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美篇《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俄罗斯游记》,追随着列宁的足迹,从乌里扬诺夫斯克、喀山、圣彼得堡一路写来,终于写到了莫斯科——列宁的足迹终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美篇的前几篇中,我们旅游团的行程显得有点凌乱;从莫斯科开始,美篇的叙述和旅游团的行程就统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的首要成果,就是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苏俄首都,初期就在彼得格勒,1918年迁至莫斯科。</p><p class="ql-block"> 1922年,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共同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首都莫斯科。从这时起,到1991年苏联解体,莫斯科既是苏俄首府,又是苏联首都。</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列宁领导了反抗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立苏联、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章立制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里,列宁遭遇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阴谋刺杀,身负重伤。在这里,积劳成疾的列宁过早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未竟事业,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且领导了抗击希特勒入侵的卫国战争,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斯大林去世以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一伙阴谋分子发动政变,窃取政权,走上了修正主义的死路。</p><p class="ql-block"> 1991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在原苏联疆域内全面复辟。俄罗斯是苏联碎片中最大的一块,全称为俄罗斯联邦,是一个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首都莫斯科。</p><p class="ql-block"> 1990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成立。1991年,俄共被禁止活动。1993年,俄共又被允许活动,久加诺夫出任中央书记。目前,俄共是俄罗斯联邦议会中的第二大党。</p><p class="ql-block"> 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俄共组织了大规模的合法纪念活动。有130多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从五洲四海来到莫斯科,参加了由俄共组织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由乌里扬诺夫斯克开出的火车,经过14个小时的运行,于2017年11月5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30分到达莫斯科。</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时间是北京时间。</p> <h3> 初到莫斯科。</h3> <h3> 莫斯科导游娜塔莎在火车站接到了我们。</h3><h3> 按照安排,11月5日上午,我们要到红场去参加由俄共莫斯科市委组织的纪念活动。</h3><h3> 在从火车站到红场的大巴上,娜塔莎一路滔滔不绝,介绍沿途景观,也介绍自己。我坐在大巴右侧,录了一段视频,娜塔莎的自我介绍就在其中。</h3> <h3> 走下大巴,我们来到十月革命广场的马克思雕像前。</h3><h3> 旅游期间,为了便于行动,全团三十几人被分成三个小组,各小组任命组长一人负责召集,组员都编了代号。我被分在第三组,代号是4。</h3><h3> 我在拍视频,组长在喊我的代号。</h3> <h3> 来到位于红场北侧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北面的广场上。</h3><h3> 是莫斯科美女太亮,耀得我睁不开眼吗?</h3> <h3> 每人手棒两枝鲜花,一枝要献给无名烈士墓,一枝要献给列宁墓。</h3> <h3> 胸前系上了红丝带。</h3> <h3> 手里又多了一面小红旗。</h3> <h3> 团里最年长的吴老师指挥大家唱起了《国际歌》。</h3> <h3> 语音不同、旋律一致的《国际歌》歌声,汇成了排山倒海的浪潮。</h3> <h3> 来自不同国度、怀着相同信念的人们,相聚一处,合影留念。</h3> <h3> 现场还有在莫斯科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异国相遇,倍感亲切。</h3> <p>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中越两国同志相遇,两面旗帜举在了一起。只要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永远是同志加兄弟!</p> <p> 越南参加活动的是清一色的年轻人。</p> <h3> 苏联老兵,军姿依旧。</h3> <h3> 俄罗斯父与女。</h3><h3> 真应该向他们学习。革命历史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h3> <h3> 俄罗斯小女孩的冬装都是这么鲜艳,把白净的脸庞衬托得更加招人喜爱!</h3><h3> 怪不得俄罗斯最有名的工艺品——套娃那么招人喜爱,它们的原型就是千家万户的宝贝女儿呀!</h3> <h3> 庄严的时刻终于到了。人们缓缓地朝着位于红场西北侧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走去。</h3> <h3> 向无名烈士墓献花。</h3> <h3> 无名烈士墓前数不清的鲜花,寄托着人们无限的敬仰!</h3> <h3><font color="#010101"> 墓旁的卫士。