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本文根据第28期金犀牛线上分享会(2018.1.11)讲话整理:</h3><div><br></div> <h3> 主持人(小犀牛):人物简介:守静笃,圈内人称守队、守大人,金融高管,资深户外徒步玩家。于2002年开始徒步,致力于西部荒野山岭开线探路,先后开辟了8条长距离徒步穿越新线路,即:巴丹吉林沙漠穿越、格聂神山大转、念青东(波密北线、鲁易线)、郭喀拉日居、伯舒拉岭、雄鹰谷、新泸亚。每条新线路都独辟蹊径,成为国内经典徒步线路。一年磨一剑,一线一经典,这是守静笃在圈内的独特标签。开线探路具有不确定性,守静笃风格严谨,筹备细致,擅长地形分析、风险控制、组织协调,做到了每一次探路活动都能顺利完成。以下有请今天的分享嘉宾守队:</h3> <h3> 守静笃:大家好,我是守静笃。很高兴能够在“户外探险”的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徒步的话题,非常感谢大师兄和阿尔法为这次分享作的精心准备。特别是大师兄,这几天生病,咳嗽到了怀疑人生的地步还在为这次分享会张罗,非常感谢。</h3><div> 徒步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活动,参与的人也是户外活动最大的群体。徒步的人被大家称之为驴友,以前觉得这个称号还挺时尚的,但是在这几年,每年在旅游景区内都会挂掉许多人,有淹死的,摔死的,还有失踪的。这些人以前叫游客,现在统统叫驴友。以前有句骂人的话,“你才是驴友,你全家都是驴友!”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觉得很受伤。</div><div> 在户外探险的领域,与登山、攀冰、航海,还有滑翔等这些高端活动比较的话,徒步由于门槛比较低,给人的感觉就是探险领域的蓝领工人,干的全是粗活。所以,我和大家今天分享的主题就是如何把这个粗活给干好,我讲的内容都是基于我在户外16年的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当然,如果讲的东西和大家的想法或理念有什么冲突,请大家在拍板砖的时候尽量悠着点。</div> <h3> 我今天讲的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我走过的徒步线路,第二部分是介绍探路的三个原则,第三部分介绍探路的五个最重要元素(环节),最后做一个藏东南区域徒步线路的简要介绍。</h3> <h3> 首先介绍一下我走过的徒步线路。从数量来说,我走过的其实不多,由于每年只有一次出行机会,所以这16年内我只走过13条徒步线路,这里面常规线路有5条,开辟的线路有8条。</h3><div> 先讲一下常规线路,第1条是毕棚沟穿越长平沟。</div><div> 那是2002年,也是我的第一次户外,是由一个读书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当时毕棚沟垭口上下了一场大雪,我当时作为一个菜驴,比现在的菜驴菜多了,穿的是休闲裤、棉衣、运动鞋,没有手套也没有墨镜,两眼一摸黑,凭着一腔热血完成了这次穿越。所以,每次我回想起这次活动,我就很明白每一个初次参加户外活动的新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但是我又想,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就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也能避开不必要的很多麻烦,所以我现在分享的东西都是我这么多年吃亏吃出来的东西。</div><div> 02年走了毕棚沟以后,03到05年,分别攀登了四姑娘山的大峰、二峰和半脊峰,爬完半脊,我才发现如果我继续登山,因为按照那个常规登山的节奏,5000以后是6000、7000,或者再往上走,有条件的话,就是8000。因为到了我的节点6000米,我的休假时间就不够了,所以我就将注意力放在徒步上来。其实,我在徒步的过程里始终没有放弃过登山的努力,雀儿山,2007年报名的慕士塔格,是宋谊江带队的,我连订金都交了,都因为没有假期而放弃了,所以现在宋谊江他还欠我一千块钱呢。</div><div> 第2条线路就是墨脱,2006年。</div><div> 当时墨脱是中国徒步路线之首,也是冲着名气一个人去的,走完墨脱我对徒步应该怎么走基本有了一个定位,就是不走成熟线路,尽可能到没人涉足或者很少有人去的区域,不过虽然当时有这个想法,但没有这个能力。</div><div> 第3条线路是独龙江到察隅。</div><div> 那是2007年,我走了13天,从云南的贡山县,翻过牛魔王(音)垭口,到独龙江的巴坡,再穿过原始森林,到察隅的日东,走原始森林用了5天半,请了向导,其余线路没有请向导。当时这条线走的队伍很少,资料也很少,也没导航和地图,就写了个文字攻略。我那时刚刚出道,不算新驴,也不算老驴,算是夹生驴吧,网上约伴没人跟我走,直到出发前一周,有一个人来报名,是个崭新的新驴,只有郊外半天的徒步经历,两眼一摸黑的那种,那时候胆子特别大,赶紧就收了,还怕他后悔,煮熟的鸭子还怕飞了。不过比较幸运的是,我还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条线路,但是这条线路上历尽艰辛,还遇到了许多危险,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泪。</div><div> 我的介绍可能会误导一些人,我开始走线的时候,的确显得很鲁莽,不过当时的条件情况与现在很不一样,那时候徒步热才刚刚兴起来,遍地都是新驴和夹生驴,老驴不够用,大家也没有什么徒步理念,都是凭着一腔热情在走,也出了许多问题,直到那一批驴友成长起来了开始带队伍,才逐步提高到了对徒步的一些系统性认识。</div><div> 然后接下来,08年和09年去开了2条新线,新线放到后面再说。</div><div> 第4条传统线路就是乌孙古道。</div><div> 乌孙古道是新疆的脑丸(音)2002年开辟的线路,我们好象是走这条线的第五支队伍,当时走的3人队,两男一女,翻过那个阿克布拉克达坂时女队员受了伤,然后走了8天才出山。当时因为要过溜索,阿克苏河上的溜索,不知道怎么过溜索,所以带了过溜索的全副工具,包括大滑轮都带了一个,所以当时负重都达到了35公斤,当时以为过溜索是自己的事,后来才知道有当地的牧民守在那里收钱,你到了那里就要交买路钱,走乌孙的时候对重装经验严重不足,对负重的控制能力很差。我记得我们当时背的食品,在乌鲁木齐买的那个阿布拉馕还是阿不拉多馕,24个馕,吃了5个,最后扔了19个,具体的情况大家可以去8264上看下我写的攻略。</div><div> 第5条传统线路就是贡嘎大环线。</div><div> 那是2011年,这条应该算是推陈出新的线路,也不完全算是传统线路。当时走贡嘎也是比较偶然,当年以为请不到假,所以不打算走的,直到国庆前2周才突然知道自己有假期,于是紧急设计了这条线路来走,是从康定的大桥湾,沿着山脊翻垭口到洋洋纳错(音),再切回到贡嘎的传统路线,翻日乌且垭口,然后经过子梅村、草科乡,转过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走过的山路,再到磨西镇。因为当时对考证红军飞夺泸定桥是走的哪条路也是很费了一番功夫,因为包括历史上有各种说法,很多种,当时究竟走了哪条路,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我们走的那条路的的确确就是红军走过的路。这次贡嘎大转我们围着贡嘎走了大约四分之三个圈。当时组的是4人队伍,我的老搭档浪花就是这次进的队伍,一共走了12天,具体的情况8264也有攻略。这次走线负重的问题基本上都能控制下来,但是食品配置仍然是个大问题,我们当时背了的食品基本上扔了一大半。</div><div> 这以上就是5条传统线路,接下来是8条新线路。</div><div> 第1条新线是巴丹吉林沙漠穿越,2008年。</div><div> 这是我的第一条新线路,当时是中国国家地理把这个巴丹吉林沙漠评为中国最美沙漠,我看到了这个消息,应该说对沙漠也不是很了解,直接就去了,然后也穿过去了。