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2006年,利用“五.一黄金周”长假,我和几个朋友乘公交车途经两当、成县、西和直奔礼县盐官镇,想亲眼看看这曾是西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font></h3> <h3>临行前,我专门在网上查询了盐官镇的历史资料。盐官镇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3公里,东接天水市,西邻西和县。历史上称为卤城,现在是礼县的东大门和第一重镇。战国时期,因国家在这里设置管理井盐业生产的盐官而得名。盐官镇骡马市场相传兴于唐代,大约与当地兴旺的井盐运输和其地处西部发达的牧业区与东南部发达的农业区交错位置有关。历史上这里水草丰茂,盛产井盐适合畜牧业发展,便利的交通使“盐官骡马市场”在西北五省盛名一时。至明、清时期骡马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更趋繁荣。</h3> <h3>新中国成立后,盐官镇牲畜集市曾是全国13个重点骡马市场之一,据称也是我国西部最大的牲口交易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盐官一年一度的骡马交易会期间,上市牲畜数以万计,成交额在200万元以上。仅1993年全年的牲畜交易总额达到10万头(匹),前来参与牲畜交易的不仅有西北各省区的客户,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客户也频繁光顾。香港凤凰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西北风情》中还专门介绍过盐官镇牲畜交易市场。</h3> <h3><font color="#010101">当我们一行来到盐官镇南关,就看见了“盐官骡马市场”六个大字。宽大的场地上汇聚着许多的骡、马、驴、牛、羊、猪等牲畜,几排长长的栏杆上,拴着各类牲口。它们或站或卧,有的在蹭痒痒,有的在舔犊,还有一些不安分的在相互撕咬。从来交易的人数、规模和牲畜数量看,并没有我想象的哪么大、哪么多、哪么热闹和哪么壮观,这不免令我稍许失望,能够引起我最大兴趣的是市场上交易买卖人各种各样丰富的表情和神秘的肢体语言。前来买卖的老乡们眯缝着眼有说有笑,行家们仔细端详着牲畜的牙口,估摸着年龄、身价,贩子们忙打手机,互通市场信息,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嘻嘻哈哈的在牲口背上翻上滚下,乐不可支。这里的买卖双方谈价不用口,而是相互将手塞入对方衣服下面,用他们约定俗成的“摸价”方式,心照不宣的“议价”,你就是站在一旁,也搞不清双方讨价还价的真正价格是多少。</font></h3> <h3>日头西斜,人们赶着已成交或未成交的牲畜一拨拨离开了盐官骡马市场。望着赶牲口人四处散去的背影我在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兴盛与衰亡的过程,盐官镇骡马交易市场的历史使命也即将完成,随着公路事业的日渐发达,骡马最终从重要的交通行业退出了,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用于耕地的马牛也越来越少了,往日牲口交易市场的繁荣景况将很难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将是更适合于时代发展的事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