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堂安——领略遗世之美

弱水流沙

<h3>堂安侗寨位于著名的肇兴侗寨8公里的青山之上,寨子三面环山,一面是空旷的梯田,目及所至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位于山腰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信道均用青石板墁地。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相对商业化已经弥漫的肇兴,她显得古朴而幽静,有一种遗世之美。</h3> <h3>我们所住的客栈老板是一个资深的驴友,他放弃了上海广州的高薪教师岗位到肇兴开了一家小客栈,过着半年赚钱半年旅行的生活。他说侗寨的美在堂安。要感受堂安的美就得徒步去!早晨6点钟我和夫人儿子,迎着朝霞,呼吸着田野的芳香,沿着洒满露珠的小径,开始领略侗家的生活之美。</h3> <h3>从肇兴到堂安的路上,漫山遍野,除了森林,到处是依山而建的梯田。此时太阳初升、微风轻抚,露珠在满山坡翠绿的秧苗间闪着金光,像昨夜的繁星突然跌落田间,令人心情大悦。</h3> <h3>我们平时所见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讲究的,据寨子里的老人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于是,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传奇:清光绪四年,已是61岁高龄的堂安鬼师潘传大,毅然放弃已从事多年的鬼师职业,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亲自挑石上山,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这块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如今,100多年过去了,“长城梯田”仍然屹立在这里,向游客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h3> <h3>两小时的攀爬,我们只遇见一队昨天晚上住在堂安的旅行者,更多的时候就是我们一家人。但旅途并不寂寞,砌田割草的农人、田埂上游荡的土狗、时而亲吻脸颊的朝阳都温柔而曼妙。</h3> <h3>路过一个完全没有被游客惊扰的村庄,稻田、溪水绕村,吊脚楼沐浴在晨辉之中,鸡在觅食,狗在散步,一切岁月静好……</h3> <h3>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们抵达堂安还没有一个游客。风雨楼没有歇脚的农人,老妇人在晾晒场铺开晾晒春稻,鱼塘倒影着寨子的美景,农妇在水井边淘洗着一尺多长的嫩韭菜。</h3> <h3><font color="#010101">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要知道生活在堂安这样海拔935米的高坡上,没有水将意味着什么。夫人喝了瓢井的水说:甘甜爽口!</font></h3> <h3>人说“侗寨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在侗族村寨里,鼓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也是人们喜爱的集会和议事的场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h3> <h3><font color="#010101">位于村庄最顶端的建筑是一个在建的类似博物馆的,没有什么陈设也不见工作人员,确是一个不错的拍照地方。来吧!美起来吧!</font></h3> <h3>走走堂安弯弯曲曲的村道上,侗族老乡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刚毅、平和和满足。村中鼓楼、戏台、风雨桥、瓢井、禾晾场、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萨堂等无不散发出侗家人生活的智慧、灵性与滋味。接近上午十点太阳渐渐的大了,天也热了,游客也多了起来,挥挥手告别这遗落在山中的部落、文明和这稀世的美景。</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