</font></h3> <h3> 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后的合影。</h3> <h3> 右边就是莫斯科导游娜塔莎,左边是她们公司的代表。</h3> <h3> 我们旅游团的领队。<br></h3> <p> 中俄两国老人,一见如故。</p> <h3> 队伍进入红场。刁伟铭团长尽职尽责,不停地招呼大家,生怕有人掉队。</h3> <h3> 等待瞻仰列宁遗容时,找块空地拍张集体照。</h3> <p> 照片中的时间是北京时间。</p> <h3> 红色大理石筑起的列宁墓。</h3> <h3><font color="#010101"> 瞻仰过列宁遗容后,人群从排列在红墙下面的苏联政要雕像前走过,凭意愿向雕像献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各国朋友争相在斯大林雕像前献花,留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一位貌似来自南美洲。</font></h3> <p> 与其他苏联政要相比,斯大林雕像前的鲜花最多。这说明了什么?</p> <h3> 午饭以后,我们进入克里姆林宫景区参观。</h3> <h3> 这条路是一条分界线。游客只能在右侧的游览区参观;左侧是办公区,有普京总统的办公室,游客不可进入。</h3> <h3> 普京总统的办公室就在这座大楼里。</h3> <h3> 青铜大炮。</h3> <h3> 古代最大的大炮,最大射程400米。据说只试射过一次。</h3> <h3>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钟。当年铸成以后,第一次往起吊挂时就打破了一大块,成了一口废钟。</h3> <h3> 教堂广场。周边有四座教堂。一些外事礼仪活动就在这里举行。</h3> <h3> 苏联时代的大会堂。</h3> <p> 晚上,莫斯科中央音乐厅上演由俄共莫斯科市委主办、由著名的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演出的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大型音乐会。所有参加红场纪念活动的外国来宾都受邀观看音乐会。</p><p> 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是俄罗斯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歌舞团,由最初的苏联红军歌舞团发展而来。</p><p> 音乐会从当地时间下午5点到7点,持续2小时,共有约8000人观看演出。</p><p> 音乐会展示了十月革命至苏联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歌颂了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反抗侵略的伟大斗争和辉煌成就,气势磅礴,令人振奋。其中的很多节目都是我们中国人也很熟悉的苏联歌曲。</p> <p> 音乐会入场券。</p> <h3> 这是观众中的苏联老兵。<br></h3> <h3> 外国来宾。</h3> <p> 团友与其他国家的来宾合影留念。</p> <h3> 全体自动起立,同唱《国际歌》。后面,当舞台上唱起苏联卫国战争歌曲《神圣的战争》时,再次出现全体起立同唱的场面。</h3> <p> 据娜塔莎介绍,音乐厅原有7500个座位,本次音乐会又增设了数百个临时座位,结果还是座无虚席,实际观看音乐会的约有8000人。</p> <h3> 照片中的时间是北京时间。</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俄共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音乐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视频剪辑版</b></p> <p> 11月6日上午,首先参观的是位于莫斯科南郊五一村的中共六大会址。沙俄时代,这里是地主庄园中的一座别墅。苏联时代,别墅被收归国有。</p><p> 1928年,在中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的情况下,中共六大不得不在苏联召开。</p> <p>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参观门票。</p> <h3> 一楼正厅。</h3> <h3> 正厅后面有楼梯通往二楼。</h3> <h3> 设在二楼的中共六大会场。</h3> <h3> 在六大上,瞿秋白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因前期工作中的左倾盲动错误而受到批判,并被解除领导职务。这是六大后他和夫人杨之华在莫斯科的合影。</h3> <h3> 时空大穿越——老气横秋的老牛与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在中共六大会址不期而遇,并且合影留念。老牛心中默吟:</h3><h3>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h3><h3> 吟罢欲哭已无泪,初心自审对苍天。</h3> <h3> 离开五一村,我们来到了位于莫斯科东南郊的高尔克村。</h3><h3> 这里在沙俄时代是一个贵族庄园,建有别墅。1918年,列宁遇刺受伤后到这里居住,直至去世。</h3> <h3><font color="#010101"> 村里的路上,有辆小装甲车跑来跑去,成了游客们拍照留念的道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17年4月16日,列宁乘火车回到彼得格勒,在芬兰车站下车后,站在一辆装甲车的车顶上,向欢迎他的工人和士兵发表讲话,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那辆被列宁当作演讲台的装甲车,就是眼前这辆装甲车的原型。</font></h3> <h3> 中午就在高尔克村的列宁文化中心就餐。(照片中的时间为北京时间。)</h3> <h3> 文化中心里面有个小型剧场。从二楼看下去,几个人正在排练节目,观众席上空无一人。</h3> <h3> 午餐后,步行去别墅参观。</h3><h3> 途中,遇到俄罗斯人正在野餐,团友“胡者也焉哉”上前摆拍。</h3> <h3> 在路上,我们还迎面遇到一家三口。走近时,他们的小狗居然扑到我的身上,不知道是吓唬我,还是表示欢迎。</h3> <h3> 结局是,我和这家的小娃娃合影留念。</h3> <h3> 在通往别墅的路上。</h3><h3> (照片中的时间是北京时间。)</h3> <h3> 别墅主楼。</h3> <h3> 左侧是列宁1918年遇刺时穿的大衣,上面还有弹孔。</h3> <h3> 列宁的卧室。</h3> <h3> 卧室地上铺着朋友送给列宁的狼皮。</h3> <h3> 列宁的书房。</h3><h3> 中间是列宁故居的解说员。右边是娜塔莎。