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莲花开【『德国』特奥多尔·施托姆《茵梦湖》】

荣子荣

<h3> </h3><h3> 短篇小说《茵梦湖》是施托姆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其优美哀婉的笔调、伤感的爱情故事、清丽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h3><h3> 《茵梦湖》是一个关于青春和爱的回忆,老人在暮色苍茫中,回忆着青年时代的一幕幕场景,呈现出来一些无直接关联的回忆的片断。没有任何言辞的修饰和情感的渲染,只有平淡至极、简洁又简洁的语句。作者施托姆不动声色地描写着,全篇未着一个“爱”字,却分明点染出一个美丽哀婉的初恋故事;全篇也未涉一个“情”字,却分明流露着浓浓的乡情、对欢乐韶光的眷恋、对青春不再的痛惜,以及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和痛楚。</h3><h3> 小说一共写了10个片断:“老人”、“儿时”、“林中”、“姑娘亭立路旁”、“还乡”、“一封信”、“茵梦湖”、“依着妈妈的心愿”、“伊莉莎白”、“老人”。主人公的命运与爱情含蓄而忧伤地展开来。莱因哈德和伊莉莎白两情相悦,然而相爱却不能相伴,有情人终不能成着属,一些看似散漫实际却强大的无比的力量,使他们没能够走到一起。</h3><h3> 在“依着妈妈的心愿”这一片段的场景中,莱因哈德读起了一首古老的民歌:“依着妈妈的心愿,我另选了位夫婿;从前所爱的一切,如今得统统忘记;我真不愿意!……”伊莉莎白轻微颤抖的手、默默走去花园的身影,母亲追随着的目光,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一些真相。当两人再次漫步在茵梦湖边时,山水草木依旧,人却已然非昨。“‘伊莉莎白’,他说,‘在那一带青山后面,留下了咱们的青春。可如今它又在哪儿呢?’”如此平淡的一句话,又蕴涵了两人多少欲说还休的怅惘,欲言又止的隐痛。施托姆对主人公情感的描写朦胧而又含蓄,然而施托姆不动声色、不涉情爱的笔下,美丽而忧伤的情感一层又一层弥散开来,在字里行间,带给人揪心的痛楚。那浓烈的情感隐藏在伊莉莎白含泪的眼睛、失神的目光,以及莱因哈德朝她伸出的双臂又猛然转身的背影里。“我知道的,别骗我,你永远不会再来了。”“永远不会,”他说。一切都只能以相见不如怀念来结束,不曾言说的爱带来无尽的回味。这段让人情伤一生的爱情悲剧,正合了李商隐的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h3><h3> 湖中那一朵孤寂绽放的白色睡莲,隐在那些大叶子中间,躺卧在黑黝黝的水面上,遥远、孤独、沉静、美丽。莱因哈德游了过去,却怎么也不能靠近,无法采摘,他终于游回头了,那一朵美丽的莲花,就如圣洁的梦幻,漂浮在水中央,也永远梦幻般漂浮在莱因哈德的记忆中。在含蓄的爱情故事的间歇,施托姆仿佛不经意地描绘了一朵睡莲,它无疑是莱因哈德心中的伊莉莎白,可望而不可即,和莱因哈德隔着一段不能缩短的距离。茵梦湖上那朵孤寂的睡莲,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意象,它永远哼着忧伤的恋歌,携带着美丽与哀愁,轻柔地开放在我们心间。这一意象不仅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更增添了小说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和浓郁的诗意。</h3><h3> 《茵梦湖》中有许多处出色的景物描写,营造出诗意氛围。童年的莱因哈德和伊莉莎白在幽暗的树林中的情景,情趣盎然,对森林的描写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匝地的浓荫里,闻到了树叶丛中的阵阵清香。茵梦湖庄园的描写片段,极好地展现了作者的绘景能力,呈现给我们一派令人心醉的田园风光。“小路绕上一座山坡,坡前长着一些树梢差点儿跟坡顶一般高的百年老橡树;越过树梢再往前看,便是一个豁然开朗的、阳光明媚的天地。脚下远远地躺着一片湖水,宁静,湛蓝,四周几乎全让阳光朗照的绿树包围着;树林只在一个地方留着豁口,展现出背后远远的一带青山。正对面的绿色树林中间,像撒上了雪似的一片洁白;那是果树正在开花。在高高的湖岸上,耸立着一座别墅,白墙红瓦,给绿叶衬着显得格外悦目。一只鹳鸟从烟囱上飞起来,在湖面上慢慢盘旋……”读来也不啻是一首清心骋怀的田园牧歌。 </h3><h3> 穿插在小说家的几首民歌也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施托姆通过这些嵌进作品中的富有北德地方色彩、情感炽烈的民歌,烘托、暗示主线的发展。