走了11天,254公里,从雅布拉(音)到古日来(音)穿越,现在这条线路已经发展到了比较经典的一条沙漠穿越路线。去之前觉得沙漠单调,去了之后才发觉沙漠很美,不愧为中国最美的沙漠,而且我们在里面是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就是头一天的温度是47度,沙漠里,第二天的温度就是5度,前一天热死,后一天冻死,风雨雷电暴全部都遇到了。这个走巴丹吉林沙漠穿越,我在8264也发了贴,这是我在8264上发的第一个帖,然后连续5,6年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个帖子。</div><div> 第2条新线是雄鹰谷到亚丁。</div><div> 走这条线是因为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一小方块文章,大约一千字的样子,提到了木里有一个雄鹰谷,那里有上千只雄鹰在悬崖上栖息,然后每天在那里飞啊飞的特别壮观,然后我们就去了。当时是从木里北部的塘洋乡开始走,走到雄鹰谷,然后从水洛河峡谷(音)一直往下走,最后进入亚丁结束的。这条线是走了12天,我们是2人队伍,应该来说是一次比较有趣的徒步,在8264写攻略的时候我自己都一边写一边笑,这条线路的特点就是人文特别的原始,我们到里面的村庄,因为这里是四川,我也是四川人嘛,我们就聊天,语言交流起来基本上都没多大障碍,最后聊完天走的时候,他们来了一句,“你们是哪个国家的人?”直接把我们笑翻了。</div><div> 第3条新线就是格聂大转。</div><div> 2012年,5人队伍一共走了15天,200公里,围着格聂划了完整的一个圈。格聂现在网上很多流传很广泛,景色优美、人文浓郁,应该说成了一条比较热门的线路。</div><div> 第4新线就是伯舒拉岭,2013年去的,实际上是从2012年开始都是每年一条新线路。伯舒拉岭我们走了15天,270公里,然后翻了7个垭口,其中海拔最高的5465米,这也是我徒步到达的最高海拔,因为以前爬半脊才5430。出发的是5人队,然后,因为路程安排有点问题,开始第一天,全重装60斤,上升2700米,其中有名队员严重高反,然后他就下撤,其余4人把这条路走通了。这条线路有个特点就是强度特别大,平均每天海拔上升1050米,下降920米。再有一个特点就是,伯舒拉岭核心区它应该是属于比较原始的区域,因为我们去的村庄没有来过汉人,我们借宿在一个村子里,晚上的时候房间里来的人都川流不息,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过来看稀奇,还有个60岁的老头,他告诉我们,他活了60岁,在村子里没见过汉人,所以真的是比较原始。每年走完线路,我习惯于把线路图和徒步轨迹都公布出来,有些队伍就会拿着这些轨迹去尝试,我走过的其他线路都有人走过了,唯独这条伯舒拉岭线,我们穿越过后再也没有人去过了。(注:广东一支6人队伍于2016年曾经走过其中的部分线路,从绕金乡进,到达种青村被遣返。)以下这几张图就是伯舒拉岭的图片,第1张是轨迹图,第2张是扯体措,很奇怪的一个名字,第3个就是最高的垭口下面。</div> <h3> 第5条新线就是郭喀拉日居的横穿,我们当时组的是6人队伍,走到第14天的时候,撤了3个人,然后其余的3人继续走了6天,然后走出山。从走郭喀拉日居开始,我只要组6人队,就必定有人下撤,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魔咒。郭喀拉日居是从林芝和拉萨之间,318线从郭喀拉日居山下过,应该说接近性很好的一条山脉,但是网上查不到资料,也没有人进去,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我是在地图上发现了这个现象才开始研究。我们是从林芝进的山,沿着山脊线从东向西一直横穿,最后从日多乡出山,徒步了20天,345公里,翻了16个垭口,垭口特别多,这个郭喀拉日居的特点就是接近性好,关注的人少,风景很优美,有比较丰富的线路设计的空间。我是2014年去的,2015年没人去,但2015年和我一起走的笨鸟,我和他说郭喀应该值得去,2016年他作了一次深入的探索,然后2017年进了2支队伍,目前为止,走里面去的约有4支队伍。我觉得郭喀真的值得一走,2018年郭喀和念青东都会成为徒步探路的热门地点。下面我发2张郭喀的图片出来,第一张图片的山名叫念九,念九神山,海拔是6020米,这个神山的接近性特别好,我们可以一直走到山腰的冰川那里用手摸冰川,这个特别清晰。第二张图片叫喀巴措,一个海子,8公里长的一个海子,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有一半吧,这是它核心区,非常漂亮的风景。</h3> <h3> 第6条新线就是念青东波密北线。</h3><div> 2015年走的,4人队伍,本来是6人的队伍,我的老朋友浪花、答案都在里面,浪花在出发前做了个手术去不了,答案在拉萨感冒了,退一个人要重新分配物资,再退一个又再重新分配物资,然后如果再多走一个的话可能这队伍就没法走了。我们是从波密的西面桃花沟进的山,米美出的山,沿着怒江与帕隆藏布的分水岭呈一个扇形区域来探索,把人文和风景一网打尽。走了21天,共330公里,10个垭口。这条线路2017年国庆进去了好几支队伍,但他们没有走最难走的3个垭口,是绕过去了。这条线路的特点,风景最美,没有之一,特别是高山海子,美轮美奂,走过了大家都是共同的感觉。这条线路风景大美。</div><div>下面我发一些这条线路的图片给大家看一下。</div> <h3> 第7条新线就是新泸亚【泸沽湖--亚丁】。</h3><div> 实际上我们走的是一条短线路,只有9天时间,因为没有更长的假期。这条线路的来源是因为我的队友法拉利,他前年春节想走老泸亚线,因为现在已经连接了一大段大段的公路,走得很乏味。当时我就说给他设计一条新的泸亚线,就设计这么一条新的泸亚线,新泸亚事实上是一条崭新的线路,和老泸亚只有一天的重合,亚丁到宁朗这一段风景最美也是最艰难,我们是从亚丁的崩底村进的山,先把轨迹发给大家看。我们是从亚丁的崩底村进的山,翻过一个无名垭口,应该没有什么人去过,避开了亚丁景区,走到新果牛场的时候离开了传统线路,沿着山脊一直走到宁朗乡。9天,15个垭口,这些垭口比较小,6人队伍,4男2女,走到第四天,比较奇怪,男队员全部撤了,因为高反。只剩下两个女队员,都很强,然后我们三人走完余下的5天。如果持续走到泸沽湖,也就是完整的新泸亚线路,大概需要13、14天左右。这条线路的特点是强度大,然后是丛林探路和有些路段找路有一定的困难,地形很奇异,就是半圆形横切的那个地形,连续这种地形。高山湖泊也不少,因为大家知道,老泸亚在进入景区之前是没有湖泊的,但这条线路有许多湖泊,但不大,后面5天有9个高山海子,目前走通这条线路的队伍有3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div> <h3> 第8条新线是念青东的鲁易线。</h3><div> 两次念青东,一次是波密北线,2015年的,一次是鲁易线,2017年的。当时我们计划是从鲁朗一直向北走到易贡藏布,因为这条线路不管是驴友还是当地人都没有走通过,它是一条打通水系的线路,走到易贡藏布以后,再回到巴松措,这里面最后三个垭口特别的艰难。但是很遗憾,我们是6人队伍,走到第2天我的膝盖就受伤了,坚持到第5天,就和另一名队友下撤了。其余队员走到过不去,也下撤了,很遗憾,再翻一个垭口就到易贡藏布。这条线路的难度来说,超过了当时我们的预计,我们的计划是走13天,特别是到最后一个垭口,也许会在山上困一二天都有可能,大概全程要17、18天。这条线路的特点,一个是打通水系的感觉,二个就是湖泊众多,大湖特别多,线路很原始,特别是最后一个垭口以后。</div> <h3> 以上这是我走的13条线路的介绍,下面是第二部分,就是开辟新线路的三个原则。</h3><div> 虽然不是很实用,但我想对每一个徒步者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理念很是有必要的,这决定了徒步探索之路能否保证安全和能走多远。对于开辟新线路的原则,我觉得野外(荒野)是个盛大的舞台,对于如何进入这个舞台,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想每个人选择都不一样,那么在这个选择上我是遵循着三个原则。