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1月20日上午十点钟,《平定县物质质文化遗产名录辑》首发室在县文化局会议室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县老文化艺术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三十一人。县文化局领导班子集体出席了会议。本书由三晋出版社出版。</h3> <h3>《平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辑成》概述</h3><div><br></div><div>平定县通过2009年4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戏剧类。</div><div>目前平定县“平定武迓鼓”(2008年6月国家第二批)、“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和“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此两项为 2014年7月国家级第四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定武迓鼓”、“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此两项为2006年12月山西省第一批)、“平定皇纲”、“平定砂货烧制工艺”、“平定雩祭”(此三项为2009年4月山西省第二批)、“平定传统三八席制作技艺”、“平定婚俗”(此两项为2011年6月山西省第三批)“春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黄瓜干制作技艺”(此两项为2013年9月山西省第四批)等9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64项。其中还有许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地方特色鲜明的项目正在收集、整理、挖掘,进行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div><div>有省级传承人6人。</div><div>2012年5月,“平定砂货制作技艺”、“平定黑釉刻花瓷制作技艺”首批入选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div><div> </div> <h3>会上文化局党組书记、局长赵英俊等领导向县方志办、档案局、图书馆赠送了图书。</h3> <h3><br></h3><div>序</div><div><br></div><div>中共平定县委书记 申济</div><div><br></div><div> 古州平定,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千年古县秉于史册,文献名邦久负盛名。</div><div> 平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冠山书院的文化渊源、浮山遗灶的神话传奇、娘子关关楼的雄关漫道、药林寺石佛的精美绝伦、开河寺石窟的沧桑远古,当年的“平定八景”更是秀色可餐,回味无穷。</div><div> 平定境内,人文资源丰富。漫长的岁月里,古州先民凭借勤劳与智慧,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表达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敬畏,对生命敬重的带有民俗文化独特符号的平定武迓鼓、魇马痹等民间文化形式,有蕴含先祖创造智慧的刻花瓷、平定砂器等精美的传统艺术品,有古朴古韵表达先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平定婚俗、娘子关跑马排等文化传承,有富有乡土气息的泥塑、剪纸、刺绣等传承艺术。据统计,平定现有三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十三个非遗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之多,在全省名列前茅。</div><div>《非物质文化遗产辑成》一书,可以说是对我县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民间音乐、民间传说、民俗、曲艺、游艺、杂技、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的一次全方位的挖掘与整理,它以文化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追述了古州平定的文明进程,展示了古州平定的文化底蕴,赞扬了平定人民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该书记录的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凸显出历代平定人民昂扬的斗志、高尚的品格和无穷的创造力。当我们赞扬今天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不能不追溯我县悠久历史;当我们为平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兴盛引以自豪时,不能不追寻先人的奋斗足迹和浓厚的文化积淀。这不仅能培养我们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更能激发我们建设现代化新平定的高涨热情。</div><div> 开卷可以透过历史,鉴古通今。《 平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辑成》不仅为我们了解古州平定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良好读本,也为保护和利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加强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要紧紧围绕我县“三个坚持”、“四个围绕”战略决策,立足本地实际,突出自身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善于运用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加强战略谋划、总体策划,加强品牌培育、市场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要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要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使文化资源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宝贵财富。</div><div> 最后,我代表中共平定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对编纂《平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辑成》一书辛苦付出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借此机会向为我县文化事业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表示慰问,并祝大家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精品,再谱新章!</div> <h3>序</h3><div>平定县人民政府县长 韩加政</div><div><br></div><div>虽然我履职平定不到一年,但对于有着 “文献名邦”之誉的古州历史文化早已仰慕。</div><div>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乡民们,用自己的技艺、经验、精神创造了独有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了光,添了彩。