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巴黎媲美的小公园骑楼群

一帆在汕头

<h3>  今天上午,我们来到了承载着老汕头人记忆的小公园亭。这座一年前重新修建的小公园亭,单围柱三重檐攒尖顶的八角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崭新的亭子里使用的是上等的千年不腐柚木,做到"依故修旧"、"修旧如旧",不用一颗钉子,尺寸呈现原中山纪念亭的榫卯结构原貌。三九寒冬,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尽管马路上的修缮工程热火朝天,沙土堆砌如山,铲车载重车轰鸣不已,楼房里焊接的火花迸溅……前来浏览的市民和游客仍然络绎不绝,大家对亭内木结构精巧的古老工艺赞叹不已,纷纷驻足拍照留念;与此同时,周围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的四条马路上,已经修复原貌的百年骑楼流光溢彩,重现中西合璧的风采,让人仿佛置身于这座"百载商埠"昔日繁华的闹市之中。</h3><h3><br /></h3><h3> 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这种形态的商业区,规模远超广州的"上下九"等地,在全世界范围内,简直可与法国的巴黎相媲美。它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四永一升平"的蛛网状骑楼街道,形成放射格局,纵向为主街,横向为次街,纵横交叉形成蜘蛛网格,于20世纪30年代成为汕头最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区。在街区中,沿着安平路、镇邦街、居平路、国平路逛了一圈,在外貌修葺一新而又古色古香的骑楼群里尽情徜徉,眼光会自然地被沿途的那一座座骑楼所吸引,每座骑楼造型设计各不相同,在山花、拱廊、窗框等细节处,会发现具有传统特色的各样图案和异国风情的纹样艺术巧妙地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这些骑楼包括了百货大楼、纺织品大楼、皇后酒楼、鮀江旅社、西南通等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记忆,被誉为"海内外潮人的精神家园"。原本已经岌岌可危的皇后酒楼,与南生公司、小公园亭遥相对望,上世纪三十年代既是酒楼也是歌舞厅,是有钱人快活的天堂,可以想像当年的歌舞升平,流光溢彩……曾经长出茂盛榕树的百货大楼建成于1932年,是汕头第一座拥有电梯的公司,从建成之日一直使用了60年之久,是汕头老城区地带最核心的建筑。盛极一时的时候,第一、二层经营百货商品,第三、四层为中央酒楼,第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早已封闭待拆的纺织品大楼,建成之初是汕头较有名气的"飘芳园"酒楼。汕头沦陷期间,有人在这座大楼制售人肉包,恶行暴露之后,臭名远播,民众称其为"杀人店","杀人店"关门后转身为赌场。1947年,这座大楼辟为汕头埠首屈一指的"立生布行"。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立生布行"改招牌为"纺织品大楼",成为汕头市的纺织品供应中心……依旧如旧的鮀江旅社,原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业的中原酒楼,因其面向汕头港,楼层又高,可远观海景,海风直接吹到酒楼,有"中原酒楼好空气"的名声。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叫做汕头大旅社……修旧如旧的西南通骑楼,有着不一样的风格,曾经是中旅的办公地,是汕头的标志性建筑,毎一个老汕头人无不知晓。整座大楼既显现了窗花雕饰的柔美,又展示出伟岸之大气……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整片精美的西式洋楼,都是底层架空,二楼以上比底层凸出,并由支柱支撑,在底层形成"五脚砌"人行道的一种建筑形式。通常,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不仅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如今,它们已完成了外立面修缮,安装了景观灯,内部的水泥立柱和横梁正在用钢框绑固之中。有些五脚砌的一间间商铺也已陆续开业。其间,国平路头的西南通左下侧的"爱西干面"仍然开得风风火火,大观园旧址上那家李名升饺面店仍然门庭若市,至平路原大观明已修缮一新,居平路原鼎盛一时的"玛丽服装店"演绎成了"大老洪鞋行",尽管安平路或镇邦街不少旧楼房仍破败不堪,甚至杂草丛生,不过,从一幢幢"依故修旧"、"修旧如旧"的骑楼外墙看到,有的装饰了欧式浮雕花纹,有的则是古典的怀旧色调,重现了中西合璧的骑楼风格,依稀可见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痕迹。