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这是粮库的大门,它经过三次重建才变成今天这样宏伟壮观。</h1><h1> 第一次,建的大门只是一般的企业大门,当时粮库初建,功能简单,人员车辆少,而且还没收储粮谷,一直到1980年才完成使命被终结。</h1><h1> 第二次 是开始收储粮谷的第二年,为了适应接收的需要,新建的大门是双门,分流出入库车辆,保证了车辆出入库秩序和安全。为粮库购销调存年经营量30万吨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功不可磨。</h1><h1> 大家记得不?在这个大门一次在接收前维修后,有一个技术不了得的人,开看解放大车不走大门,要走专门让人通行的小门,结果你是知道的……</h1><h1> 第三次 ,随着粮食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营方式也随之变化,购销调存变成为专门的收储,粮库变成收储公司,后来变成储备库。大门在原址改建,大门采用古式建筑风格,以其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第一眼就会看到这个企业的实力,人员的风貌,发展的美景。</h1><h1> 大门见证了企业的发展,记录着建库44年来一万六千多天所有企业员工的安全进出。守护着40多万吨粮谷,院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4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养育兴隆粮库的两代人(这是沙金昌大哥说的),她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与之有深厚的情感,同时我们也感激十多届领导班子为企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使我们有生活之源,使我们两代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真诚地祝愿粮库兴旺发达!越来越好!</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兴隆的历史沿革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中华民国时期:红兴隆地区开始部分垦殖,最初隶属于富锦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东北沦陷后期:设立了兴隆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1946年:红兴隆划归集贤县,并设置了兴隆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1950年:兴隆区改为第九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5,1956年:设立兴隆乡。6,1958年:兴隆乡改称为兴隆人民公社,并并入友谊农场,改称为十分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7,1960年:友谊农场建县后,设置兴隆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1968年: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的师部驻地,同时也是十八团一营的营部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红兴隆成为管理局和友谊农场一分场的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1985年:友谊县批准设置兴隆镇,名称沿用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红兴隆管理局位于三江平原中南部,是北大荒精神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祥地,也是黑龙江垦区的红色根据地。红兴隆管理局及所属各农场多数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创建的。