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宜春是一座以泉命名的城市。据传,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在袁河之畔筑城立治,城西有一眼泉水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 ,故名宜春。</h3><h3> 泉之于宜春,是一种灵性,是城市之生命。宜春南北两侧地势高,中部地势低,地下水在低洼处出露成泉。因此,宜春泉井多。据早期府志记载,宜春老城区方圆两里内,就有古泉井22处之多,堪称江南古泉城。现今遗存的泉井或以泉井命名的街巷就有灵泉、 珠泉、泉井头、五眼井、七眼井等。</h3><h3> “井”字很古老,甲骨文就有“井”字。 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便以井为单位,即“八户一井”。 周易有一井卦,“改邑不改井”。村落无论怎么兴衰,井在家在,一旦离开了井,就是“背井离乡”。说明自古以来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h3><div> 宜春是我的故乡。宜春古泉井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背井离乡”40多年后,又回到宜春。岁月流逝,世空交叠。家乡的变化非常大,我们越变越老,而城市却越变越年轻。 宜春这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已经很难看到古老的痕迹,也很难找到儿时的记忆。尤其是宜春的古泉井,曾经象一位位慈祥的母亲,默默滋润着无数的生灵;更象一座座历史的路碑,时时见证着古城的变迁。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们却渐渐离我们远去并慢慢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许多回到故乡的老宜春人都会问,我们回来了,昔日的古泉井在哪里?</div><div> 闲来无事,漫步城中。为了再看一眼曾经熟悉的古泉井,我们走进“九街十八巷”, 探访老井踪迹,重温古泉故事,唤醒童年记忆,留住一丝乡情。</div><h3><b><font color="#010101"> 一、东汉古井</font></b></h3> <h3> 东汉古井发掘于老城区秀江河畔,井筒是用扇形青砖砌筑。砖面上有汉代典型的双圈纹饰。此井距今已有1800余年,是宜春乃至江西发现最早的砖砌井。</h3> <h3> 2011年2月24日,在宜春城区中心地带中山中路原普惠大楼片区危旧房整体改造拆迁工地,发掘到一口古井。</h3> <h3> 古井由梯形积木块状青砖砌成,东部一半已遭破坏,西部残存砖壁上清晰可见有双圈纹饰。现场文物专家根据出土文物特征和砖面纹样,断定古井建于东汉至六朝时期。</h3> <h3> 2011年3月11日在同一工地还发掘到一口宋代古井,出土了黑釉瓷盏、青白釉碗、碟、陶汲水罐等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施青釉双唇罐在江西是首次发现。</h3> <h3> 这是宋代古井的陶井圈。</h3> <h3> 在宋代古井里还发现大量穿有棕绳的铜钱铺满井底,形成了一个直径与井底相当,厚度约20厘米的“大钱饼”,实为震憾。</h3><h3> 东汉古井和宋代古井的发现,印证了宜春是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千年古城。</h3><h3><b><br></b></h3><h3><b> 二、一眼井</b><br></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眼井都是以地名、村名、家族名、街巷名等命名,大多分布在大街小巷,有的隐藏在老宅院落,有的座落在城中村野。