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路小学69届作品选之知青篇

日尧每 攵

<h1>  &nbsp;</h1><h1><br></h1><h1> 踏雪</h1><h1> ——何宛翎</h1><h1> </h1><h1> 又是雪花飘落的日子。喜欢走在雪地里的感觉,寒风吹着脸庞,身体却越走越暖,伴随着咔嚓咔嚓的踏雪声,洁白的雪地上便留下一串串👣 ……</h1> <h3>本文作者何宛翎知青照</h3> <h1>  这踏雪声常让我想起40多年前的一段时光。那时的集体户好冷啊!连墨水瓶,酸菜缸都结了冰。好在睡觉的火炕是热的,晚上把被子蒙在头上睡,早起都上了霜!天棚是报纸糊的,破破烂烂,老🐭 在上面跑来跑去,真怕它们撒欢失足掉下来!</h1> <h1>  县委书记的侄女从山东来探亲,她会用玉米叶子编筐,公社书记就把她请来教徒,意在推广。13个大队每队抽一人,我们大队不知为何抽上了我,这样就有了一段公社编织厂上班的经历。</h1><h1></h1><h1> 每天由大队记工分,好多人羡慕呢!大概是火车跑一站的距离吧,十几里路,单程走有1.30小时左右。每天徒步往返。</h1><h1> 7点上班,我5.30就从集体户出发啦!天还没亮,洁白的雪地,满天的星辰衬得道路依稀可见,白茫茫的雪野静悄悄,只有我一个人踏雪咔嚓嚓的声音,天地间只留下我一个人的长长脚印……。真正广阔天地呀,可惜没什么作为。途经村落时才偶见几点昏暗的灯光,闻几声狗叫。走啊走啊,心里有一丝害怕,时不时还看下老旧的上海手表,想着千万别迟到。</h1> <h1>  后来,公社知青办的张老师把他的破🚲 借给我。一次,刚骑到南山脚蹬子就掉了,望着夕阳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帅气的工人大哥领我去了附近的小工厂,帮我修好了车。车间里炉火通红,映着墙上一付对联,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我心里也暖暖滴。</h1> <h1>  再后来,编织厂允许我们住宿,每天编完筐后,和另外12个农村姑娘,也有知青挤在南北两铺炕上,叽叽喳喳的,结束了奔波踏雪的日子。</h1><div><br></div> <h1> &nbsp;</h1><h1><br></h1><h1> 苦逼岁月 &nbsp;</h1><h1> ——苏野<br></h1> <h3>本文作者苏野知青照</h3> <h1>  人生实苦。每个人也都有最苦。</h1><h1> 我的最苦是做知青。<br> 我给知青的定义是,一夜之间由城里学生变成农民的人。昨天还是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同学小伙伴,无忧无虑。一觉醒来,穷乡僻壤,举目无亲,前路茫茫。<br> 1975年7月19日,我在吉林省双阳县新安堡一个叫聂家崴子的地方成了一名知青。<br> 与我一起去的有7男1女,原来的老生有7女1男。这8男8女组成了一个集体户,同吃同住,一起干活,一起想家。当然,为了回城,也一起勾心斗角。</h1> <h1>  插队第二天,下地干活。早晨,大家凭着一股热情和新鲜劲儿,兴致勃勃,淡天说地。上午,说笑渐少,大家不得不使出吃奶的力气,努力跟上农民兄弟娴熟的劳动步伐。中午,全体失声。有一半人连吃饭的气力都没有了,另一半人在默默地处理手上的血泡。下午,只有3个人继续坚持,其中就有咬着牙的我。因为之前随父母插过队,干过一点农活,我们仨情况略好。晚上,全体哭。男的抹眼泪,女的嚎啕大叫,以至于队长慌慌的跑来,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情。我没掉眼泪,並不是坚强,而是所有的眼泪,所有的口水,所有的尿,只要是能流淌的,已经全都变成汗流出去了,没有了。<br>  这是我当知青第一天的情形。户里的老生说,这样的日子,他们已经过了十年。<br>  所有人都累趴下了。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不断地趴下,又不断地挣扎起来,哪怕前路更恶劣、更非人。每个人的目标都无比明确,想尽一切办法离开这个鬼地方!而唯一的办法是获得贫下中农的好评才能先于别人离开,而贫下中农的好评主要看劳动表现。所以,大家都不把自己当人了,当畜牲,干活的畜牲。</h1> <h1>  与累同样苦人的,还有困。说是闻鸡起舞,其实每天鸡还没叫,天只是稍有灰白,夏天大概是凌晨三点多一点,生产队的上工钟声就响了。户里没有一个人是听钟声起床的,太困,听不见。