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年味儿

德哥

<h3>  </h3><h3>年味儿,说起来都是小时候的事了。 我是北方人,不了解南方人怎么过年。而且北方地域广阔,民族风习差异较大,既使我们汉族人,也因地而异。况且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条件自然比不上城里,更比不上大户人家,不知道人家过年是如何地热闹。<br></h3><h3><br></h3><h3>俗话说,孩子过年,大人过关。孩子过年图热闹,甭管吃的、穿的、玩的,总要有个过年的样子。大人就难了,再穷的家庭也得置办年货,借钱借粮也得办吃办喝,既不能让孩子们失望,也不能让庄乡邻居忒瞧不起。所以一个年关下来,很多家庭差不多扒层皮,得勒紧腰带过一段苦日子了。</h3><h3><br></h3><h3>现在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其实我小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真正闻到年味儿,那应当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h3><h3><br></h3><h3>先说穿衣。小的时候,家里穷,缺吃少穿,过年也买不起一件新衣裳,母亲总是挑出一件稍微象样的、补丁少的褂子洗干净,再做一双新棉鞋给我们姊妹三个穿上,沾点新鲜气儿。有钱的人家当然要做件新衣裳,特别是女孩子,穿得花花绿绿,头上再插上枝塑料花,蹦蹦跳跳地走在街上,这家转转、那家看看,很是得意。我们虽然眼谗,却也只是没法比,也就没太当回事儿。尤其是作为男孩,过年的心思也真没放到穿上,只要吃得好、玩得好就行了。</h3><h3><br></h3> <h3>再说置办年货。家境再差,办年货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过年的时候家人要吃点,更重要的是年后走亲探友、招待亲朋必须要事先考虑到、准备好。亲戚多就要多买点,亲戚少就少买点;家境好就买得好一点、多一点,家境差就买得差一点、少一点。那时候没冰箱、物资匮乏,准备早了怕放不住,准备晚了又怕价钱贵、买不着。所以一过小年,就要逢集便赶,陆续添置,先买点干货或咸鱼之类的,临到年底再买点青菜。至于猪肉,大都是提前买上三五斤,用盐腌了放起来备用。倘若碰上新婚回门的,遇上一个暖冬,年前买的七八斤肉十有八九要变味,只不过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了。</h3><h3><br></h3><h3>我家虽然不富裕,但置办起年货来却也挺当回事儿。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底生产队都要进行一次总结算,我家一般能分到40元钱左右,除留下十来块钱应急外,其余就是过年的钱。对于怎么把这个年过好,父母可谓精打细算。首先,四五斤前脖肉,二条咸劈鱼(劈成两半的咸巴鱼),半挂猪下货。肉腌三四斤,留一二斤包饺子;咸鱼挂门口,节后待客用;猪下货腊月二十八九煮好,骨头孩子们啃,猪头肉、肠、肚、肝、肺、心节后待客用。特别是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这一天,全家人忙活,光炸咸鱼、咸肉、藕盒就得大半天。说炸鱼炸肉,其实不如说炸面糊,指甲盖大的咸鱼咸肉,外面包着厚厚的面糊,但是那个香味却是历经几十年挥之不去。既使这样也不能早炸,不然的话会放不到正月十五的,年后来了客人馏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菜。其次要买点藕、山药、芹菜、芫荽、菠菜作为青菜,白菜、萝卜家家户户都有,不用买。青菜不能早买,也不能晚买,腊月二十六七买正好。再就是要蒸上几锅馒头,除自己吃外,主要留到年后走亲戚用。另外,还要打上几斤散白酒,买上一挂鞭炮。这样,过年的东西就算是基本齐了。</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年是有规矩、有讲究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灶王爷回到天庭作年终汇报的日子。家家户户要扫屋、清理卫生,还要吃饺子。吃饭的时候要盛出一碗放在桌上,碗上平搁一双筷子,倒一盅白酒洒在桌前,这是对灶王爷的敬意。祈求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保佑一家人来年吃喝不愁,风调雨顺,平安无事。当然这碗水饺晚上会被家人吃掉,并不妨碍对灶王爷的敬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买年画、贴对联是年前必办的事。腊月二十九、三十两天,已经不分三六九、二四七了,天天都是集。大人们会带上孩子一块热热闹闹地去赶集,除了购置点必要的年货外,要给女孩买些花儿、给男孩买点鞭炮,还要买上几张年画、对联,贴在大门或屋门、屋内的墙上,增加过年的喜庆。村里有会写对联的,就买张红纸请人家写上一二幅,除夕那天必须贴上,初一早上就焕然一新,迎接新年的开始,图个吉利。</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的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过年的重头戏,我小时候理解这就是“年”。除夕之夜是很神圣的:没特殊情况,在外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吃年夜饭,实在回不来的,要为他盛上一碗水饺、放上筷子,作为念想;自家的叔伯兄弟,既使分了家,只要老人在,都要围着老人聚餐,老人不在的到长兄家聚餐,以示团结和睦;对本家户族的长者,年夜饭前要请一下,问问能不能晚上到自家吃个饭,当然这个形式大于内容,以示尊敬;对故去的亲人,要在夜里十二点前烧纸摆供,这是对逝者的追思;开饭时要先浇奠三杯酒,那是敬天祈福。