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壶画风·写意版》出版作品欣赏

天道艺苑

<h3>我所知道的画家老壶<br /></h3><h3>岩默/文</h3><h3>2月10日,著名的新文人画家朱新建走了。我打电话问老壶:新建走了,你想不想成为第二个朱新建呀?老壶说:朱老师走了,我很难过,朱新建就是朱新建,500年才出一个的艺术精灵,谁也不可以取代他。他稳稳情绪,认真地说:朱老师开始是花,后来他长到郊外去了,是花草;我以前是草,现在是草,将来还是草,是野草。野草和花草本质的不同啊,所以我就是我。</h3><h3>题记</h3><h3>老壶,字隐瀚,颜其斋一方山水居。职业画家。三十始弄墨,所作山水,花鸟人物皆以小品见长,吸收汉画像砖,民间工艺,儿童画等表现手法,取材皆有感而发,源于现实.近年致力于关注现实主题的彩墨画创作.题画诗文,随心信手,不拘格律,信奉书画之道须经过"二分写字,二分画画,二分交游,四分读书"始有所成。</h3><h3>一、书画论坛挖老壶</h3><h3>书画论坛网络社区,由于一贯秉承兼容并蓄的开放性艺术交流办网思路,社区里聚集了全国各地各个阶层的艺术家、爱好者与书画艺术淘金者,自由的学术思想争鸣与多元的艺术信息交流异常火爆,我自然乐在其中。</h3><h3>2006年年初,我偶然进入平时很少去的书法商城网友作品自由交易区,点开一篇名为《平民情结/儿童心迹/老壶作品专卖》的帖子,立刻被里面的作品深深吸引:彩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都有,小品、册页、乃至六尺巨幅琳琅满目。这些作品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新,亦古亦新,色彩斑斓、构图奇特,题材丰富,形式新颖、抓眼抓心,表现手法层出不穷,常常出人意料。读着读着,我不由自主地激动了起来。</h3><h3>其中一张横幅《巨鱼图》,四尺整张,撑得满满的只画着一条硕大无比,不知道什么名字的鱼,题款"巨鱼何所获 ?钓也,网也,鹭也。巨鱼何所惧?于街市掷二三孔方兄得之。归家邀四五良朋好友,白酒一杯,大快朵颐。"鱼的鳞片,感觉是积墨山水,墨彩淋漓,看落款,也基本上都是简体字加标点,不是传统的笔墨却有传统的精神。天!中国画的鱼,居然可以这样画,中国画的款,居然可以这么搞?没有一点一线是芥子园画谱里面的东西,看上去却是那么的稚拙可爱,妙趣横生,太出乎我的意料了!</h3><h3>老实说,这样的绘画风格,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帖主老吴说自己并不懂画,退休没事网上做点买卖,找点乐子而已,这里面的作品都是广东他一个画画的朋友老壶画画多年,想试试市场上对她作品的反应,让他帮忙推介一下的。来得便宜,所以卖得也便宜,大大小小八十多幅作品,基本上都是每张一百几十元,但从记录上看,鲜有问津者,成交寥寥。当时我已收拾好好行李启程去青岛出差,来不及下单,匆匆关上电脑,一路心急如焚。第二天一下火车,偷空钻进网吧,庆幸作品都在,狂扫一气,全部拿下,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之余,开始深入了解老壶其人其艺。令我惊讶的是,原来老壶不仅没有进过美院,甚至没有正正规规学过一天的绘画!他的一方闲章"三十不识墨",意思是,三十岁之前连笔墨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写字画画,已经是他2000年以后的事了。这位草根绘画天才,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h3><h3>二、点击过十万的网络画展</h3><h3>2007年春,我决定专程前往广东清远,深入老壶的艺术世界。原以为老壶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文弱老生,想不到他体格健硕、声如洪钟,粤北人竟然有东北人的豪爽味道。还想不到60年代出生的老壶,半路出家,操弄笔墨几年,画室却很大很专业:整个画室被摆满奇石的博古架隔断,一边展示室,一边创作室。