在发展过程中,农场的归属经历了多次变更,包括从县办农场划归省农业厅管理,受到中央农业部及省农业厅双重领导,以及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师或铁道兵所建的农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3年,中央农垦系统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各农场划归其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东北农垦总局撤销,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农场改为团,归兵团第三师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兵团撤销,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下设管理局,三师改为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各团恢复为场,有十二个农场划归红兴隆管理局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7年,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更名为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1年,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span></p> <h1>当年的旧大门</h1><h1> 记得在90年正月我调往太平粮库的时候,粮库在平房会议室开的欢送会,我感受颇深,79年11月1日到兴隆粮库上班,到90年2月8日去太平报到,在兴隆粮库工作生活了3750天,在这里我得到了锻炼成长,与粮库的各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话别会上,我发自肺腑的说,兴隆的情,兴隆的意,不忘兴隆这片好土地,记得我家刚搬过来时,因为是冬季,所有的秋菜全冻了,在我为生活犯愁时,大家在整个冬天轮流给我送罗卜,白菜,土豆,那时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是大家在口中省出来的,使我顺利地度过冬季,每棵秋菜都体现出了兴隆人的情怀。在我家生活出现困难的时候,是大家捐款880元,帮助我渡过难关,我不能忘记,那时一个月工资才35元,相当我二年工支还多,当我拿着这些钱的时候,就暗自告戒自己,一定要记住这份情意,一定要报达,时间也证明了我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我行为准则,兴隆人不忘我,我心中更装着兴隆人。</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兴隆是片好土地,当我踏上兴隆粮库36万平方米土地的时候,是我人生转折的开始,到兴隆粮库之后,我从事人事,计调,粮区,储运,车管,财会,企管,又回财务,最后提为副主任。使我学到了业务,增长了才干,结交了朋友,兴隆粮库在我心中留下了牢牢的印记,没有当时的兴隆粮库,就没有我的后来的仕途,更没有现在安逸的晚年。是兴隆粮库成全了我。兴隆人素质高,业务强,是系统之首,企业管理,文明建设,是全区之首,(佳市双市两个地区)我去过外县,对我们有好评,走过县内几家企业任一把手,整个素质和业务能力和兴隆无法相提并论。我为兴隆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群主为我们建这个群很好,搭建交流联络的平台,也让我有机会表达对各位同事的感激之情。连起愿做各位永远的朋友!借此机会祝各位老兄,老弟,老姐,老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全家幸福!有时间来福利作客。</span></p> <h1> 红兴隆粮库是我们共同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她创建于一九七四年,从七五年招收第一批280人开始,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从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用人力车推土 ,马车拉建材,职工节假日不休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粮库建设成现在占地40万平方米,购,销,调,存,加的综合性现代化粮库,把北大仓的粮食运往祖国各地,保证了粮食供应,闻名与全国,最高潮时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南京,哈市,伊春,四平,鞍山等十多个城市集中驻库催调粮食,保证节日供应,我们的粮区区长吴振忠到大连时享受看大连市区级待遇,大连铁路局在招待会上这样介绍说,这位是黑龙江的朋友吴区长,可见兴隆在全国位置,吴振中经常说,我就在那时借粮库光过足了一把官瘾,享受着厅局级待遇,作梦都乐醒了,可见那时兴隆的影响力,这其中饱含了兴隆人的辛勤汗水,记录了兴隆人的奉献,是兴隆人用青春年华创造了兴隆粮库的辉煌!