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font>很多老井便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被废弃了。</h3> <h3> 2015年11月,市政府通过了《宜春城区古井保护规划方案》,安排财政资金200余万元,专项用于古井的修缮维护,留住了部分濒临消失的古泉井。</h3> <h3> <b>——黄泥塘井</b></h3><div> 黄泥塘井位于红星路与黄泥塘路交界处。这是宜春城区海拔最高、也是最深的古井,井深30多米。井口很大,口內径有1米多。过去水质清澈,可见水中游鱼戏水,后废弃。2015年市政府对该井进行修缮和维护。</div> <h3> 黄泥塘井东面有一座耶稣堂。据传,这口井是清末年间耶稣堂英国传教士挖掘。60年代曾经大修,井口内圈镶了铁箍。现在井台砌了石砖,井圈井口抹上了水泥。</h3> <h3> 黄泥塘井的石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石碑砌在古井前面,结果是见碑不见井,见井不见碑。有人说这是“八仙”做的活,虽然是调侃,但井碑不能同框实则一大缺憾。</h3> <h3> <b>——王家井</b></h3><h3> 宜春二小院內的王家井,座落在从二小大门进去右边的王氏家宅前院。水质较好,附近市民常在井里汲水。</h3> <h3> <b>——黄家井</b></h3><h3> 黄家井座落在王子巷15号院前,从太坪巷胡家祠堂通往王子巷的“黄姓墙界”下。井口较小,早年弃用。在王子巷19号巫氏家宅后院,还有一口很隐秘的古井不为外人所见,水质较好,为日常饮用水。</h3> <h3> 目前,从下棋盘巷至明月大挢片区被市政府列入棚户区改造拆迁范围,王子巷,大坪巷等市民已大部分搬迁。</h3><h3> 图为附近市民在即将拆迁的房屋和古井旁留影。</h3> <h3><b> 三、三眼井</b><br></h3><h3> 老宜春人对三眼井并不陌生,小时侯我们见过三眼井。这是宜春比较古老的井,但究竟是哪个年代砌建已无法考证。<br></h3> <h3> 清·袁州府城图标出了三眼井的方位。一口普通水井出现在官府地图里,说明当时三眼井对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从地图所示来看,三眼井座落在现步步高广场后面沿河路的位置。</h3> <h3> 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三眼井唯一的照片。这条小巷子叫三眼井巷,青石板路,窄窄的,直直的,湿湿的。古井位于秀江河畔,地势低,泉水丰沛。井沿绳痕累累,井壁青砖斑斓,显示出岁月浸淫的经历。</h3> <p> 真不知道这是谁画的,寄托了多少人对三眼井的思念。</p> <h3> 现在三眼井已经深深埋在了步步高广场下面。60年代这里是宜春电影院,三眼井巷在其东侧。70年代末建中山电影院。90年代重桂路至青龙桥整体拆迁建造普惠大厦,三眼井被填埋。2011年扩建为步步高广场。</h3> <h3><b> 四,泉井头</b> </h3><h3> 很多人不知道宜春有四眼井。其实城西有一座四眼泉水井,叫泉井头,座落在泉井头巷17号。泉井头巷北起老汽车站,南至鼓楼路。当年南来北往的乡里客乘车到宜春下站后,通过泉井头巷到商铺林立的鼓楼路。很多人路过四眼井都会掬一口泉水解渴。因此,沿井而开了许多店铺,尤以买鸡鸭蛋、腌咸蛋、制皮蛋、卤猪头猪脚者甚众。</h3> <h3> 泉井头是宜春城区所有古井中面积最大的,原来是一座长方形露天井,大约5米长2米宽。井不深,水很清,涓涌不息。很早以前古井在西门外古城墙脚下。后来为了卫生和安全,加了水泥盖改为四眼井。</h3> <h3><font color="#010101"> 泉井头承担了整个巷子和附近市民的生活用水。每天到井边挑水的人熙来攘往。只要天气好,很多市民就会到井边来清洗衣物和摘洗蔬菜。</font></h3> <h3> 2017年下半年,随着黄陂路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泉井头巷列入拆迁范围。