</div> <h3> 第一个原则就是风险可控。</h3><div> 作为荒野探索,风险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因为最近都有一些失踪的事件,所以风险的问题必须很严肃的看待,户外出事不少。但是,户外探索的风险是个开放式的问题,怎么界定或定义风险,这因人而异,众说纷纭,大家都有道理,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多说一些。首先我觉得对风险的把控有2点思考:1,你去探险,你的风险底线在哪里?也就是你能承受怎么样的一个风险?这个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而选择的背后是不一样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很一个很难讨论出一个结果来的,所以对风险的选择没法说谁对谁错,只能设立一个前提条件再来讨论。</div><div> 这个前提条件我可以来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出门去探险的时候,是不是能确信活着回家,特别是你探索新线路,进入到高难度、高危险度线路阶段的时候,这个问题你无法回避它。可能大家都会说,出去探险,有谁不想活着回家?这里面有本质的区别,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你是个户外的玩家还是个户外的探险家。要搞清楚这个定位,才能搞清楚你的风险边界在哪里。也就是说你是想做一名户外的玩家,还是探险家?</div><div> 这个问题回答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我确信我能活着回来,即使是出了问题也是小概率的运气问题,就好象过马路也会给车撞了一样,应该说绝大多数驴友都是这样的回答,这也是我的风险底线。我只是一名户外的玩家,由于有了这个风险定位,线路的风险程度会控制在我的能力和我所作的周密准备能保证我和我的队友能活着回来,并且没有大的伤害,这是一个答案。</div><div> 还有另一种答案,另一种回答是什么?就是我确信我有可能回不来了,有些线路,比如横穿羌塘,无向导走雅江大峡谷,那就是确信有可能回不来了,特别是羌塘,自从关于杨柳松的77天电影上映以来,不少人都想尝试横穿羌塘,到目前为止,能走出来的和永远留在里面的是一半对一半,我说的是横穿,不包括纵穿,这里面不包括中途下撤的比例是50%。所以我的理解是,如果你想要横穿羌塘,你一定得确信你有可能回不来了,如果有这个心理准备,那我得祝贺你,因为你已经进入了探险家的境界,就是埋骨荒野,那是一名探险家的终极选择,就是类似于横穿羌塘级别的探险,每一个人都要确信自己有可能回不来,而且要很确定的回答。对于组织横穿羌塘的领队来讲,让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并肯定地回答是应该履行的责任,探险家与玩家是两种不同的层次,差别就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当然,并不是说你不怕死你就是探险家了,如果你不具备一名探险家的能力,只是有探险家的欲望,本质上你还是一名玩家,而且是一名很危险的玩家。探险家只能与探险家为伍,玩家也只能与玩家作伴,如果盲目地跨界会带来极大的危险,这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知道我把我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了让大家认识。</div><div> 上面讲了对风险底线的认识,那什么活动是我可以组织或者我可以参加的呢?你是一名玩家还是探险家的思考,是第一个思考。那么我们怎么把风险的边界点具体化呢?那就是第二个思考,即组织探险活动你的风险边界在哪里?我的理解就是户外探险只作能力边界的事,当然探险是不断作拓展能力边界的事,像奥特曼要有打更大怪兽的雄心壮志,但是每一次打怪兽你都要选择打得赢至少不会打输了的,这就是要在做能力边界的事的理解。举个例子,鳌太,因为鳌太这些年已经挂掉了30来个人,这个风险也很大。鳌太的风险点是恶劣天气,如果你有一整套应对恶劣天气的办法并且在其他线路或这条线路经历过恶劣天气,那么你可以尝试,那就是在你能力边界里的事;如果你既不懂得去应对也没有经历过,你的队长和你的队友也没办法帮到你,你去尝试就是超过了你能力边界的事,那么碰到恶劣天气你下撤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不管是翻垭口,我们过冰川过激流,过这些坎,那些能走,那些不能走,它不取决于运气,取决于你是否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就是有什么能力就有什么的选择,这就是我对风险边界的理解。</div><div> 再回到刚才所说的,说了半天,也就是什么样的活动你适合参加?这样说吧,就是你的探险欲望很强,你就参加贴着你的能力边界比较近的活动;如果你的探险欲望不强,你就参加离你的能力边界比较远的活动,比较休闲点的。至于你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每个人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div><div> 刚才说的是我对风险控制的理解,就是明白知道你的风险底线在哪里,然后明白你的风险边界在哪里,在你的能力边界内探索新线路,尽量拓展你的能力边界,它是可以不断拓展的,这个理解可能会有些偏颇,作为老驴他可能会越走越胆小,那是因为他对风险控制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风险的杀伤力越来越惧怕。</div><div> 那么怎么判断一条线路的风险等级呢?网上有很多这种风险等级,9级啊8级啊之类的,也有一些很难准确定义的东西,徒步常见的风险有一些如失温、滑坠、落水、迷路、高反等,那么面对一条新线路我们怎么判断它的风险等级?狼塔我知道怎么判断,然后鳌太我知道怎么判断,新的呢?我觉得可以用三个标准来判断。第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过不去的坎?第二个标准就是有没有撤不下来的点?第三个标准就是在进退两难的时候能不能作出冷静判断?</div><div> 过不去的坎。是指线路上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障碍,这个障碍它可能是一个垭口,也可能是一条河流,或者是悬崖、冰川,或者一段路它没有水源,它都是一个坎,这些坎能否跨越取决于绝对能力的强弱,就是如果你的技术能力强那么风险就不高,或者叫风险能够控制,反之技术能力弱这个风险就极高。那么如果这个坎超过你的技术能力怎么办?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这个坎,绕道走。如果这个坎绕不过去怎么办?那么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这条线路或者说下撤。应该说我们看到大多数的事故,都是在面对这种绕不过去的坎又不愿放弃的时候发生的问题。</div><div> 撤不下来的点,是指线路上的某个区域或是某个点,如果有人受伤,或者是高原病这种急性事故,要下撤,能不能快速有效地下撤下来,如果撤不下来,这条线路的风险性就很大,即使是再短的线路,看起来再容易的线路,撤不下来它这个风险就很大。那么我们面对这种撤不下来的点怎么办?我觉得最好是能绕开这个点,如果实在绕不开,那就要在进入这个点之前仔细检查自己队伍有没有问题,如果进入这个点之前已经有麻烦了,再往前走进入这个点的话就很危险了。如果你确认进入这个点之前队伍一点状况都没有,都很好,那就可以尝试,但前提是所有人员都能承受这个风险,就是之前所说的风险底线的那个风险。