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芬兰是我此次北欧之行中最后一个国家,而且也是五个国家中逗留时间最短的国家。所以,出发前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国家,查阅了不少资料和书籍。芬兰在北欧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他是北欧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这样的位置让它在历史的记忆里饱经沧桑。在12世纪到20世纪初被瑞典和俄国沙皇长期统治,而且还是北欧特别是瑞典与俄罗斯数次战争的拉锯战场。</h3> <h3> 在二战期间,芬兰为了夺回被俄国占领的土地,加入到德国的侵苏战争中。恰恰由于这次的错误选边站队,让芬兰付出了战败后对前苏联割让土地4.6万平方公里和赔款5.72亿美元的高额代价。但芬兰人没有气馁,凭借着这个民族顽强坚韧的意志,咬紧牙关还清了给前苏联的赔款,成为世界上唯一将战争赔款全部付清的国家。</h3> <h3> 芬兰对中国十分友好,在1950年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还戏称芬兰是离中国最近的欧洲国家,因为我们两国只隔着一个俄罗斯。芬兰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世界上比较难学的语言,但有一个芬兰语却是世界各国通用的,这就是"桑拿"一词,汉语也是按照谐音翻译的。</h3> <h3> 芬兰拥有很多名列前茅及著名的头衔。世界上第一个给予女性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世界经济论坛评选的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选的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国际透明组织评选的最廉洁政府;诺基亚通信制造商等。</h3> <h3> 芬兰的行程中教堂有三个之多。由于这是我第三次来欧洲,教堂实在是看了不少,多少有点儿视觉疲劳,但参观时对三个教堂的独特设计风格、寓意和命名随即产程生了兴趣。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领略一下白教堂、红教堂和岩石教堂的风采吧!(以上配图为靠近芬兰波罗的海沿岸风光)</h3> <h3> 赫尔辛基大教堂,俗称"白教堂",是一座路德派教堂,更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象征和地标性建筑。赫尔辛基又称"白都",通过芬兰国旗的颜色,就能看出芬兰人对白色的钟爱,加之国旗的蓝色十字相配,又能看出芬兰人简约洁净的生活理念。</h3> <h3> 大教堂整体通白并配饰淡绿色青铜圆顶,气度非凡,结构精美。始建于1852年,位于市中心参议院广场,是德国建筑大师恩格尔的作品。希腊式廊柱整体支撑着教堂主体,教堂的大圆顶凸显三角对称的宏伟气势,百级台阶更显现出大教堂的威严与神圣。</h3> <h3> 在大教堂南门参议院广场中央竖立着建于1894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铜像,究其原因,查阅资料得知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二世曾给予芬兰广泛的自治权。由此看出芬兰人虽长期受外族统治,但却有很豁达的感恩理念。俄国十月革命后独立的芬兰,还能保留下此雕像,足以说明这一点。</h3> <h3> 不知什么原因,波罗的海的海鸥很钟情于亚历山大二世,总是在他身上驻足,还要留下一些痕迹。</h3> <h3> 白色的大教堂也是年轻恋人向往的地方。很多芬兰情侣们都希望在这里举行婚礼,为此,情侣们会排队预约等候,预约时间最长达到了一年半之久。因此,白色在这里不仅代表着神圣,更代表的圣洁。所以,赫尔辛基也有了"波罗的海圣洁女儿"的美誉!</h3> <h3> 乌斯别斯基大教堂,俗称"红教堂"。看名称和颜色,感觉和芬兰的特质"格格不入",尤其是"乌斯别斯基"这个名称,俄罗斯味道颇浓。是的,红教堂是北欧乃至欧洲最大的东正教教堂。</h3> <h3> 乌斯别斯基大教堂始建于1862年,1868年完工,它有十三个金顶,红砖外墙古朴典雅,在赫尔辛基城市轮廓间,突显一抹俄罗斯在芬兰宗教上所留下的痕迹。耀眼的金圆顶和红砖砌成的教堂显得格外凝重。俄罗斯风情渗入芬兰的历史,在这里得以见证。<br /></h3> <h3> 精雕细琢的拱顶和花岗岩石柱是红教堂的两大特色,由俄罗斯建筑师 Gornostayev设计,教堂的红砖尖塔极为醒目,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h3> <h3> 教堂内部的绘画全部由俄国画家完成,完全保留了传统东正教教堂的艺术风格。教堂内还葬有芬兰民族英雄马达汉将军,他曾率领芬兰军队抵抗俄国入侵。进入教堂恰逢里面有活动仪式,随即拍下了一组活动照片。</h3> <h3>唱诗班的演唱也是可圈可点的,本人还录了视频。</h3> <h3> 岩石教堂,看到这个名称就会让你心生好奇。教堂由芬兰著名建筑设计师索曼莱宁兄弟联手设计,于1969年完工。在赫尔辛基坦佩利岩石广场,映入游客眼帘的是以一块巨大岩石为主体,众多大小不一的岩石砌成的著名岩石教堂。在这里,看不到一般教堂的标志性尖顶和钟楼,岩石教堂的顶部有一个直径20多米的淡绿色青铜圆顶暴露在岩石的最上面,并由180条放射状梁柱与岩石墙体相支撑,顶部内部则用铜片镶嵌配饰,如同由太空而来的飞碟放射着光芒着陆在这里,设计理念现代前卫。这时,我突然想象是否上帝托梦给索曼莱宁兄弟,让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来展示宗教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与时俱进呢!</h3> <h3> 教堂是利用了这块岩石高地的自然条件建造而成的,为了保护现有的岩石景观,将建教堂的岩石处向下挖掘,形成了现代、独特、隐蔽和低调的岩石教堂。在岩石的一侧,有一个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貌似地堡一样的大门,没加任何装饰,这就是岩石教堂的入口。