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阿拉善人心中的骄傲!

巴丹杭盖

<h3>阿拉善双峰驼</h3><div>阿拉善双峰驼,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外形呈高方型,个体大小中等。头短而宽,眼大明亮;胸深而宽,背短腰长。四肢细长,关节强大,筋腱明显。全身有七块角质垫,分布于胸、肘、腕、膝等部位。双峰呈圆锥状挺立,高为30~40厘米,峰间隔为30~40厘米。乳房小呈四方形。阿拉善双峰驼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头高昂过体,颈长呈“乙”字形弯曲,体形呈高方形。胸宽而深,背短腰长,膘满时双峰挺立而丰满。四肢关节强大,筋腱明显,蹄大而圆。毛色多为杏黄或红棕色。成年公驼体高170cm,体重400kg。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地,以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div><div><br></div><div>分布区域</div><div>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地,以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div><div><br></div><div>命名及历史</div><div>  1990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从历史上考证,远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驯养,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始品种,在进行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适应荒漠草原的生物学特征。</div><div><br></div><div>外形特征</div><div>  阿拉善双峰驼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头高昂过体,颈长呈“乙”字形弯曲,体形呈高方形。胸宽而深,背短腰长,膘满时双峰挺立而丰满。四肢关节强大,筋腱明显,蹄大而圆。毛色多为杏黄或红棕色。成年公驼体高170cm,体重400kg。   </div><div><br></div><div>阿拉善驼的毛色可分为杏黄、紫红、棕褐和白色等4种。毛色的深浅与所处地带有关。阿拉善驼的体质大致可分为粗糙紧凑型、细致紧凑型和结实型等3种。外形呈高方型,个体大小中等。头短而宽,眼大明亮;胸深而宽,背短腰长。四肢细长,关节强大,筋腱明显。全身有七块角质垫,分布于胸、肘、腕、膝等部位。双峰呈圆锥状挺立,高为30~40厘米,峰间隔为30~40厘米。乳房小呈四方形。成年公驼平均体高为172.3厘米,母驼平均体高为168.8厘米。   阿拉善驼又分为沙漠型驼、戈壁型驼两种生态类型。阿拉善双峰驼役用性能良好,是乘、挽、驮的良好役畜。挽载重可达1吨,驮运175公斤,日行程35公里,单人骑乘,日可行53公里。</div><div><br></div><div>分布范围</div><div>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地,以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div><div><br></div><div>生长繁殖</div><div>   内蒙古1981年统计共有32万峰; 甘肃1980年统计共有6.7万峰。   成年公驼平均体高为172.3厘米,母驼平均体高为168.8厘米。   阿拉善驼可产绒毛、泌乳、役用、肉用,母驼繁殖年龄可达20岁以上,终生可产7~10个驼羔。</div><div><br></div> <h3>“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每当我们唱起德德玛老师的这首《苍天般的阿拉善》,不论是身处异国他乡的阿拉善游子,还是扎根大漠的朴实牧民,内心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瞬间就会被唤起。从古至今,温顺善良、忍辱负重的骆驼,是阿拉善人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我们心中,骆驼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既是阿拉善的“名片”,也是一种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在2017阿拉善骆驼文化那达慕大会举办之际,让我们一起了解些阿拉善骆驼的事儿。</h3> <h3>阿拉善双峰驼</h3><div>我国共有阿拉善双峰驼、新疆双峰驼、苏尼特双峰驼3个双峰驼品种,其独有的阿拉善双峰驼是世界双峰驼中的优秀品种,列国内骆驼品种首位,是阿拉善十大文化符号之一。</div><div>作为我国骆驼最为集中的产地,阿拉善已有超过5000年的骆驼驯养历史。著名的曼德拉山岩画中有关骆驼形象的生动刻画告诉世人,阿拉善是双峰驼最早的驯化地之一。2012年11月,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授予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中国骆驼之乡”。</div><div>阿拉善是国家级阿拉善双峰驼保护区,阿拉善双峰驼被列为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阿拉善双峰驼体大结实,产肉多,肉质好,骨架、骨髓利用率大,价值高。