队长只好每天来敲窗户,一片山响,不能不起。几乎每个人都有干活歇气儿时(休息)或是走路睡着的经历。早起也就罢了,大不了早点睡呗。可是,那年头太"左"了,有活没活,天天夜战。一战就是晚上八九点。好不容易收工了,这是唯一属于自己的一点时间。只可惜,原来打算的读书啊写信啊记日记啊在劳累和困顿面前,统统见鬼去了。每天洗漱全免,倒头便睡。<br>  最可恨的是,感觉刚一闭眼,窗户就被敲响了。讲真,那时杀队长的心都有。</h1> <h1>  杀人不敢,但偷鸡摸狗是知青的标签。象畜牲一样干,也象畜牲一样吃。主食永远是玉米玉米面玉米饼子玉米渣子,夏天清水煮青菜,冬天只有清水。终年无肉无油。那年头,吃一顿豆腐,嗑一把瓜子,吃几粒炒黄豆就是过年了。<br>  没办法,村里的鸡鸭鹅狗越来越少。最快时,我10多分钟就能剥一张狗皮。后来,什么都没有了。最后一点幸存,老乡索性自己吃了,免得落入知青之口。村里从此静悄悄。再后来,附近的村子也慢慢静下来。最馋的时候,耗子肉也吃了,至今还是觉得鲜美无比。<br>  第二年春天,我当上了生产队长。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对我却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一脱产,就是不用干活了!总算是苦海里伸出了一个脑袋。<br></h1> <h1>  我总觉得,当知青的头半年,把这辈子的苦都吃完了。好处是,从此以后再遇到任何事儿,永远是天空漂来的那五个字,毛毛雨了。后遗症也有。任谁说粗粮怎么怎么好,我就是不爱吃,尤其是玉米。可是,见到肉永远两眼放绿光。<br>  这段苦逼岁月,很难忘。不过有时又想,跟那些个残疾的,疯了的,死了的比,还不是最苦。</h1> <h1><br><br><br> 试水松江<br> ——董晨</h1> <h3>本文作者董晨知青照</h3> <h1> 拎着锄头,钻出了闷热的玉米地,终于熬到了午休时间,心里掠过一丝惬意,抬起手臂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顶着骄阳,懒洋洋地向着午餐地点走去,环顾四周,早已完活的当地村民,脸上挂着坏笑,呆呆地看着我们,心里不禁泛起一阵阵的腻歪,低头看看今天的午餐,一桶清澈见底的菜汤旁边,放着一簸箕玉米面大饼子,实在难以引起我食欲。顺口灌了两碗清澈的菜汤后,抄起了两个大饼子,习惯性地啃着厚厚的饼嘎,迎着凉爽的江风,信步向不远处的江边走去。</h1> <h1>  我们所在的生产队,在距村落十里外的松花江边上有一块地,位于松花江的拐弯之处,自东向西的江水被一陡峭的土崖阻挡,转而向北蜿蜒而去。邻江而立,放眼望去,气势磅礴的江水蜿蜒曲折,宽阔的江面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杂草丛生,时而飞起飞落的水鸟,不由得引人遐想连篇,前两天来这里耪地时,就对这壮观的自然景色赞叹不已,油然而生的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使我今天内着泳裤有备而来,欲畅游美丽的松花江,登上江心的小岛一探究竟。</h1> <h1>  来到江边,望着脚下滚滚奔腾的江水,我的心里突然袭来一阵阵莫名的心悸,和故乡那熟悉的南湖相比,这里完全是一片陌生的水域,南湖的水面平静柔和,微风吹过碧波荡漾,而江水则奔流不息,无风之时波浪翻滚,独自探索这片陌生的水域需要相当的勇气,沿着江边慢慢地向上游走去,望着身边滚滚而过的江水和江心中央那可爱的小岛,思考着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自己在水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好奇战胜了胆怯的心理,仔细地观察了江面又悉心地选择好入水的地点后,胆小的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奔腾江水之中,向着那个神秘的江心小岛游去。</h1> <h1>  这是今年夏天第一次下水,初入水中,那久违了的熟悉感觉油然而生,体温与水温的差异在短暂的碰撞后很快交融,随着四肢轻快的划动,身体在翻滚的波涛中自由地前行,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家乡那美丽的湖中。随着离开岸边的渐游渐远,江水逐渐清澈,水流则越来越急,在这碧波激流的江水中放眼望去,渺无人烟的江心岛已经十分清晰。