</h3><h3>创作室右边整面墙,铁皮衬底裱着画毡,画毡上面一幅刚刚画完的八尺斗方山水赫然映入眼帘: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一亭翼然,两友酌酒,满满的构图,漫山层林尽染,只见叶子不见树,巨石浮在叶中间,好一派浪漫主义山水图景。又是之前没有见过的风格,我惊叹山水画居然可以这样搞,老壶真是探索不止啊!老壶告诉我说,他的这幅画更强调了山水绘画的装饰性趣味,石头与树叶的符号化提炼更加纯粹,追求的是民间装饰审美表现。我说,画太满了,右边接纸配一条通底长款吧,他二话没说,裁出宣纸,不假思索挥笔疾书,一首自拟山水诗片刻完成,又款"中国山水画,前辈尽占高峰,余辈欲写自家面目,难也!"文字简繁混杂,配上却趣味盎然,我算是服他了!</h3><h3>创作室左边摆着大案台,上面近一半的位置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罐罐碟碟,空气中弥漫着非常不爽的味道。老壶神秘地对我说,气味不好闻,是因为桌上的罐罐碟碟里面有"诡":他画画不仅用宿墨,还用宿颜料,脱胶的这些玩意儿,用起来出神采,就是臭了点,他自嘲自己是"臭文人","无臭不欢"呀!他又拿起一个黑乎乎的罐子,告诉我,宿墨他有好几种,这里面是他自制宿墨的一种,从他如何采集烟灰到繁琐的制作步骤,一步一步向我这名圈内人详细解释。这些呕心沥血得来的经验,往往被画家视为天机不可泄露的"独家秘笈",老壶居然毫无保留,这着实让我心生敬佩!</h3><h3>当年五一劳动节长假,我足不出户,在书画论坛"精心编辑了一个网上展览《岩默推荐:老壶画展》,没想到展览帖子一发,立刻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版主给予论坛总置顶并破例超期板块置顶,高亮推荐,网友点击浏览超过十万多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牛帖"!我觉得老壶的艺术探索,在我的掘美行动中,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我决定对老壶开展跟踪研究,其中有一条,就是请老壶把自己对生活与绘画的领悟随时随地记录下来,通过手机短信发给我,由我整理归档。</h3><h3>三、陶博吾的超级粉丝</h3><h3>老壶性格高傲,却是陶博吾的超级粉丝。听说我是南昌人,尤其是知道我对陶博吾先生也有一些些研究之后,立马流露出一种莫名的向往神情,话题多起来了!我专门为他收集的《陶博吾书画作品集》、《陶博吾散氏盘集联》等资料也不断地从南昌寄往清远。</h3><h3>尽管偏居粤北,老壶见到的陶博吾真迹却不在少数。2002年经人介绍,老壶认识陶博吾学生双永庆。听说双永庆有不少陶博吾先生书画信札真迹,中秋专程赴江苏连云港拜访双永庆,与友人珍藏的陶老书画以及手札真迹二十余件朝夕共处整整十天,眼界大开,不舍离去。双永庆本是当代著名文字语言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先生的学生,蒋先生告诉他:"要学篆书,不能学我,你去找陶博吾。"</h3><h3>老壶说,陶博吾书法大气磅礴却法度严谨,绘画作品不拘一格,没有一点点科班的刻板与造作,九十几岁,仍然童心永葆,独立表达,不迎合、不忸怩,故笔下趣味盎然,天真烂漫。尤其是陶博吾面对命运的不公与磨难,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顽强。老壶在发给我的手机短信中提到:"陶老作品我原有五件……一件四尺三开陶老九十岁时所作花鸟,为中原书家夏京州所让,画上题诗:一片芭蕉叶,有鸟叶上立;悠哉复悠哉,哪知人间世。一强壮之鸟,傲立芭蕉之上,让人感受到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那股极其顽强的生命力。"1997年,老壶邮票钱币事业意外崩盘,他从百万富翁沦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辗转徘徊于艺道间,是陶博吾等诸多先人赐予了他不屈不饶的力量,艰难地走出了生命的大裂谷。</h3><h3>老壶收藏的陶博吾书法真迹中,有一副陶博吾先生八十九岁为《南昌晚报》创刊三十周年撰题"诛邪不让董狐笔,纪实何殊司马篇"楹联 ,这是他的最爱,挂在墙上朝夕相伴。