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近闻官方已取消47个城市的台湾自由行,前年相约的再去与表妹表弟相聚,以及探访同为“母校”的新竹清华,都将属于不可知的未来。不免慨叹世事之无常,亦深感草民之无力无能,所能作为的仅仅是记录下相聚的美好瞬间,留作永久的纪念。</p><p>2019年8月20日再记</p> <h3>2017年12月6日借台湾探亲的机会到新竹清华大学参观游览。表弟的儿子——我们的小外甥刚从这里毕业,他自告奋勇带我们做深度游览。</h3> <h3>校园导览图。整个校园位于新竹赤土崎,靠近山区,占地105.5公顷。</h3> <h3>校园里的林荫大道</h3> <h3>大草坪</h3> <h3>这座教学大楼从形态到颜色总觉得似曾相识,仔细想来,真的与清华老化学馆、生物馆一脉相承。</h3> <h3>一样的紫荆花颜色、相似的徽章(多了两朵梅花,少了“1911”几个字),“<b><font color="#b04fbb">两岸唯一 只有清华</font></b>”成为最响亮的广告词。</h3><h3>不过清华大学的简称却不同,台湾习惯称“清大”,大陆则直接叫“清华”。</h3> <h3>仿制的迷你二校门。背后的玻璃幕墙有镜像效果,我们拍照的形象清晰可见;前面的灌木是1923级老学长、抗日名将孙立人亲手种植的,名为“番茉莉”或“变色茉莉”,在同一株上可呈现紫白二色花朵,恰为清华的校色。</h3><h3>“清华园”牌坊——二校门——曾是清华人引以为豪的标志,但历史竟如此无情,使两岸的二校门都变成了仿制品。</h3> <h3>位于北京清华大草坪南端的日晷系圆明园遗物,由1920级毕业生献给母校。其底座为汉白玉,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h3><h3>这个日晷同样是1920级毕业同学敬献,日期已是近半个世纪后的1970年,其上的铭文亦有别,为“惟学无涯,寸阴是竞,继往开来,克念作圣”。老学长的拳拳之心足以让我们后学深思。</h3><h3>据报道,2014年北京清华大学继续教育金融同学总会致赠台湾清华大学一个岫玉日晷,并安放于新竹的校园中。</h3> <h3>第一个重点参观处是紧靠着大草坪的图书馆,正式名称为“学习资源中心-旺宏馆”,由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3亿元于2001年建成,外部造型及内部设施很有现代特色。</h3> <h3>极富现代感的门厅。曲面配以不规则的横梁,右侧是国际会议厅,左侧有个小书店,旁边是进入图书馆的门岗。</h3> <h3>横梁上面装潢着“浪子诗人”郑愁予的著名诗句。郑愁予原籍山东,在大陆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h3> <h3>图书馆区的门岗——进门要刷卡或登记。一楼为读者咨询、还书和自助取书区,大厅远处一个讲座正在进行中。</h3><h3>全馆共6层。二楼有论文期刊、电脑教室和校史展示区。三楼为视听媒体欣赏和语言学习区。四至六楼为中、外文图书、刊物阅读讨论区。</h3><h3><br></h3> <h3>二楼一角是校史展示区,大小不及清华校史馆(5000平方米)的十分之一。</h3> <h3>留个影作纪念。</h3> <h3>展示区入口。整体面积虽小,有办法补足,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供足够的信息。</h3> <h3>点击巨大屏幕上的年份即有相应内容显示,用中文或英文介绍清华简史。</h3><h3>新竹清华成立于1956年,称之为“复校”。究其历史,因1955年台湾与美国签署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台当局遂招掌管清华基金的梅贻琦校长返台组建“国立清华大学”。新竹清华最初只有原子科学研究所,然后逐渐扩展成为理工大学,进而增添人文学科,成为较完整的大学。</h3> <h3>校史展示中实物很少,仅见胡适捐献的相册和同学名录,以及梅校长的少许遗物。</h3> <h3>其后,又紧邻清华成立了交通大学。两校仿照英国剑桥与牛津的划船比赛,于1968年开始举办多项目的“梅竹赛”。取梅竹之名是为纪念两校校长梅贻琦与凌竹铭。有趣的是,两校名称谁先谁后呢?