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题记:老成都的街巷到底有多少。前些年成都市将6类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建成50周年以上,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可认定为历史建筑。此外,建成30年以上不足50年,但具有特殊意义的也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初步梳理出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973处。而今成都旧城改造留下的老街老巷已经不多,在中心城区更是所存无几了。)</h3><h3><br></h3><h3>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了几处老成都老街的照片,勾起了心中的几分对老成都念记。据说龙王庙正街还有一点老成都的遗存,对着朋友圈里的照片去找点。正在这个周末有时间,于是背着相机、带上手机充电宝,一早就出门了。</h3><div> 来到龙王庙正街,难得的冬日暖阳,阳光透过高楼丛林照在半边是两层楼的旧青瓦和街道路上。拿相机准备开始中拍片片了。此时相机启动不了,急得呀。原来机器多日没用,电池没有了。出洋像了。还好有手机。现在已是大家随手拍的主要工具了。一台手机、一个充电宝已经成了出门的标配了。<br></div><h3> 龙王庙正街街口正对着喧嚣的红星路四段,出街口右转不到500米,便是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这条街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h3> <h3> 街上的28号,则是历经百年风尘依然隐存于高楼立林之中,也是目前成都中心城区最后一个结构完整的祠堂--邱家祠堂。它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邱家祠堂。据老街坊讲,因“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宗祠。邱家祠堂的格局非常完整,祠堂坐北朝南,大门高敞宽阔,厚重的大门板上饰有铜兽,气势宏伟。以前每到清明祭祖,就数这里最热闹。而今,邱家祠堂虽已破败,但从它铺路的青石,雕花窗棂,青砖绿瓦,乌黑木柱等遗迹上仍看得出当年邱家祠堂的壮观。也是四川传统祠堂建筑的代表、样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h3> <h3> 再有就是要说一说龙王庙正街70号居民院了。距邱家祠堂约100米外的龙王庙正街70号民居乍看只是一条立着两排土坯瓦房的巷子,却也在2015年被列入成都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低矮狭窄的木门,巷子只有三四米宽,两旁是上世纪60年代修的土坯简易瓦房,十分破旧。巷子里几乎每家门外都放着一些生活用品,比如椅子、桌子、盆子、水瓶和厨房用品。老房子的门窗有些甚至都裂开了口。门上有的贴着对联,有些则用明星海报作为装饰。一些老人坐在门前一边洗菜一边摆龙门阵,两三个小孩子在追逐嬉戏。</h3> <h3> 顺着巷子一直往里走,在巷子深处,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转角楼赫然映入眼帘。三角拱、圆弧拱、单格窗、粉彩砖,透露出一股欧式风格,虽颓败却不掩昔日气派。以前的院门差不多有两个人高,门前有两座石狮子,还有人守门。这个地方1949年前是地主刘仲宣家的院,在院子里住了几十年的刘师傅说。在上世纪60年代,3座院子全部被打通了,院子的门也被拆除,然后顺着以前院墙的位置建起了一排瓦房,只有几间老房子和转角楼留了下来。后来随着院子里的人越来越多,房子也越来越多,就这样院子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巷子。</h3> <h3> 住户张大姐说,她是从老家中江县农村来成都买菜的,在巷子里住了8年多了,这个院子里住了二三十户人家,多数是这里租房住的,真正的老居民没有几家了。这么多年来,巷子周围的街道都越来越繁华,而巷子里的房子几乎没什么变化。好几年前就说这条街要拆迁了,但一直没有动静。</h3> <h3> 我想,曾经与我们祖祖辈辈朝夕相处的这些老街老巷,先先后后地在我们眼前消失,带着被时间磨损的痕迹,组成一个旧时的拼图,渐渐远去。而今,适应城市的发展,这些历史悠久而又有特色,应属地方保护之列,将它保留下来,修葺一新,一来可作观瞻,二来留下它也可作为龙王庙街的兴衰变迁作一见证。随着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变迁,龙王庙正街已成为文化符号。</h3> <h3>摄影日记:</h3><h3> 用什么器材作为记录工具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只要我看见了什么,要记录什么,尊从于内心的最本真的东西。对着那些岁月的痕迹、生活的烙印、匆忙的行人、兴衰不继的院落、转瞬即逝的情节按下快门,捕捉那么一点点灵光,使自己贴近真实。正在热映的一部电影的两句台词说得好:“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h3><div><br></div><div><br></div> <h3>记于2018年1月2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