可惜,这幅对联和他珍藏的所有陶博吾书画,全部割失维持绘画后艰难的生活中,每每想起,老壶痛心疾首。我也是陶博吾先生的粉丝,老壶的心情我很能理解。</h3><h3>好花开与有心人。2006年,我把一幅珍藏多年的陶博吾书法真迹"慎独"赠与老壶。不久,我收到一幅装裱妥贴的回赠卷轴,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幅已故湖南国画泰斗,自号"田园宰相"王憨山先生的《大吉图》。老壶对王憨山同样是顶礼膜拜。</h3><h3>四、把"六分读书"里的两分让给"交游"</h3><h3>王憨山主张的"二分写字,二分画画,六分读书。"也曾是老壶先生艺术之路的座右铭。</h3><h3>老壶说:前几年我信奉"两分画画、两分写字、六分读书",但我现在觉得应该改一下,把"六分读书"里的两分让给"交游"。一个有思想的画者,不应该整天呆在家里看书画画,废纸三千的画家不是好画家,搞艺术的人应该多出去交游,多去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让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去给自己的头脑充电,开启我们的心智,才会有不断的创作动力与灵感。但话又说回来,交游自然要接触人,接触人就应该结交那些奇人、怪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h3><h3>陈子庄当年偏居巴蜀,他的画,山水出自黄宾虹,花鸟学齐白石,与当时四川的一个大军阀多次邀请黄、齐二人入川作画,每次都是陈子庄迎送相陪不无关系。陈与齐黄的交往如何?这在他的谈艺录没有描述,这是很遗憾的,陈子庄把黄宾虹的山水简化了,加上他经常游走于巴山蜀水间,得大自然的滋润,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黄宾虹,按照他的天分,他的花鸟画应该会有更大突破的,但可惜他去世得太早了。可见,功夫在画外。</h3><h3>我们看看老壶近几年的交游式样艺术创作状态:</h3><h3>2007年,游出生地丰顺,深秋抵合肥,会诚悟堂,游芜湖,查济,桃花潭,泾县,感悟皖南风情,后游长沙,再到汕头,礐石,桃花涧创作半月,赴羊城参加收藏博览会。创作进入疯狂阶段,山水画变法,购得两刀佛教黄宣纸,作百余幅彩墨小品;</h3><h3>2008年,新年伊始的艳照门、春节前的雪灾、汶川大地震、5月车祸逃生,一系列事件引发创作激情井喷,彩墨系列作品《荷塘印象》画面构成取得突破。大批山水画扇面作品问世,秋季拜访白云山房雷铎,与十岁儿子名礼游汕头;</h3><h3>2009年年初,皖东传统花鸟画家冷庐来访,相处22日,于切磋间相得益彰,尤于花鸟造型笔墨方面启发甚大,得陈纸作大量花鸟作品。五月,汕头澄海莲花山创作20日,盛夏受朋友之邀,赴羊城两月。七月于羊城东隅觅得一百年古屋,租下作画室。十一月在佛山梁园举办《古意时兴-老壶首回画展》,与李正天、林墉交流绘画心得。12月参加14届广州艺术博览会,归来创作一批风格怪异之彩墨作品,欲变;</h3><h3>2010年作安徽阜阳,安庆,河南商丘、武汉行,访友作画,花鸟作品开始向简约变法。于汉上会马春钢、闵鹏,拜访彩墨名家聂干因,春节前搬回8年前所居寓所,得陈年夹宣一批,新年闭门不出半月,作彩墨一批,风格大变。四月伏生访羊城画室。五月回访伏生,经西安会星文兄再到旬阳与伏生兄畅游文庙蜀河古镇黄州会馆,拜会安康文人田尔斯,数天后取道武汉归粤,于武汉民族美术学院拜访汉上彩墨名家钟儒乾。8月,得古砖一批,秋染小恙误药,久治不愈,于病中做《孤独的婴儿》系列彩墨作品,风格又变。</h3><h3>记得2010年5月23日晚上,老壶发给我短信:"云游十八日归家,宁静的村子喧闹起来,他们在拆新房子还原古村的面貌。经过几场暴风雨的洗礼,老房子终究安然无恙。主人不在,老鼠大闹天宫,竟在桌子上、椅子上随意大小便了,还把神坛上的先人照片给掀翻了……"豪爽却又细腻的老壶,带着特有的艺术视角,把"六分读书"里的两分让给"交游",洞观世界百态,品察人间冷暖,一边画画,一边交游。骑着马儿驰骋于艺术高原,"马上开眼界、马上有创造"。怪不得老壶画画,总能左右逢源、千画千面,常令观者惊喜不断。</h3><h3>五、好画是从灵魂中挣扎出来的</h3><h3>"每天起床,我很高兴,天啊!我还活着......"