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洞经古乐

鹤翔

<h3>  青城洞经古乐又称“洞音”、“儒门洞音”。《中国民间音乐大辞典》在“洞经音乐”条目下称“因以道教《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其主要诵唱经文而得名。”《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则释为“(洞经音乐)是以江南丝竹配合吟唱道教经典《大洞仙经》而构成的经腔和曲牌”。辞典解释十分简略,其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却十分复杂。</h3><h3> 洞经音乐的发展演绎,与道教的发展历史和道教与佛教、儒教关系的演变史是相致的,但其总的根源,都要追溯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西蜀以都江堰市青城山为中心的巫觋流行的时期,这就是道教发展初期借助西蜀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所谓“鬼国”的行巫音乐。</h3> <h3><br></h3><div> 都江堰市洞经音乐的历史,一直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公元143年张陵到青城山创天师道正一派时,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所谓“鬼国”巫觋盛行,行巫时已大量使用以鼓为主的巫术音乐。 张陵吸纳了巫觋的法事仪轨形式,自然就吸收了巫术音乐,这才有古史记载“五斗米道”行法术时“撞钟伐革”的记载,其后以“涂炭斋”为代表的以民间作法事为主的道教信奉者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在民间法事时演奏为主的宗教音乐,发展到宋代,因“文昌帝君”的普遍信仰,开始有了“洞经音乐”的正式名称。</div><div> 虽然“文昌帝君”信仰的肇始在梓潼,但梓潼神的信仰如前所述,只是“文昌帝君”形象的来源之一,比此更早的是民间及道教对“文昌六星”的信仰,而且这是“文昌帝君”信仰的主要源头,只是唐宋两代统治者为了提高梓潼神的地位,才把梓潼神升格,并入“文昌六星”之中。</div><div> 以都江堰市“涂炭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专事在民间以诵唱、演奏音乐为主的“火居道士”,自然顺应潮流,把“大洞真经”作为法事时的主要诵唱经典,一直沿用到今天。当然,“洞经音乐”在宋时已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利音乐,已经传播到中国南方的许多省市。各地不断吸收新的音乐素材,形成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而犹以都江堰市保存较为完整。</div> <h3>  “洞经音乐”的形成与道教及民间原始信仰发展有密关系。这就是文昌帝君信仰及样童神信仰不断得到强化,最后于元延在三年(1316年)二神合一为“文昌帝君”。洞经音乐”虽然被解释为演唱《大洞仙经》的音乐,但其历史却不能全部归入道教。“洞经音乐”的历史远比道教的历史悠久。因为中国古代的神仙信仰、方士信仰、星相信仰等内容十分丰富庞杂,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把这些信仰纳入道教范围。《大洞真经》所包括的经文所语唱内容中的主神“文昌帝君”,就是晚至元代才最后形成的道教星君神。因此,洞经音乐就始终成为与道教正统音乐有差别的、自成体系的民间祭祀类音乐。</h3> <h3>  自清代晚期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江堰市城区有“宣化堂”、“敦厚堂” ,玉堂镇有“和合慈善会” ,中兴有“协和堂”,“什化堂”,石羊镇有“普济慈善会”、“文龙慈善会”,众多堂会。</h3><h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近三十年时间这些堂会和慈善会因故解散。但一些老艺人并未放弃洞经音乐,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和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环境的改善,以宋瑞尧、梁直君、杨成松、周绍全(原中兴镇“协和堂”、什化堂”洞经音乐演奏人员),罗著良(原石羊镇“普济慈善会”人员)等人重新组织“青城洞经礼乐部”,除在道教宫观和佛教寺庙承办法会外,也为农村一些笃信宗教的群众举办家庭法事活动时演奏洞经音乐。现又以青城洞经礼乐部主要演奏人员为基础,组成都江堰市洞经音乐《大道演艺团》和《青城洞经古乐团》,正式登堂入室,对中国这一具有特殊魅力的古代乐曲重新进行挖掘整理和演出。</h3> <h3>这是原始的洞经法事现场,这在都江堰市青城山一带农村常见的一种古老的法事。</h3> <h3>  无论道教还是儒教,都共同在作相应的法事时使用以诵唱《大洞真经》为内容的经文,而伴奏的音乐就被称为“洞经音乐”,也简称“洞音”。</h3> <h3>这是在做法事过程中,为诵唱经文而演奏洞经音乐,这是法事现场最原始的演奏法。</h3> <h3>这是都江堰市《青城洞经古乐》的传承人的合影。</h3> <h3>  洞经古乐的曲目有多少?各地研究洞经古乐的学者专家,以及洞经古乐的演奏者们恐怕是一个永远也无法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当笔者在云南、四川等地调查时,有的说有上万支曲目,有的说有数百上千支曲目,很少有人说只有数十支曲目的。那么,青城山洞经古乐究竟有多少曲目呢?说实话,同样没有人说得清。</h3><h3> 二十世纪80年代都江堰市文化馆就组织专家开始研究和整理洞经音乐曲谱的。2002年青城洞经音乐首次排练正式演出时,只有近30支曲目,但到2006年时,已收集整理出近80支曲目,而且还在不断挖掘出新的曲目。</h3> <h3>  2004年以后,都江堰市文化馆开始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员,由蒋纯勇老师组织洞经古乐的传承人及部份业余音乐人员成立了《青城洞经古乐团》专门演奏青城洞经音乐。