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云烟

翰海点菁

<p>偷得浮生半日闲,信步东内小街前。</p><p>通教寺外真通畅,大小胡同车来往。</p><p>再寻柏林寺难进,戏楼外巷穿回肠。</p><p>侧畔牌坊烟缭绕,却是雍和宫内香。</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我曾工作于北京东直门内大街177号。当时的簋街还没有现在的麻辣味道,大家基本上都是为温饱而奔波。劳碌闲暇难得轻松,我曾休息在孔庙国子监,也曾徘徊雍和牌坊前,偶尔穿行胡同间,瞥一眼灰砖灰瓦的大杂院,印象最深的是通教柏林寺两间。</p><p class="ql-block">后来也曾多次路过北二环,每次都能看到雍和宫飘出的烟,可是很难寻到胡同深处的柏林院,这次刻意踏访,竟然不得其门而入,原来被文化部机关占用。不过周围胡同院落依稀保留几十年前光景,尤其难得的是因为私搭扩建,倒让我走过一条最窄小巷,简直细如回肠。我猛然想起柏林寺的门牌正是戏楼胡同一号,这真是:人生如戏,螺蛳壳里做道场;世事沧桑,前尘往事成云烟。</p><p class="ql-block"> 2018.1.17 中州愚生 </p> <h3>通教寺位于北京东直门内针线胡同,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开慧胜雨对该寺进行了扩建,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h3> <h3>柏林寺位于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戏楼胡同1号,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康熙帝曾题额&quot;万古柏林&quot;。寺内保存的《龙藏》经版,是中国释藏中现存的唯一木刻经版。</h3> <h3>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br>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作正式的藏传佛教的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h3> <h3>雍和宫深秋的银杏让人流连忘返</h3> <h3>雍和宫东侧牌坊</h3> <h3>戏楼胡同,清光绪时东段称太保街。民国三十六年(1947)东段沿称,西段称戏楼胡同。据传,农历正月雍和宫庙会打鬼、演戏,戏台很高,故而得名。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太保街并入,改称戏楼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全红胡同,后恢复原名。今戏楼胡同1号为柏林寺。</h3> <h3>戏楼胡同2号</h3> <h3>胡同内巷</h3> <h3>大杂院</h3> <h3>戏楼胡同一巷33号</h3> <h3>我所经过最窄的夹壁胡同</h3> <h3>古木垂荫的胡同更有趣味</h3> <h3>雪后的胡同诗意盎然</h3> <h3>雍和宫的香火在北京最旺</h3> <h3>通教寺总是幽静平和</h3> <p class="ql-block">翰海点菁,经典纷呈。</p> <p class="ql-block">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微信号:hhdjar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