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岁月留痕,时光留迹。从童年到青年,即而中年,和即将步入老年的一路跋涉,无论是容颜还是内心深处同样留下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痕迹,我把它称之为岁月的流痕。尽管它有欢乐也有忧伤有喜悦也有轻愁,然而想改变想忘却又是何等的不容易,我把它奉为一坛陈年老酒,醇香愈浓。我用笨拙的笔把它记录下来,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讲叫做“收藏人生的游戏”。</h1><h1>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拣拾岁月的流痕</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 我们家是六三年五月因父亲工作调动从新疆乌市迁到铜川的。由于当时单位没能安排住房,一家五口被临时安置在五一路服务大楼暂住。<br> 一座被重重叠叠的山峦夹裹在川道里的小城市,说繁华太夸张,说荒凉又过之,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难得有几日蓝天白云,空气中时常弥漫着一种刺鼻的硫磺味。前后两条蛇形似的马路贯通南北,道路两旁的电线杆子五十米左右一根,每根顶端安装一只白炽灯泡,灯罩是塘瓷烧制的那种,到了晚上,也算是道"亮丽"的风景。<br> 服务大楼楼高三层,与马路两旁低矮的民房和稀稀啦啦的几间商铺比起来,堪称的上是“高.大.上”建筑了。虽说是旅馆,但房间里是不设卫生间的,楼下左侧有一木制公厕,无论何时都要到那里去方便。<br> 记忆最深的是,楼下后院有一只大鹅,浑身上下脏兮兮的早已分辨不出它真实的颜色,头上有个肉瘤突起,一对不大但又黑又亮的眼睛相嵌在高昂的头颅上,长长扁扁窄窄的一张嘴,时不时还“嘎嘎”地叫两声,一双大蹼脚丫,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完全颠覆了我脑海中可爱的大白鹅的形像。就是这样一只不起眼的鹅,却是我最畏惧的,那是因为它时刻都会潜伏在公厕的某个角落里,趁你不备时攻击你,先是朝你扑过来,然后就是用它那满是污垢的嘴没头没脑地鹐(qian)你,凶猛无比,使得你只有招架之功而没有还手之力。据说这只鹅攻击过很多人。它似乎也懂点心理学似的,你越是害怕它,它越是来劲,有时即使是离的很远,它也会像注入了鸡血般,张开翅膀甩开大脚扭动着肥胖的身躯,穷追不舍地追逐你,大有誓不罢休之势。正是被它鹐了几次,所以对它产生了一种恐惧,尤其是夜间,独自一人我是不敢上公厕的。<br> 在服务大楼住了两月有余,终于离开了那个令人生畏的地方。<br> 几十年 过去了,我还耿耿于怀,我时不时的在想,小时候怎么那么笨呢?怎么会让一只鹅给欺负了呢?怎么就不会奋起自卫呢?怎么就不会找一根棍子拿在手里,鹅一旦攻击你,用棍子打或用脚踢也足以战胜它啊,……这些只能用“胆小"“懦弱”等词汇来形容自已了。<br> 人啊,不可过于软弱,有点锋芒棱角是必要的。</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 父亲在六十年代初就是一个六级钳工,挣的工资在当时养家糊口是绰绰有余,为此我们姊妹几个的穿着用今天的话讲也是“时尚超前”。<br> 记得十岁右右的夏天,领着大妹到青年路小街小火车道底下玩耍,俩人各穿了一件泡泡纱连衣裙,一双棕色丁字皮凉鞋,小巧精致的皮凉鞋很养眼,每次穿上它心里总是美滋滋的。<br> 小火车道底下便是漆水河,河面大概有十几米宽,河水清澈见底,平缓的由北向南流淌着,徐徐的微风吹来,凉快极了。大人们在河里的青石板上洗衣服,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地在水里嘻戏玩耍,不远处一帮男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水较深的地方游泳,也算不上什么泳姿,一色(shai)的“狗刨式”,这在当时也是男孩子们专属的乐趣喽。我和大妺把裙子卷起来掖在裤头里,穿着皮凉鞋,在河水里淌来淌去,寻找圆圆的近乎大小一致的小石子,为的是玩一种“走子儿”的小游戏。玩得尽兴,玩得开心,不知不觉西阳西斜。等我们上岸时才发现,两双精美的皮凉鞋竟变成了两双肿胀的黑棕色的发面馒头。(我那时哪里会晓得皮制品是不能在水里长时间浸泡的啊)<br> 心知肚明,回家轻则一顿训斥,重则受皮肉之苦,就这样心里像揣着一只小兔子般怯生生的回了家,趁母亲不注意迅速的把鞋脱下来藏起,换上别的鞋。惴惴不安地过了几天,眼晴时刻观察母亲的脸色,看看有什么变化没有,还好相安无事。<br> 后来还是被母亲发现了,美美的吃了一顿官司,再看那两双皮凉鞋,像两对完全丧失了水份的蔫巴茄子皱皱巴巴十分委屈的被扔在了垃圾筐里。</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 六.七十年代,在我的切身经历中,各种生活物质十分匮乏,什么都靠供应,吃粮凭本,穿衣凭票,吃点付食品还要凭证,离开了这些本.票.证是干嘛嘛不行,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你想要的东西。<br> 我们家住的地方,所供应的物质均在五一地区购买,每到星期天都要早早起来,拿上购货本.塘瓷面盆,上桥.穿涵洞.过铁路七拐八拐到五一服务大楼对面的豆制品商铺买豆腐,印象中每个星期天几:乎都是在买买买中度过的。一年四季惟有冬天最难挨,天寒地冻的,早早起来迎着刺骨的寒风,奔走在购物的路上,只为那饭桌上的一盘豆腐而已。塘瓷盆放在地上排着队,手揣在袖筒里,不停点的跺着脚,一长串的队伍中时不时还有个别加塞耍赖的,好不容易轮到了,十次有五六次豆腐卖完了,只好悻悻地回家,预示着下个星期天更要早起才是。那时候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副食店里卖豆腐。<br> 最害怕的是买肉,那时每人每月人均供应半斤大肉(春节会供应多一点),粮本上每人每月三两油,家家只好把肉票攒着,每次买肉母亲总是叮咛我买肥肉不要买瘦肉,为的是从肥肉上炼烤点油出来。这下可苦了我了,每排到跟前心情都特别紧张,为了取悦卖肉的嘴里还要“叔叔.阿姨”地叫着,碰到哪个不买帐的,还要重新排队,三番五次后直到买到较为满意的肉为止。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一上午甚至是一整天就消耗掉了。那时候我就想:长大后一定要到肉食店去卖大肉。<br> 买粮还好说,到购粮日了,推上自行车,拿上粮本和面袋,按粮店当月米面的供应比例,粮食总能买得到。不过要想多吃点米,还要找门路托关系凭粮票购到供应以外的大米,久而久之,人情是很难馈还的,那时候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粮店去卖粮。<br> 多么单纯,多么幼稚,多么现实,可那的确是我的真实想法,也可说是青少年时期的理想吧,虽说没有气壮山河之势,道也脚踏实地不是。<br> </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四) </b></h1><h1><b><br></b> 大概每一位会骑单车的人都有一段学骑的经历。<br> 我学骑单车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br> 一天,父亲从单位下班回来,骑回一辆带有弯梁的墨绿色飞鸽牌单车,车把也是弯的,车前有一车灯,车轱辘比常见的小很多,车链子被整个包裹在大链盒里,车梯是一根电镀的钢棍,车座后的行李架也是电镀的,整个车看上去小巧别致很新颖。父亲告知是单位上要好的华侨同事的单车。<br> 打那以后,这辆单车就成为了我们家的常客,于是我也萌发了学骑单车的念头。<br> 为了达到学单车的目的,每天下午放学回来早早的把作业完成,再比平时多干一些家务,为得是取得父亲的恩准,允许学车。