走进去会让你有一种别有洞天之感。</h3> <h3> 教堂内部的景观依然保持着不失现代感的简洁质朴,大厅内部的墙壁就是岩石的自然造型,更体现出错落有致的风格。据有关资料记载,建造时,接近顶部的墙体是用炸碎的岩石堆砌而成,看似不规则的堆砌,却组合的很好,不必担心安全问题,绝对掉不下来。</h3> <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人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所以,对管风琴颇感兴趣。这里的管风琴更是让我着迷。据了解,它是北欧最大的管风琴,有四排键盘,43个音域和大小长短不一的301根音管。此时,恰巧有一位琴师在弹奏,沉稳浑厚的低音与清晰高亢的高音在大厅里回荡,顿感音乐的魅力所在。</p> <h3> 岩石教堂除了各种宗教活动和举行婚礼外,还不定期举办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会。由于大厅的环状结构,使得音响效果非常好,据说无伴奏合唱团也经常光顾这里。看来岩石教堂已成为芬兰赫尔辛基民众的综合活动场所了。</h3> <h3>再给大家来张岩石教堂的全景图片</h3> <h3> 西贝柳斯公园坐落在赫尔辛基的西北部。是为了纪念芬兰著名的音乐家西贝柳斯而建造的。西贝柳斯出生于1865年,极富音乐天赋,10岁即开始作曲,他特别擅长写作气势恢弘的大型管弦乐曲。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北欧自然风貌和芬兰民族的坚韧精神,具有悠长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抒情格调。</h3> <h3> 西贝柳斯一生创作的作品有7部交响乐、100多首独唱歌曲、大量的提琴曲和钢琴曲、两部歌剧及1部舞剧。音乐爱好者熟悉的有两首曲目分别是《芬兰颂》和《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特别是后者被誉为世界十大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赫尔辛基每年六月份都会举行"西贝柳斯音乐节",并以这座公园为主场,举办一周到十天的各种音乐会。我是七月中旬到的芬兰,和音乐节擦肩而过,有点儿遗憾。</h3> <h3> 公园中央树立着造型别致的西贝柳斯纪念碑。600多根高低错落有致的银白色不锈钢管簇拥在一起,恰似一个巨型的管风琴。每当海风吹来,气流穿过每根钢管,会发出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回声,仿佛在演奏西贝柳斯音乐人生永恒的乐章。</h3> <h3> 这座纪念碑的创作者是芬兰著名的女雕塑家希尔图宁,她花了六年时间,终于在纪念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纪念碑完成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芬兰政府虽然采纳了这一纪念碑造型,但希望作者再设计一个西贝柳斯的头像,这让希尔图宁十分为难,她认为纪念碑雕塑已完全诠释了西贝柳斯的音乐境界与风格,没必要画蛇添足再设计一个头像。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在纪念碑的旁边再制作一个西贝柳斯的头像。这个头像设计的也很前卫独特。我以为设计师是在夸张的突出音乐家的双耳,让纪念碑和头像有了一定的关联,用以聆听纪念碑演奏的乐章。</h3> <h3> 据说芬兰小镇也很有特色,为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时间和更好的了解这里的民众生活,特意选择增加芬兰小镇的游览。我们参观的小镇位于赫尔辛基的市郊,且离赫尔辛基国际机场不远,这样也方便我们乘机,时间上也比较宽裕。</h3> <h3> 跟瑞典小镇的浪漫风情相比,芬兰小镇宁静雅致,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闹。在这里,不仅能体会到北欧人的休闲慢生活,更能体会到芬兰人的内敛与谦卑的生活态度。小镇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尘不染,洁净、整洁、有序是我对芬兰小镇的第一印象。</h3> <h3> 芬兰在北欧被称为千湖之国,境内众多湖泊星罗棋布,赫尔辛基自然也不例外。小镇就坐落在一湖泊之边,更让小镇有了水乡的风姿。各种游艇在湖边停靠,但并不奢华,这跟我在挪威和瑞典看到的众多豪华游艇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但也不奇怪,符合芬兰人内敛的特质。关于豪华游艇最多的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我计划在最后一集《北欧人的生活》中给大家展示。</h3> <h3>这是小镇沿街店铺</h3> <h3>这两幅图片是小镇得咖啡屋和酒吧</h3> <h3> 走近小镇人家,更能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宁静和内心的平静。真希望有机会能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生活本应该如此!</h3> <h3>悠闲自在的小镇居民</h3> <h3> 小镇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也有一个小型的教堂,外观很一般,像一个高大的平房,但内部设置却十分考究。</h3> <h3>讲道台雕梁画柱,高高在上,神圣威严。</h3> <p class="ql-block">管风琴的设计精致、细腻堪称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站在小镇一处桥上看教堂,才能感受到它的高大。</p> <p class="ql-block"> 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却让我收获满满。下一集也是北欧之行的最后一集,将为大家介绍《北欧人的生活》,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