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二)—— 扣屯穿插

瑪麗

<h3>作者:陈朝荣</h3><h3>摄影:陈朝荣</h3><h3>编辑:玛 丽</h3> <h3>1979年3月14日,战地记者陈朝荣前线归来,广西龙邦凯旋门留影。(广州军区宣传科记者段秋生摄)</h3> <h3>  战地记者陈朝荣在越南茶灵电池厂,身后巨大岩石上矗立的胡志明雕像,(模糊不清)被我军完好保留了下来。</h3> <h3>作者简介</h3><h3>陈朝荣,广东揭西人,生于1942年4月,1962年6月参军入伍,1965年任41军123师政治部新闻报道员、摄影干事。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战地记者。</h3><div> 战后转业至广东省计生委工作,后任广东省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艺术家,塔山之星勋章荣获者,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高级会员,广东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士。</div><div> 《解放军报》、《南方日报》、《广东人口报》、《精彩人生丛书》、《家政》等报刊先后报导其事迹。并著有《战地记者见闻录》、《舍己救人好干部邵荣雁》、《琼崖小兵》、《要饭篮与照相机》等书。</div><h3> 简历已入选于《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文艺界名人录》及《中华人物辞海》。</h3> <h3>玛丽的话</h3><h3>第一集,作者陈朝荣讲述了39年前,41军123师摩托化开赴边境前线广西靖西县,驻扎备战,战前训练的部队生活。</h3><h3> 小小美篇在战友群里引起了不小激动,战友们又看到了曾经熟悉的战前训练画面,与驻地老乡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熟悉的地名,叫必村,旧洲村,龙邦公社,念井……多亲切!</h3><h3> 我们的芳华在军营,我们的芳华在战场。</h3><h3> 文章迅速传阅,着实让陈记者有点始料不及,陈记者的电话也更繁忙起来,不少战友和读者纷纷联系陈记者索要《战地记者见闻录》一书,忙坏了陈记者。</h3> <h3>  42军坦克团战友(玛丽高中同学孙文杰)喜获《战地记者见闻录》</h3> <h3>陈朝荣荣获塔山之星勋章。2016年3月11日</h3> <h1><font color="#167efb">大战前夜</font></h1><h3><br></h3><h3> 1979年2月14日,作战通知终于下来了,就在这几天内,要求干部战士立即做好战斗准备。按照出国作战的要求,轻装上阵,个人所带物品,除武器装备外,每人背囊里装一条毛毯,一件雨衣,一套洗换用的军装,少量的必需用品,其他物品一律不能多带,尤其是文件,写过的笔记本,纸张。保证不能在越南境内留下一片纸,任何一点标志。</h3><h3><br></h3><h3> 这次是自卫反击战,主要是教训一下越南,时间不会很长,通知是5—7天。(编辑注:实际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共历时28天)参照国际惯例和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做法,一般自卫反击,只能打进对方领土20公里左右,不超过一星期便应撤军。为此,我们所带的干粮也只供5—7天之用。</h3><h3><br></h3><h3> 整个驻地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分头清理个人和单位的物品,多余部分集中起来统一保管,三大机关及各分队均派人留守。一箱箱的702压缩干粮打开了,分到个人手里,每包半斤重,每人分2—3斤,并发了2—3个什锦菜和肉罐头,以带得动为原则。</h3><h3><br></h3><h3> 政治部领回来一批冲锋枪,每支配40—70发子弹,要求每个科尽量配备一至三支。</h3><h3><br></h3><h3> 我执行的是战地拍摄任务,单独行动比较多,配了一支冲锋枪,加上原有的手枪,还有我形影不离的照相机,装备又多又重。政治部曲保忠主任了解我的实际情况后,对我说,你是战地记者,这次作战的资料积累主要靠你,任务比较特殊,你在电影队几个兵中选一个当你的警卫员,配合你完成战地摄影任务。</h3><h3><br></h3><h3> 这下可放心了,领导高度重视我的工作,我更集中精力搞好战地摄影。我挑选了电影队何飞跃,小何,广州兵,年轻,机灵,在连队当兵时,是个响铛铛的特等射手。</h3><h3><br></h3><h3> 按照5—7天的要求,我算了一下,每天用3个胶卷(120黑白胶卷,每卷可拍12张)20个胶卷也足够了。为了慎重起见,我还是带足了30个,并将一套防毒面具取出,用防毒面具套来装胶卷,穿在腰带上。</h3><h3><br></h3><h3> 每人还发了一双又笨又重的防刺解放鞋,鞋底胶很厚,里面夹有一层很薄的钢板。</h3><h3><br></h3><h3> 越南人在边界的地面,陷坑里插上很多又尖又利的竹签,一般解放鞋很容易被穿透。穿上防刺鞋,会保险一些。</h3><h3><br></h3><h3> 开战前,部队也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要求各战斗部队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进入越南后,不能伤害无辜的越南百姓,把越南人民与黎笋集团的罪行分开,争取他们对这场正义战争的支持……</h3> <h3>123师战地医院医护人员在越南老乡家拿了4个鸡蛋,为我军伤员补充营养,并在老乡家里留下10元越币和一张纸条。</h3> <h3>我军战士对被砸烂的家具,留下越币赔偿。</h3> <h3>战士们是否真的做到爱护越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烧一间房子,不误伤一名群众?这一直是个迷,直到进入越南境内三天之后,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迷才逐渐解开。</h3><h3><br></h3><h3> 我们所有参战人员全部剃光头。(正团级以上领导给予优惠)以便万一负伤时,便于急救,包扎。大家摸了一下自己的光头,总觉得有点不习惯,尤其是没了头发,帽子戴上后显得特别松。</h3><div><br></div><div> 组织科小彭准备了3000个透明塑料袋,我们知道后,每人要了几个,以作装干粮用。我问小彭:干嘛带这么多塑料袋?他悄悄告诉我:打仗打到激烈时,尸体怕一时运不回来,只好火化后装在塑料袋里,写上单位,姓名,以便战后送给他们的亲属……,原来,塑料袋在战斗中都派上用场!</div><div><br></div><div> 越军在广西和云南边境布兵7个师,共5万6千人,同时,首都师308师驻守河内,312师即摩托化师驻守工业重镇太原市,随时出援中越边境各战线,其余的兵力全部调往柬埔寨各个战场。</div><div><br></div><div> 根据广州军区的部署,41军、42军和55军负责广西边境的对越作战任务。42军兵分两路,主力部队由龙州进发,经水口关向高平推进,另一部分兵力配合55军,要求55军由凭祥经友谊关出发,以5天时间消灭同登、坂然地区守敌,配合广州军区主力在高平方向的作战。同时要求42军主力集中兵力包围越南高平省府所在地高平市守敌,而对41军的要求则是,以靖西县龙邦为突破口,一部分兵力对越军“决战决胜团”——346师677团进行致命性的打击,并拖住其剩余兵力,使敌人误以为我军主攻方向是茶灵的错觉,而军师主力从另一方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插敌后,包围敌346师师部并予以歼灭,同时再与42军会合,共同歼灭高平守敌。</div><div><br></div><h3> </h3> <h3>  军事上往往都是采用“出其不意,攻敌不备”的战略战术。越军“决战决胜团”在八达岭、八姑岭加固工事,高度戒备,决心“誓与塔山英雄团血战到底”的时候,121师、123师突然奉命改变进攻路线。367团立即将防线移交给368团,之后与369团、炮团的一部,随师指挥部转移到那坡县念井,一个无路可行的山洼,从那里通过通天岭国界线,直捣敌人心脏。</h3><h3><br></h3><h3> 这就是几天后即将进行的121师和123师所执行的穿插任务。</h3><div><br></div><div> 早在突然改变战略方案的9天前,1979年2月7日上午,123师在驻地附近的一片空旷场地上,召开了全师战前誓师大会。在这样光天化日之下,在空旷的野外,声势之大,高音喇叭之响,极之少有。</div> <h3>  123师召开战前誓师大会</h3> <h3>123师召开战前誓师大会</h3> <h3>  数里之外的人都会知道部队有所行动,何况越南特工人员四出活动,收集我军情报。说穿了,是“此地无银三百两”。</h3><h3><br></h3><h3> 誓师大会之后第9天,也就是2月16日凌晨5时(部分分队2月15日出发),部队突然开拔到无路可行的地点,那坡县念井,从这里迂回穿插敌后。