<br> 离家直线距离有百米远是三里洞矿小学,操场有五六十亩地那么大,四周没有围墙,我便在那里开始学骑。<br> 刚开始学溜车,上下车,着实吃了不少苦头,一上车就倒,下车也倒,车倒人也倒,不是人趴在车上,就是车压在人身上,腿上被磕的青一块紫一块,好在那车没有横梁,两天下来我学会了溜车和上下车。接下来就是练骑行,那时个子小够不着座位,只好靠两只脚踏在车蹬子上支撑身体,真正骑车就更不容易了,脚往左蹬,车往左倒,脚往右蹬,车往右倒,车把怎么也不听使唤,东扭西拐累的人满头大汗,可能是出于在学车的兴头上吧,我竟然没有退缩过。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所在,蹬整圈时重心不确定身体忽左忽右,重心不稳造成车子失去平衡,于是改蹬半圈。如此这般的折腾了几天,慢慢的掌握了平衡,首战初次告捷。<br> 我自认为,学车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br> 自打学会了骑单车后的数年里,还没有真正上马路上骑过,那是因为害怕,路上道窄车多人也多,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即使是去买粮这样的机会也只是推着车子而已。<br> 真正在马路上骑行,那还是下乡后的事情了。我插队的地方是郊区蔬菜队,离家十几里地,交通便利,骑车半个多小时方可到家,在生产队呆久了就想回到温暖的家中。那时没有公交直通车,骑车最为方便可行,而且不受时间制约。于是开始试骑,好在那段路人少,随处可见的是省运司的拉煤车,车多时靠边慢行,会车时下来推行,一来二去,终于克服了恐惧紧张心理。再战齐开得胜。<br> 我自认为,人的潜能是逼出来的,战胜自我,你便会多了几分面对一切的坦然。<br> 当下近乎每个家庭都有私家汽车,但我依然喜欢骑单车,一是它环保,二是它方便出行,三是它可以锻炼身体,四是它无需占用多大的空间,五是它节约能源,六是它投资少回报率高……哈哈…是否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五)</b></h1><h1><b><br></b> 小时候特喜欢过年,尤其是进入腊月里,每天做着一件必做的事情,就是将日历的纸撕下一张,再数一数离过年还有几天。说来可笑,有时甚至是不等一天过完,就急切切的撕下一张。<br> 说喜欢,其实是喜欢过年的那种氛围。家家户户清扫屋舍,家家户户拆被洗单,家家户户抹窗擦门,家家户户煮肉杀鸡,家家户户张贴对联。对于小孩子们来讲就是穿新衣戴新帽的喜悦喽。<br> 母亲是过年最辛苦劳累的人,年前的几个月里就开始为我们缝制新衣新裤新鞋,我们姊妹几个的衣服总有与众不同之处,比如给衣领和口袋上镶个花边,扣子用不同颜色的小布块包裹后再缝在衣服上,或者用不同花色的布料做成口袋,和衣服形成和谐的不统一…大年初一穿出去前后院的走一圈,总能招来大家羡慕的眼光,每每这时心里臭美的不得了。<br> 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父亲从北京出差回来,已接近午夜了,带回一大包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张秉贵糖果专柜的大白兔奶糖和果脯,还给我们姊妹三人每人各买了一件条绒上衣。我是草绿色,大妹是淡蓝色,二妹是枣红色,样式新颖好看,我们在睡梦中被母亲叫醒,试穿了一下很合体,此刻起,盼着春节早一天来临的心情更加的迫切。<br> 大年三十吃完了母亲精心烹饪的丰盛家肴,就急不可待的穿新衣服,从上到下穿戴好后站在镜子前,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嗨!草绿色的上衣配小格格裤子外加黑条绒棉鞋,那叫一个绝配,用现在的流行语讲“酷毕了!帅呆了!美美哒啊!”再看两个妺妹也是无可挑剔。甜在心里笑在脸上的幸福感满足感无以言表。<br> 记不清三十晚上兴奋到几点才入睡,初一一大早就爬了起来,吃过早饭,便出门开始显摆。<br> 小伙伴们陆续从自家走出,个个穿着一色(shai)的新衣新裤,大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阵势。<br> 记忆最清的是,大妹跑到一户人家找小伙伴玩,回来时脸上哭过的泪痕仍清晰可见,再一看淡蓝色的衣服上有一大块污迹,很显然是草草处理过的,由于颜色浅的原因,很容易被发现。听大妹说去小伙伴家玩,刚一掀门帘人家端锅正向外走,不偏不斜正好撞上。我不由的为她耽心起来,心想:这下大妹会有好果子吃了。可能是母亲基于过年的考虑吧,并没有过多的责备大妹,只是把衣服清洗完并在火炉旁烘干,不多时大妹又穿上了新衣,先前的小插曲早已抛在了脑后而无影无踪了。<br> 一年又一年,年年有春节,一年又一年,年年过春节,从儿时的企盼到逐年的厌倦,过年不再是一种渴望和喜悦,早已沦落成一种负担和劳累。我猜想,当年的母亲是否同我今天有着同样的感触呢?</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b></h1><h1><b><br></b> 六八年,是我人生中经受磨砺最多的一年。父亲文革中由于祖辈的历史问题,被划为“牛鬼蛇神"一类,和单位上另外三十几个“牛鬼蛇神”一道,被关进“牛棚"长达九个月之多,不许回家,实行“监督改造"。当时我很诧异,心想:一个千八百人的小单位,就有三十多个“坏人”,那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会有多少“坏人”呢?十几岁的年令,哪里晓得政治运动的残酷性呢。<br> 那时的母亲已怀有身孕,守着我们三姐妹,过着提心吊胆担惊受怕还时常招外人白眼的生活。<br> 临近腊月,母亲吩咐我找来沙子.土.准备套炉子打烟筒。已往做这些都是母亲亲力亲为,自己从未留心过更未干过,真格动起手还着实不容易。沙和土不容易粘合,水多水少沙多土少都不行。母亲在旁边耐心地指导我,反复多次后终于成型,泥块拿在手上沾点水,把家里的生火做饭外带取暖的铁炉子的炉膛重新套了一遍,烟筒也卸下来用竹棍敲打后再用报纸放入烟筒里反复抽拉进行彻底清理,最后再安装上去。个子矮够不着,只好站在凳子上操作,一个凳子不行上面再放一个,母亲用手扶着凳子为我保驾护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将完成了。再看看自已,灰头土脸的,但成就感十足。母亲心疼的一边给我拍打身上的烟灰尘土,一边敦促我快去洗脸洗手。<br> 那些天总是和母亲一起忙里忙外的,一来是春节快到了,即使是苦涩的春节,也要干干净净地过,二来是为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br> 数天后,母亲把我叫到身边,说是领我去个地方。于是我跟着母亲走街串巷东拐西拐,来到当年青年路二门诊部后面的一排平房的一户人家,开门的是一位五六十岁头发花白慈眉善目的略显发福的女人,看她的年令和母亲相差很大,我很礼貌的叫了一声“奶奶”。记不清她和母亲说了些什么。我们按原路返回,路上母亲告诉我,此奶奶是当地有名的接生大夫,方圆一两公里的孩子几乎都是她接生的,并叮嘱我记住门牌号,路线,交待生产时找和母亲十分要好的四川人王妈帮忙等事宜。事关重大,我牢牢地记住了母亲说的话。<br> 几天后的半夜里,母亲将熟睡中的我推醒,让我喊上王妈一齐去叫大夫。我迅速穿好衣服,围上围巾,拿上手电筒,顺手又拿了一根一米左右长的擀面杖就冲出了家门,的确是“冲”,毫无夸张之意。不知当时我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压根就没去叫王妈。<br> 天很黑也很冷,风吹到脸上像针扎一样刺痛,除了公路上几盏不明不暗的路灯外,整个居民区全部被黑色笼罩在山坳里,死一般的寂静,半山坡上偶尔有几声狗叫,我全然不顾这些,也不知从哪来的勇气和力量,竟然一点也不害怕,心里反复对自已讲:快点,再快点!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一溜小跑,凭借着脑海中的记忆,很快便找到大夫家,片刻的喘息后,用力拍打着院门。