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何乃磊,1953年出生于山东莒县。沂蒙画派创始人,工笔、写意兼能。现为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山东沂蒙画派研究院院长、山东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国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h3><div>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内外大型画展,并多次获奖,1994年赴韩国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赴日本举办中国画四人联展,2008年10月11日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0年4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应邀参加第二届至十二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名画家邀请展。出版《何乃磊画集》《何乃磊画选》《何乃磊百梅画集》《中国实力派画家何乃磊精品集》。作品编入《世界美术作品集》《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作品集》《中国画百杰画家作品集》《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集》《中国画三百家作品集》《全国第二届花鸟画展作品集》,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怀仁堂、钓鱼台、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韩国大使馆收藏。国画梅花《喜迎东风》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大厅,牡丹《国色天香》悬挂于中南海宴会厅等。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山东卫视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div> <h3>黄土画派、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刘文西,(右)。沂蒙画派、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副主席何乃磊。</h3> <h3>图为:2010年,沂蒙风情:何乃磊作品中国美术馆展览研讨会。 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一脉相承,贯穿着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流。当年,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美术界学者,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革命文艺新思想,熔炼为新中国美术的灵魂。那一代先驱已然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丰碑。时隔72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艺界重新指明航向。</h3><div>何乃磊谈到,新时代广大美术工作者,更要热爱家园,传播新气象,传承优秀民族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无愧于时代”。这种延安精神和文艺座谈会精神的传承和沂蒙精神一样,是铸造百年沂蒙·中国画派的原动力。<br></div> <h3> 沂蒙画派是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批准,于2011年3月成立的山东省首个以地域特征命名的画派;也是沂蒙地区书画家在长期探索、不懈追求和辛勤耕耘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地域特色浓郁、艺术特点鲜明的画派。沂蒙画派创始人何乃磊认为:沂蒙画派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沂蒙山区地杰人灵,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画家要进一步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是连续的,作为画家重要的是了解传统本色,由此揭示出它在现代生活中可能产生出的精神资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经典绘画作品。</h3> <h3> 何乃磊非常重视表现地域文化的特色是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当然有精神文化、有物质文化,其中风土人情和人的关系最密切,跟历史的联系最密切。他的作品画出了历史的悠久,画出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风貌,就有画外意,而不只是画新出现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点他是用深厚的感情来画的,是放在历史联系之中表现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何先生的画不是时下流行的套路,他讲传统,有点重彩,但又和传统工笔重彩区别开来,是似古求新的,不求浓郁而求淡雅。他作品的主要是墨笔淡彩,有点重彩,是起到醒题的作用。尤其是大幅的石榴,一看就把我抓住了。