就在此时,突然感到在一股涌动暗流的冲击下,身体短暂地失去了平衡,一个不祥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出来,久闻江湾有漩涡,自己是不是正在向着那可怕的漩涡游去。一阵慌乱过后,逐渐稳定住了自己的情绪,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经随着江水漂流了一段的距离,再向前游已经无法登上小岛,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回头向岸边游去。劈波斩浪地游回了江岸边,手脚并用地爬上岸来,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目测一下,上岸之处距离下水的地点至少相距150多米。回望波涛汹涌的江面,仍然难以平复一阵阵的心悸,对于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面对气势磅礴的江水,情不自禁地感慨:<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滚滚江水白浪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滔滔奔腾震心寒<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流混波飞沫处<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觅食鹰鸟掠水旋</h1><h3><br></h3> <h3>本文作者赵晓敏知青照</h3> <h1><br><br><br> 初到集体户<br> ——赵晓敏</h1> <h1>  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钟,16:55分,还有五分钟就要出发了。从日历牌撕下当天的日历,小心翼翼的夹在日记本里----1975年6月10日,这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离开了生活了19年的吉林省会都市长春,奔赴穷乡僻壤的德惠县沃皮公社姜家一队集体户,开始我的知青生活。</h1> <h1>  从某种意义上说,下乡插队是我自己的选择。高中毕业前夕,母亲怕我吃不了农村的苦,曾经想给我办因病留城待分配,留城分配只能分配到一些集体所有制的工作,而我的理想是上大学。那个年代上大学需要从工人、农民、军人中推荐,所以,要想实现上大学的理想,下乡插队是我的必经之路。既然是自己的选择,我就暗下决心,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许落泪,不许后悔。</h1> <h3>本文作者赵晓敏知青照</h3> <h1>  车来了,该出发了。我再一次环顾四周,看了一眼舒适而温暖的家,然后毅然转身拿起行李,出门上了车。</h1> <h1>  父亲借了一辆解放车,和母亲、姐姐以及弟弟一起送我去集体户。站在车厢上,初夏的风迎面吹来,在脸上轻抚,和家人在一起嬉闹说笑,好像在进行一次愉快的郊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后,汽车到达了我插队的村庄,映入眼帘的是集体户的五间破旧的草房。</h1> <h1>  一番寒暄之后,安顿好行李,我和家人一起走到村口,来到车边,下意识的刚要上车时,却突然想起我要一个人留在这里,不能跟家人一起回家了。看着家人一个个上了车,只把我一个人留在这穷乡僻壤。突然鼻子发酸,眼泪充满眼眶,真想冲动的喊一声,我不要一个人留着这里,我要跟你们一起回家。想起自己的理想、誓言和决心,我强忍住泪水,用理智控制住情绪,挥舞着双手告别家人,直到汽车随着卷起的尘土消失在远方,才一个人怏怏地回到集体户里。</h1> <h3>本文作者赵晓敏为其集体户女生拍照</h3> <h1>  当晚,我借了一把锄头,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跟着大家出工了。<br>  第一次干农活,自己把一根垅,又铲得极认真,立刻就被甩得远远的,幸好铲一段就发现我的垅被谁铲过(我旁边的人帮我带的),可以拎着锄头走一大段。好难熬的一个早上,太阳好像被钉在天上一动不动,时间也仿佛停止了,好像过了一个世纪,终于收工了。</h1> <h1>  体力严重透支,身体极度疲惫,两条腿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好容易挪回到集体户。