<br> 待门开时,只见大夫一手拎个包袱,一肩背着医药箱,我迅速接过东西,往左右肩上交叉一挎,腾出手来搀扶着大夫跌跌撞撞地快步走回家。<br> 老天眷顾母亲,保佑母亲,经历了撕心裂肺的阵痛,跨过了生与死的门槛,一切平安顺利,我为母亲担忧害怕的心才慢慢平复下来。一九六九年二月一日,农历腊月十五丑时,弟弟出生了。<br> 我比弟弟年长十三岁零三个月。<br> 事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那股由心而升的勇气和力量皆来自于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是责任和担当驱使我必须勇敢,必须坚强。我是母亲的精神支柱,弟妹们的依靠,家难当头,我必须挺身而出,替母亲分担忧愁,承担风险,照顾弟妹责无旁贷,尽管我是女儿身。<br> 六八年,短短的一年之中,经历了许多的事,见过了行行色色的人,哭过,笑过,苦过,累过,都挺过来了。我很感激那样的一段经历,一段岁月,它教会了我许多,而这些正是我,由一个胆小懦弱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傻丫头而蜕变成倔强初现棱角稍有锋芒的青春少女,尽管这种蜕变伴随着的是痛苦.坚持.隐忍……<br> 我惊喜地发现:自已长大了!</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七) </b></h1><h1><b><br></b> 斑驳的岁月,使我们渐渐忘记了来时路,只是当某些熟悉的情景再现时,那尘封的记忆,又涌上心头。<br> 几周前去图书馆,在寂静的阅览室里翻看完一本杂志,稍作休息。发现离我三张桌子之远的爷孙俩人,小读者有七八岁左右,手里翻看着一本小人书。<br> 久违了的小人书,又把我带回到童年和少年时代。<br>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们买回一些小人书,久而久之积攒了不少,特别是弟弟出生后,小人书更是逐年递增,有单册的,有连续成套的,有几百本之多,足足装了一木箱。现在还记忆犹新,有百家姓,三字经,东郭先生,小兵张嘎,红灯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西游记全册,红楼梦全册,铁道游击队全册,平原枪声全册……<br> 晚饭后,我会将弟弟妹妹们拢到一起,洗漱完,上床看小人书,困了睡觉。每天重复着这三步曲。每人上床后都会在一大堆书中挑选几本占为已有,然后东倒西歪地躺在床上翻看,看的次数多了,一看到某个画面就知道下面的文字是什么,这个时候是我们最放松最开心也是家里最安静的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人书在我们的手中由新到旧,一路陪伴着我们由童年到少年。<br> 小人书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画面生动而不失风趣,语言简洁而不失幽默,我们在小人书中汲取精神食粮和课本以外的知识,大妺的画画天赋很大一部分就得益于小人书的启蒙,小人书也是我最早接触文学作品的唯一途径。<br> 小人书中那些生动感人有趣的故事,沉淀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方寸之间容纳了很多的人物和内容,使人受益匪浅,它是一段岁月,一段往事,一段生命的风景,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快乐和梦想。<br> 那些小人书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家里还完好无损地保存了几套完整的,后来几经辗转多次搬家不知遗落到哪里,真有点可惜!</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怀念母亲</b></h1><h1><b><br></b> 早就萌发了写写母亲的念头,可每次提起笔,就会触碰到心里最柔软,神经最敏感的部位,那是母亲在我心中的位置,那是母女心灵交汇的地方。泪水会止不住的抛洒下来,欲罢不能。<br> 每当想念母亲时,就会在母亲像前伫立许久,望着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仿佛又听到了母亲的轻声细语和郎郎笑声,往事历历再现。<br> 母亲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女人。 <br> 五十年代末期,父亲从东北调到新疆工作,我和母亲留在东北。后来有了大妹,母亲只身一人领着我,抱着襁褓中的大妹,背上背着一路的吃喝及必用品,在三,五年之间往返东北大西北几个来回,几千公里的路程,需要近一个星期的奔波劳顿,中途还要倒几次火车和汽车。火车上人多,母亲怕把我们丢了,时时刻刻,寸步不离地守护在我们身边,把带的有限的干粮和水留给我们,自己实再口渴时,就用舌尖舔舔车窗上凝结的雾水,湿润一下自已干裂的嘴唇,也不肯去喝一口水。那个年代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来说,天有多大,困难就有多大,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我那刚强慈善的母亲硬是扛了下来,没有让我们受到丁点的委屈。<br> 母亲是世界上最勤俭洁净勤劳的女人。<br> 从我记事起,无论物质生活多么匮乏,社会怎样变迁,母亲都会把家操持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让一家人衣食无忧。小时候,没有更多换洗的衣服,母亲总是晚上给我们洗衣服,第二天又能使我们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日子过的再艰难,逢年过节,我们都有新衣新裤新鞋穿,母亲做得衣服,总是受到邻里们的好评。那些年,家属委员会经常到各家各户检查卫生,我们家的门上,总是被帖上“卫生优秀"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小红旗。每天放学回来,母亲早已把饭菜做好,但不允许我们先吃,必须等到父亲下班后才能一起吃饭。虽都是粗茶淡饭,经母亲之手做出来的,总是那样的香甜可口,花样繁出。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姊妹五人,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罪,只有我们自己做了父母后,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艰辛和苦痛。<br> 母亲是典型的中国式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持家劳作是母亲一生所从事的工作,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母亲用她的一生行为,影响着我们。<br> 母亲是一个不求回报默默奉献的女人。<br> 82年儿子出生了,母亲又将她的爱延绵到了第三代外孙的身上。三个月的产假结束后,母亲帮我带孩子,一大一小,给原本就忙碌劳累的母亲,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买菜,做一家七,八口人的饭,外加带孩子。母亲一天到晚,像个无休止的陀螺,不停地旋转着。我清晰的记得,母亲自制了一个背孩子的背兜,把外孙背在背上,这样可腾出手干活。一晃五年。五年间的悉心照料,儿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幼儿,长成了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子汉,这期间倾注了母亲多少的心血啊!