</h3> <h3> 列宁的办公室。</h3> <h3> 列宁与克里姆林宫保持联系的电话。</h3> <h3> 经常和列宁住在一起的亲人,主要有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他最小的妹妹马利亚•乌里扬诺娃等。</h3> <h3> 列宁晚年,由于中风导致偏瘫,行动不便。但是,他尽量坚持生活自理,尽量不要别人扶助。为了便于他独自上下楼梯,专门在楼梯两边加装了扶手。</h3> <h3> 浴室。</h3> <h3> 列宁去世的房间。桌子上摆放着他去世两小时后用石膏做成的面部和双手的模型。</h3> <h3> 车库里保存着列宁乘用过的几件交通工具。</h3> <h3> 这是一辆改装过的劳斯莱斯,装有履带和雪橇,可以在沼泽和雪地里行驶。</h3> <h3> 车库所在的院子。</h3> <h3> 参观完别墅,再次来到文化中心。小剧场里还在排练节目,而且观众席上也有一些观众了,于是坐下来看了片刻。</h3> <h3> 在一个大厅中央的列宁塑像前照张集体照,以此结束在高尔克村的参观。</h3> <p class="ql-block"> 晚上回到莫斯科市内,首先来到莫斯科市的制高点——列宁山,观赏夜幕下的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 莫斯科大学主楼是苏联时代的经典建筑之一。</p> <h3><font color="#010101"> 然后,我们来到库图佐夫大街,参观胜利广场、凯旋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胜利广场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而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胜利广场上的主体建筑——纪念柱。</font></h3> <h3> 凯旋门为纪念1812年战胜法国拿破仑入侵而建。</h3> <h3> 在库图佐夫大街附近一家叫做“富祥酒店”的中餐馆用晚餐。</h3> <h3> 晚餐后在库图佐夫雕像前照相,结束11月6日的参观活动。</h3> <h3> 照片中的时间为北京时间。</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附 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背景音乐《苏联国歌》简介</b></p><p class="ql-block"> 本篇背景音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中文译名有《牢不可破的联盟》(网络通行译名)和《苏联颂》(正式译名),由原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即苏联共产党)党歌改编而成,于1944年正式启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俄罗斯国歌历史</b></p><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帝国的国歌是《天佑沙皇》。</p><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以《国际歌》为代国歌。1918年1月,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以《国际歌》为苏俄国歌。1922年苏联成立后,《国际歌》成为苏联国歌。</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30年代末,苏联宣布社会主义胜利后决定更改国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政府决定制定一首能激励民心士气的新国歌,最后选定由联共(布)党歌改编而成的《苏联颂》。1943年12月,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了新国歌;1944年3月15日,新国歌正式在全国启用。</p><p class="ql-block">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原《苏联颂》歌词作者之一的米哈尔科夫对歌词作了修改,剔除了有关斯大林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1977年5月27日,最高苏维埃批准了修改过的国歌。</p><p class="ql-block">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改用米哈伊尔•格林卡的《爱国歌》作为国歌。2000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通过关于国歌、国旗和国徽的法律草案,决定修改《苏联颂》歌词,使之成为《俄罗斯联邦国歌》。《俄罗斯联邦国歌》歌词中不再有“列宁”、“共产主义”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歌颂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内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苏俄、苏联1944年以前的国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国际歌》</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苏联国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苏联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44年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苏联国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苏联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77年版</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苏联国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苏联颂》</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84年</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俄罗斯联邦国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