这是他的网络签名,看得出,老壶其实是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大孩子,那游戈的爽朗和豪迈,那独立独行的性格和敢为人先的艺术探索,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h3><h3>南方周末记者有一次问吴冠中:"您老讲艺术格调,这个格调是什么?"吴冠中回答说:"就是真性情"。有性情,才会有格调!老壶有一幅水墨,画的是一只老鹰高高地站立在独杆松树上,一直站、一直站,估计是站了成百上千年,老鹰与松树终于长到了一起。画家勾勒皴擦,分不出哪块是松,哪块是羽。老壶题画:"只与老松说春秋。"松鹰图,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画过,也许老壶画的是自己,我也感觉画的是我自己。这只鹰,分明是一只雏鹰,却早已已化作了一段松木,仍然保持着坚守的姿态,朝朝暮暮。看着看着,一股淡淡的忧伤与莫名的悲戚,涌上心头。</h3> <h3>老壶说,他快乐的时候画不出好画来,梅雨季节的春愁,是他出好作品的时候。2002年到2003年,老壶在生意破产之后接连承受父亲、祖母连续离世之痛。"老篁折断新筠事,凄风冷雨无所依。千头万绪掩不住,心头涌旧事,夜迟迟。" 老壶把痛苦埋葬在笔墨之中,整出了一大批精品,"只与老松说春秋"便是那一段痛苦与思念煎熬出来的精神产物。2007年4月8日上午,手机嘀的一声,是老壶发来的短信:"这两天在创作的幻想与迷离中高速运行……我昨晚到今天一直在画室,画了不少怪诞的东西,是彩墨的。很奇怪,只睡了三个小时却毫无睡意,想必是家父在天堂所赐的精力与灵感。"<br /></h3><h3>老壶的笔墨充满着对不良社会现象的痛苦思辨,可以说,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从灵魂中挣扎出来的。一次,他在酒桌上和几个"见多食广"的朋友谈起了吃。有人津津乐道谈起了"吃猴脑"。就是把一只活生生的猴子用特制的铁笼子关起来,厨师们在猴子的脑袋上面敲开一个口子,完了把烧得滚烫的食油浇到口子里面,猴子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尖叫,被杀死的猴子眼角里挂着一行清泪........那一晚,老壶忘了吃过什么山珍海味,只记得喝了很多很多的麻醉自己的酒.....回来后,老壶画完了一组彩墨画:&lt;&lt;几个吃了猴子的人&gt;&gt;。画面中元素抽象,似人非人,是猴非猴,猩红流淌,扭曲缠绕,粉粉的石绿在土黄包围与墨色烘托下,产生出带着血腥味的忧郁与诡异,此中意味,难以言表。民间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死后是有灵魂游弋,这幅画里面,或许就有。</h3><h3>这是一幅&lt;&lt;流浪汉&gt;&gt;,老壶在创作手记上写道:"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凌晨一点,我喝完酒回家,经过一条商业步行街,我看见一个人趴在地上,我认识他,那是一个白天在我住家附近到处捡垃圾的流浪汉,据说是喜欢了一个姑娘,后来姑娘不喜欢他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他的面前点着几支很短的蜡烛,光虽然微弱,但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眼睛睁得很大,脏兮兮的脸上写着一丝微笑,他用一个手指有节奏的随着摇弋的烛光敲打着地面,喃喃地念着什么......看上去他很陶醉,甚至还有一些美好的憧憬。.........第二天凌晨,我再次去看,他正弮缩在街角,抱着一张捡来的被子,蒙头大睡。没看见他脸上的那丝微笑,我深深失意起来。"</h3><h3>《逃》、《天堂的素食者》、《漏网之鱼》、《狂欢》、《平民》……老壶现实主义题材的彩墨画还有很多很多,每一幅,都会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深深的思考中。老壶在短信中说:"我喜欢去酒城去蹦迪,特别喜欢看疯狂少年在闪灯下那冷漠扭曲的脸。《狂欢》那张画的灵感源于此。一个画者,不能老是游行于青山绿水,幽林曲径之中,那里只有宁静,却少有生活。