天知,地知,母亲知。五年间的朝夕相伴,儿子同母亲的感情也最深厚,姥姥是他心中的第一人。多年后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不善言辞的母亲,只是微笑着。我想,母亲的微笑中蕴藏着一种满足,蕴藏着一种成就吧。<br> 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心中只有儿女,而唯独没有自己的人。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把人人称颂的母爱诠释的最完美的人。<br> 母亲的故事,总也讲不完,母亲的恩情总也诉说不尽。母亲,是值得我眷恋一生的人,我会把母亲永远镌刻在心里,直到永远。<br> 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三年有余,三年多来,我常常在愧疚中思念我的母亲。母亲健在时,尽的孝道太少太少,如今母亲走了,留下的遗憾太多太多。<br> 母亲走了,走的那么遥远,纵使我寻遍天涯海角也不能将她找回;<br> 母亲走了,走的那么遥远,留下的是岁月中我们对她的无尽思念;<br> 母亲走了,走的那么遥远,带着她对儿女的不舍与牵挂远行;<br> 母亲走了,走的那么遥远,化作了天边的一抹白云随清风而去;<br> 母亲走了,走的那么遥远,她让我们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了2013年7月31日,那个令人心碎的曰子。<br> ………<br> 谨以此文献给我那至亲至爱的母亲,愿母亲在天国里一切安好!</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那年.那月.那帮人</b></h1><h1><b><br></b> 一生中对人有影响且记忆深刻的日子或事情也许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或多或少已经淡忘和不曾想起来了。但是能记住的一定是刻骨铭心的。<br> 对于曾当过知青的我们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刚刚走出校园,还是一群毛头小伙和一群傻丫头,十七八岁,青涩,稚嫩。<br> 公元一九七四年三月十五日那一天,天气还好,虽说已进入春季,但还是比较寒冷。我们胸前戴一朵大红花,肩挎一个上面印有"广阔天地练红心”字样的黄色帆布书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十里铺体育场。会场上红旗招展,彩旗飘飘,人海如潮,大幅标语随处可见,高音大喇叭里重复播放着当时盛行的革命歌曲,会场的一角,上百辆解放卡车整装待命,用宋丹丹的一句精典台词来形容"那是相当地壮观啊"。<br> 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一结束,我们告别了前来送行的父母,兄弟姐妹,背上行囊,坐上卡车,就成为了知青。<br> 卡车驶出体育场,沿着一马路一路向北。载着我们这些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理想与憧憬,无知与懵懂而称不上有知识的知识青年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br> 大约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停了,我插队的地方到了,看看周围,半山上有窑洞住着人家,袅袅的炊烟从坡上的人家升起,马路与河道平行,对岸也住着人家,房屋错落不齐。川道两旁是菜地,地里依稀可见有点点的绿色。<br> 三月的天气,乍暖还寒,当时我们还穿着棉袄,我清晰的记得自已上身穿一件绿底黑格的罩衫,下身一条深蓝色的工作服裤子,有点近似于现在的牛仔裤,脚蹬一双高腰反毛皮鞋,梳两条过腰的大辫子,一脸的茫然。前来迎接的贫下中农,帮我们卸下行李,接进新家。就这样,我们这帮从二十五个小家庭走出来的大男孩,大女孩组成了一个有着五湖四海籍贯的大家庭。从此,城关公社柳湾大队第三小队知青,就成了我们共同的头衔。 <br> 在距公路三十米左右略有上坡的一棵大槐树下,有两孔窑洞,窑洞前有一个小土坯房,土坯房里有新彻的炉灶,一口大锅和几样灶具,四处透风的小房就成了我们的第一间灶房。<br> 第一孔窑洞是我们十三名女生的宿舍,窑洞很深,一盏40W的灯泡不足已把它照亮。门旁有一小窗,门不大,是用薄木板拼凑的,缝隙很大,阳光可以透得进来,门框左边上下角各有一个凹槽,将门板上下两个凸出的圆柱体放在凹槽中就可以了,无需门合页,真感叹制作者的聪明才智,正是有了这个特殊的结构,即使不拿钥匙,只要把门板抬起来,让圆柱体离开凹槽,门就被卸了下来,你就可以进屋了。<br> 我们十几个人睡一张大床,所谓的大床,是用碗口粗的树桩子当床腿,荊杷当床板,上面铺上草帘子组成的,类似于东北山东的大炕。大家一个挨着一个,窑洞很潮,遇到天气好,大家争先恐后凉晒草帘子及被褥。<br> 第二孔窑洞,住着两名男生,里面存放着大家的口粮及杂物。<br> 初来乍到,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们,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好奇的。大家由开始的陌生到彼此熟悉,同吃一锅饭,同住一孔窑,钟声响下地干活,再响收工吃饭,说说笑笑,道也自在,真是应了那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br> 头一年大家还比较正规,很少往家跑,开始,每星期还有半天学习时间,念念报纸,讨论点什么,后来就成了不公开的休息时间了,再后来就…<br> 当时生产队每个壮劳力十分工,价值0.38元,男知青有十分九分不等,女知青有八分七分不等,我是七分。国家第一年对知青有生活补贴,一年下来分个几十元,那是我们人生的第一笔个人收入。<br> 知青灶上大家轮流做饭,两人一个月,会不会都得做,半生不熟的玉米面发糕,大家吃起来也是嘛嘛的香,用心宽体胖一词来形容当时的我们恰到好处,我最胖时126斤,真不可思议。<br> 大概一年后,生产队用国家下拨的资金,给我们在最好的地块上箍了一排九孔砖窑,棕黄色的砖彻起来的弓形窑面,枣红色的门窗,雪白的窑壁,美到极致,在七十年代初期,堪称的上是生产队里最好的高大上建筑了。建窑的过程中,也疑聚了我们的汗水和期望。<br> 窑洞门前有较平坦的一块空地,不远处新建了厕所,这在当时也称得上是一种文明体现了。窑洞右侧是柳湾水厂,水厂工人还给我们从外墙接出来一水管,生活寝居大大的改善了。<br> 每间窑洞住三四个人,大家分别从家里拉来床板床凳,从此,我们就有了比较稳定的住宿之地。<br> 二十五人集中到一块,这下可热闹了,饭后大家坐在门前,洗衣聊天,拉二胡自娱自乐,打闹说笑,用毛巾蘸水抽人,是我们的专利,无拘无束,热闹非凡,大家用这些个方式打发着枯燥乏味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br> 生产队是种蔬菜的,有时大家买了菜,一人回家把大家的菜都捎了回去,坐在手扶拖拉机的粪桶上,屁股底下垫一草帘子,嘟…嘟…嘟,美得屁颠屁颠的。<br> 同耕一方土,同吃一锅饭,几年的乡下生活,我们哭过,笑过,打过,闹过,迷惘过,无奈过,辛酸过,但友谊日渐俱增。回顾那一路的走来,我们曾经一起流泪挥汗的土地,有着我们太多的故事令人回味,只因我们把青葱的岁月留在了那里。<br> 回望来路,当年青春年少的我们,早已退去了青涩,稚嫩。我们承载和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甜酸苦辣咸。岁月年轮的雕刻,皱纹已爬上我们的脸颊,倥偬中白发渐生,而今的我们已步入了人生的老年行列,那段知青岁月终将伴随着青春的记忆,与我们一起,渐渐的老去……</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 <h1> <b><br></b> 退休了,不用再朝九晚五的辛苦劳作了,生活的节奏也随之放慢了脚步。