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当年足迹一长岭集体户之行纪实

刘丽英

<h3>寻觅当年足迹一长岭集体户之行纪实</h3><h3>一2011年11月4日</h3><h3>"人生如梦,岁月如歌"。2011年11月11日是我们下乡四十三周年纪念日。四十三年前,文革武斗结束后,我们这些文革滞留的老三届毕业生,在毛主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下,带着遗憾(失去学习生崖),带着伤感,背起行囊,离开了亲人和家乡,踏上知青之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至今已经四十三年了。</h3><h3> 斗转星移,日月循环,四十三年弹指一挥间,转瞬间我们已步入退休年龄。可我们并没有忘记曾经历的坎坷岁月,没有忘记流逝青春和汗水的沃土,第二故乡可爱的科尔沁草原一三美屯。</h3><h3> 之所以说那片土地可爱,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少奇山美景,有多少丰富的物产资源,有多少值得留恋的优越条件……只是因为那里留下了我们少年时代和青春的印记,有我们成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点水之恩约父老乡亲,那纯纯的友谊,那浓浓的乡情,那血浓于水,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友情,那深情厚意已经久久地烙在我们的心田里,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真可以说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终生受益。</h3> <h3>在下乡四十三周年前夕(10月30日),我们怀着眷恋之情,在集体户户长英男的率领下,一行七人踏上了思乡之路,去寻觅那曾经走过的足迹。英男出了两辆汽车,并满载着对乡亲们的爱,带着乡间罕见的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我们七人趋车前往第二故乡一长岭县三美屯。飞驰的汽车驰骋在公路上,时而走过田间小路,……随着车轮的飞驰声,望着窗外闪过的掠影,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打开记忆的闸门,闪现过那逝去的岁月……多么希望车轮再快些转动,多么想尽早到达久别的故乡,再看看四十年前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北国之乡,看看曾经关心爱护我们,帮助我们度过难关,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h3><h3><br></h3> <h3>故乡啊!几十年来,我们从来未曾将你忘怀,我们曾在远方将你眺望,我们曾在梦里为你祈祷,我们曾深深为你牵挂。几十年来,总有说不出的一种眷恋之情,多么想再看看你那动人的笑脸,多么想再听听你那熟悉的乡音,多么想走进你的身边,走进你温暖的家。</h3><h3>如今我们已经退休,有幸踏上思乡之路,走进阳光,即将踏进梦寐以求第二故乡的门。去寻觅当年岁月留下的足迹,寻觅曾经逝去青春年华的家园,寻找共同生活的根,让我们牵肠挂肚的第二故乡一三美屯。</h3> <h3>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长岭县大兴乡的中兴村,四十几年变化虽然不很大,可我们还是找不到当年的乡间小路,更找不到有苦有乐、有甜的集体户旧址,当年十七人的家一集体户之门。</h3> <h3>我们七人由本村的赵家女儿领路,沿着乡间小路去往集体户旧址,道路崎岖坎坷,沟壑纵横,原来四十三年后的今天,这里还没有脱贫致富,只是当年的大口水井不见了,是靠压水井取水,现在才挖沟埋自来水管线,准备安装自来水,所以道路如此难行。</h3> <h3>我们来到集体户旧址,集体户的房子早已不复存在,还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卖给了刘姓的一家村民,他们在原址又盖起了五间砖瓦房,我们七人在集体户原址前合影留念,寻觅当年的足迹,追寻青春的影子,回忆我们共同度过的少年时代和青春时光。我们十七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吃的是一锅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照顾,过着苦乐掺拌的集体生活,我们在此结下了最纯真友谊,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如今已年愈花甲,其中两个同学已经离世,还有的同学身体不好出行困难,有几个同学在外地为儿女照顾孩子,所以不能如期而至。