</h1><h1> 那时的俏姑娘,棒小伙,变成了现在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步入了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 ,退休之后开始了新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是现化的通讯工具缩短了我们的距离,特别是朱风山为我们建立的这个群,搭建了很好的联络平台,为大家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很感谢朱大夫!</h1><h1> 这次为入群的兴隆人建了一个相册,就是为了大家一睹尊容,便于找回当时的记忆。这次的像片是在各位的头像中转录的,这次先做个样子,供大家参考,多提宝贵意见,头像中不是本人照片的这次没录入相册,最好在各位方便的时候照一张显示面部大一点的近照传到群里,我录入相册,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一些,使那些模糊的记忆更清晰,更深刻。</h1><h1> 你认为好吗?要赞同就快快行动吧!</h1><h1> 此图片是粮库办公楼</h1> <h1>群主 朱风山 现居住在广州</h1> <h1>秘书长夫人单来一张</h1> <h1>你们看他们哪象当年的刘连起和梅兰英了,根本找不到90年前在兴隆的影子。我俩期待各位来福利到家作客。</h1><h1> </h1><h1> 我们给兴隆粮库的各位兄弟姐妹们拜年了!</h1><h1> 祝各位 狗年大吉!</h1><h1> 家庭幸福!</h1><h1> 身体健康!</h1><h1> 万事如意!</h1><h1><br></h1><h1><br></h1> <h1>霍有利 兴隆</h1> <h1>2019.8.1去俄罗斯旅游与老毛子合影</h1><h3></h3> <h1>马国平 赵敬华夫妇,南北结合的典范,虽已过花甲,但乃恩爱如初,践行着花前月下的誓言,为你们点赞,祝你们携手相随,共享夕阳。</h1><h1> 他们夫妇俩在杭州市热情诚约大家去做客。</h1><h1> 赵会计何时能从石缝中走出来?我看着都难受,这是在减肥吗?有机会换一张发给我,把这张换掉,老马不让换就把他换了!</h1> <h1>李静 长住福利 有时去北京看孙子。现在家里开麻将馆 ,各位到福利玩的话,我们的李书记会全程免费服务的,还管饭,大家快点来吧!</h1> <h1>寇书记在杭州哄孙子呢</h1> <h3><font color="#010101">孙立波主任</font></h3> <h1>陈 荣 家住福利</h1> <h1>付化民 家住福利</h1><h1> 擅长文艺,二胡是他得心应手的伙伴,在文化广场有一个小团队,经常听到他们辽亮的歌声,悦耳的二胡声,琴声,就象在音乐殿堂里参加音乐会一样享受,付哥的男高音穿透力很强,距百来之外,如同就在眼前。期待在相聚时,睹付哥风彩,听付哥歌声,忆往日趣事,叙兴隆友情。</h1> <h1>她张开双臂拥抱付化民,看这情浓劲,真让人羡慕。</h1><h1> 细看还有节目,付兄是坐在飞机上要远走高飞,这下可急坏了嫂夫人,没买到机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将要起飞的空客777,张开双臂向付兄大声呼喊:亲爱的,我在家等你!快点回来!大家看,是吧!</h1> <h1>姚国良 家住兴隆 上海两地</h1><h1> 当年响应毛主席号召来到东北,福利粮库建库时,招收200人,他是其中之一,76年调到兴隆粮库,由一个帅气顽皮的宁波知青来到兴隆,见证了兴隆的发展壮大,我想他值得骄傲的是,凭自己魅力和手段最先娶到农场之花,相伴到老。</h1><h1> 下面这位就是嫂夫人。</h1> <h1>田丽芳 姚国良夫人 我们我得称之谓姚大嫂,当然也有叫弟妹的。</h1> <h1>沙金昌 杜宝琴老俩口现在在南京住呢。听他俩口子与大家聊天,乡音未改,声音没变,仿佛与杜大姐在大门口闲聊,与沙哥在专用线旁瞎侃,那熟悉的面孔,扑实的乡音,就象在我们眼前。你们喝长江水,听长江大桥上车声隆呜;逛玄武湖美景,找历史印迹;接送孙辈上学放学,享受着天伦之乐。不会乐不思蜀吧?一定会更思念一起工作过的兴隆粮库的兄弟姐妹们,是吧!</h1> <h1>王永久 家住红兴隆 是粮库老资格的机修带头人。他是一个全方位,多功能式复合型人才,为粮库的机修事业贡献了聪明智慧和青春年华。</h1><h1> 他率领全体机修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对每台机械象对待自已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带领全组人员研制出自动卸粮机,行走式升降入仓机等多项设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h1> <h1>这位是粮库的老修理工丁学义师夫,从调入粮库到退休至今,始终没离开兴隆,他为人正直,工作勤劳肯干,钻研业务,任何有难度的工作只要他一到场,问题就迎刃而解,从开始自动化卸粮机拔高输送机的研制到院内机械技术改造以及维护,都体现了老丁的聪明智慧,饱含了他的辛勤汗水,为粮库贡献了一生。