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梅圩记忆二(作者:美国-海外华侨杨剑锋)

容州都峤山越野俱乐部-異蟾蛙

<h3>第二章 杨梅供销社</h3><div><br></div><div>母亲告诉我,杨梅圩本是杨梅镇上最热闹的集市,是容县除了容城镇外第二大的商贸集散地,也是杨梅镇和附近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水运中心。</div><div>我依稀记得80年代以前,那时候梅江河的水很深,河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的沙头和成群的游鱼。每逢节日都看到一些船只来往,这里的水运曾经流通到容城和梧州。童年的时候杨梅圩非常热闹,每逢日期尾数三六九就是圩日,也就是赶集的日子。除了附近杨梅镇的村庄 三德 红石 六荫 六别的民众聚集到杨梅圩来赶集,其他乡镇六王,灵山,黎村,杨村 石寨和容城的群众也会来杨梅圩做买卖;偶尔几个岑溪,信宜,梧州的商人也来杨梅圩猪行捉猪仔回去养,杨梅的猪仔特别好养,快大,肉味口感好。那时候的杨梅圩,人来人往,人挨着人,除了杨梅供销社各种商店,还有从圩头排到圩尾的各种商贩,应有尽有。我们小学放学如遇上三六九圩日,只能从屋背山的公路或者河边绕道经过回家。</div><div><br></div><div>80年代的杨梅圩,国营供销社各个单位门市占领着杨梅圩各种经济和物资供应。当年杨梅供销社以杨梅圩中间的高楼为行政中心,沿着两边骑楼街分别有各种部门:杨梅圩中段有药业, 物资局(仓),五金,运输社,生产资料,农药,旅社;车缝社,照相馆,税所,文化图书站,收购门市(收购农产品和蛇类),百货店,文具店, 纱布店,食品(猪肉供应);理发社,邮局,人民法院(民国时是封家祠堂)和信用社;两个饮食组,一个供销社高楼对面,一个在我家隔壁;杨梅圩中下段有人民医院,对面是银行信用社,再往下面就是杨梅圩尾,农业机械厂(农具厂),废品回收站,杨梅圩尾炸药厂(童年时就发生爆炸),杨梅圩尾三德水文站。这些当时都属于国有集体企业,从50年代一直到1980年代初。</div><div><br></div><div>父亲是杨梅供销社的干部,小时候我们供销社一大群孩子们基本围绕在高楼的附近过着开心快乐的童年。梅江河的潮起潮落,洪水来时,墟头部分房子会被淹没,惊险万分;洪水退去,美丽的沙滩就是我们快乐的战场,孩子们河边游泳的时候,常常拔了河滩农民种的萝卜个番薯,跳到河里就品尝战胜品,桑葚地偷吃桑葚、黄麻地捉青虫、企河山河底湍急流中采摘大红花、竹排上挑逗鸬鹚、骑楼阁下的斜角水豆腐游戏、高楼屋檐的惊险攀爬,河滩里两个人骑在肩部头上摔跤...........。</div><div>没有上学前,我们常在药业门市二楼仓库跑来跑去 里面很多装中药的大黑缸,偶尔会拿起干的红黑枣子或者淮山片就往嘴巴里塞。童年时代,何碧颜大姐是文化站站长,每年都举办很多活动,正月猜灯谜,画画比赛,启河山爬山,杨梅镇运动比赛,打篮球 羽毛球,兵乓球,中国象棋等等。我们家里的象棋选手代表在杨梅镇象棋比赛几乎没有输过,也在整个玉林地区的象棋名将。</div><div><br></div><div>在小学的日子,我最爱呆的地方就文化站和江作勇家的图书店,那时候看一本小人书一分钱,在我小学的时候就是先从小人书学字转化到长篇小说,从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三十六计 镜花缘,东周列国 ....到各种中外书籍,都从精美的小人书开始。</div><div><br></div><div>杨梅圩头有一个电影院(曾是买卖猪牛的猪行); 圩头和圩尾也各有一个舞狮队;逢年过春节,几个舞狮队和功夫比赛,加上红石白石舞狮队也来凑热闹,鞭炮声中过节气氛就十分热闹;70-80年代杨梅圩基本是公有制经济和供给为主体,三六九圩日各自村庄的人把鸡鸭青菜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挑出来交易。杨梅圩头和杨梅圩尾还分别有两个肉行 每逢圩日,人来人往,全部摆满商贩,税所所长黄洪友带着他的队伍收税5分钱,偶尔也遇上卖不出东西的外来小贩免收,当年的税务工作人员也很辛苦,但远比现在都市的城管人性合理化.....。私有制小贩在80年代以后慢慢增加。</div><div><br></div><div>80年代初,黑白电视才刚起步,整个杨梅墟就有几台电视机,从墟头陈东家,杨梅税所,杨水宗家,我家和杨梅尾每到放电视都挤满了邻居,神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姿三四郎,血疑,大闹天宫 那宅闹海,霍元甲,武松,西游记,大地恩情........