这一迷魂阵,正是兵不厌诈的做法,龙邦方向的敌人尚蒙在鼓里,战斗打响三天后才知道我军的新动向。</h3> <h3>  距离八达岭阵地最近的叫必村民兵和战士监视敌人活动</h3> <h3>  2月16日下午4时,在那坡县念井的山坡上,我利用周围的小松树支起雨衣,稍为休息一下,便约何飞跃到山坡四周走一圈。</h3><h3><br></h3><h3> 山坡下,十几门85加农炮正对准我境内两座山的山口。顺着山口往远处看,离我所在位置约4公里就是通天岭,也就是国界线119号界碑所在地。</h3><div><br></div><div> 我方的两座山之间是一条阴森森的小山沟,山两边比较陡,工兵营正在这里紧张地挖土,搬石头填沟,推土机正在下面推土,从山沟里辟出一条路,据说,前面有2个步兵营,361团2营和3营控制住山口两边的制高点,掩护工兵修路。</div><div><br></div><div> 再回头往后看,我们休息的山坡及炮群前面,竖起了一排长长的,用芦篙编成的草屏风,用来遮挡敌人视线,使炮群和我方人员活动不被敌人发现。</div><div> 只要上级一声令下,我们就将从这里直插敌人的心脏。</div><div><br></div><h1><font color="#167efb"> 第三章 送战友——生死恋</font></h1><div><br></div><h3>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刚到龙邦住地时,123师党委便决定:组建一支侦察大队,由原来的师侦察连编为一连,各团侦察排集中一起,编为侦察二连。侦察大队由李德元副师长负责组建和指挥。为慎重起见,李副师长还一一审查了这批人的政治历史背景,打起仗,会不会有的人逃跑,会不会出现叛变投敌的事?李副师长肩上的担子十分重。</h3> <h3><font color="#010101">  李德元副师长早年被刊载的新闻图片</font></h3> <h3>  李德元副师长,原367团团长。367团“塔山英雄团”赫赫有名,早在60年代中期,李德元任“塔山英雄团”367团2连连长。全军大比武,2连在李德元的带领下,成为123师的尖子连,甚至在41军都赫赫有名。</h3><h3><br></h3><h3> 战前,李德元和两位团长一起,荣升为副师长,并委以重任,要他组建并带领侦察大队打前战,提前进入越南境内,打乱敌人的部署,同时配合367团2营,往扣屯穿插,切断敌人退路,阻敌增援部队。</h3><div><br></div><div> 刚上任不久,便接受了此项任务,任务又是如此艰巨,如此危险,作为一个军队的领导,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李副师长二话没说,只有坚决执行,认真实施。</div><div><br></div><div> 侦察大队就在我们后面另一个小山包旁的洼地里休息待命,这里是那坡县念井公社那狮村附近118号界碑的东南侧,距界碑很近,我打算去看看这批今晚(1979年2月16日)就要打入越南境内的侦察兵,看看战友刘显祖,这位走在“敢死队”最前面的人。</div> <h3>  出征前“敢死队”合影,1979年2月16日傍晚。</h3> <h3>  王师长要我顺便带一封信给李副师长。我留下背囊,背上手枪,挎包里装上照相机,5分钟便到了侦察大队。</h3><h3><br></h3><h3> 见到李副师长,我交上了信。李副师长看完信说:我们今晚7时出发,作为先头部队打入越南境内。我们任务很危险,较艰巨,师党委要我出发前再进行一次动员。怎么?快5点钟了,很快就开饭,你吃完饭再走吧!</h3><h3><br></h3><h3> 我想到一连看望刘显祖和那帮兄弟。</h3><h3><br></h3><h3> 不急,吃完饭还来得及。</h3><div><br></div><div> 恭敬不如从命,我便留在大队部吃饭,为李副师长等人送行。</div><div><br></div><div> 我们边吃边聊,只谈这次作战的艰苦性,危险性,生活上可能会遇到较大困难。谈到战士们的思想动态,李副师长认为,面对这场战斗的到来,面对侦察兵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危险,战士们不是没有顾虑,平时也有一些牢骚怪话,领导干部应该理解他们的心情。</div><h3><br></h3><h3> </h3> <h3>后排左起第4为李德元副师长,出发前,李副师长和侦察大队干部战士合影。1979年2月16日傍晚</h3> <h3>  的确,我们的兵,包括基层干部,平时牢骚怪话是有的,尤其是基层干部,薪水低微,(连排干部多数是22—23级,也就是50—60元之间)生活艰苦,连老婆孩子都很难养得起。但不管想得通或想不通,在关键时刻,都能坚决服从命令,勇往直前。</h3><h3><br></h3><h3> 吃完饭已是5点半了,接近黄昏,告别李副师长,我来到了侦察连。</h3><h3><br></h3><h3> 一连就在一个小洼地待命。山坡上,洼地里,五六个人围成一圈,正在碰杯,不喝酒的战士正在吃饭。</h3><h3><br></h3><h3> 二排长邹宁军和几个兵见到我的出现,一拥而上,围着我,陈干事,为我们送行来啦!来、来、来,一起吃饭!我招招手,吃饱啦,在李副师长那里刚吃完饭。</h3> <h3>  侦察大队一连二排长邹宁军</h3> <h3>  手拿小红旗的是当年6班班长邹宁军</h3> <h3>  我和侦察连(现为一连)有特殊感情,在营区时,尤其在桂林奇峰镇驻扎的六年里,我经常下到侦察连采访拍摄,《飞渡》就是反映这个连队侦察兵苦练杀敌本领为题材的作品,1976年入选总政治部编印的大型彩色画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摄影艺术作品选》。</h3> <h3>这是1973年8月4日刊登在广州军区战士报的新闻图片</h3> <h3> 平凡战士锻造战时英雄。123师侦察兵</h3> <h3>  虽说许多战士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见面如故,老远就会向我打招呼:陈干事或陈记者。</h3><h3><br></h3><h3> 战斗前是不能喝酒的,但连长考虑到,这次敌后穿插,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危险性极大,不知百把号人中,有多少人会中途倒下,多少人断手缺脚?让他们喝喝酒,解解心中的闷气,睁一眼闭一眼也就过去了。正好上士在附近村里买到一桶酒,大伙儿就在开饭时喝开了。</h3><h3><br></h3><h3> 几个人围着我的同时,另一名战士端了一碗酒,磕磕巴巴地说,陈……陈干事,请喝……喝碗酒吧,那时,我酒量不算大,但还能对付一两盅,接过这碗酒,一口气咕噜下去,这酒不算厉害,大约32度左右。</h3><h3><br></h3><h3> 又一名战士递过一碗酒,酒边递还边往外洒,同样磕磕巴巴说,陈记……者,你上……一次帮我们照的相,望回营房后,晒一张帮我寄……回家,指导员那里有地址。我们今晚出去后,怕再也回……回不来了。我扫视大家一眼,有的还在远处和我打招呼呢!看来,很多人已有三四分醉意。我接过第二碗,对着大家:来,为了这一仗的胜利,为了大家能活着回来,干一杯!</h3><h3><br></h3><h3> </h3><div><br></div><h3> 天还较亮,我为这支敢死队照了几张合影,其中一张是全体人员穿上越南人民军服装的合影。(侦察兵深入敌后,常常有部分伪装成敌人)</h3> <h3>  出征前,化装成越南人民军的侦察1连。1979年2月16日傍晚</h3> <h3>  出征前,侦察1连共产党员在阵地上宣誓。1979年2月16日傍晚</h3> <h3>  看着离侦察大队集合还有一段时间,便和老战友刘显祖躺在草地上聊天,也算是为老战友送行。</h3><h3><br></h3><h3> 刚刚躺下,刘显祖指着旁边的背囊说:老陈,里面还有一套新军装,你拿去穿吧!</h3><h3><br></h3><h3> 为啥?</h3><div><br></div><div> 唉!恐怕这次出去,再也回不来咯!</div><div><br></div><div> 很难说,我也不一定能回得来。你危险,难道我这个摄影师就不危险?</div><div><br></div><div> 停了一会,他又说,老陈,我很后悔。</div><div><br></div><div> 这个时候,大家都一样,生就生,死就死,有啥后悔?</div><div><br></div><div> 我后悔不该和阿婵结婚,这一辈子害了她。</div><div><br></div><div> 我也有老婆,两个孩子,老母亲还在营房眼巴巴地等着我呢!</div><div><br></div><div> 不是这个意思。你们老夫老妻,我刚结婚不到一年,万一我回不来,不是害了她吗?</div><div><br></div><div> ……。的确也是,一个单身汉无忧无虑,生死无所牵挂,有了老婆孩子,有了个家,真……。</div><div><br></div><div><br></div> <h3>  侦察大队一连副连长刘显祖</h3> <h3>  身着越南人民军一等兵服装,身挎微声冲锋枪的战地记者陈朝荣</h3> <h3>  我们仰脸对着慢慢灰暗的天空,各有所思。