前2/3走过了,经历了,收获总比失去多,甜酸苦辣从此翻篇了。后1/3将开始,成熟了,看淡了,日子要舒心的过,带上阳光的心态,轻装启程,去赴一场夕阳的盛会。<br> 读万卷书<br> 隔三差五到图书馆走一遭,虽说手机电脑都能阅读书籍,可我还是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在满室的书香中享受心灵的安逸,在静雅的环境中与书中的主人公侃侃而谈,那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释放,直到夕阳斜照在图书馆的角落,自由得没有一点烦恼,乐哉乐哉。<br> 行万里路<br> 过去的时光里,忙于工作和家庭,一直没机会实现行万里路的梦想,而今,够花的退休金加上大把的闲时间,携手老伴邀一帮老友饱览祖国壮丽山河,登山看曰出,踏海观明月,说走就走,山川秀水间留下欢歌笑语一片,悠哉游哉。<br> 弥补人生的缺憾<br> 加入老年大学的行列,去实现年轻时的梦想,琴棋书画,诗文剪纸,舞文泼墨,太极摄影,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学中求乐,乐中求学,美哉悠哉。<br> 很享受退休后的时光,也很珍惜晚年幸福的光阴,高兴的过,快乐的活,随心而不纵欲,求质而不苟且,活出风范,活出精彩,夕阳的晚霞里有一抹自己的色彩足矣。</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退休生活三部曲</b></h1><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寄语我家宝贝</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3></h3><h1>烨子宝贝:<br> 时间过得飞快啊,转眼之间你已八岁了,上小学二年级了。奶奶在感叹岁月匆匆的同时,也有一种责任促使我对你提出几点要求,寄希望于你。<br> 要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和好的身体。<br> 在曰常生活中,讲究卫生。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粗茶淡饭要样样喜欢,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br> 在学校多参加体育锻炼。坚持和爸爸妈妈有计划的锻炼身体。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在磨炼我们的意志的过程。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有精力和体力,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去实现自已的梦想。<br> 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礼貌待人。<br> 友善对待同学,于同学及邻里小朋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见到老师或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姓名。到家里来的客人要热情招待,大人说话不要随便插嘴。<br> 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br>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那就是上课注意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言,不怕说错。能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即要有效率又要有质量。遇到问题时,不要马上寻求帮助,应该反复琢磨,反复思考,直到弄懂。这样学的知识才能记得牢固,才能够举一反三。另外要借助学习工具书,语文方面的字词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这就要说到提前预习功课的重要性了。<br> 提前预习功课,就是明天要学的课程,今天就把它流览了,哪些能看懂,哪些还看不懂,看不懂得就是你听课时的重点难点,它的好处在于,有的放矢的去听课,有重点的去听课,预习时没弄懂得不明白的就是你要听的重点所在。久而久之的坚持这样做下来,好习惯就养成了,自己学起来就轻松多了。<br> “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窗,那是你去看世界的必经之路。"奶奶把这句话送给你。<br> 要博览群书,喜欢阅读。<br> 书是良师益友,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可以带你走进一个温馨美好的世界里,增长你的见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好的词,句,段把它摘抄下来,日积月累你的词汇量会越来越多,还要注意观察事物,这样写作文时就不会困难了。看书阅读能使人安静下来,提升修养和气质,对于女孩子来讲尤为的重要。<br> 要有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br> 不一人单独出门,如果外出,和爸爸妈妈商量,告知原由,经同意后方可,回来时也应及时通报。按时到校上课,不迟到早退,放学或中途没有特殊情况,不要独自离开学校。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有事及时和他们或老师联係。遇见陌生和不甚熟悉的人,不要和他们攀谈,要迅速离开或寻求保护。<br> 要体贴关心爸爸妈妈。<br> 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主动去学去做。自已的事情,要努力独立去做,并且逐渐做好,不要过于分散爸爸妈妈的精力,因为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事情要做。<br> 烨子宝贝:奶奶以上的几点要求,我想你都能做到,并且能做好,一时做不到也不要急于求成,从现在做起,坚持下去就能做好,甚至还能锦上添花。奶奶相信你是最棒的!<br> 奶奶期盼着,几年之后,一个自信自强自立有独到见的(di)的美少女,就是奶奶的骄傲资本哦。</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给儿子的一封信</b></h1><h1><b><br></b>亲爱的儿子:<br> 你好!今天是你35岁的生日,爸爸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同时为你送上《365个祝福》。<br> 从小到大,妈妈没有给你过过生曰,究其原因,身为教师的妈妈,认为给孩子过生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不能够做为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想想也有不妥之处。但每年的今曰,妈妈都会在心里默默地为你祝福。<br> 这几天我就寻思着,要在你今年的生日到来时,送你一份特殊的礼物。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一封信于你,把妈妈口头不便表达的用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出来。<br> 1982年3月7曰,你呱呱坠地。