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不着急

芷影*紅兒

<h3>  纽约时报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走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甚至银行劫匪,去了解这些人背后有没有普遍的成功规律。</h3><h3><br /></h3><h3> 最后他发现,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h3><h3><br /></h3><h3> 一天8小时一周5天的话,你就需要花上快5年的时间。</h3><h3> &quot;一万小时法则&quot;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h3><h3> </h3><h3> 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h3><h3><br /></h3><h3> 所以,再有天赋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也都需要长期持续的反复练习,才能让一项技艺完美掌握。</h3><h3><br /></h3><h3> 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世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厉害的人,一直很努力,但却不着急。</h3><h3> 古人说的&quot;欲速则不达&quot;,在此刻得到最直接的证明。</h3><h3> </h3><h3> 人生赢家冯唐,总结自己人到中年的生活感悟时,用了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h3><h3> </h3><h3> &quot;不着急&quot;被他放在了第一位,这是他千帆过尽参透人生后的肺腑之言。</h3><h3> </h3><h3> 不着急,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一心一意专注手上事情,将当下的事情做好,就不用担心未来。</h3><h3> </h3><h3> 曾国藩在《曾胡治兵语录》里说过这样一段话:</h3><h3><br /></h3><h3>&quot;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quot;</h3><h3> </h3><h3> 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h3><h3> </h3><h3> 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事情本身,不去忧虑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里。</h3><h3><br /></h3><h3> 这样才能不被外界环境所牵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过好当下。</h3><h3>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整个社会都出现一种急吼吼的浮躁态度。你争我抢,很担心迟别人一步,属于自己的就不在了。</h3><h3> 网上流传过李嘉诚说过的一段话:</h3><h3>付出就想马上有回报,适合做钟点工;</h3><h3>期望能按月得到报酬,适合做打工族;</h3><h3>耐心按年度领取收入,是职业经理人;</h3><h3>能耐心等待三到五年,适合当投资家;</h3><h3>用一生的眼光去权衡,你才是人生赢家。</h3><h3> </h3><h3> 成功是急不来的,只有持续付出努力,对过程把控有度,才能一步步向前推进,逐渐达到理想的目标。</h3><h3> 上文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告诉我们一个普遍规则,想要真正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消化、沉淀和刻意练习。</h3><h3> </h3><h3> 比如,作为电脑天才的比尔·盖茨,他13岁时就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学习计算机编程,等他20岁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远超过了1万小时。</h3><h3> </h3><h3> 莫扎特从21岁开始,写出了一部部经典作品,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他从4岁就开始学琴练琴,6岁前,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已经逼着他练了大约3500小时。</h3><h3> </h3><h3> 没有之前的枯燥练习,一次次的试错、取舍,就没有后来的厚积薄发。</h3><h3> </h3><h3> 不着急,才能从容不迫,不计较眼前得失,将自己的注意力真正着眼于过程上,收获水到渠成的好结果。</h3><h3><br /></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