突然,刘显祖站了起来,掏出钱夹,取出一叠布票说:老陈,这布票你拿去用吧。</h3><h3><br></h3><h3> 布票?现在的年轻人已不懂。但当时我们那个年代,买肉凭肉票,买烟凭烟票,买油凭油票,吃饭靠粮票,穿衣要布票。我们这些军官,虽说粮票肉票油票分不到个人手里,(集中在食堂)但出差时要换流动粮票,每人每年发16尺布票。因此,布票,粮票不离身。</h3><h3><br></h3><h3> 我接过老刘交给的16尺布票,说:“如果我真的死不了,能进广州,我会把布票交给阿婵的。如果连我也死了,那就对不起了。”</h3><h3><br></h3><h3> 老刘想起:对了,你不是打完仗,要求转业进广州吗?我营房的房间里有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一些衣物,还有几十块钱。万一真回不来,你帮我撬开门,将我的木箱一道托运回广州,转交到佛山给阿婵。你和杨坚(作者的妻子)说说,有空常到佛山安慰阿婵,照顾她……。</h3><h3><br></h3><h3> 讲这话时是带着忧郁和祈求的目光。</h3><h3> </h3><div> 这时候,刘显祖的交代真是简单极了。</div><div><br></div><div> 战友嘱托:帮忙安慰妻子,照顾她。</div><div><br></div><div> 全部家产:16尺布票,一个小木箱。</div><div><br></div><div>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生活竟如此俭朴,思想如此单纯,难道还有什么比他们(干部战士)的思想更崇高?这也是他们最可爱之处,任何口号,任何高境界的语言都无法替代。</div><div><br></div><div> 侦察大队官兵集合的时间到了。李副师长在队伍前简单宣布:准备出发,进入越南国境后要互相照顾,千万不能掉队,尖兵排遇上小股敌人,灵活应战,遇上大股敌人,迅速报告,包抄歼灭。</div><div><br></div><div> 宣布纪律:要是我怕死掉头,你们的枪口可以对准我,要是我发现谁当逃兵,我的枪绝不留情!</div><div><br></div><div> 我目送这支侦察兵队伍在黑暗中消失……</div><div><br></div> <h3><br></h3><h1><font color="#167efb"> 第四章 突破敌防线——出国第一夜</font></h1><h3><br></h3><h3> 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40分。</h3><div><br></div><div> 轰,轰,轰!震天动地的炮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睁开眼一看,天还没亮。边界的战斗已经打响,这场准备了数月之久的自卫反击战终于打响了。我和机关的其他同志赶紧收起雨衣,背上武器和背囊待命。</div><div><br></div><h3> 下面低洼地的十几门85加农炮正在不断向通天岭方向开火,远处浓烟滚滚。再看看那排用于伪装的芦草屏风,早已全部推倒,山沟里新开的路(其实仍坑坑洼洼不像路)已经延伸到了山口。据说,天还没亮,扼守山口的121师362团2营加强营,已把通天岭的敌人一个连打散。目前发射炮火,是为了清除国界钱的地雷和军事障碍物。</h3><div><br></div><div> 7时正,收音机里传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新华社奉我国政府之命发布声明:</div><div><br></div><div> “越南反动当局对我国武装侵略步步升级边境局势急剧恶化。我边防部队忍无可忍,被迫还击越南侵略者。”</div><div><br></div><div> 同时,还播送了新华社消息、新华社广西、云南边防前线2月17日电:“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于2月17日,在我国广西、云南边境地区,被迫对越南侵略者奋起还击。”</div><div><br></div><div> 战斗在我国广西的龙州、靖西和云南河口、金平地区展开。</div><div><br></div><div> 我赶紧啃了半块压缩干粮,喝了点水,就向政治部曲主任报告,到前面看看,抢拍些镜头。曲保忠主任见我单枪匹马,便把文化干事李志鹏叫来,说,你暂时没有其他任务,和朝荣同志一起去,协助他一下,我又叫上何飞跃,带上冲锋枪,三个人飞快的往山洼里跑。</div><div><br></div><h3> 下了山洼,跑了约一公里半坑坑洼洼的新路,又往右边山包插上去。到了山包前,往下一看,呀!多壮观!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延伸到前面山谷,路上停着一辆辆水陆两栖坦克,数十辆坦克摆开,像一条曲曲弯弯的长蛇。每辆坦克上搭乘着七、八个战士,一手抓住坦克边上的扶手,一手紧握钢枪,严阵以待,随时投入战斗。</h3> <h3>  123师367团2营搭乘坦克前进。1979年2月17日早上</h3> <h3>  123师367团2营二机连副指导员孔永光和战友在车上待命。1979年2月17日早上</h3> <h3>  367团2营战士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早上</h3> <h3>  这时,工兵营又在坦克队伍前面的山沟里,急造另一段新路,新造的军用路约5公里,从119号界碑至莫隆,使我们的边境公路可以直接延伸到越南境内,伸向通天岭。</h3><h3><br></h3><h3> 这里的山更陡,河沟更狭窄。坦克队伍受阻,原因是前面那段路暂未修通。</h3> <h3>  工兵急造简易路。1979年2月17日早上</h3> <h3>  拍了几张蛇形坦克和坦克上的步兵照片,转过身,看到一队战斗分队,右臂上扎着白毛巾,正在往通天岭方向疾跑,还不时听到指挥员的口令声:“快,快,不能掉队!”</h3><h3><br></h3><h3> 看到臂上的白毛巾,我们自然明白,他们的驻地离边境较远,天未亮扎上白毛巾做标志。其实,我军参战部队手臂上都扎上白毛巾以做识别,这是上级的要求。</h3> <h3>  右臂上扎着白毛巾跑步前进的士兵。1979年2月17日早上</h3> <h3>  坦克队伍慢慢启动了,大概是前面的路已修通。我们三个坐下休息一会。</h3><h3><br></h3><h3> 10时左右,又有一批汽车,一辆紧接一辆,满载着战斗部队,经过下面公路,向边境飞驰。</h3> <h3>  坦克队伍已经越过通天岭。</h3><h3><br></h3><h3> 公路上,部队一批接一批往前运动,车辆不断往前开,近十年来(越南统一后)较为寂静的边境,一下子变得车水马龙。</h3><div><br></div><div> 12时左右,支前民工队伍又上来了。他们有的扛着担架,有的扛着压缩干粮,有的还背着背包,服装五颜六色,队伍不很整齐,声音嘈杂……</div><div><br></div><div> 坦克所搭乘的加强营,就是367团“塔山英雄团”2营,搭载2营的坦克部队,是41军坦克团(欠2营)和加强广州军区坦克独立团2营,配属367团2营从广西念井突破口快速穿插,经越南通农,安乐,河安,插向扣屯,占领312高地,在41军等部队包围越军346师之后,即切断346师退路,又阻止越军312师对346师的增援。启动后,这个步兵加强营和坦克部队就像一把钢刀,插向敌人的心脏。这是这次战役中广州军区的一个重要部署。</div><div><br></div><div> 根据作战要求,123师应三天内赶到越南河安县那怀地区,对346师指挥所形成包围,给予歼灭性打击。为阻止敌人派部队增援346师,军命令我123师367团2营配备较强的火力,在师王政委,程副师长,孙副政委率领下,作为先头部队搭乘坦克边战斗边前进,直插越南河安县,再沿公路直插扣屯(越南一个村子),迅速占领312高地,41军121师部分兵力乘坐另一部分坦克,经通农县后,徒步插向扣屯周围的其他高地,一起控制一号公路二号公路,切断敌人退路,狙击来自河内及太原方向的312师及308师对高平的增援。这些穿插部队也要求在9小时之内到达预定地点。估计整个战役5—6天可以结束。</div><div><br></div><div> 没有料到,这次的穿插任务十分艰苦,战斗打的相当激烈,付出了较大的代价。</div><div><br></div><div> 17日下午。我和李志鹏、何飞跃三人坚守在公路边的山包上。</div><div><br></div><div> 开始有民工抬着伤员回来了。担架有四名民工负责抬,后面紧跟一名战士和民工,持枪保护他们的安全。虽说这时还是初春,天气不很热,但个个满头大汗,气喘吁吁。</div> <h3>  民工抬着伤员归来</h3> <h3>  我们靠近路边,向他们打听:“哪个部队的?”</h3><h3><br></h3><h3> 121师362团。</h3><h3><br></h3><h3> 战斗打得怎样?</h3><h3><br></h3><h3> 很激烈!说完往前赶路。</h3><h3><br></h3><h3> 121师362团负责打开通天岭这个口子。口子不到1小时就被打开,但战打得很激烈,伤亡也较大。</h3><div><br></div><div> 又一副担架过来了,我们又问:哪个部队的?