</div><div><br></div><div>80年代汽车工业和公路的普及,杨梅河水和船运的作用慢慢走入历史,六荫方便的国道交通,导致了杨梅供销社决定从杨梅圩搬移到六荫。首先是杨梅圩邮局的搬离,人民法院,人民医院,电影院和杨梅供销社,税所等分别在80年代几年内离开杨梅圩。从60年代武庙 文昌阁的被毁灭,到杨梅供销社80年代中的搬离,20多年的遭遇,杨梅圩的繁华也从此一步步的没落。假如当年国道从大仁山穿过杨梅小学,在沿着杨梅河往上经过六王,这些搬迁也许就不会发生,杨梅圩就不会有今天的萧条,但历史没有假如。留下的一声叹息需要我们回忆 ,思考,吸取经验。</div><div><br></div><div>杨梅供销社的搬迁到六荫,80年代中的杨梅圩经济从公有制慢慢转型,很多私人铺面渐渐取代了供销社原有铺面。在我的记忆中:从杨梅圩头开始,武庙对面有一家修单车店,圩头卖萝卜酸的老公公;电影院两面分别是黄传明和陈家十婶开百货店,材料店,接着有苏家月饼店,叶巨和家麻雀粥;张家邓家鞭炮元宝店,蒙家药品店(原是杨梅供销社药业员工),陈冬陈秋家修自行车;黄绍广家蛇酒私章,对面冯家也做月饼,(紧挨杨梅墟的孔庙,孔庙的历史我没有资料)江作勇家的小人书书馆和江家糖梨发糕(非常好吃);对面欧阳家自养桑蚕织布(墟头);跨过水巷口就是杨梅墟中间段:赖家经营杨梅旅社,农药店,生产资料门市,苏家炸豆腐 (后来苏家搬到梧州);江利燕家海南进口西瓜,梁云家卖布和凉水;李毅黄阿姨家照相;南宁师傅包子豆浆店(原运输社),德华百货和打麻将(高楼边,原是药业一部分);廖万里家修理钟表;陈永贵家菜种,封斌家裁缝,刘双强家的豆鼓;黃国南私章雕刻和杨意深家鞭炮,杨水宗音响电器店,杨幸宗茂兴百货;和供销社百货并存,南阳老华侨糖果,凌远芝家米酒(酿酒厂),杨龙唐家桌球(大水港口改建房),我家隔壁老张钢根水泥(医院搬走后);永安药店;李超南理发;凌远波老斗木工;张维忠裁缝 接着是罗阿振兽医和镶牙;凌锦芳米粉店;继续杨梅圩尾:何丽梅家木偶戏和照相馆;南洋培张家裁缝;杜广发威表家收蛇,侨乡冰室,百富糖水汤圆;梁纪生诊所;覃家打铁铺,陈承丽陈承兵家也卖兽药(陈养南叔从食品搬回);梁纪振家花灯元宵节最美;接着几个是封鹊惠百货和朱九叔商店 绍礼封川家舞狮 采茶;潘海玲家饲料店,(周家)车缝和废品书报回收,潘振林家药店,李弟百货一直到到圩尾何居祥家百货,应有尽有。。。(原谅我记忆有限,某些名字有误请指正)</div><div><br></div><div>杨梅圩陈养南主持食品的肉行兽医也被私人各自宰猪的肉台而取代,从70年代排队买猪肉到自由的小商品市场;街边平时圩头和圩尾的生产队民众也把各种农产品带来集市叫卖。每天早上晚上圩头圩尾都有很多流动小餐贩;加上各个卖甘蔗摊,水果摊,米粉肉粥甚至狗肉洋鸭摊;对面河的村民捕鱼后也来买卖的小摊;古董回收摊;80年代中曾经一段时间,杨梅镇就有过杨梅圩和六荫两个市集并行;然而私营小贩终究没办法和国营企业竞争,六荫陆路运输的便利也注定了杨梅圩经济最终的没落。</div><div><br></div><div>因为供销社的搬迁,我的童年小伙伴们也慢慢的跟随供销社搬离杨梅圩;我家杨梅圩97号位于人民法庭大水巷口附近,居偏中而偏向圩尾;圩尾的孩子们也和我玩得非常开心,和他们捡松果,收稻谷 河边捉小鱼.........。无论你生活在哪里,童年的生活基本天真无邪。记忆中的童年少年在杨梅圩和杨梅小学还有很多精彩片断;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div><div><br></div> <h3>  杨梅中心学校</h3> <h3>  通落码头的通道!</h3> <h3>  乡愁记忆,你在对岸看我,我在这里看对面!你在哪里?我在找你…</h3> <h3>  水码头之一</h3> <h3>  杨梅老圩客栈(旅社)</h3> <h3>  猪花市场</h3> <h3>  曾经辉煌的地方,桂东猪苗交易市场…</h3> <h3>  小码头二</h3> <h3>  武庙</h3> <h3>  武庙大门(粮所)</h3> <h3>作者:杨剑锋,男,原住杨梅老圩,现在身份是美国华侨,80年代移居美国,在美国从事教育工作,创办学校,主要是从事汉语和英语教育。在容县2016年的恳亲大会短暂回来,感到随祖国强大,日益发展的父老乡亲在共产党领导下走向富裕!客在异乡的游子回到祖国的怀抱。面对日新月异的家乡发展,当地原住民没有注重保存杨梅老圩!身在他国的海外游子无比感触,随着母亲思念家乡,一种记忆中杨梅圩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乡愁记忆让这位老华侨对家乡充满许多期待!为保存母亲对老杨梅的点点滴滴,执笔写下杨梅圩故事。文章通过国家电信微信,跨越太平洋海洋,回到我们大陆,我们欢迎杨剑锋先生早日再踏上回家的路!</h3> <h3>杨剑锋的教育机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