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h3><h3>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h3><h3>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h3> <h3>潘天寿 1924年作 水云山中74×43cm</h3> <h3> 潘天寿是杰出的中国艺术大师和现代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作品真诚朴实、充溢着内在精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力量。潘天寿的画、书、印、诗俱佳,尤以国画盛名于世。他的国画上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雄健峻拔、明代戴进的豪劲奔放、以及石涛的苍浑、朱耷的奇倔冷逸。而于近代画家中,他唯取吴昌硕。经过长期探索,创立了自己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的结构美。潘天寿以民族的意识、时代的精神博采众长,取精用宏,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从形式到内容上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与革新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h3> <p class="ql-block"> 画上题诗曰:“谷底白云飞复飞,残红春老落花稀。一番新雨菰蒲长,听唱菱歌实正肥。”此诗点明时间是暮春初夏,又是雨后,物象有山、石、水、云、树、花、菰、菱,以及唱菱歌的采菱人与农舍、小桥等等。就色彩而言,虽为淡彩,但白云、残红、青菰青菱的色感随诗句荡入读者脑海,画面水墨浅绛山水所呈现的又依然是文人喜爱的那番古雅之意,意境深远。至此作者实现了一种传承和变革,当然与潘氏晚年雁荡山水相比这种变革跨度还不大,而与同时期别的画家比较他已经很有特色了。潘天寿一生画过不少隐逸山水,此图是早年极有研究价值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20日晚,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暨25周年庆典拍卖,潘天寿指墨之王《无限风光》从2亿元起拍,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随后场内买家与委托席展开轮番竞价,最终以2.875亿元成交,创下潘天寿个人作品拍卖新纪录。</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 山斋晤谈 立轴 设色纸本 成交价2553万元</p><p class="ql-block">【作品鉴赏】</p><p class="ql-block"> 《山斋晤谈》绘于1944年,赠予同为画家的好友汪日章,倾力而精绝。</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潘天寿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但由于时局动荡,这一阶段作品数量极少。是幅表现高士隐居山林的散淡生活,为画家极钟爱的"山居"题材,曾反复创作,最早可追溯至1931年的《山居图》,四十年代所见较多,如1941年的《山居图》、1944年的《山庄晤旧》等,且往往具上款,送给亲近的朋友,寄托了画家远离世俗喧嚣的文人理想。直到六十年代仍时有表现,只是题款、物象为迎合新时代风尚,弱化了避世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画中竹篱围起一处院落,屋舍门窗洞开,两位高士对坐在屋内品茗晤谈,桌案的另一端,参差堆叠着一摞书籍。院中置石几矮凳,一条鹅卵小径通往门外,蓬门内侧的石案上,摆放着一盆兰草,可见主人的雅兴。院前一株参天的松树,从左下的坡石处延伸至右侧顶端,凸显出画家一味奇崛的构图风格,而其旁直立的秀枝,与左侧的题款、岩石,则平衡了松树的倾斜之势,使画面充满张力又极具稳定感。篱笆院外,芭蕉、竹篁正茂郁蓬勃的生长,构建出一方野逸幽谧的世外桃源。题款为画家自作的五言律诗,收录于1944年自辑的《听天阁诗存》,正呼应画面主题,流露出画家淡泊清高的精神境界,力求在乱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而"此间宜小住,敢作百年看"句,又展现其博大的胸襟及对友人的砥砺。</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早期山水步武石涛、石溪等前贤,构图饱满壅塞,皴法繁密,后经过大刀阔斧的刻意经营,至四十年代形成疏放有致的构图语言,完成从仿古向个人创作的转变。此幅《山斋晤谈》与1941年的《山居图》在经营方面如出一辙,几乎只保留物象的"骨架组合",但笔墨在劲健中更趋严谨,显然已跳脱前人藩篱,卓然成家。画中多用侧锋方笔,以勾勒为主,而少皴法,笔致苍辣果断,浓墨勾勒出树、石、屋舍轮廓,复以淡赭、花青略平涂局部,"色不碍墨",凝重中又不乏松润之趣。