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散文:奶奶的大生日

野狼谷

<h1><b><br>  人这一辈子,时间太短,赤条条来,光溜溜去,最长寿的人不过活100多岁,且绝对是凤毛麟角,一般人就是活个七、八十岁。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短一瞬。有来就有去,来去皆有数。我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看着老一辈的亲人,一个个的慢慢走了,心里总是感到莫名的忧伤,心情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难以好转。曾经那么活泼乱跳的一个人,爱说爱笑的一个人,说走就走了,说没就没了,使你不能不忧伤满怀。我奶奶过世已经几年了,可是至今,我仿佛觉得她老人家还在我的身边,我依然清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记得给她过的几次大生日。</b></h1><h1><b><br>  我曾经总希望我的奶奶能够活100多岁,能够每个月从政府领到200元的百岁老人补贴。因为我奶奶身子骨一直都很硬朗,性格非常开朗,又喜欢吃素,天天要走几公里路,生活很有规律,子孙后辈有几十个,对她都很孝顺,衣食住行比较不错。她对人很和善,和谁聊天都是“哈哈哈”的开怀大笑,往往是人未到笑声先到,她在村头,村尾的人都能听到她的笑声。村里人都很尊敬她,都说她老人家至少能活100多岁,我们都深信不疑。</b></h1><h1><b><br>  我奶奶生于1910年,比我整整大了60多岁。奶奶生有七个孩子(有两个没有成活),孙子孙女有几十个,我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按农村风俗,60岁以上就是大生日,子孙后代都很重视,都要举行祝寿活动。她老人家七十大寿时,我还在读小学,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对她过生日的事虽然有记忆,但不很深刻,好像那时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粮食还不够吃,也没有更多的好菜吃,祝寿酒办的简朴而隆重。那时亲戚送的礼物,都是些用米做的包子、糍粑等土特产,我姑妈做了很多,挑了几担过来,我们给同组的人每家每户都送了一份。那时候,能给每家每户都送,在村子里是很有面子的事。</b></h1><h3><b><br></b></h3> <h1><b><br>  奶奶八十大寿时,我已经是个16、7岁的小青年了,那时正在一所省重点中学读高中,刚好因病休学在家,她的生日宴席,主要是由我和一个堂哥在张罗。请客,采购,安排酒席,都是我和堂哥并肩完成的。我记得,我和堂哥一起去永兴县城,买猪肉、鸡鸭、鱼等等各种办酒席的菜,都是我俩一起采购的,菜市场物品比较丰富,各种菜肴都有买。但那时还没有修通村公路,我俩是一起走了几十公里路去永兴县城的。买了办酒席的各种东西后,再坐客船运回家的。生日那天,亲戚朋友都赶来给她老人家祝寿,非常热闹,大家都很高兴,奶奶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满脸的幸福。</b></h1><h1><b><br>  奶奶九十大寿时,我已经有20多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几年了。特意找了一位兄长借了一台小车,开车赶回乡下老家,那时我们村还没有通公路,小车只能停到对河的大河滩。为了给她老人家祝寿,我们弟兄们合计后,除了买了好多菜办好祝寿酒之外,特意请市电影公司的同志前来,晚上免费放了两场电影给父老乡亲们看,还放了不少烟花,给她老人家祝寿,当时全村人都非常高兴。我带了一台照相机,寿宴后,我组织各位长辈及兄弟姊妹围着奶奶合影,这也是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我一直在内心祈祷她老人家能够活100多岁,等她100岁时,我们再给她办祝寿酒。她也好像不负大家的厚望,身子骨一直很争气,村子里的人天天看到她从村子的最上头走到最下头(我所在的地方是个大组,近400人,村头到村尾有一公里多长),她一天走几个来回,有时她还自己去附近的集市上赶赶集,瞧瞧热闹,买点东西,但是却连大气都不喘一下,大家都惊叹她身体的健康,都说她肯定能活100岁,甚至120岁。</b></h1><h1><b><br>  我那时在县城工作,父母为了照顾我的小孩,进城和我住在一起,奶奶住在我乡下的房子里,和我四伯伯家隔壁,平常由四伯伯一家照顾她的生活。但我总是牵挂她老人家的健康,一有空闲,就到乡下去看她,陪她说说话,聊聊天,给她买东西,还常拿点小钱给她用。她九十大寿以后的每一年生日,我们都是当做过大生日一样对待,无论工作多忙,时间多紧,我一家人都要去乡下陪她过生日。我奶奶老家是隔壁县的,小时候由于家里很穷,很小的时候就嫁到我家里,给我爷爷当童养媳,从年轻到老年,一直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呆在老家的山沟沟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更不用说进我们的县城了,我特意借我搬家的机会,把她和我的几个伯伯接到县城,陪她们到处走一走,逛一逛,看一看,还组织他们一起到县城最好的照相馆拍了合影,给每个人都冲洗了一张放大的照片,另外单独给她照了一张相片,然后再放大,弥补了她没有进过县城的遗憾。我们这些后辈,就是希望她老人家能够幸福安度晚年,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给咱们老百姓带来的胜利果实。</b></h1><h1><br></h1> <h1><b>  </b></h1><h1></h1><h1><b> 九十多岁的奶奶幸福的生活着,享受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给中国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幸福,见证着国家这段由穷变富、不断强大的历史。如果不是出了意外,她老人家一定能活到100多岁,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她九十六岁那年,国家实施村村通公路的计划,我那个处在偏僻山村的老家,也被列入计划,村里组织施工队伍修路,修到我家门前时,奶奶非常兴奋,非常关心公路的施工,天天在施工现场观看。就在通村公路快要修成的时候,有一天她照常在门前看公路施工,由于下过雨,地面很滑,不小心摔到地上,从此一病不起,请了好多医生给她看病,吃了好多药也不见好转,两个多月后就溘然逝世,离开了我们这些她最心爱的人,离开了这个变得越来越美好的世界,也给我们留下了没有能给她过100岁生日的永远的遗憾。她走的时候,村里的公路修通了,在她的葬礼上,偏僻的小山村第一次来了好多小车,把小山村渲染的非常热闹。村里人都说我奶奶很有福气,走也要等到村里公路修通了再走,她老人家特别喜欢热闹嘛。</b></h1><h3><b><br></b></h3><h1><b>  2010年,是奶奶的100岁诞辰,如果她能够再多活几年活到现在,该多好啊!她自己不但能领到每月200元的政府百岁老人补贴,而且国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都能看得起病;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每个 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月都能领到5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能够幸福安享晚年,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村原来的砂石路改建成了宽敞的水泥路,老家的小河上建成了水电站,还规划建设了蔡伦竹海旅游风景区,昔日偏僻的穷山沟飞出了金凤凰,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如果奶奶能活到现在,看到今天这一切,该多高兴呀。</b></h1><h1><b><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 </b><b>2010年秋于长沙</b></div></b><b></b></h1><h3><br></h3> <h1><b><br></b><b> 作者蓝马,汉族,70年代生人,现居湖南省长沙市,供职于省直某单位,省诗词协会会员,业余喜爱诗词、散文、随笔写作,作品散见各报刊网。</b><br></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