开饭了,玉米面大饼子,老绿色的白菜帮子做的汤,没有一点油星。咬了一口大饼子,放在嘴里咀嚼,嗓子眼却好像被关上了闸门,说什么也咽不下去。狼吞虎咽的户友看见我不吃饭,就劝我道:“你一定要多吃饭,不然一会儿干活会没体力的。" 不劝还好,她这一劝,我忽然满腹的委屈一齐涌上心头,眼泪不受控制的流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任谁也劝不住。休息时间结束,哭着拿起锄头,又去出工。在地里,一边铲地一边哭,一直哭到中午收工。到集体户第一天,就用泪水尽情地宣泄了心中所有的委屈,一股脑把眼泪流干,以至于在后来的两年半知青生涯里,再没哭过。</h1> <h3>本文作者赵晓敏为队长及集体户女生拍照</h3> <h1>  后来,这件事成了大家的笑谈。两年以后,一个当地的社员对我说:“我还记得你刚来第一天的样子,白白的,瘦瘦的,风都能吹跑。左手拿着手绢,右手拿着锄头,一边干活,一边擦眼泪,特别有趣……”<br>  初到集体户24小时的记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h1> <h3>本文作者赵晓敏(右)知青照</h3> <h1>  <br><br> 离别<br> ——李冬</h1> <h3>本文作者李冬近照</h3> <h1>  1969年12月5日。专列出发的那个晚上,火车停在长春站里很靠边的地方。因为是临时编组,要等线路的空闲,迟迟也不开动。也不知啥时开动。 车下面,五六个来送行小伙伴,上上下下,好不兴奋。他们随父母后几批走,已定了去和龙,伊通,柳河等地。我们是吉林省第一批“五·七战士”,100户专列…… 报纸也进行了报道。在那个年代,对这些工农兵子弟之外的孩子来说,这光荣是绝无仅有的。 </h1> <h1><font color="#010101">  天太晚了,也太冷了。大人们开始撵他们回去。可车又不知啥时开。孩子们则一遍遍上来下去;握手,拥抱……如小说和电影里的惜别情景。很是享受!有的跑到车头那看,再跑回来:“要开了,加完水啦……司机来了,绿灯亮了……”冻得直跺脚,鼻涕不断。 大人们终于不耐烦了,也怕他们冻着,坚决地赶他们回家。又握了一遍手,终于道别了。 最后一个握手的,是大我一岁的牛XX。他父亲65年由教育部来吉大做总长,时间不长,文革中受冲击也轻。他也就敢打敢拼,没有我们的顾虑……那几年,我们常在一起,学吹笛子,口琴,做火药枪;一块去与人打群架…。他抱着我,从兜里拿出一只钢笔:“送給你了,留作纪念,给我写信……” 眼睛对视时,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泪花;一种从未有过的难过,从头到脚罩住了我,我说不出话来,准备了许久的道别话,一点也没了。 那 一刻的激动和不舍之情,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自心底慢慢化成了彼此终身的信任,尽管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无交集。</font></h1> <h1>  伙伴们下车走了后不久, 一声长长的汽笛后,火车终于开动了。趴在窗口,我想再看看灯火中的长春。 可突然,车窗外,月台昏暗的灯光下,伙伴们不知从何处都冒了出来! 冰雪中,他们挥着手,跟着列车,一直跑到了站台的尽头…… 我的泪不由自主地奔流而出。大人们也泛出了泪花:“唉!这些孩子…”。&nbsp;</h1><h1> 这是我初尝的人生离别。</h1> <h1><br><br><br> 五·七路上生活趣事<br> ——张海燕</h1> <h3>本文作者张海燕“五·七战士”照</h3> <h1>  我也和部分同学一样,经历了两次农村生活。那是1970年初,我随父母亲来到九台县龙嘉堡公社吉祥六队插队,家安在小队的队部,院子很大,右边是马棚,左边是库房,房后是场院。</h1> <h1>  开春了,在队长的协助下买了一头小猪🐷崽,弟弟也要来了一条小狗🐶,我妈妈更了不起,她在炕头上,竟然用手摸出数十只小鸡,成活率非常高,社员们都夸我妈厉害。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家的农村生活。</h1> <h1>  时间的流逝🐷、🐶、🐔都长大了,因为在生产队院里住,🐷散养没有圈,爸爸只搭了一个简易小窝给小🐷、小🐶睡觉用,更好笑的是我家的🐔从不用喂,只管拿着篮子到草房捡鸡蛋就好了,因为后面是场院随便吃。