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年过了,也就又徒增了一岁,一直喜欢念旧的我,在有些人眼里似乎多了一些古板,而我却钟情于这种味道和感觉,喜欢着。<br> 每每进入腊月,总喜欢腌制一些腊肠、腊肉、腊鱼,亲手包些黄雀卷,摊些蛋饺,和着肉圆、和团子(鸡蛋),满满的一砂锅,这样才感觉过年踏实。以前喜欢用菜的多少来度量年的丰盛,而现在却是用菜的花样来展示年的味道。老公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他喜欢这样的感觉,他说这种感觉里有他小时候的味道、有他娘的影子。。。<br> 一直喜欢在乡下过年的气氛,因为我就是一个农村普通人家的女儿,只是为了孩子的学业进了县城,身上多少传承了一些大户人家的气息,虽说不上书香门第,但知书达理有点。闲了喜欢看书、写日记,闲了喜欢种点花草,未曾想过成为什么家,或是什么者,身上依然充满了乡村味。也从来不会喊老公:先生,喊老婆:太太。。。一个俗不可耐的自己。<br> 娘家曾经是当地的地主,爷爷曾经告诉我,我家的大宅门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少说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奶奶曾经是油坊老板的独生女,小时候的我喜欢睡在爷爷奶奶的里床,一边听他们讲过去的辉煌,一边偷吃床屉里的零食。。。其实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真的很重要,从小在爷爷奶奶、父辈们熏陶下学会了生活,虽然那时候物质匮乏、岁月难熬(那时候爷爷奶奶经常挨批),但是家族对生活从来没有灰心过,每逢下雨天不干农活,黄氏四房的父辈们,都各司其乐,拉吹弹唱,姑姑们边绣花边哼着越剧,好像没有想像中文革的悲壮情景,家人如此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地烙印了我的人生观,学会和生活妥协。努力着,让自己的生活在油烟中有点诗意,也造就了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br> 好多年后,自己的小家竟然成了娘家的翻版,祭祖,过年,拜年。。。沿袭了娘家的所有,大年三十守岁喝酒,大年初一女人休息男人上灶,不放鞭炮(寓意低调过日子,怕再次打成地主)。记忆最深的就是除夕前一天的洗澡,镇上只有一个澡堂,也只是接待男人的。那时候家庭条件好的家里有浴锅(大铁锅里面烧开水),于是就在浴锅里洗澡,只有过年的时候女人们才能进澡堂,而且必须等男人们洗完了,全部退堂了,女人才能进去洗。除夕前一天的凌晨,爷爷和父辈们就会相约去澡堂,叽叽喳喳,拖儿带女,好不热闹,这似乎也是过年的预热。然后就是除夕的上午写对联、贴对联,下午做年夜饭、祭祖。。。四房家族请客吃饭是在年里进行的,每房从长房长孙家开始,然后轮流着。。。<br> 时代的变迁,慢慢地改变了原来的样子,过年的味道也变了。曾经有一年春节和朋友相约去了印尼巴厘岛,一是想暂时换种过年的方式,二是也想赶个时髦,好像自己终于脱离了世俗,终于有点文艺范了,什么说走就走的一场旅行。确实在巴厘岛的那几日真是舒服,身着夏装在海边漫步、泳装在海底嬉戏,风景迤逦。。。可是心中的那一点点中国红也荡然无存了,总感觉自己身在异乡,作他客。<br> 喜欢过年贴上红红的窗花,喜欢红红的灯笼高高挂,喜欢年中的大雅民俗。。。</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