妈妈给你起名叫鹏儿,希望你长大后能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鹏程万里。<br> 小小的你,在亲人们的呵护中渐渐长大。三岁左右就识许多字,六岁半上小学。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初中毕业前夕,参加全国数理化奥林匹克竟赛,因取得好名次而被重点高中免试录取。高中三年,你仍然一如既往地拼搏,从不叫苦喊累,收获了通考全A的好成绩。参加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被评为优秀项目一等奖,那是你获得的诸多次奖项中的最高荣誉奖,为你的母校争了光,也没有辜负老师们对你的辛勤培养。2000年高考,又凭着优异的成绩,凭着阳光向上的朝气,凭着健康强壮的体魄,过五关斩六将,被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录取,成为了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十八岁,十八年,一路走来,你经历了人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苦与乐,这一切,靠得是自已的不懈努力,靠得是自已的坚韧毅力,靠得是自已的坚定信念,从而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爸爸和妈妈,亲眼目睹了你的艰辛和执着,深深的知道你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也为有你这样的儿子,倍感骄傲和自豪,倍感欣慰和幸福。<br> 上大学了,离开了爸爸妈妈的视线,开始单飞了。 <br> 工作了。成家了。顺风顺水。如今买了房也购了车,全是你们自己一手打拼的结果。朋友们羡慕地说:“你养了个好儿子,即不让你花钱,又不让你出力。"我会调侃地说:“命好呗,摊上了这样的儿子。”的确如此,没让爸妈操心费力。有家有了孩子,身上的责任就重了,说到孩子,妈妈心中多少有些愧疚,没能多多的帮你们的忙,无奈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只能选择前者而舍弃后者,在中国从古到今崇尚孝道,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我想你们是能理解这些的。看到你们把自己的小家经营的不错,小孙女带的也很棒,工作也干的很出色,爸爸妈妈感到万分的高兴,你们有能力更有实力!愿你们夫妻和睦相处,注意劳逸结合,互相体贴,互相宽容,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共同进步,和和美美,这是爸妈所希望的。<br> 还要提及一点的,也是你们做的最让妈妈高兴的事。支持我鼓励我写点美篇小作,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加以指导和点评。支持我上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有学乐,还提供了书籍相机电子琴等。还要告诉你们,妈妈每当完成一个美篇的编辑,每当完整的弹出一首曲子,每当拍出一张心仪的照片,那种满足感,那种成就感就会袭上心头,就会让我高兴好几天。谢谢你们,我的孩子。<br> 亲爱的儿子,35岁了,正在逐步走向更加成熟的年龄。人生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更是坎坷不平的,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责任也会越来越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我们不求你仕途多么光耀,只求你平平安安。无论是工作,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相信你会处理好这一切。爸爸妈妈相信你依然是最棒的那一个,我们做你最强有力的后盾,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br> 祝你们平安<br> 爱你们的爸爸妈妈<br> 2017.3.7.<br> </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几本好书</b></h1><h1><b><br></b> 退休前除了忙于工作而外,还忙于每日的生活琐碎之事,忙的没能静下心来读几本书。现如今又重拾起读书这一偏好,不为别的,打发时光找点乐子,充实一下空洞的头脑,仅此而已。<br> 读几本好书,认识不曾见过的先贤伟人,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无声的交流,欣赏他们流芳百世的佳作,何乐而不为之。<br> 读几本好书,就是和智者睿者对话,使我们从中顿悟人生的真谛,少走一些弯路,从容而淡定,何乐而不为之。<br> 读几本好书,她能把你引进一个五彩斑斓的滨纷世界里,使你眼界开阔,心胸豁达,目光高远,何乐而不为之。<br> 读几本好书,可以让我们无知的领域不断缩小,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与内涵,何乐而不为之。<br> 读几本好书,既能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体会作者的思想精髓,还能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博采众长吸收营养,何乐而不为之。<br>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剂清心养性明目的良方,何乐而不受之。</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早春</b></h1><h1><b><br></b> 望着阳光明媚的天空,忽然有种想出去走走的冲动。<br> 出家门往南走,约一公里就是牡丹园。园中没什么游人,三,两个保洁人手不失闲地忙碌着。<br> 清新的空气,暖暖的阳光,诱使你拾阶而上。呈现在面前的是一层的牡丹,一层的芍药,层层相叠,片片相连。乍一看,没什么新意,昔曰的牡丹棕褐色的枝条上还残存着稀疏的干皱的枯叶,微风吹来,不情愿地随风摆动着,芍药的枯叶仍匍匐在地上似乎还没睡醒。<br> 心想,牡丹开于四月中下旬,芍药在其后,这个时节它们也应在孕苞期了吧。于是蹲下身来,细细寻觅。<br> 哇塞!看到了,找到了,一棵,两棵…每棵上都有数个苞微微凸现,大的有一公分左右,小的则刚刚露出点点的毛绒绒的触角,不仔细寻看,还真发现不了。顺着成片的牡丹枝条再往远看,枝条在淡淡的舒展,惊喜瞬间充盈我的心头,绿色,成片的绿色,而且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嫩绿,也是早春独有的那种绿,更是新生命的那种绿。<br> 时隔数日,再去牡丹园。原本嫩绿的苞,已舒展开来,变成了玫红的叶。<br>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看似单调,也不易被察觉。可她来得既安静祥和又不露声色,我最欣赏它的就是这一点,也是早春特有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因为她是孕育,是播洒,是希望。我们眼前的牡丹,芍药的美丽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不是吗。</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秋的问候</b></h1><h1><b><br></b> 难得一见的好天气,出门走走。