更好玩的是我家小🐶也时不时偷跑场院叼苞米回来给🐷吃,吃完还把包米棒子再送回去,社员都夸我家的小🐶聪明。它俩配合十分默契,感情也很好,在一个小窝窝里互相取暖相依为命。</h1> <h1>  到了年底,🐷就是短命的该杀了,我和弟弟们躲在屋里都😢了,很不舍得让小🐷离开我们。更难过的是小🐶不停叫往前冲、咬,不让帮忙的人抓🐷。后来小🐷没了,小🐶无精打采,三天不吃不喝躲在窝里,🐷骨头都不啃,为这事我小弟弟哭了一整天。看来小动物们的感情也不输给人类,甚至情浓于人。&nbsp;</h1><h1> 这是我曾经历过的一段淳朴真实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h1> <h1>  <br><br> 送别<br> ——张坎</h1> <h3>本文作者张坎知青照</h3> <h1>  等我到了集合点,几辆大解放早已停在了那里。这边,人们把箱子、柜子、行李往车上装着,那边,有人把所有的手都扯在一起,不时地抽出一只抹一下眼睛。“有啥哭的?不就是下乡吗!”我心里有一丝不屑。上车了,这时有人大声的喊,让所有人都上车出发了。</h1> <h1>  很快,车就驶出了市区。入夏,风和日丽,空旷的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林带。同样是杨树叶,看着就是比市区里的更绿。车速渐渐地快了起来,迎着风,眼睛有些睁不开。转过头来,忽然注意到身边有个女生,皮肤白皙,眉清目秀,文文静静。看到她,我的心微微一阵,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h1> <h1>  还没来得及细想,那女生抬起头来,看到我正在呆呆的看着她,我赶紧移开目光,怔怔地看着那一垄垄像我们迎来,很快又离我们远去的大地。</h1> <h1>  一排排小苗儿,好像在欢迎我们,努力地从土里露出头来,放眼看去看不到头儿。我轻轻地舒了口气,目光不由的又回落到那女生身上。整洁的衬衣,似乎难以包裹住那青春的活力。我发现,她也看着我,那乌黑乌黑的大眼睛好像在对我说:“年少帅气的小伙子,你在想啥呢?”我只敢在心里说:“你真好看。”</h1> <h1><br><br><br> 深深的雪<br> ——江欣</h1><h3><br></h3> <h3>本文作者江欣(右二)知青照</h3> <h1>  1969年12月24日,我们全家从长春出发,去往一个从没到过的地方——永吉县口前公社红旗大队第八生产队,开始了我的"五·七"道路之行。</h1> <h3>本文作者江欣(左二)知青照</h3> <h1>  老天从一早装车时就阴着,过了中午我们沒到吉林时就下起了雪,越往前走雪下的越大。到了目的地时天已黑了,什么都看不到,只见漫天大雪天地一色。安顿下来已是深夜了,全家在房东家的西屋草草安置了一下就睡觉了。第二天,也许是冷,也许是换了环境的关系,全家都起床很早,弟弟帮妈妈烧火做饭,我和爸爸出去弄烧柴,因为生产队给预备的柴禾只够烧三天。我和爸爸到河套和田埂弄得了一些茅柴,踏着没膝深的雪把茅柴弄回家。汗水把衣服弄湿,雪把裤子弄湿,湿衣裤被刺骨的寒风一吹冻的要死。</h1> <h1>  这是我生命转折的第一天。那刺骨的严寒,没膝的大雪,在我14岁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h1> <h1><br><br><br> 走“五·七”道路的第一天<br> ——李晨</h1> <h3>本文作者李晨知青照</h3> <h1>  我是1969年12月随父母下乡。记得那天特别冷,刮北风,下的大雪把路两边的沟添平了,当兵的司机为躲马车,把车开进了路边沟里,书架、桌子、椅子等都摔了出去。幸好当时去的是两辆军用车,后边的军车把掉沟的车拽了出来。</h1> <h1>  乡下的窗户是用纸糊的,点的是煤油灯,烧了3个小时炕,炕也没烧热,还倒了满屋子的烟,呛得直淌眼泪。屋子里的烟散不出去,夜里只好开着门带棉帽子睡觉。早晨起床脸上一层灰,鼻孔特别黑。</h1><h1> 这是我13岁那年最深刻的记忆。</h1> <h1><br><br><br> 满江红·风雪知青路<br> ——苏野</h1> <h3>本文作者苏野近照</h3> <h1>  天地皑皑,踏雪行,人在旅途。蹉跎赋,大地作证,半个农夫。扁担挑起英雄梦,锄头挥就仕女图。叹知青,风雪回家路,跋涉苦。<br>  </h1><h1> 俱往矣,慢回顾 ,青丝尽,银发舞。挥不去,五间房集体户。荒唐世道一过客 ,青春作伴谁做主 ?山河覆,酒里话当年,谁人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