现在好多线路,大家可能都有感觉,就是新人特别爱走那种冒险的线路,不是说其他人没有能力走,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这个风险控制的判断和理解上出现的一种差异。</div><div> 第三个标准就是在进退两难的时候的冷静判断。就是我们走的线路上面临麻烦和障碍时能不能冷静判断,你是该进?该退?还是该等待?其实我们在线路上碰到很多这种情况,比如说一条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我们在走格聂也碰到这种问题,圆滚滚的一座独木桥就在河上,过了就是康庄大道,过不去我们还要走两天很艰难的道路,你过还是不过?队伍里有人说过也有人说不过,这个时候你怎么决定?这种决定的困难在领队的身上经常遇到。但是格聂那次我选择是不过,因为我们队伍里有一名队员他有恐高,而且当时他的状态已经接近崩溃了,我就怕他掉下去了连捞都捞不起来,尽管那条独木桥很好过,来来回回走几趟都没问题。就这件事来说,没有人说你对还是不对,因为这事情已经过去了。所以该进?该退?还是该等待?主要是靠经验和风险偏好来决定,这个问题的决定权在领队手里。所以一支队伍的领队能不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因素,我们知道鳌太的一支队伍挂了几个人,应该还是在关键节点的时候领队的决定出现了问题,还有其他线路都出现于类似的情况。</div><div> 因此,作为领队,在作决定的时候宁愿保守一点,或者再保守一点,因为你带几个队员,这些人把生命交给你手上,你得把他们带回来,所以宁愿保守一点。</div><div> 一条新线路的风险等级判断我看就是有没有这三个风险点(标准),如果既有过不去的坎,也有撤不下来的点,还有一个不靠谱的领队,那不管什么线路都很危险。</div><div> 过不去的坎我们可以凭借探险技术来克服,例如狼塔的坎是过冰河,如果过河技术熟练、保护到位,那就风险不大,因为狼塔里面有牧民,撤是容易撤的,鳌太的坎是恶劣天气,如果你经验丰富应对能力强,风险也不会很大。横穿羌塘的风险,它两个都有,既有过不去的坎,也有撤不下来的点,应该讲到处都是撤不下来的点,撤不下来这个问题,即使你带了卫星电话呼叫救援,越野车来接近你身边、降低海拔、送到医院救治,这怎么也要花上一个星期吧,如果是脑水肿或者是肺水肿是熬不了那么多天的,这就是羌塘撤不下来的点,应该是到处都是,羌塘还有过不去的坎,那就是缺水,这里面接近有200公里的区域基本上是没有水源的,如果运气好有积雪或者阴暗角落里的冰,那是靠人品的。</div><div> 关于风险控制和判断标准我就讲这些,可能有些东西大家不理解,这个差异性是很正常的。</div> <h3> 第二个原则就是循序渐进。</h3><div> 开辟新线路尽量不要盲目的攀比,不逞强,就是听说谁开了一条线路我要开一条比他更长、海拔更高的线,这完全没有必要,还有在开线的过程中你要按照自己的能力,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经验的积累,从容易的过渡到比较艰难的,从那些低危险线路过渡到高危线路,还有从几天的短线过渡到你能走三周甚至是一个月的长线,或者先从常规线路积累经验,然后再过渡到独立地开发一条线路。当然你也可以越级,甚至跳级,或者你可以直接去走那个羌塘,尝试一举成名,但是这个越级和跳级就和打怪兽的原理是一样的,你越级打怪兽打不赢的机率更大,但是要考虑到打不赢的问题,探险不是打游戏,它是没有回血的机会的,这就是你输不输得起的问题了。</div> <h3> 第三个原则是大胆创意。</h3><div> 就是对荒野的探索来说,我们的脚步总是会被想像力所束缚的,尽管在谷歌地球出来以后,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荒野在地图上一目了然,但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我记得我在看科幻片《银翼杀手》的时候,那个复制人,罗伊,他有句台词:我见过的光景,你们人类绝对无法想像。(注:该台词整句为,“我看到过你们这些人绝对无法置信的情景,战舰在猎户星座之肩燃起熊熊火光,C射线在幽暗的宇宙中划过唐怀毖之门,但所有的这些瞬间,都将消逝于时间,就像泪水湮没在雨中。”)当时听到了这句话,我浑身一个激凌,作为一名探索者来说,这句话简直就是最浓郁的春药了,它真的激励人们去探索。即使从谷歌地球上看,徒步线路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荒野,但是我觉得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这里有几种思路,一个思路是寻找没有人去过的区域,这个区域在网上找不资料,查不到图片,第二个思路是走出不一样的花样来,就是对一座山,你可以按照解剖的的想法来看它,可以围着它转一圈,可以走山谷也可以走山脊,只要你能想到走法你都可以只要别人没走过,第三就是推陈出新,把别人走过的线路进行改造,能不能比别人走得更远一点,或者是比别人多翻垭口,或者是比别人多经过湖泊,或者是比别人在线路的外围上扩张一点,这些都是探索新线路创新的思路,总之,开辟新线路就是要做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有心人,我觉得这点很重要。</div> <h3> 刚才讲的是第二点,探路的三个原则,下面讲开辟新线路组织活动的环节。</h3><div> 这里面最重要我觉得有五个环节,因为探路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出发前准备的精密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活动的成功与否,也就是你要把能做的都做到,其余的交给老天爷去仲裁,共有五个环节:</div> <h3> 环节一、线路设计。</h3><div> 怎么设计一条新线路,首先是地图的应用,我对地图的应用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使用谷歌地图和20米等高线地图,辅助的有微软地图、百度地图和行政地图,行政地图其实对一个区域的整体把控我觉得有一些用处,以前我使用天地图,上面有些小路的标注,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设计方法就是在谷歌地图上画出轨迹然后导入GPS使用,现在基本上都是这种设计思路。</div><div> 我设计线路主要按照5个步骤走的。</div><div> 1、找亮点、标地名。先从谷歌地图上把你关注的区域,把风景最漂亮的或者是最具特色的湖泊、雪山、村庄、峡谷、草原这些找出来,地点以及附件的山峰、垭口、牧场能标注的地名把它们标出来。</div><div> 2、看地形、串垭口。主要是分析哪些垭口可以翻越,哪些峡谷里可能有道路,然后梳理出一条能把整个区域都能串通的通道,在藏区的垭口只要有名字那就应该讲肯定能够过的,但前提是大雪封山之前。然后有名字的垭口它前面的峡谷和后面的峡谷都基本上有马道,如果在这种山谷里它还有牧场,那就肯定有马道,所以你就不用担心,即使在谷歌地图上看不清有没有道路,这种可以判断那是肯定有道路的。当然有时候下雪能不能过,那要结合地形来分析,那就比较复杂了。在藏区有些垭口由于长期不通行也会造成道路很难走的现象。对于垭口的分类我觉得可分为三类:单向垭口、双向垭口、野垭口(它不是无名垭口,它是无名中比较难的,我把它叫野垭口)。单向的和双向通行的垭口可以根据山谷向外的通道来判断,那种死胡同式的垭口就是单向垭口,就是说这个垭口山谷里面的人要出去必须要翻垭口,外面的人没有必须进来的垭口就是单向垭口,因为近些年藏区深山里的人都不断外迁,所以这种垭口越来越难走,特别是这种垭口下面有树林、有灌木层的。即使是双向垭口,也就是说两个区域的人都必须要通过这个垭口来进行交流,如果现在其他道路畅通了,它现在也越来越少人走。最后一个野垭口,就是没有人走的垭口。</div><div> 3、找营地、画轨迹。