长题行书风高骨峻,富有节奏感,与画风极为和谐。印章亦应出自潘氏自制,据称其中年前的印章悉数毁于战火,此印偶见于四十年代作品中,今或已不存。全作个人面貌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可视为潘天寿"绘画不须三绝,而须四全"理念之实践,堪称其四十年代山水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上款"荻浪"即汪日章(1905-1992),字荻浪,又作荻良、迪朗,浙江奉化人。1926年赴法国学习油画,1929年回国担任上海新华艺专西画系主任。因与蒋介石有同乡并远亲之谊,经蒋援引进入政界,曾任蒋介石官邸侍从秘书、行政院主任秘书等职。汪日章与潘天寿的交谊,大概应追溯至1930年潘氏兼任新华艺专国画系教授之时。抗战期间,汪任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理事长,而潘天寿为理事,1947年,潘天寿更力荐汪日章继任国立艺专校长之职,二人交情匪浅,从此作的刻意经心亦可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在写意山水、花鸟领域成就卓著,其指墨画尤具代表性,而于书法、诗词、篆刻亦皆有精深研究,既承袭了中国历代文人画传统,又表现出强韧的创新意识,堪称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巨匠。</p><p class="ql-block"> 其山水作品立意高远,构景新奇,笔力千钧,纵横驰骤,"运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其所起止",蕴藏雄浑的力量与磅礴的气势。有学者按功能和意义,将潘天寿的山水分为"隐逸山水"、"祥瑞山水"、"实验山水"三种类型。创作于1944年的《山斋晤谈》为其"隐逸山水"的典范作品,表现散淡野逸的山居生活,寄托画家远离世俗喧嚣的文人理想。</p><p class="ql-block"> 指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殊形式,由清代高其佩始肇其端,潘天寿则使之登峰造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创作的指墨作品数量甚夥,山水、荷花均斐然可观。《雨中荷》是他六十年代指墨荷花精品,因以指运墨,线条生拙,使用的豆浆纸又令清透的墨色表现出独特的氤氲效果,突显雨中荷花的空灵出尘之姿。论者认为指画是潘天寿艺术成就中最突出的部分,诚非虚言。</p><p class="ql-block">【作品资料】</p><p class="ql-block">作者 潘天寿 尺寸 82.8×46.5cm</p><p class="ql-block">作品分类 中国书画>绘画 创作年代 三十三年(1944)作</p><p class="ql-block">估价 RMB 4,000,000-5,000,000</p><p class="ql-block">成交价 RMB 25,530,000</p><p class="ql-block">HKD 31,753,731</p><p class="ql-block">USD 3,829,500</p><p class="ql-block">EUR 2,808,300</p><p class="ql-block">专场 中国书画(二) 拍卖时间 2014-05-17</p><p class="ql-block">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 东海归帆图 嘉德香港2014秋拍成交价632.5万港元(尺寸 64×49cm,创作年代 1964年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一生的创作中,有若干题材的变体画,本幅《东海归帆》就是其"江帆坡石"系列中极为精彩的晚年之作。此一题材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其后各个时期都有创作,如1945年的《春江帆影》,1958年的《小篷船》、1959年的《江山如此多娇》等等。该题材最大的特点是构图上采用一水两岸式的构图,亦即近景处多作坡石、岸、滩,远景简笔处理,一道白水隔开两岸,点点帆船点缀其间。本幅《东海归帆》作于1964年,与此系列他作相比,潘天寿在保持作品基本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又有一些颇具创意的匠心经营。本幅依然采用系列惯用的构图方式,但细观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水所隔开的"两岸",在画面中所占比重产生了变化,近景处的坡岸礁石占据了画面逾半尺幅,这种作法与其花鸟画中惯用的巨石构图如出一辙,通过打破画面的平衡而营造出奇倔而不失厚重的气氛。在笔墨用色上,此幅用笔勾线,方折、浑圆兼备,生拙而不干涩,一味霸悍而不盛气凌人。礁石选取多勾少皴这种单纯的造型方式,这与潘天寿对于线条的独特偏爱与重视有关。其结体平正宽厚,位置排布似散乱实经意,观之韵律感十足。