</h3><div>——— 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薛永年</div> <h3>田园情韵扑面来—— 沂蒙画派创始人何乃磊作品赏读○丁雪峰</h3><div> </div> <h3>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每当想起这首儿时反复传唱的民歌,不免对沂蒙山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何乃磊这位从沂蒙山走出来的当代花鸟画名家,受到美术界的关注,以其特具的艺术禀赋,把我们带入了理想化的艺术世界。翻看何乃磊先生寄给我的画册,禁不住令我小心翼翼,生怕惊跑了画中的鸡、画中的羊,惊扰了它们觅食的美梦。一种久违的宁静倏忽间涌上我的心头。我陶醉了,这难道不是我长久以来日夜苦苦追寻的艺术吗?何乃磊为我构筑了这座精神的家园,为我营造了一片诗意的栖居之地。</h3> <h3>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的心态浮躁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精神的追求已经显得尤其急遽,在这样的形势下,走进何乃磊的画里仿佛进入了东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种心境给了当下的人们以美的启示与追求。</h3><div> </div> <h3> 何乃磊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沂蒙革命老区人杰地灵,这里曾经孕育了三国的诸葛亮、书圣王羲之、《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等古代贤哲。生长在这里的何乃磊,大山的灵气深深渗入了他的肌肤,使他的整个身心也都融进了沂蒙山水。何乃磊对这块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他说:“看到那山、那水、那草,看到那土屋、那墙壁上一串串丰收的玉米,我都会激情澎湃。”几十年来,他跑遍了沂蒙山区,搜集了大量的素材,画了数以千计的写生画稿,对沂蒙山区风土人情及一草一木的深切体会,为他的创作注入无穷的灵感和活力。他是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在当今实力派画家中有相当的知名度。何乃磊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进入了“社会大学”,这是许多国画大师如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人学习过的“学校”。他获得了比正规院校多得多的得天独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锻炼机会,尤其是受到社会与人生风风雨雨的磨砺,从这个艺术的源泉中吸取了更多的营养。由不幸而至大幸,这是历史与现实常常昭示给我们的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极其简单的真理。</h3><div> </div> <h3> 艺术家的成功之路是艰辛的。何乃磊从小习画,日复一日,不分寒冬酷暑,辛苦耕耘,历四十余年不改初衷。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及国内外重要展览中获奖,并出版有《何乃磊画集》《何乃磊画选》《何乃磊百梅画集》《中国实力派画家何乃磊精品集》等。这些成功因于他的艺术天赋,更因于他的勤奋。</h3><div> </div> <h3> 何乃磊的作品多以描绘田园生活为主,画面上景色秀美,格调典雅,色彩绚丽,笔墨清新;既有写实,又有写意;既有精描细写,又有大笔渲染;既有传统工笔画的意蕴,又有鲜明的现代品格,《沂乡秋实》《乡音》《沂蒙金秋》等作品均以羊羔为题材,羊羔本性活泼可爱,在他的画中就更显得悠然自在,十分平静。他的这些画也确实可以用“平静”两字概括,所谓“平”,即指多取材于田园生活中的平常事,表现田园生活中平凡乃至平淡的一面;所谓“静”,即指画境的宁静与沉静。画面中虽然没有对农民、房舍、田地的描绘,但仍然是一片田园景象,这正是画家立意取舍的高明之处。《山里人家》《金秋絮语》《山乡情愫》等作品,都以家禽和蔬菜为题材,画面气氛幽寂,画中羊、鸡或悠闲觅食、或相互对语,主体集中,背景朴实,丝瓜叶、豆苗因季节的变化而由绿转红,叶片正反大小、变化聚散得体,堪称佳作。在意境上,好似画家有意把人们的视线引到那些不常注意的部位、角度,去品味田园生活的清幽与静寂,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怡静,是一种情感的净化。何乃磊的画将传统与时代气息结合得非常紧密,他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满”构图形式转化为画面空间的深度处理。何乃磊认为线可以表现造型质量,色可以表现光色和情意,所以他没有强调线的表现,而是在线与色的融合上深入探索。何乃磊可以说是一个生活型的画家,但他的作品并不拘泥于纯生活的情趣,也不注重情节的演示,只是把生活中摄取到的题材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之一,因而当我们进入他的画境时,看到的并不是沂蒙山区生活的真实图像,而是一种超乎现实生活,也超乎我们所理解的一般生活情趣。这说明何乃磊的创作是在一个较高思维层面上展开的。</h3><div> </div> <h3> 工笔画大多较注意形象的细节描绘,但是不能以形貌媚人,应以意境夺人,这是工笔画创作中的难点。何乃磊的作品可以说达到了意境清新的境界,这或许正是他近年来绘画不断取得较好成绩,不断得到社会重视的原因。</h3> <h3>沂蒙画派:诠释了《沂蒙小调》所涵盖的深情与境界。