<br> 晴朗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清澈湛蓝,天边的一抹殷红色的夕阳将它周边浮动着的大块云朵辉映的如同火焰般嫣红,美不胜收。<br> 节日的街道,比往日喧闹了许多,熙熙攘攘,人流攒动。高低错落的商铺门前,以及道路两旁的路灯灯杆上整齐划一飘扬着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抬眼望去,一片“中国红”,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的浓烈。<br> 西阳下的人们,沐浴在余辉的晚霞中,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在林荫路上漫步,悠闲自得,从他们的笑容里可以窥到幸福指数满满。<br> 一缕清风吹过,吹开了衣襟,令人感到些许的凉意。仰起脸便有一片、两片、几片微黄的树叶被风吹落,轻轻地缓缓地在空中飘一会,即而淡然地从容落地。猛然间发现,原本茂密的树冠,几日未见变得稀疏了许多,尤其是那些个银杏树,更是被浓浓的秋意彯染成了金黄,令人心生无限的遐想。晚霞透过枝叶间的缝隙照在脸上身上,也似乎不再有往日的暖意了。<br> 踏着地上的落叶,缓缓的向前走。<br> 弯腰轻拾一片,那清晰的脉络,便是生命的写意,心中不禁感叹到:这叶,从三月初春的一点嫩绿,到十月秋的落叶凋零,似乎就是回眸的瞬间,还没来得及品味就已经……人亦如此。<br> 一叶落知天下秋,而今年的深秋在多日的连绵细雨中似乎提前到来。让我借一缕秋风,一片秋叶,捎去对亲人,新老朋友,老同学们的思念与问侯:"天渐寒,注意身体,季节交替,别忘添衣,愿各自安好多保重。”</h1><h3></h3><h3></h3><h3></h3><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冬雪</b></h1><h1><b><br></b> 雪,总是应了冬之约,穿过秋的门楣,在人们久久的期盼中款款而来。<br> 就在上周,二十四节气中“小雪"的当天,突降了一场大雪,(拿不准是什么级别),让人好生激动。<br> 从教室的窗户上远远望去,初始时的雪花并不是很大,也不太密,如若轻盈的柳絮般,缓缓地盘旋着飘落下来。<br> 不时,雪花越来越大,越来越密集,漫天飞舞,似仙女散花般的飞落,在空中无休止地纷飞着……<br> 瞬间“白色王国"诞生。<br> 看!那远处的山,那楼。看!那近处的树,那路。满眼都是洁白和通透。漫天冷凛,漫宇琼瑶,恍惚之间,使人置身在一个清新的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里。<br> 谢绝了朋友的好意,我决定徒步走回家,我要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今冬的第一场雪。<br> 踩在松软厚厚的积雪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好似一曲舒缓优美的钢琴曲,时时伴随着你的左右。身后,留下了一串长长的脚印,回眸间,那串脚印又融入了雪中。<br> 我走在风雪里,任雪花悄无声息地落在身上。雪花很轻柔,轻柔的如鹅绒般,温顺细腻的让人心生怜爱;雪花很有灵性,时不时落在脸上.眉宇间,即刻被融化掉,顺着脸颊滑落,像个顽皮的孩子,与你亲吻嬉戏。<br> 雪越下越大,三十米开外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路上似乎看不到一个行者,偶尔有疾驶的汽车开过。<br> 很快,我的外套上便落满了白白的晶莹的雪花。我自顾自的陶醉在这寂静的银色世界里,贪婪而忘我地欣赏着这不多得的美景,也顾不得更不忍心去触碰它。<br> 我独自欣赏着,我独自陶醉着,以至于雪花在我的体温下渐渐融化,我把雪花带回家。<br> <br> <br> 写于2016年11月29日蜗居中</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镇采风</b></h1><h3><b><br></b></h3><h3></h3><h3> 初冬时节,我们铜川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全体师生,到陈炉古镇采风。</h3><h3> 大轿子车沿着蜿蜒起伏的盘山公路向古镇驶去。虽说是冬季,但从道路两旁的树木.建筑群的设计风格也能想像的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景色也是迷人的美。</h3><h3> 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古镇。</h3><h3> 站在高处,古镇尽收眼底。群山环绕下的古镇很寂静,空气很清新,古镇以她厚重的身躯,向人们展示她独有的魅力。</h3><h3> 采风活动分参观游览.拍摄两部分。</h3><h3> 导游,是一位二十三.四岁的姑娘,端庄靓丽,用标准的普通话,热情细致地向我们讲解陈炉古镇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引导我们参观了李家瓷窑.王家瓷窑.陈炉陶厂的工作车间和成型车间,亲眼目睹了工人师傅们娴熟的拉坯和刻花技术,堪称叫绝令人拍手叫好。据介绍,习总书记送给外国友人的国礼就出自于这里。 尚存的马蹄炉.馒头炉等,以其特有的风姿风韵呈现在我们面前,用手触摸着这上千年的陶炉,再看那些陈列着的成型陶坯和已烧制好的精美工艺品,一股浓厚的古色古味的瓷文化气息,从心底里油然而升。“陈炉”正是因这些个千年的“陶炉陈列”而得名,名符其实。“陈炉”也因这里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陶瓷发展传承而留名,名不虚传。</h3><h3> 下午,我们一行由老中青组成的摄影队伍,沿着山坳坡上的小道,拾阶而下。眼中所见,触手可及的皆是坛坛罐罐的陶瓷,这里各家各户的院墙、门洞、甚至是烟囱等均是用废弃的缸、罐、匣钵堆积而成,有的人家还用烧制好的瓷器相嵌在房顶、门楼较为显著的地方装饰点缀,起画龙点睛之作用,就连那些个青花碎瓷片也被人们巧妙地利用起来,铺就在小路上。</h3><h3> 古镇不愧为瓷乡,映入眼帘的都是滿满的瓷,满满的陶。</h3><h3> 土黄、棕红是瓷乡古镇的主色调,交错有致、色彩简约朴实无华的独有特点是瓷乡古镇的风格所在,整个古镇的风貌,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与众不同的自我表现手法,真可谓是“一缸一罐一建筑,一窑一城一风格”啊!我感叹,世界上最美最强的设计大师,出自民间。</h3><h3> 听到看到的陈炉古镇,让我们心动手痒,我们迫不急待不约而同地举起手中的相机,争相拍摄,尽情拍摄。大家要把这炉、这瓷、这墙、这地、这里的民风民俗及这里的瓷文化,一览无余地装进相机里,把这美好的瞬间搁置在心里,同时也记录下我们的心路历程。</h3><h3> 一天的采风不知不觉就要结束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归途。</h3><h3> 再见了陈炉!愿你千年的炉火,生生不息。再见了古镇!愿你古老的韵味,永跓人间。</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独自安静甚好</b></h1><h1><b><br></b> 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远行,转眼就步入了花甲之年,年少时的轻狂,年轻时的激情,早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而如今更喜欢做一个安静的女人。<br> 寻常的曰子里,捧一卷闲书,品读欣赏,身心的疲惫都可以在书里得以释放,书,总能让你心生美好,让心沉淀。