循的宗旨。我们勤于学习,潜心钻研,努力创新,不断进修提升,打造自己。</h3> <h3>&quot;奉献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快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quot;是我们的座右铭,作为一名师范生的教育工作者,&quot;生命不息,奋斗不休&quot;。</h3> <h3>  86年毕业,成为一名山区学样的基层教师,凭着满腔热血和一颗赤诚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追求,兢兢业业,用忠诚激情和心血汗水,演绎着培育桃李的故事,谱写着一曲曲嘹亮的青春之歌;我们,学生的益友,教学生明是非、学做人,似春雨滋润万物,令学生折服感动,使孩子们终身受益;厉行着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践行着&quot;爱与责任的守望&quot;,爱生如子。我们&quot;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quot;,这样的座右铭总让我们步履坚定。</h3> <h3>投身教育天地宽,躬耕讲坛才华现.</h3> <h3>  几十年来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创造学校历史辉煌;我们厚德博爱,与人为善,与同事合作,同学生互动,班风正,纪律严;克己为人,牺牲小家,幸福大家,一心工作;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奖;孜孜以求,上下探索;以自己出众的才华、高尚的品格、突出的贡献和显著的成绩,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与肯定。</h3> <h3>克己为人坦荡荡,牺牲小我苦亦甘!</h3> <h3>  我们这批中师生教师可以成为教学骨干,不大容易成为专家;可以成为区域范围内的名家,但不太可能孕育出真正的&quot;大家&quot;。过早地离开校园,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滋养,将成为中师生教师的终身遗憾,某种程度上也将是中国基础教育一代名师之遗憾。</h3> <h3>带女儿以别人的轿车做背景</h3> <h3>女儿十岁生日,补拍婚纱照!当时结婚没能力拍照!</h3> <h3>与学生们在一起</h3> <h3>春风化雨沐桃李,爱心一片乐奉献!—-与学生们在一起</h3> <h3>快乐着学生们的欢喜</h3> <h3>分享着学生们的成长</h3> <h3>与学生同行同乐</h3> <h3>师生同成长</h3> <h3>桃李尽芬芳</h3> <h3>蓓蕾皆俊秀</h3> <h3>厚德博爱心赤诚,与人为善树典范!</h3> <h3>  乡村文化早已深深地烙入了我们的骨髓,虽户口改变,虽居地变迁,我们永远改变不了一点:我们是农民的儿女,我们本能上更关注的是农民子女的教育。<br /></h3> <h3>蓓蕾皆俊秀,桃李尽芬芳。我们先后被国家、省、市、县级四级授予许多项奖励和荣誉。</h3> <h3>当年的中师生,我们还在路上!</h3> <h3>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中师,在长期的课程建设与探索中,确实显示出了师专、师大等高层次师范都难以实现的专业优势,或许也是由于初中毕业生年龄小,专业可塑性强。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师最接近全面发展理想的课程体系。</h3> <h3>&quot;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quot;。几十年来,家境并不富裕的我们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延续着爱心之旅,传递爱,滋润着学生们的心。</h3> <h3>不断提高,完善自己。</h3> <h3>"是的,中师教育业已完成了她既定的历史使命,当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她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思索?客体的消亡并不代表个体的末路,不论是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失落情怀,抑或是曾经欢颜今何哀的无憾情结,自己的命运却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中师生,要走的路似乎还很长。我是说,我们。"我们都还在路上,我们不孤单。(2006年,在襄阳参加全省赛课!)</h3> <h3>  穿越三十年的再相聚,已步入了天命之年,我们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多么难忘、多么高兴、多么激动、、醉眼朦胧!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近五十岁的人仍然拥有一颗年青的心,自豪于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之情,至真之情!延续至今的友情、真情、热情让人兴奋不已!感动至深!</h3> <h3>如今,芳华已逝,青春不再,但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h3><h3><br /></h3> <h3>多年以后,中师生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千差百异,但精神实质还有若干的相似,那就是:踏实、勤奋、执着。在现在的中小学里,中师出身的教师是绝对的骨干,这并不仅仅因为年龄和资历,也不单单是过硬的基本功使然。我们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在相对困窘的生存环境下成长、发展的中师生自然也就锻造出了更为坚韧的个性品质。</h3><h3> </h3> <h3>见到一张张曾经很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脸庞,从依稀的记忆中寻找他的名字,回忆那三十二年前的一个个片断,曾经的喜、怒、悲、哀、乐都化成联结我们友情的一条条纽带,依旧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让人牵挂,久久不能忘怀。</h3> <h3>这里,有你,有我,有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因为有这段履历,我们更坚强!</h3> <h3>我们相信同窗之情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温泉,陪伴我们一生,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心,可以在这里停一停,回眸一瞥永不褪色的青春岁月,让心再纯些、再美些!趁着我们现在还能行走如飞,健康并快乐着,多些联系,多些走动!</h3> <h3>祝愿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祝我们的同学情天长地久!祝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家庭幸福安康!</h3> <h3>83年,这位班主任首次担任她们的中师班主任—-八三(2)班!三十二年再相聚,还能拥抱青春么?</h3> <h3>我们相信,把&quot;厚德载物,博爱兼容,孜孜以求,永不懈怠&quot;作为自己人生信念并为之不懈追求的我们,一定会再次实现新的超越,再攀事业辉煌的高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