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问西东»有感

刘亚雄

<h1><font color="#167efb"><b>  我在看完«芳华»后再次进电影院观看了«无问西东»。<br></b><b> 看完电影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要真实记录我的观影过程。因为......。</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电影的开篇镜头出现产房里的婴儿,画外音:如果让你提前了解你所要经历的人生,你是否有勇气前行。才坐定看电影就被这句台词震了一下。哈哈,人来到这个世界,谁都是被动的啊,提前了解也好不提前了解也罢,是你的人生你就要经历,所谓勇气就是无处可逃的不逃,无法回避的不回避,面对和接受就是勇气。历经种种磨难已经年过半百的我自言自语道。</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紧接着,电影中出现了"四胞胎,奶粉的安全性, 客户,讹诈,击剑"等很现代的词汇和画面,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有几分熟悉又很茫然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多变炫彩似乎每天的生活光鲜四射,其实因为无法遏制的对利益的追逐,人们终日忙碌着,焦虑着,麻木着。</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当我还在为"果果"帅哥(张震饰)那双紧锁的眉头担心,担心他被四胞胎家庭"挟持"时,画面迅速转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了,因为逼真的建筑和服装,还因为逼真的情景,那个人人挥拳头喊口号批斗"王佳敏"(章子怡饰)的大会,我恍惚了,我也曾这样慷慨激昂地喊过口号啊,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迅速唤起了许多记忆的碎片,想起了当时滚瓜烂熟,熟记于心的"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话,记得我走在马路上常常对那些我认为鬼鬼祟祟的人警惕过,因为要警防台湾特务搞破坏,......,我帖过"狠批师道尊严"的大字报,我上街将卖鸡蛋的老太婆赶走,认真且激愤地劝告他们"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许多现在觉得亦非所思的事在那个特别的年代真实上演过,这些经历发生在我青春年少时,沉淀在我生命里,一次又一次在我以后的岁月里发酵,我从政治的热忱者转变为政治的远望者。<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电影中一女两男(饰者为章子怡,黄晓明,铁政)三个好朋友一起合影。那个年代两个人合影是爱情,但三个人合影就是友情。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也照了这样的合影,照片永远定格了站在我旁边的两个男生的当年的纯朴和纯真,这份质朴的友情穿越了时空,至今仍是朋友。</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电影中的一女两男演绎了虐心的爱情,因为顔值高演技高,电影院里听到断断续续地有女生的哭泣声,呵呵,青春的故事能感动青春的人,正值青春的人容易进入角色。而不再青春的我清楚地知道,我是在看电影,电影中的爱情离我好遥远。倒是那对中年夫妻"僵而不死"的没有爱情的家庭让我感怀且虐心。电影中"托底的爱"和"玉石俱焚的爱",两个爱情故事之间有交织,但更多的是对比映衬,各有各的悲剧。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font></b></h1><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  当我还在力图寻找答案的时候,电影的画面出现了1923年,清华学子吴岭澜纠结选文科还是选理科?是尊重自己的爱好还是追随大众的观点?梅贻绮校长希望他思考"什么是真实"这个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问题。在听完泰戈尔来清华大学演讲"认识你的真实"之后,吴岭澜走出迷茫,坚定地做真实的自己,成为清华大学有影响力的文科教授。<br></b><b> </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了导演试图通过不同社会的横切面表达"青春应该怎样活着"这一主题。所以电影中六十年代的两段爱情,主要不是表达爱情观,而是"人应该真实真心地生活",自己要对自己地幸福负责任,如果不幸福 就要面对不幸福的真实,或放下,或改变,以自己的幸福为轴心。</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大胆公开地表达要追求个人幸福,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千年的中国礼教是束缚压抑个人幸福的,宋明"存天理灭人欲"被鲁迅抨击为"吃人"。后来到六十年代,中国将"漂亮"舒适"等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忽略个人的生香活色的生活,将幸福异化为僵硬的政治符号。<br></b><b> 我感觉电影试图从正面表达"追求个人的幸福"是合乎情理的,是人之常情。比如,有这样一个情节:陈鹏(黄晓明饰)在面临组织进行工作安排时说"我有人要照顾"。还比如,沈光耀的妈妈说"希望你好好享受生活的乐趣,享受和喜欢的女孩一起结婚生子,为人父母的乐趣"。<br></b><b> </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在西方曾经以弘扬"个人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复兴拉开了近代人文主义的大旗,吹响了西方近代化的乐章。<br></b><b> 站在某个角度,可以说电影«无问西东»是当代中国人文主义的呐喊。</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仅仅只是弘扬"个人幸福"就是小格局。