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知青岁月 ---龙门公社大牛岭农场

洪国春

<h3>  2017年12月16日,北方过来的寒潮裹着毛毛细雨吹拂着雷州半岛大地,海拔高一点的大牛岭农场更显得湿冷。</h3><h3> 大牛岭农场地处雷州半岛的中南部,是原海康县龙门公社的社办农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后, 于1969年开始接收安置海康县城来的知识青年,每年根据县知青办下达的指标,对下乡满2年以上的知青招工回城、或推荐读书、或参军到部队。1977年冬,随着全国恢复高考和1977年开始停止上山下乡,1979年知青大返城,大牛岭农场就成了下乡在这里知青的记忆。</h3><h3> "逝者如斯夫"!时间将记忆一点一点冲刷到远方。</h3><h3> </h3><h3> 洪国春 /图文</h3><h3> </h3> <h3><br /></h3><h3>1、海康知青从1969年第一批上山下乡到大牛岭农场,到1976年的最后一批,8年间来到这里有360多名知青。</h3> <h3>2、40多年前,依稀记得这里是他们劳动生活过的地方。</h3> <h3>3、2017年12月16日,应我之约,下乡在这里的知青何江和黄良明带我上大牛岭,一路走来,睹物生情。</h3> <h3>4、何江,1970年8月来到大牛岭农场一队,曾经自己建起农场气象站并当业余气象员,这里是他劳动过的香茅油厂,蒸香茅油的炉灶和居住的茅屋早已没有了,如今还竖立着两个残留着的烟窗。</h3> <h3>5、小溪还在,只是溪水没有以前那么清澈。</h3> <h3>6、这是二队知青曾住过的集体宿舍,一排10间,虽旧犹在。</h3> <h3>7、只有老职工还在农场这里居住。打了一辈子光脚丫的单身五保户唐发子,今年78岁,那时是农场的猪倌、牛倌,生性爽直勤快讨人喜欢。</h3> <h3>8、单身五保户徐妃四,今年89岁,当年也是农场放牛的。</h3> <h3>9、靠五保养老金和知青等好心人的接济,日子也一天一天地过着。</h3> <h3>10、一条竹竿串起了全部的家当。</h3> <h3>11、他也有梦想。他告诉我去年(2016年)知青回来农场那些事,总在念知青们的好。</h3> <h3>12、合个影,留个念想。</h3> <h3>13、当年农场的小学校,近邻农村的小孩都来这里读书。</h3> <h3>14、经过修建后的场部办公室。</h3> <h3>15、留出了两间室作知青的纪念室。</h3><h3><br /></h3><h3><br /></h3> <h3><br /></h3><h3>16、纪念室展出了知青年代及以后的一些照片。</h3><h3><br /></h3> <h3>20、2016年知青聚会回农场探访时,何江用手机拍下了自己曾住过的房子。</h3><h3><br /></h3> <h3><br /></h3><h3>21、没有人住的房子,仅一年时间就成了这个样子。</h3><h3><br /></h3> <h3><br /></h3><h3>22、为了让我们走近看,唐发子老人用大刀在杂草中劈开一条路。</h3> <h3>23、42年前自己住过的瓦房还在。</h3> <h3><br /></h3><h3>24、1976年下乡到大牛岭一队的知青黄良明站在自己住过的房前。</h3><h3><br /></h3> <h3><br /></h3><h3>25、一阵阵连绵细雨给丘陵山岭上的红土地带来了种植的季节,铺放在地上的是备种的菠萝苗。</h3> <h3>26、60年代建的跃进门只剩下一边,也被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勤快的唐发子似乎知道老知青的心思,挥刀就砍。</h3><h3><br /></h3> <h3><br /></h3><h3>27、也不知何年因何事这半边跃进门也会没了的,何江与黄良明有意识地在残存着的这半边跃进门前留个影。</h3><h3><br /></h3> <h3><br /></h3><h3>28、44年前,知青林中坚在跃进门里边的菠萝蜜树底下拉手风琴。那时,他是龙门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2017年,他在广州市花都区区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又专心学习搞起绘画艺术创作。</h3> <h3><br /></h3><h3>29、老职工陈福泰,86岁,久久地望着何江、黄良明离开的身影发呆,似乎有很多话要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