同时又用"化实为虚"的办法,将礁石仅施淡赭色,显得实而不闷。整个以礁石为主导的画面力量感十足,给人以霸悍之气,而一片留白海水、墨染远岸并点点归帆又令人有豁然开朗的观感,显示出潘天寿对于画面结构和节奏氛围的高超掌控力。</p><p class="ql-block">题识:东海归帆。一九六四年秋。雷婆头峰寿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鹰石山花图》尺寸:182.3×141.8厘米</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7日,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潘天寿的代表作《鹰石山花图》从6800万起拍,经过数十轮竞拍,最终拍出2.43亿元,被神秘买家电话买走。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约23.3平尺。</p> <h3>潘天寿 1941山居图81×40.5cm</h3> <p class="ql-block"> 要说近代中国画家中,谁的画最霸气,非潘天寿莫属。</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他的儿子潘公凯曾任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两大最高美院的院长,是一位美术理论家和花鸟画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名声在外,大家气象,皆来自于一个"霸"字。与传统花鸟画的路数不同,潘天寿的画有一种霸气侧露感觉,吴昌硕一句"生铁窥太古,剑气毫毛吐",给了他以最高的赞美。同样是以碑学金石笔法入画的潘天寿,与吴昌硕的玩法完全不同,他不完全就是追求笔墨上的霸悍和强其骨的风格,还在画面构图上形成了自我的个性,使他与其他的花鸟画家拉开了距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美学范式有很多;工巧、天真、丰肥、方正、老成、自然、冲和、犷野、劲健、抽朴、怪奇、姿媚、险峭、高古、宽博、雄浑等等,一个画家终其一生,只要占领一个范式就可能成为一代大家而不朽。</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占领了雄强,霸悍狂肆的美学范式,从而成为近代花鸟画坛上一个高峰人物。因此,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只要形成一种风格就可以成家是不成问题的。当然,成就一种美学风格,是靠画家的笔墨功夫与创作表现来实现的。没有这两点,画来画去,还是别人的哪一套,无法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当然,你就是画着玩,不想达到高境界,就不要谈了。</p><p class="ql-block"> 画画真的是一种追求,它不是做一件事情,有什么即定的目标,他的目标对一个画家来说,可能一生都达不到,干不完。画画是一种没有功利牵引,而去追求一种永远止境的事情。真正的画家,一定有种恐慌,他才会说,学无止境,画无止境。哪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刚学两天,就觉得自个是宇宙第一了,这样的人,就没法讨论画画这件事了。从这一点上说,潘天寿当然是有敬畏心的画家,不然,他也无今天之成就。</p><p class="ql-block"> 潘天壽取得的成就,主要来自于四点:一是他是有理论思想主张的画家,不是盲目的画。他写过《中国绘画史》这样学术著作,也有较为鲜明的艺术主张。如他说"中国人从事国画,如一意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足以光宗耀祖是一笨子孙;"可见其创新意识是很强的。二是他是第一个将山水画构图引入花鸟画的人。传统的花鸟画都是画花鸟的一角,花鸟的一个局部,构图都是一侧,一面,没有山,只有石。在潘天寿的作品里,有山石,而且都是大山石,花鸟处于中心位置,有西画的构图感觉。三是他的作品主要描绘山涧的繁花景像,丰富而漂亮,但无一点俗气,比一般花鸟画内容要丰富的多。四是他的书法独具一格,称得上是专业书法家。绝不是画家中凑数书法家的。潘天寿的书法走的是险峭劲厉的路数,崇尚阳刚与金石气。在书法结体上学黄道周,张瑞图的东西多一点,也有《二爨》的东西在里面;体现在画上,就形成了险峻高冷的调性。因为笔画多为方笔,他的画就给人以霸气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具体的画面表现上,潘天寿用笔一如书法,线条紧峭幽折,方笔翻转,笔法趋于破险,,断裂,劲利之间。他画山石也无皴擦,就是勾线填色,方法很简洁,这种简洁这为山石上的花鸟提供了展现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的特点,大家了看到了,潘天寿的画没有传统文人画的"淡"、"清",而是多了一种丰富与强悍。同时,潘天寿的画,也有一定的现代感,不似传统花鸟画的一种沉闷气味,还在很多地方游离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理想,在笔墨,精神,中锋用笔,骨力,气韵等到方面,并不是一种天真,自然,醇厚的文人画气息,反而处处按排,设计,精装,一如他的书法一样,使很大劲,按排大小变化,空间节奏分割。