他的爱好就是下棋,棋盘一摆上,调动千军万马,尤如闲庭信步,尽显了将帅气质和风度。</h1> <h1>李世海 兴隆</h1> <h1>晋文军 家住佳市与海南三亚</h1><h1> 他是福利粮库1975年招工进入粮食的,80年调到兴隆粮库,81年5月兴隆的一场大火,使他遭到很大损失,大火把家产烧的只剩一台缝纫机,当时兴隆人给予他的关心帮助,至今还念念不忘。转年调到同江的临江粮库,一年后又遭到洪水的灾害,使生话雪上加霜。但困难没有难倒晋哥,而且是经过火与水的洗礼,前途更加光明了,从临江库回到同江市粮食局,之后又调到佳木斯市粮食局,先在郊区粮食局,又回到市局任工会主席,后又接任市局党委纪检书记,在任期间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在市委的影响力,挽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粮食干部,在整个佳市粮食系统有口皆碑。更是我们的好大哥,好朋友。</h1><h1> 现在冬在海南,夏季回佳市,尽享着天伦之乐</h1> <h1>王晓成 兴隆</h1><h1>下面这位你认识吗?没派错吧</h1> <h1>李青艳</h1> <h1>赵淑云 是兴隆粮库财务老人,家住兴隆</h1> <h1>现在的孟子航,当初的孟宪华。</h1><h1>家住双市</h1> <h1>黄伟 兴隆</h1><h1> 看这高兴的神态,一定是和大孙子在一起。</h1> <h1> 吴振忠 绰号吴大刀,想当年也是名震红兴隆的大人物。现在家还在兴隆住呢,两个儿子都在南京发展。 当年在粮库积累的管理经验,现在成为在外闯荡的资本,别看人过花甲,还是小型粮食企业不可或缺的抢手货呢。</h1> <h1>王淑华与老崔在俄罗斯</h1> <h1>黄占斌 住在兴隆</h1> <h1>卢秋巍 兴隆</h1> <h1>徐奉祥</h1> <h1>张国栋 兴隆</h1><h1> 他是一个有福之人,看现在的照片与从前的他判若两人,即富态又精神。</h1><h1> 记得在83秋,他任工人队长,带领工人在二粮区土圆仓进行倒仓卸车作业,中午他进入仓内调整拔高输送机进入仓内落粮点位置时,意外发生,土圆仓轰然倒塌,800多吨小麦伴随圆仓的仓盖及残墙断辟,一起夷为平地,形成的灰烟柱高十多米,产生了巨大轰鸣声,已经下班的职工和家属放下手中的碗筷,疾速赶到事故现场,当时他被埋在废墟中,仓盖边沿钢丝绳卡中他的脖子,随着下滑的小麦不断下滑,头部被小麦埋没,钢丝绳对他产生了生命危胁,急坏了在场的所有人,分成三伙从三个点用木杆拼力支撑减缓圆仓盖的下滑,减轻对他的伤害,争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真可谓争分夺秒,有十多人轮流用手快速分开埋在他身上的小麦,使头部露出,大家齐心合力,经过20多分钟的拼博,才把张国栋解救出来,看他安然无恙,在场的七八十人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真正体现了他生命力之强盛,遇难无恙的运气。也展现出了兴隆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彰显了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团队精神。</h1><h1>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事实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年年都评为先进工作者,后来进入电工班,成为技术骨干,以后不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受到职工和邻里的羡慕与赞赏。</h1><h1> 从张国栋的事情还会引起许多记忆,不妨例数一下</h1><h1> 范贵山从15米的圆仓上不慎堕落,幸亏掉到沙堆上,如果偏一点就是石头堆,后果不可想象。</h1><h1> 荣刚酒后演艺开魔托车爬电线杆的绝技失败,成为兴隆的一大笑柄。</h1><h1> 刘长山在装火车推车时,被漏电击中,干喊手松不开,危机时刻是队长王兴山一脚把他踹离车皮,保住了性命。</h1><h1> 还有一位老工人和一位农民工,在装火车时推按输送机,在前面配重,被毛手毛脚的工人推上电闸,把他们甩入车厢,一个咬掉半个舌头,一个把嘴唇卡出兔唇,从此粮库规定,在推按输送机作业时机上严禁用人配重。</h1> <h1>王建茹 家住福利</h1> <h1>毛风山 兴隆</h1> <h1>田国清</h1> <h1>刘桂珍 家住在佳木斯</h1> <h1>王俊田</h1> <h1>于忠德 住福利亿安三期28号楼</h1> <h1>褚秀香</h1> <h1>徐延良</h1> <h1>当年的办公室,门前的松树还是我们自已从山上挖来的,分到科室人头,一包到底,不然你现在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景象。