</h3><div> ◎徐恩存</div><div> 以画家何乃磊为代表的乡土画派,长期活跃在沂蒙山区,又走出沂蒙山区,用他们的作品和成熟的思考,登上了当代中国画坛,逐步形成了“沂蒙画派”:他们的作品以淳厚的气质、朴素的语言、单纯的形式与娴熟的技巧,彰显了鲜明而又强烈的精神理想和审美取向,洋溢着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以及艺术的“中国经验”;他们的作品内在精神充实、饱满,外在形态清新、丰富,得以以生机蓬勃、祥和自然享誉画坛,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和艺术转型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并给予关注。</div><div> 沂蒙画家及其作品,乃至沂蒙画派从稚嫩走向成熟和整体阵容、实力的形成无庸质疑是一个唤醒自我意识的过程,一个回归到艺术自觉的过程。</div><div> 他的经验与启悟性对整个中国画坛都有着独特的意义。</div><div> 一部中国美术史,从古至今的数千年中,画派林立,仅以近现代而言,便有长安画派、金陵画派、海上画派、浙派、岭南画派,乃至黄土画派、漓江画派、关东画派等等,而以乡土风情、民俗文化为特点的“沂蒙画派”却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与意蕴魅力。</div><div> </div> <h3> “沂蒙画派”的倡导、引领和组织者何乃磊与他的同道们,在一开始便要求自己在回到传统的同时,又走出传统,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时,要艺术地表现自己由衷地感受。所以,他们不是一般地画风情、民俗,也不是一般地赞美讴歌素朴纯真。与其他画派不同的是,他们力避了绘画时尚与流行的概念符号与陈旧意象,坚决摒弃了“伪文人心态”的矫情造作与无病呻吟,他们的突出之处是,在作品中,不约而同的集中体现了文化历史、时代精神、个人体验的综合特点,并在这一前提下向中国文化根脉、儒家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深入掘进。因此,“沂蒙画派”的作品,主要反映是山乡情致,其人物与环境,意象与氛围、技法与情景,乃至画面细节———沂蒙小推车、石磨盘、石碾盘、石板小径、田边地角、柿子南瓜等的描写,都笼罩着齐鲁山乡的色泽,人们在其中领悟了返朴归真、淳真厚重的“古风”与现代性的人文演绎,诠释了著名的《沂蒙小调》所涵盖的深情与境界。</h3><div> “沂蒙画派”,不是空洞的称谓,不是勉强为之的冠名,因为,他们的作品,不论人物、山水、花鸟等,都指向了生命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齐物而纯真的忘我境界;使他们在“以技入境”的创作过程中,透出浑朴、拙厚、含蓄、混沌之美,焕发出齐鲁文化源远流长的流风神韵。</div><div> 在何乃磊与几十位画家的作品中,体现的是对“中国经验”的发扬与光大,是对齐鲁文化传统的认知与运用,因而开拓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绘画天地,并使之成为一种“审美优势”。</div><div> 在沂蒙乡情———石屋、小路、矮墙、柿树、山花等意象的形式、语言中,表现了沂蒙画家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启悟,并由此推衍出如此多样、如此广阔,而又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诗意世界,这是“沂蒙画派”的贡献,也是“沂蒙画派”的收获,它给当代绘画的启示是:现实世界是极其丰富的,除了物质世界之外,还应有一个感性的世界,它们多姿多彩、生生不息、生机郁勃。</div><div> “沂蒙画派”的作品,不是同类山乡风情作品的重复表现,而是充满地域特色与文化意蕴的“天人合一”的新世界,尽管它们带有“乡土”特征,其意义则是现代的,体现的是“中国经验”。</div><div> 由此可见,沂蒙画家们孜孜以求的是,营造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家园。</div><div> 沂蒙山及其文化,对艺术家而言,是艺术创作的圣地,以它为核心,凝聚了多方位与多元的文化精神元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特定意义上说,可以理解为一种“宿命”,注定如此、注定了生命与艺术一体化的走向,也注定了生命活力与创造力的爆发,而且,它又是一种自我态度和积极精神的表现。</div><div> 沂蒙山为沂蒙画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和精神力量。在今天,有谁能像他们那样,把乡情、乡愁、乡思和乡恋高度意象化、象征化、精神化,成为精神灵魂的印记,如此执著而又如此诚挚,真是难能可贵。这是他们的可敬之处,也是弥足珍贵的情感表达。在一个科技至上的时代,对于生活在工具理性中的现代人来说,这种“乡情”与“乡愁”的呼唤,无疑是一种提醒,对于寻找“家园”的现代飘泊者来说,也有着警示、抚慰与引导的意义,那就是,乡土是我们的原乡,我们从那里出发,浪迹天涯,依然千思万缕的怀念她,在历经世事风雨后,尤其感受到她对我们生命无穷无尽的大爱,有了她我们的生命之树才能常青。</div><div> 任何富有活力的艺术作品,都有它的精神源头和力量支撑,沂蒙画派与沂蒙画家的作品,其感性经验、意象选择、内心世界、情绪意蕴、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以及“集体无意识”不仅来源于沂蒙的孕育、启迪,而且得到了沂蒙的肯定。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并非某种神秘秉赋,它来自我们立足的土地,来自历史的赋予和对未来的理想与憧憬。</div><div> “沂蒙画派”,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产物,他借助了历史转型与大时代风云的助力,顺势而起,且成绩斐然。</div><div> 一切皆流。</div> <h3>黄土画派来沂蒙时,刘文西为临沂题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