因此说,潘天寿是一个主观意识非常强的画家,他将主观设计与自然天成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你几乎在画面上,看不到有太多的什么安排,除非你太敏感,或太传统,有现代一点的眼光看,他是精心安排的天然效果,还是很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术史家将潘天寿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推为20世纪四大家,是名至实归的。对于看潘天寿的画,有迷雾的学子,应该了解这些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潘天壽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布局奇险,用笔劲挺洗练,境界雄奇壮阔。</p> <h3>潘天寿 1945年作 松荫夜话100×43.5cm</h3> <p class="ql-block"> 潘天壽何以痴恋指頭畫?</p><p class="ql-block"> "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p><p class="ql-block"> 原来,潘天寿用指头作画,是为了在平常用的毛笔上发生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找到毛笔与指头之间的不同技法和情趣,从而打破毛笔作画的常规,最终还是为了使自己的艺术得以开拓和创新。他深知"有常必有变"的道理,但是"常"易"变"难,变革越难,他越要往前走,尽管他谦虚地称自己是"钝根"之人用钝办法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天寿是一位现代山水花鸟画大师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对自然之美尤为崇拜。他拜大自然为师,以博大的宇宙精神,永恒的禅学意味,俱臻妙境,使花鸟画达到至高的审美境地和哲学的境界,创作了许多佳作,成为缔造自然美的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布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聚含着天地人文之大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潘天寿的病情忽然奇迹般地转好了,他的大儿子潘炘要为他修剪指甲,他说:"留着吧,好起来我还是要画指头画的……"不过,9月5日凌晨,潘天寿就驾鹤西去。临终之前,他还对指墨画念念不忘,足见他对这样一种非常人能够涉猎的艺术样式是何等地眷恋和痴迷。</p><p class="ql-block"><br></p> <h3>潘天寿 1943年作 山水114×47.5cm</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p><p class="ql-block">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 </p><p class="ql-block"> 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有极高的成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行草源于黄道周、倪元璐,篆隶得力于卜文、二爨,在继承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实践探索,独辟蹊径,自成大家。风格豪迈朴茂,格调极高。尤其是结体布局方面,在现代书坛独树一帜。潘天寿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 </p><p class="ql-block"> 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p> <h3>潘天寿 1961年作 雨后千山铁铸成</h3> <p class="ql-block"> 青绿设色,画面上方只用铁线勾画山石大貌,山下浅渚上两块尖石斜立,山间楼台关隘隐隐可见;画幅中间,江水隔岸,用古拙、苍劲的汉隶填补空白,使近景远景连为一体;下方树木枝丫欹侧,山石、房屋也用斩钉截铁的笔法勾出大形。这种简练概括的手法,把各种各样的物态都笼罩在一种统一的风格之中,表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意境。</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的小品,韵味隽永,笔筒意深,是他的情感率直流溢的结果,《晴江晓色图》的画面形象几乎减少到最大的程度,江的对岸高山横立,山石的表面不细勾分面,只靠色彩的浓重表现向背明暗,岸边蒲苇晃荡,近处只留几片墨迹,两个人物畅谈高论,一派散逸气象。