如果在谷歌地图能看到的道路,那么在画轨迹的时候最好要准确地画在道路上,这样走起来就能省去很多麻烦,因为有些岔路你在谷歌上是不易看出来的,但是现场不容易判断往哪里走,如果谷歌的图片很模糊,就要根据地形的特点来预判位置,应该说轨迹只是一个参考,走在山里基本上要靠现场判断来作出选择,有些人走新线路,他在探路的时候整天盯着GPS,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探路的时候你的轨迹它只是一个大体方向的选择,象真正探路的时候走一天路你可能看不了一二次GPS,都是根据现场的情况来作一个判断。然后是找营地,设计营地它是比较复杂的,前提是要合理地计划每天的行程,也就是说哪种地形你的队伍能走多远,要有多少时间,这是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判断,关于营地的设置,有4个建议:1、对队伍的行走能力要有个准确的判断,这个判断是你在出发前就能有结论了的,不是到了现场才估算,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你在组建队伍时就很了解队员的实力,沟通就特别显得重要。2、对路程的长短要有个搭配,因为走长线,要尽量避免那种连续好几天长距离高强度的走路,那样看起来效率很高,但一旦把人拉崩溃了这队伍就垮了,所以最好在路程的长和短之间做一些间杂,强度大和少之间作一些间杂。对于十天以上的线路,每天徒步的时间尽量设计在8小时之内,不要太长了,可能8小时遇到极端情况你要走上12小时,我们在外面走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但是如果你设计成12小时的时候,就会走成15小时,那就要走夜路了,早晨9点出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必须在这个时间点前出发,这样你才能保证每天不走夜路。然后每三天尽量安排一天早点扎营,就是大约在下午4点左右,调整一下节奏。3、合理安排营地,尽可能降低营地的海拔,为充分休息作保障。4、准确估算轨迹和实际行走之间的差异,这样你才能保证每天在预设营地扎营,对于画得比较精确的谷歌地图轨迹,比如200米设一个路点的那种,通常在山谷里走大概是1.2~1.3倍,翻山的时候可以按照1.4~1.5倍这样来作一个系数来考虑,当然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最多的一次达到了1.8倍,那是2100米爬升的一次,当时轨迹画得也比较精细,9公里的一个轨迹,结果走出来了16公里。这4个建议它有什么好处?就是说如果你能扎到预设营地,你就不必为找营地发愁了。我们走念青东波密北线的时候,21天的徒步,基本上每个营地都是预设营地,这也是对路程做到了一个完全的控制,20个营地就是我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营地。</div><div> 4、选备用,找下撤。什么意思呢?就是线路上有很多难点,你要给每个难点设置一到二个备用方案,有备无患,一旦走不通就采取备用方案,不要到走不通了才去想备用方案,这是两个概念。还有,为了提高安全系数,特别是十几二十天长线,有很多这种撤不下来的点,就要假设走在路上的每一天,队伍里都有可能遇到例如受伤、严重的高原病、体能衰歇、精神崩溃等各种各样的麻烦,需要组织紧急下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还要为每一天都要设计一条最短最快的下撤线路,要么你快速降低海拔,要么你尽快撤往最近的村庄或公路。</div><div> 线路的设计是一个工程量很大的工程系统,如果熟练地掌握了技巧、经验丰富,那么设计一条20天左右的新线路,3天时间就足够了。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设计,还要需要多次的研究、打磨、修改,因为我走的那些新线路,通常都是提前一、二年,甚至有三年前就有研究,放在我的线路库里面的,然后到年初或者到组队的时候再决定走那一条线,再把那条线路拿出来做一个深入的研究,这样才会透彻些。</div><div> 5、记地形、背地图。这可能是绝大多数领队或者是驴友出行基本没有做这个功课,谷歌地图轨迹只能做一个参考,之前也说了,地图和现场的感觉差异很大的,这种差异只能靠经验积累,然后再逐步提高这种能力,当然你可以对你熟悉的地形和谷歌地图作一个对比来积累这种经验,然后行走的时候根据这种经验对状况进行判断,GPS的应用,只能作一个拐杖的作用,可以依靠,但不可以依赖,所以我提出最后一个建议就是要记地形、背地图,地形要熟记到哪种程度呢,我那么多年的习惯就是把地图能够背下来,就是说把地形地貌印到脑子里去了,达到没有GPS、没有地图和没有文字攻略也完全有把握完成一个陌生区域线路的程度,就象打仗一样,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说过,地图背熟了,仗也打赢了,走路也是这个概念。背地图也有一些窍门,一个就是以河流的走向作为经纬线来定位山脉走向,二个就是记住每个转折点的地貌特征和地图上看到的标注物,肯定有差异,差异有多大要靠经验的积累,就要尽量记住那些没有差异的或差异很少的,第三个是记住每个转折点之间的距离,比如说我这个岔口出来到下一个岔口有10公里,这个10公里按实际行走可能需要3小时多一点,没有GPS的时候3个小时肯定能走到这个点,如果5个小时还走不到这个点就出问题了,这就是记住每个转折点之间的距离。做到了这三点,就每天在脑子里反复模拟这种行程,走到哪里是什么情况,拐个弯又是什么情况,然后出现在眼前的垭口会是什么情况,翻过这个垭口会是什么情况,就反复模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就是你就算没有GPS,你还是可以全身而退。很有可能你背了一辈子的地图你没有用上一回,但是我走了16年我用上了一回,那是2016年走新泸亚的时候出现了这种状况,走到第五天,下撤的人把我的电池带走了,GPS没电了,所以后面五天我就是凭记忆来判断地形,还好比较顺利地走出来了。对风险控制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div> <h3> 环节二、团队组建。</h3><div> (一)、组队模式。现在有两种比较典型的组队模式: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就是领队只是说一个大概,然后装备每个队员自己准备,各顾各的,烧火啊做饭啊帐篷啊每个人在山里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在户外刚刚兴起的时候,这种模式比较受欢迎,因为走进户外意味着拥抱自由,既然是拥抱自由那么你束缚我干什么,当时比较流行。然后紧密型,即物资、装备都进行统筹规划,包括个人的物品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方式规定的内容来进行携带,然后在负重分配的时候物资基本上是均匀的,也就是个人必须依靠团队才能生存,到了2周以上的线路,我感觉必须组建紧密型团队,人在荒野之中还是比较脆弱的,紧密型团队能够让大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能相互依赖,相互依靠抱团取暖来抵御风险,同时紧密型团队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它的负重要少很多,就是拿20天的线来说,紧密型团队要比松散型团队在负重方面每个人至少可以轻十斤,这样能保证队伍能够更快速的行进,假设说这条线是20天的,紧密型团队可能17天、18天就能够完成,同时还可以留有余力,出了状况也好处理。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紧密型团队也有弱点,一是它要求队伍在行走时要保持比较紧密的队形,不能丢队员,丢了就是灾难,如果是松散型的,你丢了,自己扎营第二天追过来就是了,紧密型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二是队伍里不能分开,如果团队里有谁和谁吵了架一言不合我要单飞了,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紧密型团队对领队的掌控能力是个考验。