正如《红楼梦》里嵌进大量的诗词歌赋,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多有映射,《茵梦湖》中的民歌民谣,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身为抒情诗人的施托姆尤为擅长诗意的巧妙运用,小说中所穿插的几首民歌,都与主人公的命运密切相关。“依着妈妈的心愿,我另选了位夫婿;……”民歌隐晦地点穿了莱因哈德和伊莉莎白“情变”的缘由,以及伊莉莎白的怨悔,“我站在高高的山上……”这首名为《修女》的古老民歌,映射着伊莉莎白婚姻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虽然小说最后没写出伊莉莎白的结局,作者却借民歌作了暗示:伊莉莎白陪莱因哈德旧地重游茵梦湖,彼此伤心,情不能已,回来的时候,伊莉莎白哭泣着上了楼,“死亡,唉,死亡/将带给我以孤寂!”一支古老的歌在莱因哈德耳中突然“震响”,令他几乎停止了呼吸,暗示着伊莉莎白郁郁而早逝的命运。</h3><h3> 小说在结构上也前后对应,第一个片断和最后一个片断分别都以“老人”为名,让主人公的回忆在暮年展开又收回,仿佛一本轻轻打开阅读又缓缓收拢的人生回忆录。</h3><h3> 《茵梦湖》一向被视为诗意小说的杰作,其含蓄朦胧的意境和幽微、隐忍的情感表达颇具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郁达夫曾感慨:“我们读完《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理解他何以用了这么简单的文字,能描写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一部《茵梦湖》被写得千回万转,意味无穷,施托姆不愧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的佼佼者。</h3><h3> </h3><h3>〖作品提要〗 </h3><h3>莱因哈德和伊莉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长大后,莱因哈德到外地去求学深造,同伊莉莎白暂时分离。这期间伊莉莎白的母亲极力阻挠女儿的恋情,软弱、温顺的伊莉莎白只好服从,嫁给了莱因哈德少年时代的同学、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以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小住,昔日的恋人旧地重逢,彼此的心中却是无尽的惆怅和伤感。莱因哈德从此离别,再也没有回来。孤寂的暮年里,莱因哈德遥想着逝去的青春、茵梦湖和伊莉莎白。</h3><h3> </h3><h3>〖作者小传〗</h3><h3>施托姆(1817—1888)德国诗人、小说家。早年在基尔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曾任律师、法官等,因不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而退出政界,潜心写作。起初创作抒情诗,诗歌内容简相,形式优美,格调清新,富于民歌风味。后来转向小说创作,是德国文学史上所谓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小说作品有《茵梦湖》、《在大学生里》、《淹死的人》、《双影人》、《白马骑士》和《三色紫罗兰》等。</h3><h3> </h3><h3>〖作品选段〗</h3><h3>森林寂静无语,把它的黑暗远远地抛向湖面,湖心闪耀着月亮郁闷的微光。 他又看到那株睡莲,它孤寂地卧在巨大而光滑的叶子中间。——他慢慢游过去,时而从水中抬起胳膊,溅起的水珠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好像他和睡莲的距离依然如故,当他环视四周时,只有他身后的湖岸在越来越朦胧的氤氲中依稀可辨。终于他游到了睡莲的近旁,都能在月光中清晰的分辨出银白色的花瓣。可在这同时他感到自己像陷入一张网里一样,滑滑的草茎从湖底浮起,缠住他赤裸的四肢。无情的湖水裹挟着他,漆黑一团,他听到身后一条鱼的蹦跳声。蓦地他在这陌生的元素中感到阴森可怖。他拼力扯断水草的纠缠,屏住呼吸急速游到岸边。当他从这里向湖心回头望去时,睡莲像此前一样遥远而孤寂地浮在黑魆魆的湖面。月亮已经不再照在窗户上了,天已经变得昏黑;但老人依旧坐在靠背椅上,垂着双手,直视着前面的空间。环绕他四周的黑色朦胧慢慢地形成一个宽广的幽暗的大湖,黑乎乎的湖水不停地翻滚,越来越深,越来越远,远得老人的眼睛已不能及,一枝白色的睡莲在阔大的叶子中间孤独地浮动着,飘来飘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