长期在那些环境中找灵感,会把自己对艺术的感觉,一点点消亡"。</h3><h3>六、野草的思考</h3><h3>2月10日,著名的新文人画家朱新建走了。我打电话问老壶:新建走了,你想不想成为第二个朱新建呀?老壶说:朱老师走了,我很难过,朱新建就是朱新建,500年才出一个的艺术精灵,谁也不可以取代他。他稳稳情绪,认真地说:朱老师开始是花,后来长到郊外去了,是花草;我以前是草,现在是草,将来还是草,是野草。野草和花草本质的不同啊,所以我就是我。</h3><h3>喜欢老壶的直接与自知之明。老壶以野草与民间自居,他有一段随笔狂言:"传统是一堆粪便,对真正理解领悟传统的人来说,传统就是一堆他们永远丢弃在茅坑里的粪便,对口称传统其实不理解传统的人来说,传统如同一堆他们拉出来又揣在怀里的粪便!"这就是野草,炮轰传统,狂野不羁!</h3><h3>听其言,观其行。现实中的老壶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对传统全盘否定。比如,他常常沉迷于博物馆、对青铜纹饰汉画砖近乎痴迷;对民间建筑、雕刻、服饰等艺术样式的用心体察消化;对齐白石、黄宾虹、陶博吾等传统艺术艺术大师顶礼膜拜并吸收他发的营养。虚心请教,广交画友,虚心求教。一次,他兴奋地从广州打电话给我,说是得到了一位水墨高人的指点,他以后画画会更加注重用水。所以,他反对传统,其实只是激烈地表达一种对艺术图式束缚的反抗情绪。老壶师高古、师民间、师内心,本身就是继承传统的核心本质。</h3><h3>纵观老壶之画,以心造象,得意忘形,如鱼比船大,人比树高,乍看不和常理,但细细品味,都在情理之中,中国徽派木雕也的特点不正是"人比马大、马比山高"吗?在用色上,画家也是"随心赋彩",把自己感受化为民间喜爱的大红大蓝大绿大黄等强烈色彩,营造出画家对生命的热爱,对梦想的追逐,对现实的关注。</h3><h3>书法线条是中国书画传统的核心内容。我曾经与老壶就此开展过长达数小时的QQ论战,我建议老壶练练篆隶提升线条的量感,老壶认为线由心使,多读多看即可,不必自设藩篱。几个小时下来,我们谁都没有说服谁。但我不得不承认,老壶的笔墨线条,具有有天然的禅意,线条格局大,所以画能大能小。观察老壶挥毫,他握笔很高,运笔无挂无碍,轻松自在,见其笔下精彩之处,趣味天成,我这个浸淫碑帖近二十载的所谓书法家也不得不汗颜,发出"下笔便得乌丝栏"的感慨。</h3><h3>有网友评价老壶为"东方高更"、"中国的凡高",也有网友评老壶"得八大之心性、白石之稚朴、虹叟之华滋、石壶之意度、良公之化境,又受西方后现代,立体,表现几派影响之痕......"其实,老壶就是老壶,抛弃外在的束缚,以真性情驱笔产生的"心迹",往往具有似曾相识、英雄所见略同的奇妙效应。老壶自己也说:"我最反感别人把我比喻成什么什么画家,我就是我,谁都无法代替。"</h3><h3>老壶,这株脱离了藩篱的野草,抒情写性,大朴率真。</h3><h3> 原文载2014年《赣商》杂志 标题及内文有删节</h3><h3><br /></h3><h3>封面文字</h3><h3>老壶,字隐瀚,号一方山水居,职业画家</h3><h3><br /></h3><h3><br /></h3><h3>2007年出版画集《老壶涂鸦》</h3><h3><br /></h3><h3><br /></h3><h3>2009年出版画集《古意时兴》并广东佛山个人画展</h3><h3><br /></h3><h3><br /></h3><h3>2011年出版画集《废纸十年-老壶文 字 画选》</h3><h3><br /></h3><h3><br /></h3><h3>2011年出版《第八感觉-老壶彩墨作品集》并上海个人画展</h3><h3><br /></h3><h3><br /></h3><h3>2012年出版画集《古道清风》</h3><h3><br /></h3><h3><br /></h3><h3>2013年出版画集《风来-老壶扇面作品选》</h3><h3><br /></h3><h3><br /></h3><h3>2013年出版画集《云想-老壶彩墨绘画作品集》</h3><h3><br /></h3><h3><br /></h3> <h3>喜欢老壶先生书画的朋友,请扫二维码添加我的微信,收藏交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