</h3><h3><br /></h3><h3> 徜徉在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重温这些既熟悉而又遥远的"五脚砌"时,那点点滴滴,唤起的都是乡愁,令心中有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觉。"五脚砌"的建筑模式是从东南亚国家模仿来的,这个词语是马来语"五英尺"的潮语译音,特指骑楼下的人行步道。当时,马来西亚的宗主国英政府规定:马来西亚城市的临街商住楼的底层必须空出五英尺宽的地方作为人行步道,这样就形成建筑物前面的骑楼结构,马来西亚人以"五英尺"代称人行步道。旧汕头埠的主要马路安平路、居平路、永泰路、国平路、至平路、商平路、海平路、西堤路、民族路、民权路、福平路至升平路地段的建筑都是这种骑楼形式。在中国的东南部,广州的北京路、海口的骑楼老街、温州的五马街及潮州的牌坊街等,不少城市都有这种建筑物,但好像比较零散,不像汕头埠这样形成密集的建筑群,构成独特的城市主体建筑。走着走着,蓦然发觉,曾经年轻的心境,如今就像这些饱经岁月而又重焕光彩的"五脚砌"一样,无论感动、喜悦、惆怅、忧愁,都已写满了沧桑。城市有灵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汕头的城市灵魂是什么?或许,一些年青的朋友可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上了岁数的老汕头人大多数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五脚砌"。 "五脚砌"是华侨文化在汕头埠的实物展示,是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它积淀了老汕头埠人的生活和文化,承载着许多美好的记忆。</h3><h3><br /></h3><h3> 汕头于1861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小公园一带形成了最早的小港埠,而后向西南扩展至西堤路一带,形成以小瓦屋为主的街巷,至上世纪20年代已形成放射状雏形。查阅资料获悉,汕头市1920年成立市政厅,1921年颁布《汕头市暂行条例》,开始筹备城市改造,定下了拓宽马路,沿街房屋退缩,改建为骑楼的方针。1926年,汕头有了第一个华侨回国投资办实业的热潮,在不到10年的时间,便形成了小公园历史文化街这这种底层可以开铺做生意,二层以上可以居住的骑楼群老街。保留至今的安平路、居平路、至平路、国平路及至西堤路等骑楼群老街,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崎碌的新兴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风风火火的旧骑楼,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商户发现小公园街区有"五脚砌"后,房屋虽然退缩了,但生意却反而比以前更好,于是,在1927年集体提出了兴建骑楼街的申请。他们认为,街道人烟稠密,户口繁多,扩建马路,损失过巨;希望在60尺道路内两侧步道上,各建10尺骑楼,以安居室,而荫路人。</h3><h3><br /></h3><h3>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汕头历史的缩影,这里的许多建筑都有它独有的故事,中山纪念亭、南生公司、"四大酒楼"等等,都能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潮汕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华侨文化。如今,当我们来到小公园街区,溜达在被称为汕头老城区的"清明上河图"之间,只见这些修旧如旧的建筑极有西洋味,也记载了海滨邹鲁这座城市当年的风光。这些极其宝贵的骑楼,是根据汕头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与"洋楼"的结合创作出的中外建筑多元复合的杰作,骑楼的立面及装饰艺术,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艺术之精华,在建筑细部中如花、檐部、拱廊、锁心石、窗框、门套等处都有巧妙精致的装饰,既有东南亚风格,也有古罗马风格、巴洛克风格,有希腊爱奥尼柱头也有罗马的拱券,这些具有各国特色的建筑和中国古典的花卉、潮汕民居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别致。骑楼分上楼下廊,上楼为居住区,下廊为店面。外廊遮阳防雨,我们潮汕人称之为"五脚砌"。</h3><h3><br /></h3><h3> 近日从媒体上获悉,未来的小公园开埠历史文化街区,将吸取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天津的津门故里,佛山岭南新天地等成熟景区的经验做法,依托小公园的历史文化风貌、传统街区格局、骑楼风情特色等,以"潮人精神家园,文化旅游高地"为定位,活化潮汕人文,展现百年历史,全面打造成一个集"文化、骑楼、美食、购物、闲娱、文创、怀旧、度假、养生、节庆"于一体的潮汕特色文化旅游街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