</div><div>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平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辑录》,正是一部承载着平定人民智慧、心血和汗水的鸿篇巨著。它的付梓问世,是我们全县人民的荣耀和骄傲。</div><div>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麓。东邻河北井陉,西连寿阳,南毗昔阳,北接阳泉市郊和盂县。平定历史上的名关要塞很多,多少守关将士的后代撒落在古州大地。所以,古老的平定文化,既代表了太行深处的传统,又汇集了中华民族各地的文化精髓。</div><div>“衢交八省”的交通优势,使得皇家车辇过关驻足。康熙西巡过固关钦点平定特产延年翘(连翘茶)、奕寿壶(平定砂壶)、碧雪(黄瓜干)为进贡之物,从此这三件宝贝成为名扬四海的珍品。如今,这些当年的皇家用品,都已经成为平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iv><div>平定武迓鼓、平定黑釉刻花瓷制作技艺、平定砂器制作工艺三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一个面积1394平方千米,人口33万的县来说,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div><div>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div><div>作为这里的最高行政长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保护和发扬地域文化而竭尽全力。</div><div>《平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辑录》的编著者们已为我们开了先河,是他们第一次把我们平定文化的菜品元素,烹饪成了我们平定的文化三八席。我们在品味和欣赏之余,一定要感谢为这桌大宴的成功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所有采集、编纂的同志们!在这里,我代表全县人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div><div>抚卷有感,是以为序。</div><div><br></div><div> 2017年春</div> <h3>后 记</h3><div><br></div><div>《平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辑成》终于出版了,翻看这一行行的文字,一张张照片,让人眼前恍然颤动出许多活动的人群。有的在敲鼓,有的在拉坯,有的在泥坯上勾制着他们想象的吉祥和平安,有的在光阴的角落里静品一杯冠山绝顶上采摘下来的连翘茶……</div><div>这就是平定,魅力独特、民风淳朴、地产丰饶、山光水秀、底蕴沉厚、史贯两千余年的平定。三千年的文明史,两千年的州志史。孕育出了流芳古今、千奇百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div><div>2009年4月的平定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首次开展了为期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分为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曲艺、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戏剧类。</div><div>目前平定县“平定武迓鼓”(2008年6月国家第二批)、“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和“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此两项为 2014年7月国家级第四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定武迓鼓”、“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工艺”(此两项为2006年12月山西省第一批)、“平定皇纲”、“平定砂货烧制工艺”、“平定雩祭”(此三项为2009年4月山西省第二批)、“平定传统三八席制作技艺”、“平定婚俗”(此两项为2011年6月山西省第三批)“春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黄瓜干制作技艺”(此两项为2013年9月山西省第四批)等9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64项。其中还有许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地方特色鲜明的项目正在收集、整理、挖掘,进行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全省15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我县有三项列入其中,它们各自以它们独特的姿态,或静或动,向世界传述着古州文明燎燃的火种。十三项省级非遗项目与二十五项市级非遗项目。六十四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都以它各自的面目默默地生长在民间,生长在平定这片土地,有的生龙活虎,有的奄奄一息……</div><div>这就是我们出版这本《非物质文化辑成》的目的。因为用传统的、现代的记录方式、挖掘、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div><div>对此项工作的开展,两届县委宣传部、两届县文化局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编撰委员会,明确任务,分工合作,县文化馆成立了编辑部,他们走到乡村与村民交谈,通过口口相传、采撷资料等各种形式,采集非遗资料625条。由于所征集资料的范围广、空间大、遍及全县的村村落落,横跨古州历史两千余年,给编辑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集思广益,善纳群言,召集非遗传承人、老专家、老学者、民间老艺人,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文史爱好者,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追根溯源,分类梳理。帮查找档案,在申报文本资料的前提下,翻经阅史、引证博采、反复考证,使资料更具有实际性。</div><div>在编撰新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方面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配合,尤其是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配合和支持。李文元、张文亮、张宏亮三位国家级项目传承人,更是对所叙文字精益求精,直到准确。张震文、刘春生、李明义等同志,利用业余时间为我们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div><div>当我们所看到这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样本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又录制了平定县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录制宣传片,以飧读者,感谢为此片做出贡献的所有同仁。</div><div>在出版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只望各位读者在品读之中,能得益一二,我们感到不胜荣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