</div><div> (二)、队员选择。队员选择我一般把控2点:1、高原负重条件。身体强壮、高海拔适应能力强,这是最基本的要条件,由于我们每次时间都比较紧,不能安排几天时间来提前适应海拔,所以要对高海拔能快速适应,经常是这样的情况,第一天从各地飞往高原,第二天开始徒步,上升1000或800的样子,你确保你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2、性格特点。我觉得大部分队伍可能没有考虑这种因素,走艰难的线只是身体好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作为一个团队,几个人在一起,十几二十天的爬山涉水,大家天天在一起,每天24在一起,这个接触比家人还密切,这就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人性的弱点即使再怎么隐藏都会暴露出来,这种矛盾的摩擦很多时候冲突是比较激烈的,在深山里在荒野里出现这种矛盾,彼此看不顺眼等情况,意味着你出了问题我不会帮你。什么性格特点的人被选进队伍里会保证和谐,这个需要领队把关。挑选队员的时候,我会每个人,逐一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这种理念、性格、习惯,个人好恶和徒步经历,有些时候这过程比较时监尬,好像你是在查户口一样,特别是涉及一些女队员的隐私的问题,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这个过程是必要的,然后把具备性格坚韧、宽容、比较开朗,团队意识特别强等这些性格特征的、有良好习惯的人挑出来,每年选人也是很耗时间的,近几年的长线组队,除了给老队员留位置以后,一个队伍大概补充1~2个人,之前也说过了,早期约伴没有人和我走,这个就是贫穷有贫穷的痛苦,富裕有富裕的烦恼,现在每次大概有30~40人报名,这些人里面把这些重装经验弱的和高原适应能力弱的刨开,还能剩下十来个人,这些人都特别能走的,然后再和这十来个人进入深入沟通,最后挑选1~2个人进入队伍。这个结构就比较合理。前面讲到良好性格和良好习惯,这个良好习惯准确点表述,他具备适应队伍的这种习惯,或者他不适应队伍的这种习惯有没有,打个比方,我们队伍里路上习惯喝溪流里的冷水,大部分队伍中途都不烧水,如果你只习惯走路时喝热水或者要中途烧水,或中午的时候要动火烧水,那么你这个习惯就不适应队伍的习惯,这个习惯就制约了你进这个队伍。每个人的习惯差异性是很大的,有些人他走个十来天不习惯身上的臭味一定要洗个澡洗个头之类的,因为高原洗头洗澡很危险,如果你不能克服这个习惯你也不能进这个队伍,还有些不吃辣的不吃肉的有些呼噜打得响的有些听了呼噜就睡不着的,还有走得慢的有的拍照的有的唠叨有的受不了别人唠叨的,各种各样很多很多,各人的习惯都需要沟通考虑,如果没有考虑,在某个时候就会变成队伍的隐患。走这种长线的探索活动,我觉得一名靠谱的队友或者团队,是探路成功的最关健因素,所以在选人的环节千万不能马虎,这么多年的徒步活动除了早期有点瞎猫撞到死老鼠的感觉,这么多的活动都能顺利完成,如果问有什么诀窍,队员很靠谱很给力是个关键的因素。</div> <h3> 环节三、负重控制。</h3><div> 走短线对负重的要求并不高,你可以走得奢侈点,你背几瓶酒甚至把火锅背进去我觉得都没什么问题,线路太长,线路越长,对负重的要求就越高,但是,如果你在走短线的时候都没有养成控制负重的习惯,你走长线的时候就很难控制得下来,走长线的时候减少负重当然好处非常多,背得少你每天可以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也没有那么累,特别是你如果面对恶劣天气或复杂地形的时候你有余力去应对它,这个是很关键的。这不是说,我能走30公里的能力就走30公里。拿我对户外的理念来说,我最多走到8成甚至是7成。不管是领队或者是队员都要有这个意识,每天我的消耗达到7成就是一个差不多的状况了,对负重就是研究如何适度轻量化的问题,这个轻量化在与舒适度、安全性之间来寻找一个平衡,也是经验的问题。</div><div> 那么长线重装能不能走这个超轻量化的路子呢?因为之前我看过有一期分享会的彩云之南(音),应该讲玩超轻的大神,他也讲了怎么玩轻量化的问题,国内有一批玩轻量化的驴子在尝试,而且效果也很好,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同时,我也考虑过,如果是超轻的话,那必须是队伍里每个人都超轻才行,而且还意味着,超轻就是意味着所有的装备都要进行更换,要重新建立一套理念和装备体系,如果走20天的线路,你要去找5~6个有这套装备和理念的人本身就很难,所以我是赞成适量的轻量化,在保持原有装备体系的基础上尽量降低负重。</div><div> 控制负重主要是从3部分来考虑:1、食品,2、个人装备,3、公共装备。食品我们是按每天的合理消耗量来做一个总量控制,以我们队伍具体每天怎么配的给大家作个简单介绍,我们队伍每天配的是4餐,早餐规定可以热水泡但不可以煮,主要是节省燃气,午餐是不能煮也不能泡,就是说午餐不开火,然后下午的路餐是随身餐,你啥时饿了要补充体能了就自己随时吃,这3餐以前是整个队伍全部准备,也是不断改良,后来发现口味差异太大了,现在这3餐已经全部由个人自行准备,但是规定了重量,只能带多少,然后晚餐是大米和面粉,就是煮米饭和用面粉做那种面块,菜是脱水蔬菜加那个香辣酱炒肉,肉有腊肉,猪肉牛肉等,然后加上红糖姜汤和普洱茶,一般这是晚餐的配置。这里给大家特别推荐一下,就是带药品的时候要带含糖型的感冒冲剂,就是防寒型的感冒冲剂,每天到营地的时候可以吃一点,效果比较好。近几年我们在食品控制和伙食配置做得比较好了,晚餐也比较开胃,大家感觉还能吃得下。哎,做个广告!如果你觉得徒步伙食不好,欢迎来守静笃的队伍!我们有两个一级大厨,一个是法拉利,一个是浪花,都是蓝翔毕业的,保证让你吃好。食品主要是营养搭配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基本物质。然后是食品重量的配置:早餐我们规定的是不能超过120克、午餐是100~120克、原则上要求午餐你要准备4个品种,下午的路餐是40克或者多一点,晚餐加起来大约200克,这样一天的食品接近500克,获取的热量大概在2500卡左右,这个量其实大多数人还吃不完,很多队伍的食品过量是个突出的问题,2015年念青东波密北线是对我们各方面理念的一个验证,前面讲了,基本上营地都到达预设营地,食品在走完21天徒步出山之后,我们每个人背包里还有250克食品,应该说控制得比较精确了。所以这个量,其他队伍也可以借鉴一下,就是每人每天的食品不要超过500克,不管是什么东西,超过了肯定是浪费。</div><div> 个人装备,我们一般出发前做好沟通,就是我把我的个人装备清单发给每个队员作参考,然后你说你是怎么准备的,然后控制总量,个人装备除了穿在身上的,至少控制在9公斤以内,不含食品,不含帐篷、饮水和特殊的冰雪装备(如:冰爪、冰镐),如果你控制到这个点了你的装备基本上合格了,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控制不下来的,他总觉得这个要带一点那个要带一点。公共装备主要由领队来把关,减重的空间也很大,比如说燃料消耗的估算可以要靠经验的积累,安全绳的粗细也是个问题,好多队伍带的绳子比较粗,你得考虑你的用途,如果你不是垂直类的那种坠落的保护,那么你的安全绳其实可以考虑比较细点的就行了,过一个河,5毫米,最多6毫米的就完全足够了,这也可以省重量,还有那个技术装备、帐篷的轻量化等这些由领队来把控。前面也讲到,为什么队员的个人装备会超重,食品他会超,队员敢于背得少那是基于对领队和队伍的信赖,如果他没有信心,他会格外带很多东西来备用,如果你解决不了他的问题的话,他这个东西那个东西能派上用场,所以领队的责任就是让这些队员建立信任,让他不带那么多东西。那么走长线,总重量整体一个怎么控制呢?这个不好说,大致来说吧,走20天没有补给的线路带足全套的冰雪装备(含冰爪和冰镐)然后组五男一女的这种6人队伍,男队员的总负重如果控制在52斤,女队员控制在40斤或以内,那就比较令人满意了控制结果了。</div> <h3> 环节四:体能训练。