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2年的夏天,我们一行来到了久负盛名的长白山。匆匆感受了险路、天池、绿渊潭和原始森林。</h3> <h3> 一进长白山景区,硕大的原木门楼煞是壮观,加上门楼前广场的灰黑色火山砖地坪,尽显大山的自然、宏伟和沧桑的气质。</h3> <h3> 排队进入景区,乘坐一色的奔驰牌中巴,飞速地向主峰冲去。</h3> <h3> 之所以说是飞速,是因为那车在崎岖坎坷登山弯道上的速度相对飞快,看似车头撞向岩石,又迅疾柳暗花明转到另一开阔处,时而马达轰鸣费力地向上攀登,时而又向下俯冲。车内游人中那些少女少妇时而惊叫,时而捂眼,几个晕车的早已翻肠倒肚,吐得一塌糊涂。同事中有一位坐车即眠的老兄也被晃得东倒西歪,瞌睡虫不知被颠到哪儿去了。峰回路转,约莫四十分钟后,“奔驰”把我们载到了距离主峰长白山天池约500多米的一处平台,所有乘客下车步辇,沿山上小路继续上行。</h3> <h3> 据导游讲,长白山主峰的天气变幻无常,很多游客慕名而至,在山下还是艳阳高照,到了峰顶却遇上阴雨和狂风,算是走了霉运,无法观赏天池真容。我们一行的运气绝佳,只见:山耸蓝天,风轻抚云,天池深䆳,石清水明。</h3> <h3> 资料显示,长白山天池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周围16座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它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h3> <h3> 天池孤悬天际,没有入水口,只有出水口,湖水终年外流不息,使人倍感神秘。很久以来,传说池中潜伏着一条“龙”,长流不息的天池水,就是龙吐出来的水,因此,天池又叫龙潭,天池水被奉为圣水。白云峰海拔2691米,在天池西侧,为我国东北的第一高峰。天池北侧有一缺口,古称闼门,水北流称乘槎河(又称通天河)。该河夹流在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在其尽头形成长白瀑布,瀑布下有长白温泉,均与二道白河相通,为松花江的南源源头。</h3> <h3> 下山后,穿过一段森林,来到了又一处胜景――绿渊潭。绿渊潭因池水碧绿深窘而得名。瀑布飞流直下,水落于巨石而四溅,而后流入深潭。每逢雾起,潭上水雾弥漫,与高山岳桦、旷古巨石浑然而一体,美不胜收,恰似人间仙境。</h3> <h3> 瀑布飞流直下,水落于巨石而四溅,而后流入深潭。每逢雾起,潭上水雾弥漫,与高山岳桦、旷古巨石浑然而一体,美不胜收,恰似人间仙境。与天池那样的圣湖相比,绿渊潭可谓是亲民可人的,瀑布与潭边建了不少亲水平台,游人经过天池白云的颠簸和惊恐,到此则可以放松小憩,补充能量,观鱼赏潭。</h3> <h3> 潭中有一种既可观赏又可美食的生物,就是虹鳟鱼。其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主要生活在低温淡水中,对养殖水域的水质要求较高,而绿渊潭优良的水质、适宜的温度都是生存与繁殖的佳所。</h3> <h3> 是日下午,我们开始穿越长白山原始森林。踏进森林,虽然有人工做成的崎岖小径,木质居多,偶有石砌,但一走进那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森林,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特有而直沁心脾的木腐香气。</h3> <h3> 那些树木或笔立向上直插云霄,或横生逶迤到沟壑对面,或挡住巨石支撑着岁月,或躯干半空而仅倚树皮延续营养着顶部的枝繁叶茂,或是枯干横亘残枝屹立,无人清理,无人修剪,自然静守。</h3> <h3> 有一颗老树,躯干空泛倾倒,犹如老藤,却偏偏在其老皮处生出几个新枝向上伸展,景区便在其旁边做了一个标牌,叫“真的还想再活500年”。</h3> <h3> 还有一些低层生长的枝蔓,形状怪异,有的状如雉彘犬猫,有的酷似巨蟒盘曲,更有一个断枝象发怒的眼镜蛇,高高昂起头颈,咝咝吐信,样子既恐怖又滑稽。</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种北方特有树种叫岳桦的,它生长于长白山海拔1300-2100米的林下,相比于它的近亲“白桦”,没有那么挺拔高大,但其质坚硬如铁,故称“铁木”。参天大树林立的山坡沟壑,蘑菇、木耳等各种菌类植物随处可见,据说著名的长白山野参也就在这些神秘的森林里,只是我们没发现。</font></h3> <h3> 一天的长白山行程结束,虽然疲惫劳累,但心灵深处却有一些顿悟:大自然是值得敬畏的,长白山里每一座山峰、每一块石头、每一泓深泉、每一株树木,都在展示着自然的力量、时光的飞逝和生命的顽强。人之于它,真是渺小而又短暂。今生的作为,不过是一过客,相较于这些自然之物,实在不值得计较与刻意,游目骋怀于自然方才不枉一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