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此幸运地走到了一起

管见

(一)<div>2018年的元旦,假期从12月30日周六休起。</div><div>12月30日中午,接快运公司电话,书送到了。</div><div>我去单位拿书,门卫以为是图书馆的,搬楼上去了。我去图书馆一捆一捆搬下来。</div><div>到家,剪开包装 ,《我的作文教育故事》的封面有一股清新浓烈的童年气息,很惬意。</div><div>一叠书扇形排开,拍了照,发给天蓉。天蓉很开心。我告诉她,工作室买了100本,你来拿几本,元旦送送朋友。</div><div>天蓉说不过来了,书留给工作室派用场,她自己买。</div><div>我想起自己出第一本书,恨不得第一时间看到封面,第一时间拿到写着“管建刚著”的书。31日,我拿了15本书,送到了天蓉的学校,放在了传达室。</div><div><br></div> <h3><br></h3><div>1月3日,我转发了天蓉的美篇《我的第一本书》,我从“第一本书”四个字里,看到了天蓉的第二本书正在向我们走来。</div><div>大概2011年吧,《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聂闻主编要做我的专刊,我回答已有两家杂志做过了,我又提议由我们工作室成员来做一期专刊。聂闻兄欣然答应了。</div><div>也就在那次的组稿中,我发现了天蓉的文字功底。</div><div>感谢伟大的朋友圈,不少老师问什么时候网上有售,一位朋友马上订了200本。</div> <h3>(二)</h3><div>1月5日,徐栋的新书《管建刚:作文教学12问》到了。</div><div>我拍了照,发到了几个熟悉的群里,相熟的朋友都嚷着要徐栋请客。徐栋说好的好的。徐栋就是这么好说话。一个做学术的人而又要好说话,真是难得。</div><div>新书的封面很有创意。封面设计的凯闻兄非常用心,似乎比出我的书还用心。</div><div>也有一点不太满意,书的封面上居然用了我的头像。我知道出版社的意图,然而我真心对不起徐栋,因为发到群里,大家的注意力在我的头像,而不是著者徐栋。</div> <h3>但我相信,只要你拿到书,翻开书,你就会被徐栋的文字和思考所吸引。</h3><div>从没有人像徐栋那样全面系统且带有自己一线实践体温的方式,来阐述我的作文教学。从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徐栋在“后作文教学”上所花的功夫和力气。</div><div>徐栋和倪建斌是两个可以在任何大场合展示我们的“作后指导”课堂和理念的。</div><div>徐栋专注于“后作文教学”的热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江西的潘非凡老师。非凡兄已经是一名外公了。每次见面,他总是从包里掏出一本我的书。非凡兄说,成长就是要把一个人的东西学透;学透首先要读透,读一遍怎么可能读透。</div><div>我认同一个人一生中要找到一两个作者的书,要反复读。我只愿自己的书,能少一些差错,非凡兄和徐栋们在反复读的时候,能不太枯燥。这一点我不得而知。</div><div>我所知道的是,徐栋的《管建刚:作文教学12问》就是一本让我读上三五遍也不觉枯燥的书。</div> <h3>(三)</h3><div>出版社的辛老告诉我,《作文革命:你应知的12个细节》的封面设计稍晚些。</div><div>凯闻兄是个顶认真的人,他的设计必须过他自己的关。</div><div>1月14日傍晚,女儿从北京回家了。和妻一起去高铁站接女儿,路上收到了快递公司的短信,有两件发自福州的货。哦,建斌和小园的书终于到了。</div><div>到家已晚。第二天一早去学校,两件书静静地躺在传达室的门口。</div><div>我拎了一捆去办公室,美工刀挑断了包装带,里面有三小包书,撕开一包,《作文革命:你应知的12个细节》带着欣喜一下子扑了过来。</div><div>辛老早透露过,三本书放在一起你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很有风格的整体设计。果然是。<br></div> <h3>从第一届到第三届,小园一直在工作室,为工作室做了很多事。小园是我最早带出去上课的人。去的地方都是当天去当天回的。</h3><h3>后来带小园的机会少了,带徐栋和建斌的时候多了。外出讲课,一个男老师带着一名女老师,总觉得不太方便。</h3><div>这是我要向小园致歉的。</div><div>一个好老师不只是能上好公开课,还要上好家常课,还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div><div>看了《作文革命:你应知的12个细节》,你就会明白,小园、建斌就是这样的老师,他们是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老师。</div> <h3>傍晚,给建斌快递了一扎书去。建斌能干,能干的人都很忙。也正因为忙,做的事情多,能干的人越来越能干,这道理跟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相似。</h3><div>我看好建斌,建斌是有创造力的。</div> <h3>(四)</h3><div>书出版后,天蓉、小园、徐栋、建斌发微信致谢。我开开心心地接受了,同时也开开心心地感谢他们。</div><div>人与人是相互的。一方有再大的本事、再高的热情,没有另一方的呼应也就失去了任何的价值。</div><div>正是他们的真诚的回应,我们才真正走到了一起,才一年又一年地走到了现在。除了老婆孩子,还能有这样的朋友在这样的路上一起走这么多年,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div><div>未来会怎样?这个清晨也许要想一想。也许不用想。未来总是在肯走路的人的脚下。</div><div>只要肯走,不用担心路的问题。我想是这样的。</div><div>&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