</h3> <h3>  为了使这千年古乐得以传承,2006年都江堰市文化馆将收集整理出的《青城洞经古乐》作为都江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省,市主管部门申报,《青城洞经古乐》被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都江堰市政府将它作为都江堰市的文化品牌之一向外宣传,并多次举办相关的学术研究和交流。《青城洞经古乐团》还多次受邀到澳门,台湾等进行交流展演,大大促进了古乐的传承和发展。</h3> <h3>  青城洞经古乐曲目内容十分丰富,清楚地体现出青城洞经古乐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从曲目的名称看,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儒家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小调的各个方面。比如,《开坛符》、《南清宫》、《喜悦调》等,直接继承于青城山天师道正一派广成韵(南韵)。而且青城山道观在历史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洞经和道教的音乐派别,往往洞经音乐也</h3><div>作为道教的法事音乐使用。洞经音乐与道教音乐广成韵之间有种割裂不断的渊源关系。而《仰起腔》、《小开门》、《汉东山》等与道教全真韵(北韵)不但名称相同,曲调也相似或相同,显然受到北韵的影响。这是因为清代康熙年间,湖北武当的全真派道士陈清觉和张清夜道士相继在青城山主持道观,引进全真派道教音乐,</div><div>和清光绪年间,成都道观二仙庵多次举办礼仪、戒律和科仪音乐训练班,在川西形成推广北韵热潮的影响。</div><div> 据青城山存《玄都律坛传戒引礼规则》载:“成都二仙庵自光绪癸未,有慧安宋老律师,至京都白云观云溪高老律师坛下,拜受三坛大戒,接法回川,于戊子岁开坛演戒,每期一年,连开五次。可见当时全真派道教北韵得到了十分有规模的传播。青城洞经音乐由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并吸收北韵的一些曲目,丰富自已。</div><div><br></div> <h3>每逢节假日,都江堰市《青城洞经古乐团》常年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广大游客演奏(青城洞经古乐)传扬都江堰市这古老的文化品牌。</h3> <h3>《五菱花》、《普天乐》来自于宫廷音乐;《士子腔》来自于儒家音乐。而《山坡羊》、《忆金陵》、《瑞雪飞》等来自于民间教坊音乐民间小调。在都江堰民间,还有一种独特的“轿房音乐”,对洞经音乐影响也较大。当然,这些曲目吸收和流传的过程中,又经过洞经音乐家们不断的改革与增删,因此,曲谱已不是那个时代的原汁原味。它带有青城山自己的创作特色。而另有一些乐曲,如《步虚曲》,从曲名上看,应是道教音乐,但曲调却与道教音乐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只是因为洞经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与道家或道教在向往虚空仙境方面有相同的理念这些曲目之所以被洞经音乐纳入,至少有两个原因。其是所吸收的音乐在风格上都与洞经音乐细腻、舒缓、飘逸的特上至少发生过7次以上的人口大迁徙,不断带来新的曲目,也就不断丰富着青城洞经古乐。</h3> <h3>为宏扬传承这千年古乐,西南民族大学,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联合将《青城洞经古乐》制作成原生态音乐文化专题片对外发佈宣传。这是专题片片断之一。</h3> <h3>这是青城洞经古乐团在,都江堰重大节日期为广大观众演凑青城洞经古乐。</h3> <h3>  从汉唐到明清,穿透历史和岁月,洞经音乐带着古蜀文明现代社会。但是,它并没有失去存在的价值,也许它的节奏缓慢了一些,也许它的旋律飘缈了一些,然而,它那永远的魅力使闻听者无法抗拒,它那奇妙的音乐元素组合,不仅能穿透时空,更能穿透人的情感。</h3><div> 在今天看来,青城洞经古乐保留着许多古</div><div>蜀音乐的原生形态,同时也保留下了著名道士杜光庭在青城创制的道教科仪音乐“广成韵”(又称“南韵”),以及佛教的、宫廷的、儒家的、民间的许多曲牌和曲谱。虽然它是以诵唱《大洞仙经》的文昌信仰的形式呈现于世,但其庞杂而丰富的内容却远远超过一般文化尊神的信仰,而是曲折、深刻地反映</div> <h3><br></h3><div>了以青城山为中心的地方民间信仰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是今天我们研究宗教、戏剧、音乐、民俗以及科举考试、善行文化等等宝贵的历史资料。</div><div> 洞经音乐无论诵唱的经腔、演奏的曲牌、</div><div>乐曲,唱腔的内容、法会的衣饰穿戴,供奉的牌位、供品,仪式的走步绕场都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能使人欣赏到古代蜀文化音乐及表现方式。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和艺术风</div><div>格。洞经古乐保留下来的乐曲,都是千年以上的艺术结晶,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和奇葩。</div><div> 洞经音乐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与演绎,跨越山水,辐射四方,在中国的大地上,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种音乐流派进行交流、碰撞,广阔的时空为其提供了展示,甚至嬗变的机会,因此而使洞经音乐成为有着浓烈地方和民间特色,曲牌丰富,旋律悠美,异彩纷呈,但又永远奏鸣着自然、生命、合谐同一主题的乐章。</div><div> 今天我们还有幸欣赏千年古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要感谢青城山那些民间文化默-默的艺术守望者们代人接着一代人传递着洞经音乐的薪火,让这枝仙苑奇葩永远保持着辉煌的魅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