«无问西东»是为清华百年华诞而作的,作为中国最高学府 汇聚了千年文化底蕴,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在近代百年风雷激荡的中国社会,清华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载体,不仅仅只是追求个人的幸福,家族的荣耀。<br></b><b> 于是镜头转换到三十年代,云南昆明,风雪雷鸣,寓意着飘摇受难的国度,而西南联大的师生或在雨中跑步,强身为了报国;或在雨中上课,在跑警报的洞口上课,坚信科技文化可以强国;或静听雨滴,雪地拉琴,从容韧然,......。他们高歌一曲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在恢宏唯美浪漫的背景渲染下,电影着力表现了沈光耀(王力宏饰)这样一个富家子弟,有着三门武将家渊的清华学子经历过内心的煎熬,在家国不能两全下毅然投笔从戎,完成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在美国飞虎队教官的训练下驾机翱翔在蓝天里,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畏正义的眼神满满的正能量。而利用试飞和侦查之机,给穷苦孩子运物品,被称为"晃晃"。那一脸阳光的笑,充满"同情心"的笑,深深地感染了我。一个善良的人,勇敢的人,最后融化在蓝天白云里,凄美唯美。我眼睛湿润了。<br></b><b> 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为国家做一个拥有"真心,无畏,正义,同情心"的人。这便是电影的精华和大格局。</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最后,电影中六十年代的陈鹏说出小时候他是孤儿,如果不是三十年代"晃晃"的救济,说不定当时就饿死了,就不会活到今天。而六十年代因为虚荣心而不敢真实做人的李想,在故友坟墓前倍受内心的煎熬,体会到真实做人真心待人的要义,于是用生命去救赎自己的灵魂。而片中开头出现的"果果",他的父母每年去祭奠李想,李想在帮助他父母生还中牺牲了自己。<br></b><b> 通过两个情节完成了电影内在结构的逻辑,更完成了主题的升华。百年中国,清华人代代相传-----"立德立言,无问西东"。<br></b><b> 看到最后,才算看懂了导演的用苦良心。她如同在用心编织一个手工作品,四条线索呈现相对独立的反映四个特别时代的故事,又让四个故事之间发生交织。</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无问西东»好看,是视觉享受,演员个个颜值高,演技到位,导演谋篇布局很文艺,很诗意,可以用精致唯美来形容。<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电影不但要触动视觉更要触动心灵。于是, 电影首尾呼应构建主题。</b><br><b> </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开篇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有勇气前行?"</b></font></h1><h1></h1><h1><font color="#167efb"><b> 结尾答:"你在被打击时 ,记起你的珍贵 ,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 ,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每个人都要珍爱自己的人生,首先要珍爱自己,怎么才算珍爱?就是要真实面对,真心付出,追求小我的幸福,更要追求大我的幸福。<br></b><b> </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 电影最后介绍了与电影中情节有契合点的真实的"清华人",都是那些"高山仰止"的人物。导演力图将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相结合。</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走出电影院,被电影熏陶的我内心很澎湃。而周围几个人的对话让我澎湃的心有种难以言状地疼。<br></b><b>"电影是不错,现实中做真实的人太难了。比如,我实在不想写什么学习体会,可我敢不写么?你敢不写么?"</b></font></h1><h1></h1><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是啊,电影后面出现的那么多大师,可今天的知识分子哪个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啊。"</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电影最后那个果果选择不要赢利而要帮助四胞胎家庭,导演想深化主题,可真实的现实中谁会这么做?"</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我觉得真心和同情心容易做到,而无畏有些难,至于正义,我最搞不清楚,当年我参加文革,是因为当年文革代表正义啊,那晓得以后会批判呢。常常是后一个时代对前一个时代进行否定。谁对谁错谁正义,我那里搞得清啊。"说这句话的是一个约摸六十岁左右的男人,他旁边的女人接着说"电影很丰满,现实很骨感。"</b></font></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font color="#167efb"><b> </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我就这样听着对话离开了电影院。但我相信,电影并不只是在电影院上演。</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于是,我也完成我观后感的首尾呼应:看完电影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要真实记录我的观影过程。因为"认识自己的真实",珍爱自己的真实,要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