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村·魅力同年汇(会)

李京平

<h3>  瞧,密密麻麻的桌椅,挨挨挤挤,多像小时候时光,同年出生的你,同年出生的他,不同年的她。你推我,我推你:跌倒、起来,哭了、又笑,对骂对打、又勾肩搭背地走着,说着……路上、山中、田梗、河边……</h3> <h3> 同年,这是一个美丽字眼。也许很多人知道,相同年龄的人在一起,玩着玩着,就一起长大,那是一种人生难以相遇的缘分,一种同窗情深一辈子的风景,一种一般人无法理解的纠缠,一种相知相惜相扶的幸福。</h3><h3> 搭同年,又是另一种对同年的诠释。相信每个人对同年的理解,赋予的含义都不同,但心底的认同,却是无法抹杀的。</h3><h3> </h3> <h3> 同年,有各种不一样的表现,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回馈。</h3><h3> 在周所田心村,这个上千人的村庄,有三个村民小组。他们对同年赋予的定义和承担的责任却又是不一样的。</h3><div> 2017年10月2号,他们将同年这个名词解释得更加入心入肺,刻入村庄史册。</div> <h3>  纷纷而来的同年,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天南地北相聚在这一刻、这一天,这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深处。</h3> <h3>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老祖宗、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千古绝句,很好地道出他们心底最真挚的话儿。</h3><h3> 从1961年到1979年出生的田心村里人,在同年会理事会成员的召集下,各自放下手中的工作,或调整好自己的节奏,相邀相约,回到了生自己养自己的地方。</h3> <h3>报到进行时……</h3> <h3>  每一年出生的人大约20、30人,十多二十年之间,接到召唤的,能抽身回来的足有700多人。一时间,村里大厅内外,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不说水泄不通,也差不多了。</h3> <h3>  各年份同年合影留念,这是一种心身相愉悦的记忆,记载一生最美时刻。</h3> <h3>  一年,我们只在这一年出生,注定,我们有了不一样的情感。</h3> <h3>  一年,我们同时在这一年,开始认知认识这个不一样的世界。</h3> <h3>  紧张有序的报到之后,节日般的气氛拉开序幕:舂麻糍。这是农村很多地方传统的节日,或大小事的开胃菜,也是午餐。大家齐心协力地干活,想起了小时候的种种……那一种农村人特有的滋味,一般人无法品读其中的快乐。</h3> <h3>简单而有技巧</h3> <h3>几个石舂同时开动</h3> <h3>眼睛里的唯一</h3> <h3>差不多了</h3> <h3>再来几下</h3> <h3>  用盆子装,洁白、诱人的香味勾引味觉与时空串联</h3> <h3>一个一个麻糍团出来了,嘴巴已在等待中</h3> <h3>年轻人在尝试,在接力</h3> <h3>父亲眼中的关注,始终不变</h3> <h3>晚餐的准备</h3> <h3>  一条快乐大街,此刻意义非同一般,一边做一边唠嗑:你小时候……他小时候……我们小时候……</h3><h3> 一件一件小事大事,慢慢从记忆的口袋翻出来,成了调味品……</h3> <h3>芋圆,就是意圆,寓意心想事成,圆圆满满。</h3> <h3>  一边做一边下锅,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油锅炸着迷人的人生菜。</h3> <h3>鱼,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如鱼得水。</h3> <h3>萝卜,历史以来的最好配菜,那刀工非凡</h3> <h3>洗菜,切菜,蒸饭……</h3> <h3>已经完成任务的暂时坐下,歇歇</h3> <h3>  最开心的还有孩子。每个同年都可以带自己的配偶、孩子、父母来。</h3> <h3>你的额头有皱纹,我的头发已花白,但快乐是我们心中最永恒的年轻</h3> <h3>晚餐前的聊天</h3> <h3>90桌椅摆在大厅内外,是一个什么概念</h3> <h3>合影,是午饭后的点心。</h3> <h3>孙子孙女也是一种生命延续</h3> <h3>镜头里的自己总是最美的</h3> <h3>不管回来多少,合影,给其他没回来的同年看看,也给自己品味。</h3> <h3>晚餐高举着杯子,怎么也喝不够</h3> <h3>所有外嫁女都接到了邀请</h3> <h3>  她们也没有忘记村庄,更没有忘记村里老人,她们自发组织起来,给村里100多60岁以上的老人发了礼品。</h3> <h3>尊老爱幼是村里传统</h3> <h3>老人心里的那个暖,那份乐,那种洋溢而出的幸福……</h3> <h3>这一次同年会跨度十多年,是历史以来的汇演。它留下的是一种团结向上的凝聚力,它开启了一个新记录一种新超越,它昭示一种村庄的新延续,它告诉前人与后代一种无形传承。在金钱之上的今天,它是一种传递与美丽回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