现在已经是人走楼空,四眼井将被废弃。</h3><h3><b><br></b></h3><h3><b> 五、五眼井</b><br></h3><h3> 五眼井在东门,离我们家较远,没有太多印象。五眼井的文字记载很少,至今没有找到五眼井的照片。</h3> <h3> 五眼井社区设在昌黎巷,附近的五眼井巷,沙子巷,考棚巷,东城巷等都属于这一片区,这里已经开始动迁,除了临街的商铺店面,巷子里的居民楼大多都已经推倒了。</h3> <h3> 在昌黎巷有一口古井,井水离井口有1米多深,水质较好。有的居民说这就是原来的五眼井,经改造封了4口井,留了1口井,这种说法并不可信。</h3> <h3> 现在昌黎巷正在拆迁,附近居民已全部搬离,随着拆迁脚步临近,这口井也将不复存在。</h3> <h3> 在东城巷有一口方井。有人说这是原来的五眼井,2015年重修改名“东三角井”。这种说法不对,市政府重新修缮古井绝不会将象征历史的五眼井改为一眼井。</h3> <h3> 五眼井座落在中山中路东方红影剧院西侧的五眼井巷。这一片是宜春市房产公司的房子,有老人说五眼井就填埋在这栋楼下。也有人说五眼井填埋在房产公司门口水泥板下。总之,是看不到五眼井了。</h3><h3><b><br></b></h3><h3><b> 六、七眼井</b> <br></h3> <h3> 七眼井位于朝阳路北七眼井巷13号院旁。古井原来是一个方形泉池,后来筑了一个井盖叠在老井口上,上面有七个井圈,下面的井水是相通的。七眼井是宜春老城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井,到现在还承担着养润四方的任务。</h3> <h3> 湿漉漉的井台忙碌碌的人,可以想见当年来这里打水的人很多,每个井眼的水桶上上下下汲水的场面一定很壮观。这口老井陪着附近的老老少少走过了一轮轮春夏秋冬。</h3> <h3> 2015年市政府对七眼井进行修缮维护,重砌了井台,修起了围墙。但是,还是没有原来的井好看。井的历史无从考证,从老井口几处被绳子拉出的深深印痕来看历史不短。</h3> <h3> 黄泥塘路片区也要拆迁,市政府应该会对这口古井采取保护措施。还是跟七眼井合个影吧,兴许过段时间再也看不到了。</h3> <h3> 七眼井现状。</h3> <h3><b> 七、灵泉池</b></h3><h3> 宜春军分区对面有一条巷子。沿巷子向北再转向西至建于三国时期宜春城现存最古老的塘井一一灵泉池。据考证,灵泉池即宜春泉,宜春以此泉而名。后晋《旧唐书》记载“宜春,泉水名,在州西。取此水为酒,作贡”。即当时灵泉池水酿的酒是贡品。<br></h3> <h3> 灵泉池井水清澈透底,冬暖夏凉。冬天水面雾气腾腾,盛夏喝上一口周身凉爽。每天晨光微露或暮色降临,来井边挑水的人络绎不绝。自来水进户后,这口古泉井就成了宜春秀江宾馆的抽水池和下水井。</h3> <h3> 2015年市政府调研灵泉池的现状。可以看到秀江宾馆后院各种抽水管,排水管插入灵泉池的情景。</h3> <h3> 2015年灵泉池经过修缮改造,扩建成一个大池,两个小池,并修了围栏。但无论如何重建也恢复不了原貌,有池无泉则不灵。</h3> <h3> 明·袁州知府徐琏作的《观灵泉池》。</h3> <h3> 灵泉池东侧的大水池,井水浑浊,浮萍满池,已见不到泉水涓流的情形了,秀江宾馆的各种抽水管和排水管依然插在池中,大煞风景。</h3> <h3> 2017年下半年,秀江宾馆点响了中山路旧城改造拆迁第一爆,泱及灵泉池。不知道会不会惊动泉脉而影响泉涌,更不知道市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保存这座古老的泉井。</h3> <h3> 灵泉池周边已全部拆迁。</h3> <h3> 古井凄凄,蛙声寥寥。</h3> <h3><b style="font-size: 17px;"> 八、南池涌珠</b></h3><div><b></b><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南池涌珠是宜春八景之一。</span></h3><h3> 南池位于宜春老火车站南侧泉水岭下,是长方形的泉水池,14米长,4·75米宽,池上架有石拱挢。