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腊八粥纪事</h3><h3> 中国人对年月有许多说法和讲究,每个月份都寄托在美好的意义,就是最普通的文字都会让你回味半天,12月称为"冬月",到一月份是新年的开始称为"元月",而农历的12月也是年末的月份称为"腊月"。</h3><h3> 小孩子们喜欢腊月是因为离过年越来越近了,进入腊月就有个盼头,我对腊月很感兴趣,是觉得这个月份里,中国文化氛围会越来越浓,腊月初八喝粥、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h3><h3> 今就说说以前当知青时吃腊八粥的往事。</h3><h3>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腊月初八,我下乡插队的乡亲们,都会熬上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那时的生活很清苦,没有太多的东西用于做粥的配料,却总会想尽办法给做出热腾腾的腊八粥。记得好像把事先煮熟的红豆、绿豆、花生和淘净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锅中,盖上锅盖,在灶里架好火。待开锅后,改为文火,也就是小火慢熬,隔一段时间用饭勺搅几下,防止粘锅,随着锅里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腊八粥的香味顿时溢满了整个土屋。</h3><h3> 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赠送亲友,一定要在初八的中午之前送出去。</h3><h3> 腊八粥也是善粥,过去的寺庙,大户人家逢年过节做,是为了施舍穷人,腊八时也施粥。 那年的腊月初八,是场漫天大雪,农村这段都是冬闲之时没有多少农活, 几十年前的腊月还是很冷的,我们几个毛头小伙就不用出工了,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能是蒙头大睡,估计中午时分不到,听到一通"碰碰"的敲门了,原来是有人来给我们送腊八粥了,对我们知青来说就是舍饭,我们在宿舍的门前放口大锅,东家的大嫂送来的倒锅里,西家的大婶送来的也倒锅里,别人家的腊八粥就是七八种食材熬制,我们这腊八粥的食材足足都有十七八种以上,因为是把百家饭都混搭在一起。</h3><h3> 我们队的妇女队长是腊月生的,小名叫"腊娃",我们管她叫"腊嫂",她人也爱开玩笑,送来粥时还不忘说道:"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用这个粥把下巴粘住,省的你家里的人为你们操心了"就是临走时爽朗的笑声还能传出许久、许久。</h3><h3> 小组的阿旺还挺细心的,乡亲们送来的腊八粥他总是先问一下:"甜的?咸的"这样也好分锅存放。 我们第一年还分甜咸,第二年就在外面放个锅,谁送来敲门时,阿旺连起来都不起来,大声喊道:"就倒在锅里"不分咸淡稠稀,和在一起,气的腊嫂连数道带骂道:"又不是喂猪呢,赶快起来吃饭"悻悻然离去。</h3><h3> 一大锅的腊八粥就放在房子外面,寒冬腊月都不会坏,腊八过后的那几天都是吃腊八粥,吃时舀上几勺加点水,热巴热巴就吃了,乡亲们是祈求丰年有余,图个吉祥,我们那几天真是"年年有余",实际上就是懒得做饭,凑合凑合填饱肚子就行了。</h3><h3> 现在想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手里盛满香喷喷腊八粥的大碗,只是觉得腊八粥,热呼呼非常好吃,也没有想的太多,现在虽然已经离开农村四十多年了,才越发觉得不是一碗腊八粥,因为那里面充满了温暖感,确实承载着乡亲们对我们这些离开城市,离开家孩子的亲情,也承载着着对我们这些知青的美好祝愿!</h3><h3> 腊八节到了,现在想起来仍然感到很温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