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古村(云南大理)

行摄天下

<h3>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7千米的深山里。由于自唐代南诏时期1300多年以来“诺邓”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被称为“千年白族村”。为云南十大旅游古镇之一,云南五个盐井之一。据考证,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h3><h3> 地理位置与世隔绝的诺邓,在古时候文风盛行,走出过不少“滇中儒士”——历史上这里曾先后出过秀才200多人,贡生40余人,举人进士也不算少,清代云龙县的3名举人中,就有2人出自诺邓。</h3> <h3>  诺邓村四面环山,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海拔高达2300米,在斜度为70度的陡坡上,100多座依山构建、风格典雅的古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坡之上。层层叠叠的阁楼就像悬挂在半空中一样,令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丹青画中。</h3> <h3>  诺邓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中国最美村镇60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云南省旅游小镇。</h3> <h3>  这座山坳间不起眼的小村庄,曾经是著名的盐马古道的中心。据《云南通志》记载:“汉代,云南有两盐井,安宁井和云龙井(就是如今的诺邓井)。这口盐井已经存在了2300多年。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诺邓一直都因盛产百万斤优质食盐而名震滇西、缅北,经济鼎盛一时,曾是滇西地区重要的经济重镇。据了解,明朝在全国设置了7个“盐课提举司”,诺邓是其中之一,盐课提举司的衙门旧址到现在还完整地保留在村子里。随着解放后海盐的大量开发,这个失去了经济支柱的千年盐镇渐渐被世人遗忘,继而被长久地掩埋在了时光中。如果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诺邓火腿,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这个地方。</h3> <h3>  这是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挖掘的古盐井。</h3> <h3>  诺邓火腿的口感需要存放整整3年的时间才会发挥到极致,到那时,火腿可以生吃(中间图就是),且脂肪会氧化成特殊的美味。“千年等一腿”,一句广告语道出了诺邓火腿制作过程的长期性。</h3> <h3>  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与大理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这里被历史学家誉为研究白族古建筑的活化石。</h3> <h3>  游走在村落里,能看到明清风貌的黄泥土坯房。村中可见寺庙、牌坊、会馆、祠堂等建筑,玉皇阁建筑群宏伟壮观,阁前的棂星门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访。还有龙王庙、古江西会馆、黄姓家族的题名访等古建筑,以及很多拥有百年树龄的古榕树。</h3> <h3>  坐在熏黑的堂屋里,就像进入了拍摄古装剧的片场,会让人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h3> <h3>  在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段6分钟长的关于云南诺邓火腿的影像。正是这短短的6分钟,让诺邓火腿一夜之间风靡全国,瞬间名声大噪。诺邓火腿配料独特、制作精细,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白族腌腊制品的风格。</h3> <h3>  曾经的马帮在这里留下的生活习俗依旧延续下来,骡子和马仍然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深邃且高低不平的巷道和梯步上都能听到马铃声由远及近,骡子或马的蹄子有力地踏在石板路上,才让宁静的古村落贫添一些活力。 </h3> <h3> 民居自下而上层起而上,街巷村道纵横穿插,都由清一色石板铺就,三步一阶、五步一台。</h3> <h3>  在云龙县城北面,沘江水绕出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形成了类似道家“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奇观。在“天然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图案,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图形,与传统道家图案相似无二。而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天然太极图”南面山头有云龙县城石门镇的虎头山道教建筑群,东面山头则有云南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这“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有机地统一在古代道教文化思想上了。</h3> <h3>2015年09月24日摄于云南大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