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村里放电影那些事

懂你

<h3>文字撰稿:史振宇</h3><h3>图 片:部分来源网络</h3> <h3>  很多年未进过影院,几天前和两个朋友一起破天荒地看了电影《芳华》。宽敞的电影院,宽大的银屏幕,立体的对白声,舒服的宽座椅,100元购买了三张票还赠送了饮料和爆米花,真是一派时尚、现代、雅致的享受。高端上档次的影城里,观众秩序井然,安静而优雅。有家人们、朋友们,还有热恋中的情人们。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突然想起当年村子里放电影的那些事。 </h3> <h3>  六七十年代很流行看电影,比如《南征北战》、《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闪闪红星》、《小花》等,这些影片中战争类型的居多,倒是百看不厌,也从电影中受到了教育:英雄人物的舍生忘死、临危不惧全都铭刻在心,鬼子汉奸的无恶不作、禽兽不如让人恨之入骨。八十年代的电影内容开始多元化,很多情感片推出,有《勿忘我》、《庐山恋》、《白蛇传》等,这个年代的电影紧跟改革的时代脉搏,它传递给我们一种积极、昂扬、热情和开放的精神。</h3> <h3>  那时候,村里放电影是一件很热闹的事情,一般地址选为村子里的老戏台,或者街道中央、打谷场上。要放电影了,村里就贴出通知,或在大喇叭上告知,电影播放的时间和地址。一般是县城里的放映队在各个乡镇之间轮流播放,后来每个乡镇都配备了放映设备,基本上每半月都能播放一两次。有时候,村子里谁家办喜事,诸如娶媳妇嫁女之时,也会请来放映队。在自家院落外的房子后墙上钉四个长钉,白色幕布一挂,天黑就可以放映了。</h3> <h3>  傍晚时分,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从自己家里搬着小板凳,迫不及待地奔向戏院子。大家很自觉,小孩子们坐在前面,大人们坐在中间,还有的人干脆搬几块石头当座儿占好了地方,后面的人直接站着。放映员的周围聚集的人最多,可以看到他娴熟地安装电影机、倒带、换带。那并不大的白色幕布,吸引了近千人的目光,给山村带来了稀有的精神食粮。 </h3> <h3>  那个不大的戏院里,那个街道的十字路口,那个宽阔的打谷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的人坐在墙头上,有的人爬在树上,还有的人干脆爬在堆起的谷堆上面。顽皮的孩子们会在电影每集播放的空闲,用手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通过光线的折射,在幕布上展示。</h3> <h3>  演电影是农村老百姓心目中的大事情,全村人都特别喜欢观看。电影开演前,总是村支书扯开嗓子讲话,内容往往是国家政策,县里的重大通知,以及村里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的事情等方面。开演了,近千人的观看队伍有些嘈杂,每到精彩之处,就会传出喝彩声,也会传来全场人们的哈哈大笑。电影的情节及故事,常常出现在小孩子们玩耍时候的语言中,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 </h3> <h3>  最喜欢看电影的莫过于孩子们了,每当有通知,他们放学回家后便急速完成作业,赶早来到戏院子。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等待电影放映。青年人则利用这个机会,想方设法和自己喜欢的人凑一起聊天,谈情说爱,偶尔也触碰一下对方。因此,农村电影场里也曾经碰撞出了许多青年人爱情的火花。 </h3> <h3>  本村人看电影比较方便,远近三五里村看电影就得提早动身了。他们三五成群,相邀一起。那时候大都是步走着过来,需要翻越一座小山,趟过一条河沟……电影结束了,还的原路返回,手电筒和雨伞是必备之物,回家的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电影里某个细节,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谷里。</h3> <h3>  现在想起来,那个皓月当空,繁星满天的夜里,村子里老少爷们都聚集在戏院里看电影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呀!特别是夏日里,简直就是一个乐园,一个绝好的休闲乘凉之地。那里给了人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打发走单调枯燥的时间,弥补了书籍匮乏的无聊。