</h3> <h3>我们寻着记忆之门,来到当年集体户旁,生产队的打米厂原址,打米厂的房子早已拆掉,这台古老的大磨在这里沉睡已久。当年我们用这台石磨,套着生产队的小毛驴,为集体户磨面、打米,有的赶毛驴,有的筛面……,虽然很苦,但当时真的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当时这里没有通电,只能靠煤油灯照明,哪还有什么机械化设备,全是靠最原始的生产工具和人力来完成。)</h3> <h3>忆往昔,峥嵘岁月多苦难。在集体户,有懂事的英男同学为大家排忧解难,遮风挡雨,撑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在户外,有三美屯约父老乡亲,用那纯朴善良的心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度过难关。日子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我们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如今,当年的壮年劳力,已将近耄耋之年,有的还健在,有的已离世多年。</h3> <h3>赵家嫂子当年养育三儿四女,可她对这些城里来的孩子倍加呵护,孩子们永远忘不了她的慷慨之举,这次前行的第一站就是看望她老人家。</h3><h3> 她已七十八岁,前几年得了脑血栓基本全愈。看到她慈祥的笑容,听到她那熟悉可亲的声音,忍不住相互诉说思念之情。当年她家生活并不富裕,她却把省下来的粮食和吃喝,分给我的同学们吃,这一羹一饭的浓浓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永生难忘。四十几年过去了,仍让人记忆犹新。我情不自禁地为她拍了几张照片,为曾受过帮助的同学们以表谢意、敬意和感恩之情。</h3> <h3>第二站我们看望了当年的老队长赵连库,七十八岁高龄的他,乐观向上,体健心宽,要不是去他家,还真不知道现如今,还有这样生活窘迫的家境。</h3> <h3>老队长的两头小毛驴</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十年前干打垒的土平房,三间房子仅有的一个电器,是一台破旧的单筒洗衣机,有几袋子小得可怜的土豆,还是青头的。灶台、衣柜破烂不堪……原来是他的小儿子得病后,智力受点影响,因此生活拮据。善良的英男,从小就善解人意,扶弱济困,看到老人如此窘境,心生怜悯之情,执意要资助老人,他的真诚之心感动了老人的儿女,征得儿女的同意,准备时机成熟之时,将其接去,颐养天年。</font></h3> <h3>当年烧火用的火叉子</h3> <h3>老队长家的厨房灶台</h3> <h3>天棚</h3> <h3>家具洗衣机</h3> <h3>我们一行几人又相继看望了,七十四岁的张连起队长,生产队当年的大老板子王友、赵林等……印象最深和健在的社员们。</h3> <h3>张连起、赵连库、陶龙海</h3> <h3>集体户后插户的当地知青家</h3> <h3>英男为大家安排了丰盛的酒宴,宴请老队长老社员……在赵家用的晚餐和早餐,在酒宴上大家互诉离别之情,真是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回想起在艰苦岁月中,共同劳动,共同度过的难忘时光,在风雨中结下的纯真友谊……时而笑逐颜开,时而遗憾感慨,岁月流逝,友谊永存,时光飞驰,真情依旧。</h3> <h3>徐文祥、王友</h3> <h3>天下没不散的宴席,酒足饭饱后,由于英男工地很忙,大家恋恋不舍的相互告别,离开了阔别四十几年的三美屯,离开了鱼水情深的父老乡亲。我们虽然离开了这片热土,但乡音未改,乡情难忘,感恩之心,永驻心间。</h3> <h3>再见了!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再见了!终生难忘的北国之乡!愿我们的友谊永远延续!直至地老天荒!愿大家珍惜友谊,珍爱生命,保重身体,晚年幸福!快乐!愿大家永远记住这份友情,记住这片沃土。浓浓北国之乡一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友人……我们虽然离开了那片可爱的土地,但我们永远依偎在您的怀抱,让她成为永恒的记忆!</h3><div> 下乡五十周年时,我们再相聚,重叙友情。</div><div> 2011年11月4日撰文,10月30日一31日用手机拍的照片。</div> <h3><font color="#010101">集体户十七人没有合影照片</font></h3> <h3>六九年春节后回长春,响应号召过第一个革命化春节,(在集体户过的,初二坐车回长春),在长春车站留下唯一的一张照片(部分同学看集体户没回家)</h3> <h3>当年在车站留影中只剩七人</h3> <h3>分别35年后留下第二张照片(去逝2人有3人没联系上)</h3> <h3>下乡50周年再聚首(2018.7.2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