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书”进入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考试卷。学生问,为什么要读“三本书”,读两本行不?前几天,一位高考作文专家也振振有词:浙江作文考题让学生读“三本书”,我看读一本就够了——假如读好。<br></h3><div> 这个问题值得说一说。譬如,少读一二本“书”,那么,少读哪两本呢?也许会说,“有字之书”才是真正的书,“无字之书”或“心灵之书”,不过是以书作比,不算书,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读“有字之书”才是关键。</div><div> 其信然邪?其不信然邪?</div><div><br></div> <h3> 为什么要读“有字之书”,这个道理不言而喻。可是,现如今,不愿读“有字之书”,或者以为读“有字之书”无用,从而影响读书热情和行动,还是有的。在一个拼颜值的时代,十年寒窗,青灯黄卷,穷经皓首,白了少年头,苦读“有字之书”,不是人人乐意的。在校园里,隐性的“厌学”“遁学”,视读“有字之书”为畏途,大有人在。这个时候,教师除了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还承担着引导学生“要学”“乐学”、普及国家“义务教育法”的任务。<br></h3><div> 然而,“义务教育法”管不了高中学生。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积极性,教师还需苦口婆心一番。我曾经对学生说,人们很在意自己的一双眼睛,明眸善睐,顾盼生辉,却不知道还需要“另一双眼睛”。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晚年失明,靠助手朗读,他徜徉在文字世界里,同样幸福。他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就是“有字之书”的魅力,这就是文字带给人生的幸福。读“有字之书”,让我们拥有两双眼睛,一双看现实世界,一双看文字世界。老百姓把不识字,不能阅读,叫做“睁眼瞎”。一个人拥有两双眼睛,这是何等的幸福!人啊,既要让自己肉眼秋水横波,也要使通向书本世界的阅读之眼,明净如水。</div><div><br></div> <h3> 那么,为什么又要读“无字之书”呢?<br></h3><div>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div><div> 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div><div> . 贾府千金们吟诗作对,个个学问了得,何止“认得两个字”。贾母为何要竭力掩饰宝孙女的文章学问?在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细心的贾母当然不会让宝孙女们背负“有才而无德”的骂名,所以,只好往低处说,降尊纡贵了。还有一层,实质上贾母看出“有字之书”背后的东西,它的负面,甚至阴暗的一面。</div><div><br></div> <h3> 在贾府姊妹中,林黛玉算是读书比较多的一个。她自道:“只刚念了《四书》。”林黛玉的学识远远超出她的年龄。从贾母那里得知其他姊妹“不过识得两个字”,她就改口了,说自己“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彻底推翻了她的前词。聪慧而敏感的林黛玉比贾家一般千金心眼多,这是《红楼梦》有交代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足智多慧的比干,后来被纣王杀了。纣王怒道:“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比干的悲剧在于聪明,林黛玉的悲剧在于书读得太多。书读得多了,心眼就多了,性情不安分起来。林黛玉冷眼看世界,语锋多讥诮。“木石之盟”不能玉成“金玉良缘”,老太太投了赞成票。林黛玉那句“只刚念了《四书》”,以读书人自许,老太太惦记着呢! <br></h3><div> </div> <h3> 所以,仅读“无字之书”还不够,还要去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现实世界,社会活动,生产实践,即孟子所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朱自清写过一篇短文《论书生酸气》,说尽读书人的“穷酸”“寒酸”“腐酸”。读书人“酸气”穷形尽相,不出两端:一是自作聪明,眼高手低,自以为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如此人物。数十万赵军让他带进沟里,“秦悉坑之”。二是四体不勤,不事稼穑,自诩清高。典型人物是范进。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他的屠夫老丈人,一掌打将过去,才将他打回现实,如梦方醒。功名迷心窍,无用是书生。<br></h3><div> 毛泽东说:实践出真知。陆放翁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既诵摩诘,又背陶潜,眼界很高,摩拳擦掌,可是,就是上不了手。黛玉点化她:“你竟作一首来。”写诗作文,当然要阅读,可是不试笔端,终究是口上“理论”。联系学生作文实际,切实引导多动笔,从实践中悟“无字之书”,才得要领。</div><div><br></div> <h3> 最后,说说为什么要读“心灵之书”。<br></h3><div>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佛家弟子研修悟得,也是芸芸众生,需要三省乎己。读书人心里不除尘,任污垢沉积,久而久之,就会堵塞心眼,窄了心胸,变得俗不可耐,面目可憎。郑板桥生动地描述过这种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钱财,造大房子,置多田产。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这类读书人,进入社会,把“有字之书”读成“黑厚学”,把“无字之书”念成“名利册”,投机钻营,作恶多端。和珅就是这样的人物。现如今,一些个以读书人自居的“诗人县长”、“博士市长”纷纷落马,锒铛入狱,大概也是此路货色。</div> <h3> 双眸剪秋水,但是,不一定把世情看透,捧着烫金文凭,不一定心里亮堂。在山西左权县活跃着一支“没眼人”流浪艺人演出队。“没眼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用对艺术的执着和高超演技,呵护着中国西部民歌艺术原生态。他们不要国家一分钱,走遍太行山茫茫山梁和沟沟缝缝,送艺上门。薄微收入,足以饱腹御寒即可,脸上洋溢着没有被污染的欢乐和自由。他们说:我们是没眼人,但是心里亮堂……<br></h3><div> “没眼人”把“心灵之书”读通了,照进阳光,心里亮堂,灿烂一片,孕育出一颗光芒四射的灵魂。</div><div> 人要读“三本书”,一本也不能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