从那些正能量的电影里,增长了知识,填补了阅历,愉悦了身心。</h3> <h3>  有时候,也会有让人郁闷的事情。记得有好多次,电影放到一半,老天突然下起雨来。如果是小雨,放映员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布,把放映机一遮盖,继续放映,观众也只好忍着。瓢泼大雨,那只得收场。记得那一年冬天演出《白毛女》,电影唱词里: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呀……恰逢一场鹅毛大雪从天而降。寒冷丝毫没有减弱村里人们看电影的热情,眼里却充满了仇恨的泪水……</h3> <h3> 村子里放电影的事情总会牵着每个人的记忆,他会成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永久不可磨灭的童年印记。小村露天电影戏台,它像一张泛黄的照片,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想起它,内心里升腾起一阵阵温暖,那是村子里企盼的眼神,那是乡亲们亲切的呼唤,更是人生最美好的过往。</h3> <h3>  那一年,我五岁,弟弟三岁。初冬的一个晚上,父母亲怕我和弟弟着凉感冒,早早地哄着我俩入睡,而后他们去了戏院。我家离放电影的场所不太远,只隔着一个巷子。我和弟弟从睡梦中醒来,听到了精彩的电影对白声,两个人就合计着出去看电影。至今我和父母都解释不清楚这件事:门锁着,我和弟弟是如何从窗户跳出去,偷偷跑到电影院的?因为那时候太小了! </h3> <h3>  父母怕我和弟弟醒来,看了半截就回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惊呆:我和弟弟偷跑了,家里纸糊着的窗框四周用做饭的菜刀划开,菜刀丢在窗台上。那时,我和弟弟都没有下半截窗户高,我们是如何翻出窗户?我又是如何把弟弟弄出窗户?这让他们诧异!他们只好沿着巷子朝着放电影的戏院子方向寻找,最后在一个墙角下找到了大冬天光着脚而专注看电影的我俩。</h3> <h3>  因为酷爱电影,所以周日常常玩放电影的游戏。我的一个玩伴偷了自己奶奶家的鸡蛋,用钱购买了一个可以放幻灯片的小模具,加上弟弟带了呼市二姨哥送的一套幻灯片,这样就可以放电影了。这样的游戏每到周末就会玩的乐此不疲。<br></h3> <h3>  有一次,白天光线太强,大家就突发奇想,想找个光线黑的屋子。几个玩伴一合计就钻进羊圈里,用布把圈门堵上,煤油灯和手电筒一打,就开始玩了。回家之后,大家衣服上弄的满是羊粪,身上更是一股羊粪味,淘气的我们都免不了一顿挨打或挨骂。</h3> <h3>  八十年代初期,黑白电视进入普通百姓家里。人们可以不出家门收看电影或者电视剧。但无论怎么好的影片,从电视方寸的荧屏上也感受不到露天电影场上的气氛和热情。时代在不断进步,露天电影在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条件好的地方,有了电影院;条件一般的地方有了录像厅。但人流量很少,家家户户基本上以看电视机为主。</h3> <h3>  八十年代后期,我很少看电影。虽然学校组织看过几次,可印象很浅,记得有一次去朔县电影院看《妈妈再爱我一次》,由于停电的原因最终也没有看成。而弟弟看电影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他在县城里读书,周末的时候会去看电影打发时间。直到今天依然带着自己的女儿去看很多优秀的片子,我却很久很久没有去过电影院!</h3> <h3>  去年,在弟弟的强烈要求之下,他带父母来到电影院看了一次电影。中途之时,父亲和母亲就回家了。我问了原因,他们说那个影城里的声音太大了,空调也太凉了。其实我心里知道,或许他们是根本没有找见当年村子里放电影的那种感觉罢了。</h3> <h3>  看过《芳华》之后,想起了芳华之年我们曾经看电影的那些事,往事早已泛黄,可记忆里依然深刻。当年村子里放电影就是一件大事,它能召唤人们,也能凝聚人心。或许是人们内心精神食粮匮乏,抑或心灵纯洁单一所致。它是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也是革命战争的一段还原,更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充。当年村里放电影的那些事,给那个年代的人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印记!</h3> <h3>  懂你寄语:走过春夏秋冬,记录喜怒哀乐。运动吧,小手机拍出大世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