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掠影一一东京(上)皇居外苑二重桥

老长不大

<h3><br></h3><h3> 日本天皇的官邸一一“皇居外苑二重桥”,是东京最美丽的地方,也是游客欢喜观光之地。皇居建于1457年,原是江户幕府的江户城。明治维新时期,1888年成了日本天皇的居所。整个皇居有护城河环绕,皇宫的大部分殿宇隐蔽在厚厚的石墙与浓浓树影里,显得格外的古朴庄严和宁静优美。</h3><div> 二重桥位于皇居的正门前,是通向皇居的特别通道,因护城河深,旧桥较低,所以,在桥上再搭建一座桥,故称二重桥。桥前旁边有皇宫警察的护卫队驻守,门前有卫兵站岗。</div><div> 我望着静静的河水,葱郁的树木,碧蓝的天空,巍峨的宫殿,这一切构成一幅唯美的画卷。难怪靠桥附近一带游客络绎不续,人们纷纷在此用手机和相机对着皇宫拍照,真是拍摄风景和自身留影的好地方。</div><div> 皇居平时一般对外开放参观,游人只能在皇宫外苑的广场游览一番。广场大而平整,一条通往皇居的宽阔大路上,一边铺着均匀的小砾石,诺大的一片,人踩走上面会发出“沙沙”的响声,我感到疑惑不解,寸土寸金的东京市中心,怎么会铺这些毫无美感的小碎石呢?后来才知道原由,说是为防止剌客夜袭与接近,因人踩走会发出响声而有利于警戒。另一边是草坪,草坪上种有价值不菲的日本黑松,我看有点像我国的罗汉松。树枝虬曲、树皮鳞皴,青葱苍劲、姿态艳奇,犹如造型优美的大盆景。据说是人工造型培育的精品,每棵价格可以买一栋房子。</div><div> </div> <h3><br></h3><h3> 皇居外苑广场中央有一座骑马将军的青铜雕像,戴盔披甲、佩剑挽缰,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一介纠纠武夫模样,这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位著名武将楠木正成。他为推翻镰仓幕府、中兴皇权起了重要作用,一生效忠后醍醐天皇。他明知一次必败的战斗,仍然遵君令前赴殊死决战,兵败自杀前留下遗愿,望能七世轮回,为国尽忠。故有“七生报国”之说,被日本人视为忠臣与军人的典范。</h3><h3> 他智勇双全、谋略过人,往往用计谋以少胜多。日本有人将他与我国诸葛亮并提,有“中国孔明,日本楠木”的说法,可见日本人对他的敬佩与爱戴。</h3><h3> 单纯就楠木正成的人品和尽忠报国方面而言,确实是一个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我国明清时期大儒、我的乡贤朱舜水也对他钦佩不巳、赞赏有加,为其撰写《凑川碑文》。其中云:“楠公讳正成者,忠勇节烈,国士无双,搜其行事,不可概见。大抵公之用兵,审强弱之势于几先,决成败之机于呼吸。……观其临终训子,从容就义,托孤寄命,言不及私。自非精忠贯日,能如是整而暇乎!”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利用楠木正成忠君爱国的影响力,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列入日本小学的教科书,向小学生灌输战争思想,驱使人民对我国及东南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战争。</h3><div> 我望着眼前这座于1904年建造的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化身的铜像,心中百感交集,情感复杂异常。</div> <h3><br></h3><h3> 就在这块广阔的绿荫如毯的草坪上,精致秀丽的黑松下,我看见好几处都躺着不少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衣冠不正,邋里邋遢,基本上都是男性,年老者居多,也有中年男子。他们大多独自睡在那里,声不响,也不关注从他们边上走过的行人与游客,背对着冬日午后暖和的太阳,孤独而又安静,仿佛与世无关,抑或是社会与他们无关。</h3><div> 日本关于流浪汉有多种说法:不愿意努力工作的人,没有骨气进取的人,追求自由的人,过适合自己生活的人等等。人员构成也多种多样:有普通贫困民众,有破产沦落的业主,有孤寡无助的弱者,有遭社会打击堕落的精英。但他们大多由于失业、负债、伤病等原因成为流浪者,也有一些低收入人因欠了一、二个月房租被赶出家门后而流浪,日本丧失住所很容易成为流浪者。</div><div> 我从一些专门调研日本流浪者的资料上得知,他们实际生活非常的艰难,伴随的往往是贫穷、病痛和死亡,并且一旦沦落为流浪者,很难再回归到正常社会,并非像有些人说的日本有救助金那么轻松。而且,日本东京都内的政策基本不管这些流浪者的死活,只是一味的驱赶。</div><div> 我望着皇居外苑广场草坪上的这些流浪者,寒冬腊月,天冷地冻,难道夜里也睡在这里?这要冻死的呀!对比近在咫尺皇居高楼里面锦衣玉食的皇室成员,反差强烈的画面极度地刺激着我的感官神经!朋友,不知你们有何感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