<br> 沏一壶香茗,任涓涓细流在唇齿间顿足,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赏一段心怡的钢琴曲,让优美的旋律在空中回荡,心随之跳跃的音符起舞而沉醉。一杯茶一首曲一颗心,静静地守望着生活与岁月的点滴幸福。<br> 剪一段春光,挽一束阳光,携一缕墨香,闲闲地写几段文字给自己,待到耄耋之年,坐在暖暖的曰子里细品慢嚼,也不为是一件十分惬意之事。<br> 宅在蜗居里。<br> 隔窗看春的花,迎春的黄、桃的红、梨的白……姹紫嫣红,满目生机。<br> 隔窗看夏的雨,墨色的浓云挤压着天空,风卷乌云过后的大雨滂沱,冲刷洗涤着污浊,雨后天晴,满目清新。<br> 隔窗看秋的叶,绿中透着黄,黄中夹杂着红,微风掠过显得更加千姿百媚,满目画卷。<br> 隔窗看冬的雪,天地之间皓然一色,幽雅怡静,心灵得以抚慰,灵魂得以净化,满目圣洁。<br> 闲暇时,伺弄一些花草,施肥、松土、剪枝、浇水,看嫩芽破土,叶茂枝繁,花开花落。<br> 喜欢独自寂静,向往那一份闲雅的清欢,喜欢做一个安静的女人,做一个安静的女人甚好。</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漂雨的日子</b></h1><h1><b><br></b> 飘雨的曰子,撑一把伞,独自在雨中不紧不慢漫无目的的行走。踩着地上浅浅的积水,凉凉的感觉从脚底透进心里。听淅淅沥沥的落雨声,看晶莹的雨滴轻轻地划过路边开放的花朵,划过那风中摇曳的树枝,嗅自然的湿润的清新空气中夹裹着泥土花草的纷香,不为别的,只为转换一下心境。<br> 漂雨的曰子,沏一壶香茶临窗而坐,自斟自饮听风和雨的对话,静静地感受那清风与细雨的缠绵,任思绪透过雨雾飘远,任沉睡的记忆在心底起波,不为别的,只为转换一下心境。<br> 漂雨的日子,放下手头的一切,躺在床上美美的酣睡一觉,不梳妆不洁面,让疲惫的心享受片刻的安宁,让心灵得以小憩给心室腾出空间,不为别的,只为转换一下心境。<br> 雨后天晴,御下浮躁心静如初轻装起程。<br> 一切又是那么的美好。</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独自在家</b></h1><h1><b><br></b>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窥进屋里,新的一天又将开始。<br> 拉开帘,朝阳已爬上窗棂。打开窗,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远处的楼房和道路被昨晚的雨水冲洗的干净透亮,近处的树木更加葱郁,早起的鸟儿站在枝头欢快地唱着舒心的曲,喜悦的心情瞬间充满了心菲。<br> 倒一杯水给自已。<br> 边听歌边做家务,虽说是一人在家,清扫屋舍是每天的必修课。<br> 冲一杯黑芝麻糊,一个 鸡蛋,外加自制馒头一个。早餐简单而不失营养。<br> 偶尔,梳妆打扮一番逛逛商场超市。购物逛街是每个女性天生的嗜好,即便是没有购到心仪的东西,累得腰酸腿疼也乐此不疲,我也如此这般。<br> 也有,穿着睡衣睡裤一整天不出门,倦躯在沙发里,沏一壶香茶,边喝边看书或看电视,晕晕乎乎,昏昏沉沉,悠哉悠哉。<br> 也有,心血来潮,一大早从菜市场购回一些食材,照着烹饪书,做一些美味家肴,虽色,香,味不甚俱全,倒也能看得过眼,邀三、两 知已,吃喝开聊。<br> 也有,兴致高时,做点小手工,编织点小玩意,摆在家中的书桌一角,憨态可掬,爽心爽目。<br> 晚上,熬点粥给自己,加点红枣枸杞之类,据说养颜安神。<br> 每周老年大学上两天课,重拾回了当学生的感觉,同龄人在一块,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舞文弄墨,老有所学,其乐也融融。<br> 独自在家。很生活,一日三餐,不动手不能解饥渴;很任性,想干嘛干嘛,爱谁谁;很安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无任何干扰;很悠闲,没有时间概念,舒适并快乐着。<br> 独自,真的挺好,独自,也是一种幸福哦。<br> <br> 写于2016.11.12.</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杨我之爱</b></h1><h1><b><br></b> 我喜欢胡杨,因此收藏了许多胡杨的图片,虽未曾与胡杨谋面,但我已深深地爱上了她。<br> 初始认识胡杨,那还是若干年前从画报上看到的,画面中的胡杨林,从身姿到形态再到色彩,着实让人迷恋,瞬间就喜欢上了,可谓是一见钟情吧。<br> 胡杨是落叶中型乔木,多变的树种,木质纤细而柔软,能随年轮变化其形状,树叶阔大而清香,追逐季节而转换其颜色,春夏为绿色,深秋为金色,冬天为红色。仅此,生就的美,就足以让你喜欢不舍。<br> 胡杨产自我国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尤以新疆塔克拉玛干居多。胡杨数百.数千年生长在戈壁大漠,抗严寒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在寸草不生生命忘而却步之地,惟胡杨扎根立命于荒漠之中。茫茫戈壁滩上飞沙走石,防风固沙,锁住流动沙丘之喉,改良土壤,调节恶劣气候,惟胡杨功不可没。仅此,不屈的生命,高尚的情操,就足以让你敬畏不已。<br> 人们赞美胡杨,生而美丽,自强不息;死而坚强,傲然挺立;朽而神奇,坚韧无比。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创造了三千年的生命奇迹,无论用怎样的赞美词来形容褒奖她,胡杨受之无愧!<br> 我多想,多想去看看胡杨,同她零距离的接触,抚摸一下她那历经严寒酷暑风雨沧桑之后仍铮铮挺拔的身躯。<br> 我多想,多想去看看胡杨,把她揽于怀中,倾听她的心声,亲吻一下她的眼泪。<br> 我多想,多想去看看胡杨,亲眼见证她或卧.或坐.或仰天长啸.或傲视群沙的神奇百态。<br> 我多想……<br> 我决定了,在今年晚秋的季节,带上我的装备,来一次远途。</h1><h3></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变老的时候</b></h1><h1><b><br></b> 每个人终将变老,这是自然规律。<br> 我希望自已在慢慢变老的路上,走的从容,活的洒脱,笑的开怀。<br> 为自已,加油!努力! <br> (很欣赏下面这首诗,与大家共勉)<br> <br> 变老的时候<br> 作者:李琦<br> 变老的时候,<br> 一定要变好,<br> 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br> 犹如瓜果成熟,<br> 烈焰腾空,<br> 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br> 最后的香和爱意,<br> 最后的,竭尽全力。<br> 变老的时候,<br> 需要平静,<br> 犹如江河入海,<br> 犹如老树腰身苍劲。<br> 回望来路,<br> 一切已是心平气和,<br> 既然选择完毕,<br> 再无长吁短叹,<br> 双手摊开,<br> 左手经验丛生,<br> 右手教训纵横。<br> 变老的时候,<br> 犹如名角谢幕,<br> 身子谦和自信在心,<br> 眼角眉梢深藏着历练后的从容。<br> 幕帷垂落丝竹声远,<br> 一切已是过眼云烟,<br> 只有尊严的光芒闪耀在幕后时分。<br> 变老的时候,<br> 是起身回到儿童,<br> 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br> 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br> 我们已经变老,<br> 而世界依然年轻貌美,<br> 一切都是循环往复。<br> 婴儿在啼哭,<br> 而这收留了我们笑容和泪水的人间,<br> 又一场轮回正在声色里进行。</h1><h3></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