</div><div><br></div><div> 367团2营。</div><div><br></div><div> 前面还在打吗?</div><div><br></div><div> 正在攻打一个无名高地。我们是中了埋伏。其实,炮火攻击在上午10时已停止,而远处传来的激烈枪声,隐约可见。</div><div><br></div><div> 的确,这场战斗没有像预料的那么顺利。123师基本指挥部按原计划是中午出发,但现在已是下午4时了,政治部既没派人通知我们归队,也没见到机关的队伍从下面公路经过。我们三人商定后,回到原来的山坡上。</div><div><br></div><div> 回来后,向司令部作战参谋打听,才知道部队虽顺利通过通天岭,但过了班爱后,沿途都有伏兵,边打边前进。班爱和巴改敌兵数量虽不多,但我们在明处,他们在暗处,沿路受到袭扰,拖延了前进的时间。同时也了解到,368团在靖西龙邦打得相当激烈,绝大部分阵地已被我方占领。军已命令368团一定要在今天傍晚前占领八姑岭全部阵地。师领导正在临时搭起的草棚下,分析战况。</div> <h3>  123师基本指挥部正在分析368团战况。1979年2月17日</h3> <h3>  晚上8时,一道命令传至368团,要求全部撤出已占领的阵地。我们在原来的山坡上躺着,全副武装,谁也不敢卸下武器和装备,随时准备出发。</h3><h3><br></h3><h3> 指挥部接到报告,坦克和搭乘部队已顺利通过了通农县城。</h3><h3><br></h3><h3> 2月18日上午,部分部队和民工正在往前线赶路,伤员陆续往回抬。不过,伤员的数目比昨天下午更多了。气氛仍然十分紧张。</h3><h3><br></h3><h3> 听说,367团2营已通过扣兰和安乐,正在攻打310高地。</h3><h3><br></h3><h3> 19日下午,师基本指挥部开始转移。</h3><h3><br></h3><h3> 政治部机关干部乘上一辆大卡车。司令部有的乘卡车,有的乘小车,我因任务较特殊,安排跟在师长后面的一辆北京吉普上。同车还有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黎干事,师组织科长郑永正。</h3><h3><br></h3><h3> 警卫连在前,接着师指挥部,炮团,369团作后卫,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h3><h3><br></h3><h3> 通天岭下是一条用推土机开的新路。到了这里,车队停止前进。</h3><h3><br></h3><div> 在越南境内这样的小路上,只要一部车出了故障,就会影响一大片。于是,我们都下了车,略作休息。</div><div><br></div><div> 师基本指挥部又继续抓紧时间分析战况。</div><div><br></div><div> 我们的脚下,就是越南的国土。119号界碑设在通天岭上,国界线从119号界碑,延伸到我们刚才经过的山洼。</div><div><br></div><div> 车队继续前进,过了通天岭的南麓,又停了下来。后边挤过来一辆东风牌大卡车,在师长前面不远的山坡上停下。我见师长下车,也赶紧下车。这时,一位身躯高大,手持竹杖的老同志,摘下头上的钢盔,放回驾驶室,回过头向师长打招呼。师长走上去,和他握手,并在山坡上坐下。我仔细一看,原来是张登序军长。</div><div><br></div><div> 乘他们正在交谈前面部队战斗情况时,我为他们照了张相,作为这次军事行动中的一个内容。</div> <h3>  123师师长王方珍(左)和41军军长张登序(右)在交换战况。1979年2月17日</h3> <h3>  车队又继续前进,很快到了莫隆。这里是越南靠近我边境的一个较大村子,越南的公路修到这里。</h3><div><br></div><div> 不知为什么,车队又在公路上停了一会。</div><div><br></div><div> 我看到五、六名干部战士在路边的一栋房子前围观,也凑了上去。原来门口前面的乱石堆上,有两具穿着人民军制服但没戴帽子,衣领上没有领章,双手被反绑的尸体。我问一位干部,是军人还是老百姓?</div><div><br></div><div> 据说是越南特工人员,在这栋房子里顽抗。</div><div><br></div><div> “据说”证明这两个家伙不是这些围观的干部战士打死的,而是先头部队干的。根据迹象判断,这两个家伙是在这里顽抗,被先头部队的人抓到,双手被反绑后,为了免去押送战俘的麻烦而打死的,一个头部中枪,一个背部中枪,血迹已干,应该是17日上午发生的事。</div> <h3>  被打死的越南特工</h3> <h3>  不管怎么说,今天是第一次出国,又是第一次看到越特工尸体。</h3><h3><br></h3><h3> 听到有人喊“出发了”,我赶紧上车。</h3><h3><br></h3><h3> 过了班爱,天已完全黑下来。后续部队的一个营接到命令,跑步往前赶。我们的车靠路左边慢慢开,跑步前进的战士从右边擦过。</h3><h3><br></h3><h3> 8时左右,远处黑洞洞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车队只好开着小灯,慢慢行进。现在只能听到汽车发动机的马达声,部队小跑步嚓、嚓、嚓的脚步声及枪支弹药,水壶的碰撞声。跑得这么急,兴许前面有什么情况,调这个营上去增援?</h3><h3><br></h3><h3> 我坐在吉普车的后座右边,看到一个个的黑影从车旁闯过,正在回忆那些战斗故事片中,也有这样的镜头,有部队和车辆交叉前进的场面!</h3><h3><br></h3><div> 突然,车窗外抛进来一块很硬的东西,砸在我的右脚趾上,阵阵发痛。我用手一摸,原来是一块半斤重的压缩干粮。接着又扔进一块……</div><div> 战士们为什么不带干粮,要把干粮往车里扔?我正疑惑,一桶9.6斤重的702压缩干粮,双手托着递进了车窗口:首长,带不动了,请放在车里吧!</div><div><br></div><div> 为啥不带走!</div><div> 要跑步前进,实在太重了。</div><div><br></div><div> 我双手接过铁桶,那人已闯到前面。我放好这桶干粮。想想也是有道理,战士们身上背一支枪70—100发子弹,四个手榴弹,还有水壶,背囊,足足有30公斤以上,再背些干粮、罐头,神仙也没这么大能耐。</div><div><br></div><div> 又一个战士到了我旁边,塞进来两个罐头,首长,这是罐头,你拿去吃吧!</div><div> 我边接边说,罐头还是要带着,路上才不至于饿肚子。</div><div> 顾不了那么多,万一掉队当了俘虏就没命了。</div><div> 这倒是一个道理。异国作战,人生地不熟,掉队就等于俘虏,死路一条。宁可饿死,也不能当战俘。战士们只能减少东西,轻装快跑,才不至于掉队。</div><div><br></div><div> 这一夜,我们的车上增加了不少食品。</div><div><br></div><div> 大约是20日凌晨2时,我们到达那排与通农之间的一座山腰上,指挥部通知原地休息待命。</div><div><br></div><div> 这是一条盘山公路,左边是悬崖,下面有多深看不清,右边是陡坡,公路边是一条很浅而干枯的排水沟。我们的车就靠排水沟边停下。</div><div><br></div><div> 一阵阵激烈的机枪声夹着爆炸声来自通农方向。我们猜测,前面战斗一定很激烈。过了20分钟,突然平静下来,是否敌人已被歼灭?我们正在猜想,枪声又骤起,持续10分钟,又慢慢平静。到底怎么回事?原来,赶到前面的369团一营的先头连和敌人的一个排接触开火了。正打的激烈时,我们的机枪手被抄到后面的越军击中牺牲,也就是出现暂时的平静,不久,其他人顶替机枪手,继续攻击,把敌人打散。</div><div><br></div><div> 几天来很疲劳,必须抓紧时间休息。机关干部们多数为了安全,不敢往公路外面挪,而在峭壁下的排水沟里,背囊垫下,靠着陡坡休息,有的在两部车之间,靠着车头躺一躺。我背靠吉普车轮,掏出笔记本摸黑记下今天发生的事情要点,喝了口水,也慢慢进入梦境……</div><div><br></div><div> 这就是出国的第一夜。</div><div><br></div><div><br></div><h1><font color="#167efb"> 第14章 穿插扣屯——险象环生</font></h1><div><br></div><div> 搭乘坦克从那坡县念井突破口出发,向扣屯方向穿插的367团2营,正是“塔山英雄团”2营。这支前身为八路军胶东五支队16团,曾在回龙山夜战、大夼之战、张家坡血战、攻克留格庄、马石山突围、水道攻坚战、万第攻坚站、解放即墨城、挺进辽东等一系列战役战斗中,打得日本鬼子闻风丧胆。在解放战争中,作为东北野战军四纵队12师34团,参加新开岭战役、四保临江战役、执行穿插敌后“千里风雪战辽南”等任务,立下赫赫战功。</div><div><br></div><div><br></div><h3> </h3> <h3>  塔山英雄团团旗</h3> <h3>  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西苑机场检阅塔山英雄团</h3> <h3>  江雪山副团长在阵地上下达“坚守阵地,寸土不失”的命令</h3> <h3>  “塔山英雄团”奖旗飘扬在塔山阵地上。