当年清泉从池底涌出,水质清纯,细沙若金,水泡从沙中徐徐涌出,宛如串串珍珠,故称南池涌珠。宜春多泉,唯此泉最为奇观。</h3></div> <h3> 1596年宜春推官徐之孟在泉流南坡上建珠泉亭,遂为胜景,闻名遐迩。1620年知府黄鸣乔又建珠泉寺,增添了暮鼓晨钟,明末被毁。1660年知府胡希圣建观我亭。咸丰6年被毁。现在只能从宜春画家严兴河老师绘制的这张画上来想象当时南池涌珠的景观。</h3> <h3> 被毁的南池已经见不到昔日的楼台亭榭,也没有过去的神奇与宁静,泉穴阻塞,水尽井涸,即无珠可涌,也无泉可观。</h3> <h3> 所幸当年的泉池和石拱桥得以保留,石桥拱上可见“立宗元僧造建”的字样,桥底还有“嘉庆十年”的文字。</h3> <h3> 1937年9月浙赣铁路贯通。由于南池靠近铁路及后来的宜春风动工具厂,这里便成了铁路自来水公司和宜春风动工具厂的抽水池。相当一个时期人们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意识极为淡薄,其损失无法估量。</h3> <h3> 2015年,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区古泉井的发掘和保护力度。沪昆高速铁路建设期间,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南池珠泉进行调研,并开始重建修复工程。</h3> <h3> 这是重修后的南池涌珠全景。当年沪昆高铁宜春段筹建时,南池刚好处在高架桥的某个桥墩位置上,按原来设计规划,南池将不复存在。经多方协调,中铁追加投资近千万元,在南池上空架了一道门字墩。既保证了高铁安全,也避免了南池被毁,使这一古景观延续至今。</h3> <h3> 南池倾倒无数文人墨客,凡到袁州者,莫不登楼临池,览物抒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词妙句。</h3> <h3> 明·吴之直的《宜春珠泉》。词中写道碧绿澄清的泉水一尘不染,能够映照出人的明眸纤眉,可以想见泉水何等纯净。而珠玑迸吐,素沙争相沸涌,足以证明水流何等丰沛。</h3> <h3> 朱元璋袁州逢甘泉的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兵败西溃,正值大旱,田干地裂,将士止步不前。朱唯恐陈军追上,大喝一声:“前面就是袁州府,那里有泉水岭,泉如珠涌,水甘似醇。”众将士一鼓作气赶到泉水岭,并无泉水。朱急得直跺脚,果然几股泉水从脚下涌出,顷刻成池。朱大喜,令人拿来笔墨,题写了两个字“珠泉”。既然是传说,呵呵而已。</h3> <h3> 这是南池涌珠的古井广场。整个景观除了两个泉池和中间的栱桥是历史古迹,其他都是新建的。不过因为开放式景点的回归,让附近及过往群众得到洗濯便利,也算还景于民吧。 </h3> <h3> 南池珠泉经过修缮、清淤和治理后水质有很大的改善,碧水微澜,清澈见底。能看到池底石灰,可能是消毒并净化水质。</h3> <h3> 现在的南池泉眼虽然不大,但是泉水依然涓流,水可从池中溢出。现在冬季水温在10~20度,常有市民在水渠洗條衣物或汲水带走。</h3> <h3> 由南向北看珠泉,南池前面是珠泉路,过围墙是浙赣铁路线,宜春西站清晰可见,现在改为货运站,客运全部迁至宜春东站。</h3> <h3> 南池旁边的珠泉亭,不知与古时候的相比哪个更为奇观。后面的山坡叫泉水岭,上坡就到原宜春风动工具厂,这一片也要动迁,但愿不会再惊动到历经磨难的珠泉。</h3> <h3> 泉眼饱览世间事,清流无声润千年,历尽沧桑有终日,一丝乡愁成云烟。看着那么多古泉井渐渐离我们远去,不知道应该为现代城市快速发展感到自豪,还是应该为古老文明逐渐消失感到惋惜。一口老井的确算不上文物古迹,上不了宜春的历史文献,更入不了开发商的推销手册。但是在毁了古城墙、老城门、河畔吊脚楼、文笔峰和残缺的宜春八景的千年古城,现在除了古老而年轻的袁州谯楼,还有多少历史的痕迹可以成为宜春历经沧桑岁月的象征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