年夜饭是一年之中自家人吃得最丰盛的一顿饭,一般来说菜要有鸡有鱼,预示吉星高照,年年有余,菜的数量依人数多少而定,一般为四、六、八、十双数,酒可以随意喝,不限量,以不耽误事为原则,饭当然都是水饺。但条件很差的人家年夜饭也有不炒菜的,甚至水饺馅里连肉都没有,除夕夜过得清冷寡淡,很不是滋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守年夜、放鞭炮是除夕的重头戏,也是最后一个节目。家境富裕点的、兄弟姐妹多的热热闹闹,有说有笑,点着煤炭炉子(土语:憋来气),一家人暖暖和和,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甚至天亮。家境贫寒的、人口少的,难捱天寒地冻,烘上两次柴禾也无济于事,看着白白燃点的柴油灯也着实心疼,便吹灯打腊,早早地入了被窝。我那时候小,家里没有煤炭炉子,很少守到半夜。吃过年夜饭后,喜欢听别人家传来的鞭炮声,或者与小伙伴们到大街上放滴滴筋(火药捻子类),捡拾别人放哑了的鞭炮掰开点着雌花儿,捡着捻子长的还能做成二起脚,听着那连响的炮儿声幸福得不得了。喜欢看偶尔升空的“钻天猴”,喜欢听震耳欲聋的大爆仗声,我知道那些值钱的好玩艺儿出自谁家,很是羡慕。但不管是谁家,辞旧迎新的鞭炮总是要放的,哪怕钻了被窝的也要爬起来在十一二点的时候燃放。我家的鞭炮当然由我来放,大人们早就把一挂鞭炮栓在了竹竿的梢头,我只是举着杆子就行。人站在屋门里面,竹竿伸到外面,噼里啪啦一阵就算把这个年过完了,然后再无牵挂,上床睡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大年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各家各户都起得很早。记得从七八岁开始,我就加入了本户族的拜年队伍,跟着同门里的几位大哥,一户一户地到近门的十几家长辈家里拜年。拜年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是男人一伙、女人一伙,或者说不论几伙,总是男人一堆、女人一堆。拜年顺序是先从最长辈或威望高的人家开始,就近顺接,以此类推。除了辈份小的、年轻的外,初一上午年长的辈份大的留在家里接待拜年的,到下午或晚上这些长辈们再依辈份、年龄互相串门说会儿话、见个面。只有个别辈高望重的不用出门,等人来拜。其实拜年也就那么回事儿,走个形式而已。重要的人家坐上十来分钟,喝碗茶水,说些过年的话,问寒问暖,聊表敬意;一般的坐个三两分钟就算完事儿;个别的连坐都不坐,一站就走。所以通过拜年也很感觉出世间冷暖、亲疏近远。但在那个时代,大街上人来人往的热闹劲儿,家家户户迎来送往的喜庆气氛,还有那满地的爆仗皮儿、一阵阵的鞭炮声,毕竟给劳作困苦了一年的人们带来了一时的欢乐祥和,弥补了人们一年的空荡与寂寥,总结着四季的轮回与收获,也满载了对来年的期盼和希冀!</font></h3> <h3>走亲串友是年后最高兴的事儿,也是最累的活儿。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就开始走亲串友了。一般来说,从初二到初四的三天,是至亲之间的走动。初五一般不出门,要在家包饺子,俗称“捏死五”,大意是最集中、最有有代表性的年节结束了。亲戚少的已基本走完,亲戚多的要一直走到初十左右,但初五以后的亲戚一般都不太重要,不走又不行,不然就会“断路”。走亲戚拿的东西并不多,也不贵重。多数都是一篮子馒头,大体10~12个,五斤左右,再提上二斤饼干就行了。重要的亲戚买上四五斤肉或拿上两只活公鸡,或提上两饼白酒。但不管拿什么,回来的时候都是留下一半、带回一半,有时候故意争让一下,那也是虚让,双方不言自明。待客之道自然都很热情,见面十分亲切,相互寒喧落座,家长里短不停。不管谁家来了亲戚,主儿家总要找上二三个近门儿陪客,六至十个菜不等,客人坐上首,主家坐下首,让酒让菜,好不热闹。尤其是喝酒规矩多,小盅子一摆,烫好的酒壶一放,先共同喝四个、六个,然后主家轮流把盏,再四个六个地敬、四个六个地陪,直到客人催饭好几次才算结束,充分显示主儿家的盛情款待。我那时小,在家里来客时是捞不着上桌的,只是跟着大人走亲戚。但走亲戚也有走亲戚的好处,既不用提篮,更不用担担,好吃好喝,好不自在。只是有的亲戚远点,没少走了路,有时也确实很累。但累得快,歇过来也快,一高兴什么都忘了。</h3><h3><br></h3><h3>经过十来天的人来人往,伴随着元宵节的渐渐临近,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春节一一这个传统盛大的节日也就到了尾声,大人们开始忙活地里的活儿,孩子们也收起心来,该补习作业的补习作业,准备开学了。</h3> <h3><font color="#010101">都说儿时的记忆最难忘记,现在想想确实如此。经过几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更不会把过年当成过关。大家每天所享受的生活与过年相比并无二致,更强似儿时的年节。但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却再也难以体味到过年的快乐,再也难以闻到儿时的年味儿。就连孩子们也天天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抽不出时问玩皮撒欢儿,展现天性。一切的一切都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浓浓的年味成了美好的回忆。这,或许就是人们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吧!再见,童年!再见,儿时的年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本文图片源自网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