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疏财的金代义士——游完

温峰著

<h3><font color="#010101">  有美一人兮,阳水之间。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拥多藏而不殖兮,性好施而名完。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嗟尔众母兮,拯危殆而为安。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以饱以燠兮,伊谁之赐。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如康如庄兮,载履平地。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卢敖千古兮,老而弥挚。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怀若人兮,邦之义。 &nbsp;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清代崞县举人贾克明写的《崞阳十二寿》中的第五寿《游完篇》。乍一看,好像是在赞美一位仗义疏财的江湖侠女。其实不然,“美人”在古汉语中除了特指女性外,亦指一切具有美好品德之人。这首辞赋所赞美的,正是崞县历史上以乐善好施而名垂千古的金代“义士”游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游完,金代崞县大林村人,生卒年不详。根据清代乾隆版《崞县志》所载其活动年代,大体可推断生活在金大定至泰和年间,即公元1161年至1208年前后。游家世为崞县大户,良田千顷,富甲一方。金大定初年,崞县适遇百年不遇的大饥荒,庄稼成片旱死,百姓收成不到一二。整个雁门关内外,天干地裂,饥民累累。游完毅然开仓放粮,每日施济三百余口。朔冬初至,见灾民衣薄袖单、难以御寒,急捐棉衣五百套,羊裘衣三千有余,使灾民免于饥冷。为了让灾民有尊严地接受救济,他还想出了一个“以工代赈”的扶持办法,即招募灾民平治道路,以此获得相应的报酬。北起雁门太和岭,南至忻州石岭关,全长250余里的一段官道,彻底整修了一遍,多年坑洼之路,顿成坦途。灾民家口则赖以保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崞县城南北门外各有一条小河穿官道而过,河上旧时搭有简易木桥。桥体结构松散,且搭建低平,每闹水患兵灾,则首当其冲。每年毁了建,建了毁,耗工费力,民众苦不堪言。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游完出白银数万两,建成南北两座石拱桥,使后人免于修桥之累,从此一劳永逸。</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游完创建的这两座石桥,北曰“来宣桥”,南曰“普济桥”,皆用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桥基稳固牢靠,桥体对接严密,千块构件,浑然一体。</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来宣桥俗称“北桥”,建在崞城北门外,是一座空腹式圆弧形石拱桥。桥高4丈,宽2丈,长12丈。桥身两边均置雕石实体栏杆,上饰仙桃、石榴、佛手等吉祥石雕,栏板上雕刻花卉图案。整座石桥古朴典雅、雄浑壮丽,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画,不吝溢美之词。可惜,这座精美的石拱桥毁于1952年的一场地震。1954年崞县人民政府进行重建,但新建之桥未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因而,现今已经无法寻觅到往日的神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普济桥俗称“南桥”,建在崞城南门外的南河上。其造型与来宣桥相似,唯规制略小。桥体由一个单孔长券和四个小券组成。大券口两边雕有神兽头像和人物故事组画,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图案。所有雕饰精美雅致,线条流畅,代表了金代桥梁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游完创建的这两座精致的石拱桥,历经八百年沧桑岁月,巍巍乎屹立在崞阳的小河上,见证了时事的变迁和王朝的兴替。它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丰碑,无声地向后人述说着往日游门一族的丰功伟绩。民国年间,有一位叫程子圣的青年学生,与文友游南、北二桥,见桥上车马络绎,无不逍遥而渡,不禁喟然长叹:“人生有三不朽,而立德居其首。岂不信然欤?夫游氏,数百年以前之人也。当其时,超出乎游氏者有之,与游氏并驾齐驱者有之矣。而今安在哉?游氏以二桥独存,并妇人、女子未有不知其名者,盖未建此桥之前,人皆受跋涉之艰;既建此桥之后,人咸有平易之利。不但利于一时,且利于千载,利于无穷。而德随之立焉!”&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游完晚年,好善之心愈发强烈。临终前,仍以仁义之道激励子孙。游门仗义疏财之举,至今为人称颂。崞县文庙乡贤祠中,奉祀有23位县籍古代名贤,其中仅有两位是以崇善立德而被祀为乡贤,游完为其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历史就是这样,听起来很精彩,感受起来却又格外沉重。就如同这两座建成不久的石桥,其伟岸的风姿,终将躲不过蒙古铁骑的践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北方蒙古大军趁金国国势衰弱之际,大举南侵。破雁门关,大掠忻、代二州。崞县居民逃亡过半,游家损失惨重。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金国都城被围,宣宗率皇室大臣、北方巨族一并南迁至汴梁。为避战乱,游氏家族也在游完儿子的带领下,随南迁大军迁往河南许州临颖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元太宗四年(公元1232),蒙古军队攻破金国都城汴京,金国亡。在收编的故金将士中,有一位操着北方口音的年轻小将,分配到蒙军大帅巴尔思不花部下,任帅府经历。此人姓游名显,正是崞县“义士”游完之孙。五岁时随父迁河南,十八岁从军,直至被蒙军收编。游显后随千户阿思兰一起伐宋,因屡立战功,被任为襄阳副达鲁花赤,继升大名府宣抚使。至元二年(公元1265),任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改大都路总管。至元八年(公元1271)任总管襄阳水军万户,又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元朝军队渡江攻宋,游显授前军宣抚使。宋亡后,历任浙西道宣慰使、中书右丞、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官拜荣禄大夫,官阶从一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游显虽权高位重,戎马倥偬,但时刻不忘游门行善立德之祖训家风。平时与下级平易相处,以事感人,常救人于危难之中。在担任益都路总管时,遇到有盗窃军马者,按刑律当加倍罚偿。他则先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垫还,然后再给盗贼最后期限。如果到时不还,再送官加罚。在平江路任上,曾将130石公粮借给饥民,约定秋后偿还。民众感恩戴德,到期没有一个赖帐的。这是《元史》中记载的关于游显的两件事,其仁厚之秉性可见一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有美一人兮,阳水之间。拥多藏而不殖兮,性好施而名完。”金元以来,崞人对游家的感恩、赞美不但相传于口中,而且写进了史志里。这是八百年前成就的一段美丽的缘。而今,在崞阳的南河上,那座古老的石桥依然巍巍挺立。每当人们赞叹它的美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位名“完”的完美老人。</font></h3>

公元

灾民

游完

石拱桥

游氏

金国

路总管

石桥

金代

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