</h3> <h3>  南下郑州时,塔山英雄团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h3> <h3>  从塔山英雄团走出去的老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h3> <h3>  从塔山英雄团走出去的东部战区司令员刘粤军上将</h3> <h3>  1948年10月,在举世闻名的塔山阻击战中,和兄弟部队一道,血战六昼夜,打退了蒋介石亲自指挥的11个正规师10万兵力的轮番进攻,像钉子一样钉在塔山堡上,被上级授予“塔山英雄团”的光荣称号,副团长江雪山也成为战斗英雄。战功累累的部队,今天又开始新的战斗任务了。</h3><h3><br></h3><h3> 2营于2月17日12时15分在119号界碑出境,搭乘坦克47公里,徒步43公里,一路上险境重重,经过大小战斗20余次,于20日19时穿插至扣屯西侧312号高地,毙敌169名,俘敌31名,缴获各种枪支、弹药一大批及军械弹药库和军需粮食库各一座。战后,2营荣立集体一等功,6连被中央军委授予“穿插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又一次再立新功。</h3> <h3>  367团6连被中央军委授予“穿插英雄连”光荣称号</h3> <h3>  367团6连获“穿插尖刀”称号</h3> <h3>  17日上午,367团2营加强1营2连、炮连、机枪连、师防化、侦察各一班、喷火两个班,在师、团前线指挥部的率领下,搭乘军坦克团1营和军区独立坦克团2营的35辆62式轻型坦克、17辆63式水陆两栖坦克和三辆63式装甲运送车及师工兵营的推土机,浩浩荡荡出发。这条长蛇的任务是:从那坡县念井119号界碑出发,以最快的速度穿插到扣屯。</h3><h3><br></h3><h3> 扣屯位于高平市西南5公里,是太原至高平的咽喉要道,我军在包围、歼灭班庄地区的守敌852团之后,迅速占领扣屯附近的几个制高点。尤其是312高地,卡住1号和2号公路,截断346师的退路,阻击来自河内和重庆之敌人增援部队,就能保证123师主力顺利歼灭敌346师。同时,会同42军完成对高平守敌的围歼。与此同时,121师部分兵力突破越方通农县莫隆地区的越军防线,迅猛往通农前进,也是要求在九小时内赶至扣屯附近,与123师先头部队一起,共同执行阻敌打援任务。</h3><div><br></div><div> 按照要求,123师367团2营穿插的行程90公里,9个小时内应该到达扣屯,但在向通农方向行进中,由于路窄难行和部分坦克发生故障,造成一部分坦克和步兵掉队,营主力奉命于17日傍晚在通农北侧2公里处就地防御,等待后续的坦克和步兵。</div><div><br></div><div> 深夜,这支步坦协同的部队经过通农县城。过通农不远,就开始遇到小股敌人的袭击,师前指命令坦克1连、2连为掩护,保障2营主力搭乘坦克顺利行进。</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367团2营扣屯地区穿插战斗经过图</font></h3> <h3>  18日早上6时30分,在通过沟里桥时,突然遭到公路右边沟里村及东侧无名高地敌人火力的猛烈袭击,先头两辆坦克顺利过桥,第三辆是保障分队的推土机。推土机刚到桥上,一发子弹射过来,不偏不倚,正打中推土机司机的眼睛,推土机顿时失去控制,机头掉在桥下,尾部搭在桥上。这是一座不到3米宽、10米长的小桥,桥下是一条不深的小河沟,水很浅,桥面只能一部车行进。由于桥窄而低,庞然大物的推土机尾部堵住了去路,坦克无法通过。已过桥的坦克击毁了一辆敌人汽车后,接到2营长的命令,停止前进。</h3><h3><br></h3><h3> 担任前卫的是4连。说起4连,这几年不仅是123师的军政模范连,在广州军区还小有名气呢!他们在军事训练、单兵战术方面从难从严,有一套套的经验。连长刘粤军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事事走在战士前头,从当排长开始就是爱兵模范,连续几年被评为广州军区的爱兵模范连长,而且当连长已5年,是一位年纪虽不大,资力却很老的连长,对管理连队,指挥训练,指挥作战有一套方法。</h3> <h3>  凯旋归来的367团2营4连连长刘粤军(广州军区宣传科记者段秋生攝)</h3> <h3>  1998年10月18日塔山纪念馆开幕。作者陈朝荣(右)和战友与时任41军123师师长刘粤军(中)合影</h3> <h3>  作者陈朝荣夫妇与时任驻澳部队第一任司令员刘粤军(左二),驻澳部队参谋长(右一)合影。</h3> <h3>  前卫连4连连长刘粤军仔细观察,发现沟里村约有敌人两个班,东侧无名高地约有敌人一个班,正在阻击我军前进,立即将情况报告了营指挥所。</h3><h3><br></h3><h3> 2营长郑仁轩命令刘粤军:派一个排出击,将敌人消灭!</h3><h3><br></h3><h3> 接受消灭敌人任务的4连1排长钟锡城率领三个班跳下坦克,分五个战斗小组,以前三角战斗队形向沟里村和东侧无名高地发起进攻,一个小组正面吸引敌人火力,四个小组分两边迂回包围。战斗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占领了沟里村和无名高地,击毙敌人9名,其余10名敌人抱头逃窜。与此同时,将推土机司机救出后,两辆坦克把推土机推至桥下。为了赶时间,367团团长张国民、2营长郑仁轩立即率领部队搭乘坦克继续前进,后续分队也陆续跟上。</h3> <h3> 367团团长张国民与战士一同训练</h3> <h3>  夺取无名高地后,由于没有派部队继续占领,掩护后续部队过桥,这是战斗中的一次过失。当4连和营指通过之后,5连搭乘坦克到达,无名高地又被敌人重新占领,行进受到威胁。5连前卫排—3排迅速下车,利用地形边打边向山坡运动,压制敌人火力。连指挥所率领二排迂回包抄,又一次占领了无名高地,把敌人击退。</h3><h3><br></h3><div> 在坦克和60炮的掩护下,一排也迅速往前运动,攻占公路左边扣旺村附近的310高地,与敌人一个排的兵力两次激烈争夺,于中午12时占领了该高地,并占领了路边一座弹药库,从仓库里取出部分武器弹药补充自己,就地组织防御。在这期间,击退了敌人的两次反扑。</div><div><br></div><div> 5连正在与敌人激战时,后面的6连与师前指行进至龙万两侧凹部,发现有20余名敌人向龙万两侧运动,干部战士立即下车,抢占有利地形抗击敌人,歼敌10名,其余敌人逃跑。6连就地组织防御。</div><div><br></div><div> 先头坦克1、2连经到北卡地区,发现敌人的三辆汽车并排堵在公路上,企图阻止我军前进,被我坦克将其推翻在公路边。队伍仍在行进中,开路的是坦克1、2连,接着是坦克3连和搭乘坦克的367团4连。在指挥车上的刘粤军拿起望远镜往前一望,发现远处有一辆载着40多名越军的解放牌卡车向打兰方向飞驰。快到打兰时,敌人纷纷跳下车,往打兰村和竹林里钻。他立即下令:做好战斗准备!</div><div><br></div><div> 坦克1、2连接近打兰村,没有发现什么情况,继续前进。但当坦克行进至村旁竹林沿公路拐弯时,突然轰、轰、轰!村里射出一发发40火箭弹,当场击毁、击伤我坦克7辆。搭乘坦克的2营指挥所和4连干部发现隐蔽在这一带的敌人就是.10多分钟前下车的一支反坦克分队,共有6个火力点。张团长、郑营长立即命令4连组织火力压制,并安排坦克和两个步兵班掩护。4连干部战士纷纷跳下车,加入战斗。就在这时,4连指挥车前面的一辆被击中的坦克(坦克2连的最后一辆)正在冒着浓烟,新战士、4连通信员孙定忠立即跳上车,操起坦克车上的高射机枪,大喊一声:我掩护,你们赶快冲上去,消灭敌人!话音刚落,高射机枪哒、哒、哒地往村里扫射。4连3排在小孙的高射机枪和其他坦克及步兵火力的掩护下,首先向打兰南侧迂回,分三路冲入村内,以火箭筒及机枪摧毁了5个敌人火力点,共毙敌26名,俘敌1名,另一个火力点的敌人携带武器逃跑。</div><div><br></div><div> 正当孙定忠越打越来劲时,坦克由冒火转为着火了。这时在指挥战斗的连长刘粤军大喊:小孙,快点下来,坦克快要爆炸了,危险!孙定忠完全不理会,向最后一个火力点射击,直到子弹打完,才跳下坦克。</div><div><br></div><div> 刚刚跳下车,坦克“轰”的一声爆炸了,好险哪!(作者注:战后孙定忠荣立一等功。)</div><div><br></div><div> 由于后续部队尚未到达,电台联络不通,团长组织步兵和坦克分队就地防御,自己和作训股长搭乘一辆坦克从打兰赶回龙万,向师前线指挥部汇报打兰遭敌人伏击的情况及经过。师前指决定:将先头部队及坦克分队撤回龙万两侧高地组织防御,部署新的作战方案。</div><div><br></div><div> 4连占领打兰村,消灭村里部分敌人后,刘粤军指定:由班长邓达平,率领一个班留在村里,负责掩护整个连队撤回龙万。</div><div><br></div><div> 邓达平是1976年入伍的广东从化县江浦公社人,23岁。他性格内向,为人老实,平时少讲话,多干活,甚至为了好朋友,可以两肋插刀。1978年3月入伍的罗志华来到4连,这时准备复员的邓达平见罗志华是老乡,便取出一块四方新雨衣交给小罗,语重心长地说:你刚到部队,能省几元钱就省几元钱。这块新雨衣就送给你打背包用吧。没想到,不久邓达平又被留下当骨干,并参加了这场战斗。</div><div><br></div><div> 邓达平看着4连指战员顺利撤出打兰村,准备将全班撤离战斗。那知,10余名残敌又将打兰村包围起来。