最后以掷一元硬币决定,结果梅花图案向上,于是正式定名为“梅竹锦标对抗赛”。</h3><h3><br></h3> <h1><b>清交友立四九载 丁酉梅竹赛春芳</b></h1><h3><b><br></b></h3><h3>在中国大陆,1999年开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百年赛艇对抗赛”只延续了十年即中途夭折,令人遗憾。</h3><h3><br></h3><h3><br></h3> <h3>校史展示区外边的这个屏幕可为来访者留影。小外甥熟练地在屏幕上修饰,将背景改为学校大门。</h3> <h3>我们的留影,可打印、存储留作纪念。</h3> <h3>三楼的影音读物品种齐全,取用随意。</h3> <h3>别致又舒适的座椅,何等人性化。</h3> <h3>这种视听室更私密。</h3> <h3>语言学习区完全隔音、独立。</h3> <h3>最有意思的是靠玻璃墙边有“发呆区”。一排舒服的沙发转椅,我不由得也想在这里发一会儿呆。</h3> <h3>这类告示还有不少,诸如提醒学生“尊重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等等。</h3> <h3>注重环保,提倡公德。请看,卫生间里的纸箱空空如也,号召学生用手帕代替擦手纸。</h3><h3>为新竹清华的人性化管理和公德教育点赞。</h3><h3><br></h3> <h3>走出“学习资源中心-旺宏馆”,罗丹的大型铜雕“沉思者”映入眼帘。它是全世界仅有的46件之一,为法国政府公证官认证的1998年版本中编号为25/25的青铜铸造大“沉思者”(尺寸为180×150×94cm),原为校友谢宏亮收藏,在清华百年校庆时捐赠,期许“沉思者”所表达的强烈人文精神能对学子在人生及知识寻觅上有所启发。</h3><h3><br></h3> <h3>校园里有好几片湖水,最大的一个叫成功湖。这个湖虽小,却有一个熟悉的名字:昆明湖。</h3> <h3>物理馆</h3> <h3>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严肃的科学并非只有一幅死板的面孔。</h3> <h3>巨幅校训,不知是哪位名人的书法。</h3> <h3>学生餐厅。就规模而言远逊于北京清华,而根本的不同在于并非官办。很多学生都到校外的各样小店用餐,小侄就带我们品尝了他钟爱的老虎面。</h3> <h3>仿照老清华,这座学生宿舍也称“明斋”。</h3> <h3>重视体育的传统一脉相承,体育场馆不少,如图是一个棒球场。</h3> <h3>远看像是攀岩墙。</h3> <h3>旧体育馆改作乒乓球馆。</h3> <h3>游泳馆之一。</h3> <h3>蒙民伟楼——学生活动中心。</h3><h3>蒙民伟先生是清华1940年代校友、香港实业家,热心科技与教育事业,捐资助学多有建树,获英国、香港政府以及国内外多所大学的众多荣誉称号。北京清华亦有蒙民伟理科楼和蒙民伟音乐厅。</h3> <h3>学校的文化生活蛮丰富的。</h3> <h3>天色渐晚,我们往回走到图书馆门前,看到送书的小车,书箱上写着“交大”“清大”的字样。询问送书人,告知学生可任意到两校图书馆借书,互通有无。</h3> <h3>向校门走去,见许多学生正在下车返校,大巴车清晰地标示“台联大”。</h3><h3>台湾联合大学系统(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UST),简称台联大,由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及阳明大学等四所研究型大学于2008年成立。四校可联合招生、承认学分、合办跨校研究中心、共享各种资源等等。如同我们当年的合校风一样,目的在于扩大规模、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愿望是好的,但效果如何呢?</h3> <h3>有热心的小导游指引,我们在清华逛了一整天,浏览了校园景观,参观了图书馆和电机资讯学院,拜谒了梅校长墓(下篇),一切都觉得那么新鲜又那么亲切。当拖着疲惫的步履走出校门时,不禁又一次回头凝望,<b>再见了,新竹,再见了,清华!</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