</h3><div> 走山的驴友基本上都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我每年只走一次长线或者说只走一次线,然后其他时间都不会去徒步的,所以平时以跑步来维持体能,跑得也不多,每周2~3次,每次7~8公里,然后在出发前三个月制订一个比较详细的体能训练计划,主要包括耐力和心肺训练、力量和负重训练,这3个月的集中训练还特别有效,基本上到出发前的时候我的身体状况就是那一年的巅峰状态。</div> <h3> 环节五:知识储备</h3><div> 对于知识储备,我的理解是:长线探路它不仅仅只是走路,它更是一种进入荒野全方位的体验,一件事情如果能坚持下去,那它肯定是很有意义和乐趣,所以如果你热爱徒步或者要让自己持续地热爱下去,那你就要为这件事情加入更多的内容和元素,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收获。知识储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div><div> 1、技术能力。要走得更远,要走更难的线,你必须不断提高技术能力,比如徒步方法、冰雪技术、过河技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积累的。</div><div> 2、天气研究。对徒步区域近几年的气候特点和该区域的小气候特点得有个掌握,因为我们出发的时间点是较早就定下来的,必须那个时间点走,如果不是那个时间点走就会考虑调整到,比如说去藏区,风景最美的时候去,在2017年大家发现没有,国庆进入藏区的时候,发现树枝树叶该黄该红的都还没有变黄变红,因为去年有个闰月,气候就往后推了半个月到大半个月,如果我们时间允许,就会考虑推迟10天才出发,遇上风景最美的时候。</div><div> 3、医疗急救。如果队伍里有医生当然是最好的,那就没你啥事了,如果没有,作为领队还是要负起责来,基本的药物配置和简单的应急方法你得掌握。</div><div> 4、宗教传统。徒步的区域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的、文化的氛围很浓郁,了解这些知识,一方面你知道一些规矩和禁忌,避免打交道的时候产生一些误会,同时,它也是增长见识的,藏区的那种信仰是浸入到土地根子里去的,到这些地方如果你不了解一些宗教背景那就像盲人摸象一样的感觉,你走路的时候就没有额外的收获。这个我是有体会的,走格聂的时候,我就研究冷古寺的时候,它就说是一世大宝法王独松清巴(音)亲自修建的冷古寺,于是我就去买了那个独松清巴的传记,是17世大宝法王写的,然后结合其他几本书把他的整个生平作了一个梳理,梳理的结果我判定不是他修的,作这种事,虽然感觉不是很有必要,就像孔乙已一样,见人就说我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但他是一种乐趣,我说往徒步里面加入一些元素,你加入的东西别人没有,就会显得对你自己更有意义。</div><div> 5、历史文化。所去的区域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在网络上有许多资料,还有地方县志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渠道,我走过的藏区好几个地方的县志我都买来看。就是如果你了解了这些宗教、历史、文化的背景知识,同样的路你走起来会有不一样的感觉。</div><div> 6、当地语言。就是少数民族当地的日常生活用语,你钻进别人的帐篷你要干什么别人得知道,这些是可以临时抱佛脚的,比如你租个车子往山里走的时候,你就拿个本子问司机,吃饭、睡觉、酥油茶、爬山等怎么说,然后到了目的地你基本上就知道怎么说了,我经常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呢?因为每次进入藏区,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方言差异是很大的。</div><div> 7、装备研究。这个我相信大多数人比我研究更透彻些,因为我的装备比较简单,我用过的一个装备基本上就定下来不改变,比如说背包我用的是OSPREY氩气,85L的,我用过之后基本上任何背包我就不看了,我用习惯了,然后鞋子,我用的SCARPA6007的那个型号,后来停产了我就改用6100,你熟悉了之后就可以固定下来,因为你如果更改太多,就会迷惘,当然研究装备是一种乐趣,就象你喜欢普洱茶你研究茶是同一个道理,象我们以前有个队员,他家里有两个房间是专门用来放装备的,我也特别羡慕他,我让他带炉头,他说“守队,我有7个炉头,你说我用哪个?”</div><div> 以上讲的是三个原则五个环节(要素),剩下有一样东西没讲,它就是运气,走在山里运气这个东西很玄乎,我是深有体会,我在山里走线那么多年我感觉我的运气确实很好,但是如果你是遵循比较正确的理念在用正确的方法来做正确的事,那么这个运气自然就会越来越好。</div> <h3> 接下来我把藏东南的一个徒步线路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我这里有鲁易线的一些图片,刚才忘记发了,现在发出来。这是鲁易线轨迹线路,红色的是设计线路,蓝色是实际行走线路。</h3> <h3> 接下来先讲一下念青东,念青东在2017年是个块热土,去的人比较多,2018年有更热的感觉,念青东是个大地理的概念,从西部的当雄、那曲,那两个地方连成的一条线是东西念青的分界线,这条线也是河流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念青东是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南面到318公路,北面到糯龙和比如线,东面是到然乌湖那里,也就是说整个念青东是自西向东连绵600公里的一个广阔区域,为什么念青东会热起来,我感觉念青东它真的可以说得上是探险者的天堂,所有国内其他徒步路线的丰富程度都比不上这里,这里已经是藏区各种地貌特征和人文特别都在这里彰显出来了,它既有典型的高山深谷的地形,也有上百座6000米以上的雪山,还有河谷森林、高山湖泊、牧场,应该讲,地形地貌、人文都特别的丰富而且风景如画。</h3><div> 念青东它从探索的历史来说其实不长,当然我们说得远的话那就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实际到上世纪90年代登山队才开始陆陆续续进入这个区域登山,国外的登山队。到2008年,国内有一支探索队伍对一些山峰进行考察。到真正徒步探索,实际是在2012年前后这段时间才兴起,如果要研究念青东的线路,可以按地理的特点细分成南北两个单元,这两个单元就以帕隆藏布为分界。</div> <h3> 以下这个图就是念青东的南部区域。</h3> <h3> 以巴松措为中心划分,这是西部区域,它主要是6000雪山的集中区域,这上面大家点开图看,蓝线就是目前国内驴友走过的线路,从巴松措到朱拉乡的那条是流星走过的,中国龙走的是从罗琼拉翻过去的那条,中国龙之前也有两个人翻过这个罗琼拉(罗切拉)垭口,然后2017年有个雁东飞他们实际上是只翻了一个垭口,大家看这个区域,自从以上队伍走了以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多少探索的空间。因为大家看,从中间往右的那条山脊基本上把线路给挡住了,有探索的空间但已经不大了,设计半个月的线已经很困难了。</h3> <h3> 以下这个图是巴松措的东部。</h3> <h3> 这个红色的线是我们探鲁易线走过的,蓝色的线是以前的驴友走过的,应该说国内的探新线的几个领队都来过这片区域,像流星、火焰等都来过,这个区域还有几条沟是基本上没有人进去过,里面有一些湖泊可以串起来走,就是说如果不重复的话,这个区域的南面还可以走,还有这个区域有一个空白点,就是我们鲁易线没走通的那个问题,打通到易贡藏布的通道,走过易贡藏布后还有垭口可以翻回巴松措,这个就是这片区域最高难度的线路选择了。</h3> <h3> 以下这个图就是通过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的念青东的北部。