打兰村,只不过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部分房子已被炸平,隐蔽相当困难,而敌人在暗处,我们仍在明处,唯一只能靠硬拼了。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命令副班长带领战士们转移,自己断后。这时,邓达平已击毙5名敌人,自己的胸部也中弹,鲜血直往外冒。副班长赶过来想帮他止血包扎,他又一次命令副班长:我已不行了,你赶快带领全班突围出去,追赶部队!并把剩余的四枚手榴弹都拧开了盖,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副班长舍不得丢下班长:“班长,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div><div><br></div><div> 你再不走,我连你也枪毙。快点,多出去一个人,就多保存一份力量。</div><div><br></div><div> 副班长含着汪汪的泪水:“班长,你保重啊!”说完,挥手让班里的同志一个紧接一个冲出村子。刚刚冲到村外就听到一声巨响。</div><div><br></div><div> “班长,班长!”战士们放声大哭……</div> <h3> 邓达平烈士</h3> <h3> 邓达平烈士墓碑</h3> <h3> 战后战友看望邓达平母親</h3> <h3>  4连包围打兰村,正在与敌人激战的同时,坦克营教导员命令已进至无道地区的坦克尖兵连7辆坦克就地组织防御。打兰村的战斗刚结束,前指决定将部队和坦克撤回龙万两侧高地组织防御,这时,坦克尖兵连又接到前指的命令,要求尖兵连7辆坦克撤回龙万。这7辆坦克刚接近打兰,4连已经撤退,掩护4连撤退的班长邓达平刚与敌人同归于尽,仍有几名敌人在村子里活动,又有一辆坦克被击毁,一辆被击伤。</h3><h3><br></h3><h3> 18日23时,师前指接到军前指命令:“据上级通报,太原之敌决定出援,估计明天佛晓可到达高平。为阻敌增援,命你部迅速沿郭来、波列路线、隐蔽穿插,攻占扣屯地区,控制有利地形,抢修环形工事,做好明日抗击太原援军的准备,军坦克团1、2营佛晓后沿公路行进。”师前指接令后,立即召集师团领导、包括坦克团的领导和指挥部有关人员,宣读了军的命令,决定由师、团前指率领2营于19日凌晨2时出发,沿哥帕、郭来、波列的乡村小路徒步直插扣屯。坦克分队由步兵2连、8连、一机连掩护,于5时沿公路向扣屯开进。</h3><h3><br></h3><h3> 打兰这一仗,虽然步兵消灭了一批敌人,坦克分队却被击毁六辆坦克,击伤三辆,元气大伤。</h3><h3><br></h3><h3> 凌晨,2营已徒步往扣屯方向出发了,剩下的坦克1、2营和三个步兵分队也准备出发。坦克兵见自己日夜不离的心爱武器—坦克车受到如此损坏,又见自己的战友死的死,伤的伤,有的甚至被困在坦克车里烧焦不禁抱头痛哭。他们不忍心将负伤或牺牲的战友扔下,取出毛毯,把牺牲的战友包好,捆在坦克车的散热窗口上,又让重伤员坐在炮塔后,用绳子栓住,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h3><h3><br></h3><h3> 这悲壮的场面,这辛酸的一刻,连步兵兄弟也伤心落泪……</h3><h3><br></h3><h3> 师团前指率领367团2营徒步往扣屯方向出发后,坦克1、2营和搭载的2连、8连、3机连也开始行动了。一路上,他们并不是一帆风顺,也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战斗。清晨,当他们经过310高地时,遇到越军火力的猛烈阻击。因为310高地附近有越军的军械库和粮仓,越军从扣旺南侧至310高地一线布置了两个连队,有占领山包的,多数隐蔽在公路边的竹林、甘蔗地里,我们的步兵和坦克兵打得十分艰苦,进展速度也较慢。更苦的还是捆绑在坦克上的重伤员和尸体,忍受着震动和高温,临时遇到情况,三个步兵连队可跳下车,迂回包围、参加战斗。但没有时间将重伤员解下来。</h3><h3><br></h3><h3> 打下扣旺后,坦克两个营和三个步兵分队奉军部的命令,就地组织防御。据战后有关方面的分析,这次配属123师行动的坦克部队所受的损失,是整个对越作战中最严重的一次。</h3><h3><br></h3><h3> 凌晨2时,2营按5连、营指挥所、6连、师、团前指、一炮连、4连顺序,利用夜间从水网稻田行进。途中除遇到少数特工人员袭击之外,未遭到敌人阻击。但连续越过5道小河,道路坑坑洼洼极其难走,行进速度十分缓慢。19日上午7时,当这支队伍进至一无名高地南侧时,遇到部分敌人的袭击,他们边打边向前穿插。8时进至托台地区两侧,又遇到一个排的敌人阻击,为了抢时间赶到目的地,师前指命令先头部队向西南迂回,尽量避开与小股敌人的摩擦。</h3><h3><br></h3><div> 10时,2营进至郭来,郭来西北侧营房中的部分人民军和民军约70人占领了我部必经的山垭口西侧高地、岩洞,以密集的火力向我先头部队射击。不打下这个山垭口,整个部队将无法通过。营长下了攻打山垭口的决心,并将情况报告了团前指,政委特地赶到5连,与营长一起指挥战斗。</div><div><br></div><div> 营长郑仁轩命令5连迅速攻占郭来西侧无名高地,并命令6连接替5连尖兵连的任务,掩护师、团前指和后续部队交替前进。6连2班留下来配合5连,一起向敌人发起攻击。</div><div><br></div><div> 5连和6连2班在营炮火的掩护下,向无名高地发起进攻。2班利用营炮火轰击的效果,迅速通过300米的开阔稻田地,占领了无名高地北侧,2班副班长用手榴弹将敌人轻机枪火力摧毁。接着,配属5连的火箭筒班又连续摧毁了敌人三个火力点。这时,6连2班冲上无名高地,掩护营主力顺利通过垭口。</div><div><br></div><div> 营主力通过后,5连和6连2班准备撤出战斗,突然发现一石洞有10余名敌人企图出来追击,距2班位置较近。2班迅速占回无名高地,以猛烈火力射向这伙敌人,毙敌9名,余敌溃逃。此次战斗,6连2班歼敌14名,缴获轻机枪一挺。5连战斗发展顺利,乘此机会,6连立即涉水过河,占领了山垭口对面的另一无名高地。</div><div> 中午12时,部队进至那仍桥头,又遇到营房部分守敌的阻击。6连长王化民命令两个班从西北方向迂回,另两个班从南方进行包围,又命令火箭筒手涉水过河,将敌人重机枪火力点摧毁,战斗进行了30分钟。6连攻占了敌人两层楼的营房一座,接着又攻下了葵非村。</div><div><br></div><div> 下午2时,2营进至北朗附近,敌人约两个排的兵力利用北朗西侧、南侧的山洞向我猛烈射击。那仍、葵非石拉子山一带的敌人也同时向我后续部队射击,北朗东侧也有部分敌人阻击我部队前进。此时,2营和师、团前指已处于三面受敌,团长也负了伤,部队无法前进。</div><div><br></div><div> 师、团前指根据敌情、地形等情况分析。认为敌人有可能了解我们的意图,依托有利地形向我顽抗,目的是为了拖住我们。如果再拖下去,对我们很不利,穿插扣屯、阻敌增援部队的任务将无法完成。前指决定:利用北朗东侧敌人防御薄弱的地方,打开一个口子,掩护部队向东迂回。二营立即组织了5连部分兵力,向东侧边冲边打,杀开一条血路,并占领了两边的有利地形。这时营主力直插北朗东侧的无名高地。占领高地后,组织较强火力,掩护6连和其他受敌人火力压制的分队冲过口子。</div><div><br></div><div> 师、团前指率4连、5连、6连部分人员及加强分队共600余人在北朗东侧无名高地汇集时,已是下午5时。此时,发现还有部分后续分队尚未跟上来,营长立即带领五5连和机枪连回去接应,直到晚上9时,才将部分后续分队接回到无名高地。为了不延误穿插任务,师、团前指率2营先头部队300余人先走一步,赶往扣屯312高地,团参谋长率部分兵力留下来等待后续部队。</div><div><br></div><div> 部队已7次涉水过河,衣服、装备全部湿透,大多数干部战士没有干粮、食品,又冷又饿,十分疲倦。师领导召开了干部会议,讲明这次迅速穿插的目的意义,对部队进行简短的政治动员,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坚定信心。部队沿班克,波列方向继续出发,终于在20日凌晨5时占领了扣屯西侧的312高地,并迅速构筑工事,组织防御。不久,团参谋长率领后续部队和部分担架队也到达了扣屯西侧的无名高地。</div><div><br></div><div> 20日拂晓,2营党委召开了扩大会议,要求各级领导在弹缺粮尽的困难时刻,带领部队打好仗,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div><div><br></div><div> 22日下午,从另一条路线穿插至扣屯西侧班俊地区的121师部分穿插部队攻占了越军的一间弹药库和一间军需库,缴获一批弹药、物资和粮食,并与367团2营取得联系。得知兄弟部队生活十分艰苦,立即组织运粮队,为367团2营送来一批弹药、物资和粮食。真是及时雨呀!367团2营的给养得到了补充,战斗力大大增强了。</div> <h3>  123师汽车连副班长张仁太驾着第一辆车冲破敌人封锁线,将弹药物资运至前线(师展供稿)</h3> <h3>  20日4时30分,师前指到达312高地西侧500米处的一个小高地,便向师基本指挥部发报:“到了312高地附近并超屯。”