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老街

叶桦

<h1>澄潭镇历史悠远,早在公元502年(南朝齐梁年间)就已有先人在此居住,至今已沉淀了1700年的文化底蕴,有东南西北四街。</h1> <h1>浓重口音的扁担、挆子、道地(第一个字一定要念第四声),从这开始</h1> <h1>小时候,这是我家的副食店,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在供销社工作退休的爷爷和顶职的爸爸,我家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爷爷退休后开了一家副食店,店招还在三楼阁楼搁着,茂春堂,每天中午,我会自告奋勇代爷爷看店,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光,摸上2⃣️颗奶油糖和小麻饼,偷偷装口袋里,下午的口粮就有了,再把装大麻饼的铁皮桶摇呀摇,把饼给摇碎,但又不能摇得太碎,这也是个技术活,破饼一般又会落我肚了,有荔枝、桂圆时也如法炮制,吃货就是这么炼成的!</h1> <h1>这个门进去就是我们三层木结构的祖房,住有大爷爷、我爷爷、小爷爷,二爷爷全家去温州经商,房子暂空,堂前是老人们打牌、孩子们嬉闹的地方,大爷爷就在堂前做小铜匠,穿过堂前那方天井,就是我家的店铺了。</h1> <h1>我家隔壁的隔壁是一家油条铺,有油条、雨伞子、蕃烧等食物,早上晚上各榨一次,老街上的人早餐吃开水泡饭的多,串上几根油条,买块豆腐乳,就是一天美味的开始,晚饭的油条一般泡汤或拌嫩豆腐,那时没有地沟油,吃完油条,满嘴香!(背影婆婆就是曾经的油条铺老板娘,我同学的外婆,坐着打毛线衫的就是我家隔壁开麦面店的,我同学的妈妈。)</h1> <h1>我家店隔壁,以前是麦面店,屋里挂满了长长的面条,街边、小巷子里都是,干了后切成段,外面白纸一裹,忘了多少钱一筒了。她儿子是我的小学同学,生了对双胞胎女儿</h1> <h1>这是我家店对门的我小奶奶的哥哥嫂嫂家的的蔑竹品店,俩老人现都已九十多了,健在!我小奶奶当年也很有名气,朱医生,儿科医生,退休后,在后面那门开了个诊所,抱着孩子前来就诊的排队都排到老街上了。她们隔壁就是现在还在经营的弹花店</h1> <h1>小时候,大舅一家是做豆腐的,记得,大舅每天晚上10点左右要去豆腐坊浸豆,每天凌晨3点左右起床开始干活,当时澄潭豆腐干就名扬在外了,这也有我大舅的一份功劳!那时做豆腐、千张,包豆腐干,榨油豆腐,品种没那么多,但味正量实,更不用担心转基因大豆,每天早上我都会去豆腐坊拿一茶杯豆浆,那浓香,还在舌尖打转!大表姐代大舅母卖豆腐也是老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有"豆腐西施"美称的大表姐也确实肤白如凝脂,或是豆腐吃多的原故吧!</h1> <h1>当时修自行车生意那么好,也那么好奇</h1> <h1>老街,是孩子们的快乐地</h1> <h1>那时有个棒冰厂,门边墙角有个水洞,流出来的是冰凉冰凉的水,夏天做棒冰的时候,我们就趴在那取凉,巷子很窄,也很阴凉,关键是偶尔会有未包装的棒冰流出来,那得看运气了,运气好就多几根大家都有份,运气不好就少点,一根分二三人吃,不过好像也没空手过😊</h1> <h1>卖柴巷弄口,有一家书店,店主是一位双腿不方便的漂亮女人,皮肤很白净,小儿麻痹症导致的走不了路,靠两条凳子行走,店内连环画、小人书较多,坐在店里看书的孩子也较多,一分、二分钱看一本,时不时地会被精彩片段吸引,忘记了回家吃饭时间,父母会到书店门口来喊回自家的孩子,长长的老街上一声声:"吃过了没有?"