在阿拉善人看来,骆驼浑身是宝,驼峰和驼掌都是国宴中的珍品,驼奶、驼毛(绒)等系列驼产品是养驼牧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双峰驼绒品质好、纤维长、强度大、色泽好,有良好的成纱性,是高级毛纺产品的优质原料。历史上,阿拉善驼绒被赐名为“王府驼毛”,定为朝廷贡品。到了现代,阿拉善驼绒已成为L V等国际奢侈品牌的部分产品原料。</div> <h3>蒙古族养驼习俗</h3><div>阿拉善人喜爱骆驼,有着代代传承的丰富的养驼经验,阿拉善境内沙漠戈壁纵横、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特殊的自然环境更是赋予骆驼生存繁衍的条件。多年来,阿拉善双峰驼种群数量占全国骆驼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全国骆驼存栏最多的地区。根据《巴音森布尔》1993年第3期高·都格吉尔扎布的统计,清代时期阿拉善骆驼数量曾达到40万峰。1982年,阿拉善双峰驼达到251472峰。截至2016年,阿拉善盟骆驼的存栏数量恢复到10.26万峰。</div><div>蒙古族祭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阿拉善人与骆驼同生长、共迁徙,由此衍生和积淀出阿拉善独特的蒙古族养驼习俗。蒙古族养驼习俗包括祭驼、赛驼和驼具制作工艺,现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div><div>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蒙古族祭驼分祭儿驼、祭母驼和祭驼群。蒙古族赛驼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蒙古族赛驼主要分为传统速度赛和相关的表演赛等。速度赛分为远程赛、田径赛(跑圆圈)、接力赛、团体赛四种,以远程越野赛最为传统;与蒙古族赛驼有密切联系的相关表演赛有削鼻棍、扎鼻棍、搓毛绳、骟骆驼、骆驼评比等。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驼具主要分为绳类和鞍类。</div> <h3>驼运</h3><div>驼运作为一种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曾对阿拉善地区的对外联络、物资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前,骆驼是阿拉善地区唯一的长途运输工具。</div><div>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通过驼运,将食盐、皮毛、苁蓉、粮食、酒茶等物资运送至外地,但在阿拉善,驼运最具贡献、最大宗的要属盐运。阿拉善地区湖盐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曾作为“皇盐”而著称于世。西汉至明代,湖盐被零星开采以作食用,驼运为主要运输方式。清末明初时,阿拉善旗境内盐池的开发利用,大大促进了阿拉善地区沙漠驼路的开辟和驼运事业的发展。</div><div>1955年,群众运输业务所成立,从此,驼运工作更加规范,结束了长期自由驼运盐的历史。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吉兰泰、雅布赖两大盐池首先实现了汽车运输。1969年,和屯盐池专用公路也建成通车,至此,除查汗布鲁克盐池因地处沙漠腹地沿用驼运外,其他三大盐池均结束了延续百年的驼运历史。今天,阿拉善地区的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但作为传统的运输方式的驼运,在沙漠腹地和偏远放牧点依然存在。</div> <h3>骆驼产业发展</h3><div>阿拉善双峰驼是阿拉善盟两大优势畜种之一,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保护阿拉善草原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国家原始优良畜种保护中最珍贵的遗传品种资源。</div><div>近年来,我盟按照“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和“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的工作要求,制定出台《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关于推进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及6个相关配套政策。到2020年,阿拉善双峰驼种群数量稳控在15万峰,能繁母驼比重提高到40%,累计发展农牧民养驼专业合作社17个,培育养殖百峰骆驼家庭生态牧场500户,其中达到家庭农牧场建设标准300户。每年驯化挤奶母驼3万峰、生产加工鲜驼奶9000吨、加工驼毛绒450吨、出栏成年骆驼1.2万峰,实现产值10亿元,基本建成覆盖全盟的现代骆驼产业体系。</div><div>如今,阿拉善盟骆驼科研工作后劲十足,围绕产品深加工已开发出了骆驼液态奶、奶粉、奶片、户外高能量驼肉罐头、有机精品驼肉、多口味驼肉干、驼血多肽、驼皮阿胶、驼峰化妆品、驼胎盘保健品等一批新型产品,骆驼产品附加值得到全面提高。骆驼产业以其“雄驼”般高昂的身躯、矫健的步伐,为阿拉善农牧民走出一条“升级换代”的致富之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