</h1> <h1>检斤室</h1> <h1>砖圆仓群</h1> <h1>简易仓库 </h1><h1> 看着在粮区内大片的积雪,真是冰天雪地,记录着季节变化,记录着粮食人的艰辛。</h1><h1> 冰雪是对东北的特殊记忆符号,那些已退休和返城回南方的下乡到东北的知青,当他看到这片雪时就会想起西北风,大烟炮,漫天雪地打雪仗的景象,唤起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想起兴隆的兄弟姐妹们。</h1> <h3>全自动圆仓</h3> <h1>两座日烘500吨的烘干塔</h1> <h1>二线正在装火车</h1> <h1>茓囤群</h1> <h1>通往粮区的小路</h1> <h1>粮库职工住宅楼</h1> <h1>参加庆七一歌咏比赛</h1> <h1>兴隆粮库87年前的老班底</h1> <h1>85年从事财务工作人员参加考核合影</h1> <h1>85前粮库的美女们,还能认出来都是谁吗</h1> <h1>兴隆靓妹</h1> <h1> 这兴隆粮库的老同志之间那浓浓的情谊难以言表,这不在南京居住的沙金昌夫妇听说吴振忠夫人到南京之后,就急匆匆赶到她的住处,看望弟妹,你看他们吃的唠的多开心,那份真情厚意都记录在那灿烂笑容的脸上。</h1><h1> 沙哥专程去看望弟妹的行动太感人了,我想肯定吴振忠不会不开心,高兴感激还来不急呢,你说是吧老弟?哈哈……</h1><h1> 说实在的这份情这份意是用几十年真心相处,用心血培育起来的,不是兄弟,却胜过兄弟,这份情意只有兴隆人身上才有完美的体现。我真的希望兴隆人遍居祖国天南海北,四面八方,到那时,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亲人迎接我们,就现在想起来,心里都美美达。</h1><h1> 这是他们在吴振忠南京的家中拍照的,时间是2018-2-4,是在南京近十年来第一场大雪过后去的,没看他们在四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室内还穿着过冬的棉衣吗?那里的冬天就是这样,按夫人的说法穿这些还冷呢,但有沙哥沙嫂的热情,心里还是暖暖的。</h1>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情人节,吴振忠昨天从兴隆出发,于今早4点到达南京,这不沙哥急匆匆来到吴的住处,陪他过情人节来了,看这两对老情人那个高兴劲,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恩爱程度,在此我祝你们情人节快乐!</p><p class="ql-block"> 明天就是除夕,我遥祝你们春节快乐!全家幸福!万事如意!狗年大吉!</p><p class="ql-block"> 看这穿戴,比前几日暖和了许多。</p> <h1> 这张照片是在2月28日的群聊中截取的,是今天中午在宁波饭店马国平两口子请姚国良两口子时照的,他们在一起回忆那激情岁月,品味当知青的苦味人生,感悟这5O年走过的历程,畅叙是怎样获取嫂夫人的爱恋,憧憬着退休生活,丰富的人生经历,铸就坚韧豁达的性格,注定会一个丰富多彩的,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晚年!</h1><h1> 宁波知青会兴隆</h1><h1> 同在企业挑大梁</h1><h1> 国平购销搞结算</h1><h1> 国良保卫管安防</h1><h1> 平靠努力当主任</h1><h1> 良创业绩模范当</h1><h1> 两位兄长真男儿</h1><h1> 专娶东北大姑娘</h1><h1> 遥祝两位哥和嫂</h1><h1> 恩爱携手度夕阳</h1> <h1> 朱风山沙金昌夫妇从广州和南京回到集贤,从桂林回来的彭永富在福利宴请了他们,並找了晋文军,于永海,朱小波,刘连起和王建茹夫妇坐陪,席间推杯换盏,共叙红兴隆粮库的同事情,往事历历在目,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兄弟情,大家共同的心愿就是常联系,常走动,携手共渡夕阳。</h1><h1> 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 18,6,30</h1> <h1>今年七夕情人节聚同江三江口</h1><h1>2019.8.7</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在红兴隆粮库群里下载的视频王永久在海南宴请孟宪华和刘淑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10.2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