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周毛新谈书法笔力</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h3><h3></h3><h3></h3><h3> 书法的笔力,古今理论很多,不是晦涩难懂就是长篇大论不着边际。许多人读了仍然云里雾里,似是而非。其实,任何问题关键在“通理”,世界上再复杂的事其实都和生活中最简单的道理相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两相比对,便很容易理解了。</h3><h3><br></h3><h3> 那么,书法的“笔力”同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最相似呢?我认为同“挑担”最接近。</h3><h3></h3><h3> 记得我知青时候在农村,每年生产队都要送公粮。怎么送?就是用肩挑。几十个人担着公粮,排成长队快步行进。当然,我们知青也在其中。回顾当时场景我们便会发现一个现象,有的农村小伙肩挑二百斤是健步如飞;而我们知青挑几十斤却气喘吁吁,步履蹒跚。这是什么原因呢?</h3><h3></h3><h3><br></h3><h3><br></h3> <h3>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在挑担行进中我们身体存在2种作用力:一个是物体向下的压力;一个是身体向上克服重压的“挺力”。之所以农民小伙能肩挑重担而健步如飞,这是他们具有知青所没有的那种“挺力”,是他们在特定环境中长期锻炼的结果。知青居住城市,自然没有那种环境,更没有长期挑担的历练经历,自然就“不堪重负”了。由此可见,“挑担”能力大小取决于“挺力”功夫大小,它是通过身体的肩、腰、腿、脚等部位的协调配合,再由脚掌移动来实现的。</h3> <h3> 好,我们现在就把“挑担”用力原理套用在书法上。</h3><h3> 笔豪在纸面运动过程中,同样也存在2种力,一是笔尖向下着力的力,我们称之为“按”,(即“挑担”的压);一种是笔豪需向上的“挺”,我们称之为“提”。书法书写需要“万豪齐力”,实际就是笔豪要能向下发力。与“挑担”稍有不同的是,它是通过身体的肩、肘、腕、指等部位的协调配合,再由笔尖着力在纸上移动来实现的。</h3><h3></h3><h3><br></h3> <h3> 当然,在笔豪运行中光有“按”是不行的,倘若如此,“杀猪匠”当是最佳高手。而事实并非如此,也就是说,笔豪在“按”的运行过程中,实际隐藏了“提”的成分,也就是“挑担”的“上挺”之力,这是人的眼睛不容易看到的。正如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说的,“只有提得笔起,笔笔方有主宰”。可见,“提”在笔豪书写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提”的功夫,锋腰便无法挺直,力便无法通过锋尖“力透纸背”,就无法实现“万豪齐力”。平常所说的“功力”,实际就是“提笔”功夫。所谓“发力”,实际就是用“提”来克服“重压”。“提”的能力越大,抗压能力越强,线条就越显圆浑、雄强、厚重。反之则疲沓无力。</h3> <h3> 为啥很多人没有“提”的功夫,即没有经过严格地书法训练同样能用毛笔写字呢?</h3><h3><br></h3><h3> 其原因是他用笔“减”了“负”,其笔豪的发力并非“万豪齐力”,而或许只有“百豪齐力”,甚至“十豪齐力”。就如同“知青挑担”,挑个10来斤同样可以“健步如飞”一样,此种书写固然省了力,但线条自然就成了“轻描淡写”而失去“重量感”,也就没有我们平常所说的线条没有“力感”了。这种力感通过观察“知青挑担”和“农民挑担”一眼就能分辨体会出来。而书法线条的力感分辨则不是一般人能够看出来的,它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h3> <h3>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挑担”用力和书法用笔有相似之处,但毕竟是不同的两回事。“挑担”行进其“压”和“挺”是基本不变的,你挑100斤行走其重量始终是100斤。而书法的“提”和“按”是动态的,是变化的。其提按之间的力度变化(或提大于按,或按大于提)是随笔势的转换、线条的粗细、行进方向的改变而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且无限丰富的。</h3><h3><br></h3><h3> 这种提按的力度变化无法量化,只能凭感觉,或许这正是书法用笔的难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