</h3> <h3> 这个北部,红色的就是波密北线,蓝色的是驴友郭月(音)尝试的一小段,因为萨普神山去年炒得有点火,整个北部还有大片的空白区,这个区域是念青东下一步探险的难点,这只是做一个提示,这里面可以有几种设计思路,可以设计走上20天甚至30天的。</h3> <h3> 然后讲第二个区域,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个走大峡谷,许多徒步大神已经走了,包括杨柳松,不管是东岸还是西岸都已经走。就大峡谷这个创新空间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唯一的创新就是无向导,没有人尝试过,但这个无向导已经是探险顶级的了,大家没有埋骨荒野的准备就不要去尝试了。</h3> <h3> 然后我说一下墨脱,请看下图。</h3> <h3> 好象大家都有点贬低墨脱的意思,这个墨脱进去的人基本上是从多雄拉进嘎隆拉出或者反穿,进墨脱其实有7种方法,目前普遍有2种,其他5种是什么呢,从左面来看,我标注了一个叫德阳拉的,这是1973年西藏勘建设计院修进墨脱的公路时想从这里进去的,工程师对这片区域进行了探索但是感觉不合适,这条线没人尝试过,但是离边境太近了,左下角的那条红色的线就是中印边境线,应该是很难,已经几十年没人走过了,而且边境是过不去的。往右边看,标注了一个叫金珠拉的,从波密出来,翻越金珠拉,然后经格当乡到墨脱,也是一个通道。再往上看,标注了一个叫随拉的垭口,这条路也是进墨脱的一条路,然后再往上就是扎曲村,从那个地方往里走是接上随拉进墨脱这条路的,这已经是6条了,然后最后一条就是传统的大峡谷穿越到墨脱的,现在应该走不通了。这7种走法,是个提示,并不是说大家可以走,也是一种思路,说的是创新,比如说进墨脱,别人是这样走的,我们怎么创新呢,从随拉或是金珠拉进墨脱是应该没什么问题的。</h3> <h3> 第三个我介绍一下郭喀拉日居山脉,请看下图。</h3> <h3> 红色的线是我们2014年横穿郭喀拉日居时走的,一共是20天,从林芝进的山,从日多出的山,这条线路的特点之前也介绍了,1,它的核心区风景是很漂亮的,以念九神山为中心可以形成一个环线,这个环线是高山湖泊最密集的区域,这是一种走法,2、如果时间不够,就南北纵穿,这可以有至少有7~8种选择,还有可以横穿,我们之前是走在山脊的中心线,你往两边偏,还有选择的余地,当时我发现郭喀拉日居山脉时都很奇怪,这么容易进去的这么容易出来这么容易下撤的一条山脉怎么就没人关注呢?所以,这片区域有丰富的探索空间,在里面怎么走,把这些垭口串联起来都可以,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了,后面又有三支队伍走过了,还有许多区域里面还没有人进去的,特别是许多山谷,每个山谷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和特色,这里也提示一下,进去的时候,5月份进藏区的山要特别注意,这是采虫草的时候,许多山谷是有藏民在把守不让进去的,大家尽量避开这季节。</h3> <h3> 第四条山脉就是岗日嘎布山脉,请看下图。</h3> <h3> 岗日嘎布也是大家关注不多的山脉,它是东起察隅,地图上最右边的没标地名的就是察隅,西到格当乡、金珠拉,这条山脉实际上在2006年之前,有两个广东人走了一条线,就是经过下察隅、上察隅到阿扎村,翻越阿扎冰川。从那两个广东人走过之后就没有人走过了。这片区域最大的魅力在哪里?就是从上察隅的本追村到格当乡是接近200公里的纯粹的无人区,如果无向导探索的话应该是大峡谷级别的线,顶级的,非常危险,它会翻过一个完全被冰川覆盖了的垭口,然后在无人区原始丛林里接近有200公里的区域。这个区域我就不作更多的介绍,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作深入的了解。</h3> <h3> 接下来介绍一下伯舒拉岭和高黎贡山,请看下图。</h3> <h3> 这是伯舒拉岭的图,红色的线是我们2013年走的线,15天、270公里、7个垭口,走了以后没有再去,为什么没人去,因为接近性不是太好,它是北高南低,北部进去是不是担心海拔太高的问题,还有山里面的信息,除了轨迹和设计图我分享出来了,其它没有更多的介绍,所以没人感兴趣。这里进去基本上有几个路口,我们当时进这座山脉的时候也是反复考虑,一开始是计划从察瓦龙,往日东村的方向的那条公路到目若村的时候向北,翻罗由拉或窝比拉这两个垭口,经过古拉村,从南向北穿越这座山脉,但是那一年公路塌方,我们测试了一下不行,要多花一个星期,所以就放弃了。最后改走的翻梅里雪山,渡过玉曲(音)、怒江,直到绕金乡,那个位置才开始进入伯舒拉岭,然后穿过它的核心区走,我们这条线可能绕路进去绕得比较多,如果公路畅通就可以从南面目若村进,然后从最上面,八宿那个地方,那里有根蓝线,我们最初设计线路是沿着那根蓝线走,因为当时我们也想像了一下比较壮观的一个场景,去过八宿县城的都知道,它的背后是一座光秃秃的陡山,我们想从山上走到县城,这种走法就比较完美。当然,在最后一个垭口,5465的那个,下面是冰川,我们当时没带冰雪装备,冰爪冰镐都没有,最后还是不敢过,最后从然乌那里出来了,也就是说如果你要从八宿蓝线进山你得带冰雪装备,提醒一下。这是横断山脉最西面的一座山脉,比较小众的山脉,但是从地图上来说,一座山脉即使它再短也有很多设计的空间,这里设计20天线是完全足够的。当时我们设计是18天线路,最后走了15天。</h3> <h3> 接下来是高黎贡山,请看下图。</h3> <h3> 高黎贡山和伯舒拉岭其实是一列山脉,都是念青东尾端延伸下来的,在西藏境内叫伯舒拉岭,云南境内叫高黎贡山,高黎贡山它南面一直连着缅甸,它是中缅的一个边界,到南面连得比较长,它的穿越线路基本上集中在北部,北部大家看到红色的线是我们2007年走独龙江时的线,蓝色是目前有人走过的线路,黄色的是可以走但目前没人走过的,独龙江这几年显得有点不温不火的,有个叫无语(音)的,一位女士,对这片区域作了较深入的探索,她是四进独龙江,大家看到最左面的的那条蓝线,就是从独龙江进去,经过新向红、老向红一直走到吉太村,这个过程要过几次溜索,溜索靠随行的向导现场搭建起来的,辛苦可想而知,然后吉太村走到日东村,从吉太村继续往西走这条线走到察隅是能够走通的。在右边的那个黄色线,那个是经过雄当(音)、木当(音),经过麻必洛河,一直走到察瓦龙,这些是可以走的路,但从我了解的信息来说没有人走。从目前走独龙江的信息,除了最右面从雄当(音)、木当(音)翻山到扎恩那条线比较短有人无向导走之外,所有的人走都是有向导的,因为从走过的人反映的情况来看,这条线确实比较难,无向导的危险非常高。</h3> <h3> 伯舒拉岭再往东走,到三江并流区,三江并流区的山脉都是比较狭长的,比如说那个他念他翁山,从南到北很狭长,东西只有20~30公里宽,这种类型的山脉设计线路,有一种思路,就是沿着山脊走,因为我尝试过设计过一条线路,从乡城(音)上山,到格聂,有11天是在山脊上走,这也是种乐趣,左右两边不同的地方。</h3> <h3>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布加神山,请看下图。</h3> <h3> 布加神山的位置在丁青线的西面,位于丁青、巴青、索县三县交界处,布加是藏区最著名的一个苯教神山,也是整个藏东最高的一个山峰,我关注这座山好几年了,以前,是在设计格聂之后,2013还是2014,我也设计了一条环线。这里考察队发现了5条悬冰川,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密集的悬冰川。2016年我不是走泸亚了吗,我的老队员法拉利走了这里,但是运气不好,在翻过第一个垭口进山后被当地人发现给遣送出来了,这个地方是冰川和冰湖都比较有特色,317公路从它的南面经过,这个地方其实公路啊接近性都比较好,所以当时我设计都是尽可能避开公路来走,我感觉风景应该都不错,但是如果再去走的话,可能就要和当地藏民打好交道。</h3><div> 以上是藏东南我感兴趣的山峰给大家作了个介绍,布加其实还有个区域,就是布加往西,是一个湖泊集中区,那里的湖泊很有特色,是很狭长的湖泊,也比较有意思。</div> <h3> 今天我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看大家有什么问题,谢谢大家!</h3><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