不准确的位置,含糊的词意,师基本指挥部的领导们看后哭笑不得。8时27分,师前指又向师基本指挥部发了电报:“到达扣屯312高地,失去联系,请指示。”312高地与扣屯村距离两公里,究竟到达扣屯,还是占领了312高地,与什么单位失去联系?领导们看了这份电报,一头雾水。14时03分,师前指又给师基本指挥部发电报说:请速示367团到达扣屯以及下一步的任务。文不通意不明的电报,使师基本指挥部的领导更为犯难。出发前,367团执行穿插任务的目的本来就很明确:占领312高地,狙击来自太原和河内之敌人增援部队。</h3><h3><br></h3><h3> 连续的几份不明不白的电报,使师长王芳珍坐卧不安,究竟367团2营有没有占领312高地,他们到底对任务明不明确?之后两天,虽有电报来往,电波干扰很大,又接到121师电台要求派兵增援的报告。还收到一份似敌方电台关于情况危急,要求增援的报告。</h3><h3><br></h3><h3> 21日1时10分,广州军区电令:“今天敌人可能夹击我扣屯部队,如果敌人上来,正面部队要死顶,不能后退一步,集中124师、126师、121师、123师各一部,将敌歼灭在扣屯及其以北地区。”王师长阅完电报,心急如火,召来各位领导进行研究,并希望前线指挥部有更准确的信息,说明前方情况,以研究对策。但又等了一天,还是没有消息,为此,他要古副参谋长把侦察连副连长刘显祖找来。</h3><h3><br></h3><h3> 22日下午,古副参谋长把侦察连副连长刘显祖叫到师基本指挥部。王师长要他坐下,听听情况介绍,准备让他执行一项新任务。师长说,两天来,师基本指挥部与前指一直联系不上,2营究竟有没有占领312高地,敌人有没有向312高地发起攻击,是否要派部队,前往增援?并告诉刘显祖:由于情况不明,军基本指挥部已从军侦察大队先后三次派人往扣屯方向联络,都是有去无回,得不到一点确实消息。王政委等率领的前线指挥部从扣屯方向发来的几份电报,含糊其词,战况讲的不清楚。他交给刘显祖的这次特殊任务是:由他挑选四名精干的干部战士,携带轻便武器装备,下午出发,通过21公里范围的敌占区,直插扣屯,与师团前指取得联系,详细了解前方的战况后,迅速返回。</h3> <h3>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刘显祖领受任务完毕,准备离开指挥部。古副参谋长插上一句话:“路上会遇到种种险情,你们出发时最好不要带地图,把几个重点地形记在脑子里。”</h3><h3><br></h3><h3> 地形这么错综复杂,不带地图怎么能行?</h3><h3><br></h3><h3> “这样吧”,王师长从桌上抽出一张没标过红蓝箭头的地图,扯下一块交给刘显祖:“不能携带整张地图,带这一块足够了。”这一块,从那民到扣屯的地形村落全在里面。</h3><h3><br></h3><h3> 不能带整张的地图,意味着执行这次任务的危险性是无可非议,但是否也是“有去无回?”刘显祖不敢再想下去。他立即赶回连队挑选人员,第一个当选的当然是二排长邹宁军。几年来,他们两个很合拍,出国几天来,两人有商有量,同甘共苦,遇到险情互相掩护,共同排除。这次再度进行合作,完成任务会增添几分把握。同时,又挑选了占建平、黄保元和刘保利这三位既能干又机灵、临危不惧、胆大心细而且都是特等射手的班长一起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h3><div><br></div><div> 下午四时许,他们五人穿上人民军制服,戴上越南军帽,沿着扣屯方向的小路,开始出发。</div><div><br></div><div> 走了大约两公里,来到一座小山边。刚刚转弯,发现5个人民军,有的扛着装有地瓜的箩筐,有的扛着甘蔗,大背着步枪和冲锋枪,大摇大摆地迎面走来。</div><div><br></div><div> 5班长走在最前面,他并不慌张,拍着枪托向后面发出讯号,其他四人马上从小路两边展开,5支枪同时开火。五个人民军还弄不清怎么回事,叫了几声,瞬间便倒在血泊之中。两捆甘蔗丢在路旁,地瓜撒了一地。</div><div><br></div><div> 几分钟后,看看没什么动静,五个人围了上去,将五支枪砸断。他们不能带过多的战利品,怕影响主要任务的完成。</div><div><br></div><div> 接近那米村时,已是黄昏时刻。突然,一阵密集的子弹从村里向他们射来。刘显祖指挥大家往右边山脚靠,卧倒在只有30公分宽的排水沟上。</div><div><br></div><div> 一发发子弹落在他们周围,泥土飞溅。1班长占建平掏出匕首,挖出旁边泥里的一颗子弹头:呀!是重机枪子弹。他回头小声对刘显祖说:“好家伙,动真格的了,是重机枪哪,打中了不死也得重伤!”</div><div> 知道啦。注意敌情,小心脑袋开花,刘显祖说。</div><div> 子弹不停地从他们耳边、头顶擦过,刘显祖回头看看,还好,没有一个负伤。他已注意到周围的地形:右边是山,左边是一条约12米宽的小河沟,河沟对岸长满小竹子、灌木丛,比这里好隐蔽。便交代二排长和五班长:枪声一弱,便立即滚下沟,爬到对岸掩护我们三人。天已快黑,敌人看不清我们的动作,在盲目开枪。第一批两人滚下了水沟,爬上对岸,第二批三个人又滚了下去。水不深,只是湿了衣服,爬上对岸后,马上匍匐前进。约爬了500米,以避开敌人视线,大家站起来继续往前跑。这一阵子,耽误了半个小时。</div><div><br></div><div> 晚上8时左右,他们摸到扣屯西侧的312高地下,见山上有火光闪动,因天已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无法判断是自己人还是敌人。</div><div><br></div><div> 他们很隐蔽地往上爬,离第一道战壕约20米,听到有人用普通话在交谈,声音很低,是自己的部队控制这座山头毫无疑问了。是不是312高地,地图看不清,尚无法下定论。正想站起来,向对方打招呼,突然,听到一位指挥员大声命令:“全体人员进入阵地,准备战斗!”刘显祖想:行动已被发现,不如公开亮相,便站起来大声说:别开枪,我是师侦察连刘显祖,有重要的事见二号首长。。</div><div><br></div><div> 话刚说完,已有七、八个人围上来,缴了他们的械,并带进阵地。只见周围一片黑影端着枪,枪口对准他们。</div><div><br></div><div> 被缴了械的刘显祖说:请找你们连长来,我有话要说。</div><div><br></div><div> “连长在掩蔽部。”几个人用枪押着他们走进掩蔽部,见到了6连长王化民和郑副团长。原来,王连长和刘显祖还是在教导队一起学习过的学员呢!他们亲热地握起手来。</div><div><br></div><div> 连队战士将武器送还这五个人之后,连长带着他们到师前指找二号首长。王政委很高兴,又为他们引见毛副军长和军政治部宋副主任,军前线指挥部也设在这里。这时,已是晚上11时。</div><div><br></div><div> 一份电报立即发回师基本指挥部:刘显祖等五人已到达。</div><div><br></div><div> 第二天早饭后,师前线指挥部将17名越军战俘交给刘显祖,委托他们押回师基本指挥部。这17名战俘中,有6名是看守军需仓库、军用粮仓的女兵。</div><div><br></div><div> 就在18日晚上,2营开始徒步向扣屯穿插,通过郭来时,与敌人进行了激战。这次战斗中,6连3班、7班和炮排部分人与连队失去联系,迷失方向,误进了敌人一个防御圈内。</div><div><br></div><div> 黎明前很黑,但可隐约地看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地形复杂,山头的工事若隐若现,山口有个草棚哨所,几个黑影在移动,估计是敌人的流动哨所。小村子是几栋茅草房,旁边还有一栋砖房,可能是敌人的营房。根据判断,这里大概有超过一个连的兵力。</div><div><br></div><div> 这时,天快亮了,如果贸然退出山谷,必然被敌人发现。唯一的办法只有隐蔽下来,研究对策,最后决定:主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部署,趁敌人慌乱之际突围,并约定了突围的路线和集合地点。</div><div><br></div><div> 凌晨,在三排长林云格的指挥下,突围开始。首先,他们以突然袭击的方法打掉了敌人的两个火力点,歼灭敌人7名。</div><div><br></div><div> 朦胧中,敌人还弄不清楚哪来的火力向他们袭击,一阵大乱之后,部分火力向山谷胡乱扫射,部分火力封锁住山口,对山垭口加强了兵力。</div><div><br></div><div> 就在敌人这阵乱打乱扫射之中,3排长和几名战士先后负伤。他们忍住伤痛,隐蔽在草丛和巨石后,暂停突围,观察敌人的动静。</div><div><br></div><div> 3排长负了重伤,行动不便,委托炮排排长接替指挥。他们商量了一下:由于敌众我寡,敌情不明,我们四面受敌,地形又于我不利,强行突围,只会增加伤亡,况且敌人还不知道我们在什么位置,有多少兵力,估计他们不会有更大的行动。因此,决定分散隐蔽,并照顾好伤员。</div><div><br></div><div> 天亮后,敌人经过一阵搜索,没有发现我们的踪迹,退回营房和哨所,山谷里恢复了平静。</div><div><br></div><div> 就这样,这一批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白天。