此起彼伏</h1> <h1>典当行已无,百货部,还在经营着,虽然所售物品已新,但还保留着当年的感觉,就在老街口汤泡店进去第二间,经营的可能仍是我同学的父母。对面是碗盘店、抽桶店、棉布店、缝纫店、饭店、直冲是粮油店,转角是豆腐店。</h1> <h1>老街口,渐渐丰满了的物质,难忘的是外地矮子的咸菜饼,卖了三十多年,娶了媳妇生了娃,不知现在是否还在澄潭?</h1> <h1>澄潭香糕,纯手工制作,一样的人,一样的味,纯乡愁的延续……</h1> <h1>老街上的缝纫店还是挺喜欢的,我家隔壁我叫新芹孃孃(姑姑)的,在老街开了一家,我是小女孩嘛,特别希望有新衣服、新裙子,可因为上有姐姐,那时一般都是姐姐穿过再给我穿,甚是苦恼,曾经反抗过,赖在地上哭闹过,没用!期待过年,过年每年会有一套新衣服,正月初一,换上新衣,走亲访友去了,买上一长串百子炮,拆开,拿根香,一个个扔着放,新衣裤总要被弹破几个洞,免不了妈妈一顿骂,幸好过年,免打😄</h1> <h1>那时候我们的服装</h1> <h1>长长的巷子,有我童年深深的乐趣,可惜的是弹石子路已不再,水泥路面破坏了心中的乡愁情结……</h1> <h1>也有我们孩子的童年回忆</h1> <h1>老房子,老巷子,记忆中,卖柴巷弄、朱家巷、官仓巷、徐家道地、王家祠堂、上沈家、中沈家、下沈家、廿四间头、姚家台门,那么亲切!</h1> <h1>老厨房,老灶头,是孩子们的最爱</h1> <h1>记忆中老街当时的澄潭汤包,主要是中沈家娘舅母,在茶食工厂隔壁,小小的店面,门口一个大大的炉子,窄窄长长的店如一条弄堂,店小,生意特别好,来赶市的人和赶交流的人(每年的四月廿八和九月廿八是交流赶集的日子)必定要来吃碗汤包再赶回家的路,揉粉、撖皮、挆肉、裹汤包,纯手工制作,大锅里的水开了,放下去,盖一会儿,马上好,汤包已浮起水面了,吹开热气,娘舅母一手拿勺盛汤,一手拿漏勺盛汤包,葱绿、汤红、汤包诱,那味儿,我那馋劲儿,再也没吃到过那感觉了!老街上陆续又有了杜家六香阿姨和另一沈家娘舅母(下图)开的,增添了豆腐干面、烤汤包,现在又有几家仍开在老街上,却已吃不出老街的老味道了,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赶去老街品尝传说中的澄潭汤包⋯⋯</h1> <h1>曾经,这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路,走着一辈又一辈的轮回,岁月静好,时光荏苒!</h1> <h1>沿着老街往下街走</h1> <h1>关帝庙,戏文最优美,生旦净末丑,缠缠绵绵,幽幽扬扬,戏里小姐范儿吸引着我,我会学了回去做给大爷爷大奶奶看,大爷爷是锡蜡匠,经常做一些铜蜡小件哄我,当大爷爷行动不便躺床上时,我去看他,他说还欠我一样蜡制品😭😭大奶奶是十足的千金小姐,年老时,满头银发,肤如凝脂,满眼的慈祥,如今每次看到杭州的大姑姑,我眼眶就会湿润,太貌似神似了,当时大奶奶就坐在堂前,看着大爷爷敲铜、拉板胡、弹三弦,眼里是深深的爱和满足,大爷爷干会活就会抬头怜惜的看大奶奶一眼,他们的爱,在每一个眼神里,在每一个互视里!我就在堂前,演绎着戏文里小姐的相思之情⋯⋯</h1> <h3>你唱罢我登场</h3> <h1>大红灯笼,燃起浓浓的思乡之情,满满的都是回忆,老街,老店,老人,老手艺,老家的味道,亲情的牵挂,故土乡愁的延续,匆忙的日子里,静守本心……</h1> <h1>新时代,新发展,小城镇建设,老街新景</h1> <h1>老家,老街,就是心底的那份情怀!</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