这种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使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因之而展现得分外鲜明。</p> <p class="ql-block"> 《晴峦积翠图》画风恬静简淡,彩墨纷披,设色用笔简练有力,布景造势气壮力强,上作叠山斜立,下有两户人家屋宇相接,门户开敞,篱问院外似鸡犬相闻。尺幅之作,表现了潘天寿沉雄奇拙、苍古高翠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长风白水图 指墨 设色纸本 镜片 1922年作 (181.5万元,2005年12月西泠秋拍)</p><p class="ql-block"> 画中林木在秋风劲扫下折枝弯腰,残叶飘零,林间奔流的溪水由远而近,挟势而去。纵观全图,一股激越之气满溢全纸。左上端首绝句:残叶残叶千林摧,长风劲扫圆空开。奔流独许三万里,此水源从天上来。平仄自然,意境天成,恰题而大气。一幅信马由缰的指墨山水经此绝句点题,精神立出。</p> <p class="ql-block"> 《南湖烟水》绘于乙酉年,即一九四五年,潘天寿四十九岁,是年潘天寿曾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甚获好评,其社会名望与艺术造诣正是上升时期。潘天寿的艺术博采众长,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取法尤多,最终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此幅是潘天寿中年为友人所绘相赠之作,潘天寿作品存世量极少,中年作品更为鲜见。从此图不难看出潘天寿对笔墨“一味霸悍”的追求,晚年强烈艺术风格的形成,从此图可以找出端倪。</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松阴观瀑》立轴作于1944年。潘天寿用墨,枯湿浓淡均见深厚的传统功力,尤其是泼墨,更是元气淋漓,深得苍茫厚重之致。用色则古艳淡雅,超尘绝俗。他的用笔曾吸收石涛的破墨洇化,干湿互用,造成淋漓酣畅的水墨效果。通过对古松、巉岩、流泉、山花野草的描绘,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古松老千刚劲如铁,虽有枯枝,但仍然黛色参天,郁郁葱葱。画幅右边岩石,形象奇特。上下两部分的山石遥相相呼应,中空处留白有落款,整个画幅的结构颇具匠心。底端的石块上一人端坐松下,古松树身自中向右上角倾斜,树帽自右向左侧延伸,将势收回。树身及岩石的主要轮廓线,与自右上角来的雨后溪流,在相接未接之间。树身左边,溪流之下同样留有空白。由于主体景物置于上下两侧,画家在中空处题款,造成了整个画面的均衡。其构图之大胆奇崛,总给人一种强劲有力的新鲜感,而颇具结构美。</p> <p class="ql-block">堪欣山社竹添孙 设色纸本 立轴 1960年作 (360.8万元,2005年12月西泠秋拍)</p><p class="ql-block"> 《堪欣山社竹添孙》是潘天寿先生 1960 年创作的指墨画精品,此图之妙处在于基本上采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却以高超的指墨技巧勾画而成,通篇营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田园氛围,堪称逸品,令人爱不释手。此画体现了潘天寿的“常变之道”。</p><p class="ql-block"> 此图所绘是远离尘俗、依山傍水的竹里人家,院子里晾晒着衣裳,让人联想沿着点点块石所铺的道路,出竹篱院门,该是一湾绿水。此类题材本身并不新鲜,潘天寿以前画的《柏园图》、《竹谷图》和几幅《山居图》都是同一题材,相近的构图图式。它的好处是恬静、幽雅,很有中国古典的风味,很适合表现出甘居寂寞,追求孤傲苍凉的人生境界,一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气概。此类作品格调高,有境界,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清高俊逸、荒寒苍古的审美趣向。潘天寿本人应该说就是一位能蕴含天地之变、处事不惊的高人,他被人称为“魏晋名士”,甚至有一种高僧的气质。所以,他画此类作品颇为得心应手,因为这原本就是他的审美理想追求。这可以说是一种“常”。</p><p class="ql-block"> 《堪欣山社竹添孙》凝重生辣,粗中有细,生拙而不霸悍,有毛笔画难到之意,雅静而非雅致小巧,尤其是有笔墨而无笔墨痕。此者可以说是指画和笔画共同所求的笔墨最高境界。故张立辰、梅墨生二位亦称赞道:“《堪欣山社竹添孙》之线如屋漏痕,如其自谓:画事之笔墨意趣,能老辣雅拙,似有能,似无能,即是极境。”</p> <h3>潘天寿 1962年作 秋到南国雁初飞</h3> <h3>潘天寿 1964年作 新春79.5×44cm</h3> <h3>潘天寿 拟石涛山水49.5×45.5 cm</h3> <h3>潘天寿 1924年作 山水138×69cm</h3> <h3>浔阳江舟</h3> <h3>江洲夜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