</div><div><br></div><div> 天又渐渐黑了下来,炮排长布置了秘密突围的路线和汇集地点,3排长和几名伤员安排到各个战斗小组,由各组背着或扶着突围。</div><div><br></div><div> 3班长彭秀添带领的这个班作为尖兵班先走一步,负责开路和向后报告情况。</div><div><br></div><div> 尖兵班拨开齐肩的茅草,一步一步接近山垭口。当离山垭口尚有200余米时,彭秀添回头一看,发现后边的两个班没有跟上来。他派了两名战士回去寻找,20分钟后回来报告:不见炮排长和其他两个班。</div><div><br></div><div> 现在,只有彭秀添和8名战士,一挺轻机枪,一具火箭筒、步枪2支,冲锋枪一支及不多的弹药和干粮。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闯过山垭口,钻出敌人的口袋。如果其他两个班还在里面的话,由于3班对敌人的牵制,有利于他们突围。</div><div><br></div><div> 彭秀添派老战士刘新根隐蔽接近山垭口进行观察。不一会,刘新根回头打手势,示意山垭口有敌人流动哨,山上有两名敌人下山,正朝他们方向走来,情况十分紧急。</div><div><br></div><div> “注意隐蔽,做好战斗准备!”彭秀添小声命令,全班分散隐蔽在草丛里。</div><div><br></div><div> 两名越军从他们旁边的小路走了过去。</div><div><br></div><div> 这里暂时恢复平静。彭秀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作为一名班长,必须沉着、冷静,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凡事要用计谋,不能和敌人硬碰……</div><div><br></div><div> 忽然一条计策在他脑中产生:混水摸鱼。他要求战士们将帽徽、领章摘下,说:“我懂几句简单的越南语,大家跟我走,遇到什么情况都由我来处理,看我的手势,听我的命令,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战士们点了点头。</div><div><br></div><div> 出发!战士们保持距离,一个紧跟一个,乘敌人流动哨不备,一枪不发,钻出来了敌人的口袋,并沿着环山小路前进。刚走出400米,山边草丛里突然冒出5个人头,5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们。他向这五个黑影招招手,说:Eing am dod!(兄弟好!)尔后又向全班挥手:Eing am li duai !(兄弟们跟我走!)。5名敌人潜伏哨以为这9个人是他们的巡逻队,点了点头让他们过去了。通过潜伏哨不远,3班的战士们长长地松了口气,擦去额上的冷汗,继续大步前进。</div><div><br></div><div> 又走了约一公里,见已远离被困的山谷,他们在一个小村子附近的河沟边休息,派出警戒后,大家喝足水,并将水壶灌满。</div><div><br></div><div> 这时,山谷并无动静,3班长彭秀添估计,炮排长和其他两个班已出了山谷。随后要求大家:准备通过村庄,越过公路,继续寻找主力部队。</div><div><br></div><div> 当他们接近村口,发现敌人已经把村前的竹子砍倒,堵住小路,不远还有流动哨在不停地喊着,但谁也听不懂他们是在喊什么。彭秀添想:敌人已经发现我们,要我们回答口令。他当机立断地用越南语回复:“兄弟!”并又用越南语向全班挥手:“兄弟们跟我走!”究竟是答对了口令,还是流动哨所见9个人从容不迫、大摇大摆而把他们当做是自己人呢?竟让这队冒牌的“越军巡逻队”绕过竹堆,大步跃上公路。</div><div><br></div><div> 他们又淌过几道小河沟,绕过几个村子,沿着枪声激烈的地方前进。天亮前,终于找到正在与敌人激战的连队。</div><div><br></div><div> 在接下来的第三集,作者讲述123师侦察大队在这场穿插作战中,冲破越军重重封锁,惊心动魄,历经生与死的极度考验……。侦察大队无道村遭伏击,受重创,李德元副师长身负重伤,时任367团4连连长刘粤军率增援部队与侦察兵展开生死大营救……。</div> <h3>  左起作者陈朝荣、曾沙与战友合影</h3> <h3>  作者 陈朝荣</h3><h3><br></h3><h3><br></h3><h3><br></h3><h3> 美篇全部文章及图片均为陈朝荣作品,请勿随意拆载。根据国家新版权法的规定,抄袭改编他人作品,最高罚款不超过五十万元。若有采用转载者,请与陈朝荣联系,并注明出处,写上陈朝荣供稿字样。</h3><h3><br></h3><h3> 尊重原创 版权所有</h3><h3><br></h3><h3> 后记</h3><h3> 美篇编辑过程,始终得到42军坦克团战友孙文杰(玛丽的同学)及41军122师警卫连曾沙战友的尽心帮助,得以顺利完成。非常感谢两位战友的支持与帮助。再次表示玛丽的崇高谢意!</h3><h3><br></h3><h1><font color="#ff8a00"> 2018年2月17日是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纪念39周年。谨以此文献给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牺牲、负伤和活着归来的战友!</font></h1><h3><br></h3><h1><font color="#ff8a00"> 我们永远记住你们,英勇的战士!!!</font></h1><h3><br></h3><h3><br></h3><h3> 2018年2月1日定稿</h3><h3><br></h3><h3>请看下一集 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三)</h3> <h3><b>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b></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点击文章标题可以直接阅读哦)</font></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zy0dnx9?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纪实 ——记41军123师政治部攝影干事陈朝荣 (一)</a><b><br></b></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1tm7u7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二)——扣屯穿插</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4v3pw2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三)—— 侦察英雄</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7k19mg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四)——侦察英雄</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a31o5r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五)——侦察英雄</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lafib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六)—— 血战“两岭”</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ddj3eno?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七)—— 血战“两岭”</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ekcxzz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八)—— 血战“两岭”</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g33tek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九)—— 穿插途中发生的故事</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h88t3f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战地记者战场见闻系列篇(十)—— 群众纪律</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