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去云南,一定要去一次丙中洛。丙中洛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北部。滇藏边界,雪山深处,怒江奔腾而出,江岸是鲜为人知的人间仙境。这里有雪山,有田园,有藏式的风情,也有欧式的宁静,是中国遗留给云南最后的秘境,传说这里是人神共居的福地。</h3> <h3> 怒江之水在这里缓缓流过,碧罗雪山在这里常年不化。这里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h3> <h3> 在丙中洛北端,是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又根据地形地貌,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石门关,石门关不仅雄伟壮丽,粗犷凝重,还有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而且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六团的指战员就由此进入西藏,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h3> <h3> 那恰洛峡谷,是怒江峡谷中最大最美的峡谷,也是云南境内的最后一个峡谷,这里和西藏察隅的察瓦龙交界。</h3> <h3> 怒江第一湾。三江并流而不交汇的怒江,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在这里环绕。全长1540公里的怒江,自青藏高原穿山越谷至丙中洛,受大山阻挡而形成的半圆形大湾,成为了这片秀美土地上的第一湾。</h3> <h3> 涛涛怒江,烟雨山水。站在丙中洛的观景台上,禁不住感叹:原来世间还有一个这么美的地方,美得过世外桃源。</h3> <h3> 桃花岛,形似怒江第一湾,比怒江第一湾多了一座铁桥连接丙中洛。桃花岛上的桃园村,又叫扎拉桶村,因怒江环绕,成半岛状,岛上桃花甚多,故此得名。岛上有28户怒族在哪里过着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桃花节民俗。</h3> <h3> 秋那桶。 是云南省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桶,在怒族语言里,是和平、平安之意,印证了这处似乎桃花源般的村落。</h3> <h3>在怒江,凡称为“桶”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h3> <h3>怒族同胞就地取材用石板当瓦,木板当砖砌成的木楞房。</h3> <h3> 怒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散居在方圆十多公里的山中,他们繁衍生息了几百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的农耕生活。</h3> <h3><font color="#010101">“外出打工一年,全家不愁花钱”,尽管政府对少数民族扶贫工作丝毫没停缓,但是外出打工仍然是这里人们快速脱贫的途径。</font></h3> <h3> 人神共居的地方怎么能少了神?秋那桶的怒族、傈僳族村民,无一例外是忠实的天主教徒。</h3> <h3>秋那桶白汉洛天主教堂,看着更像一座寺庙。</h3> <h3>从怒江对面看茶马古道,这是从峭壁上开凿出的一条滇藏古驿道。</h3> <h3> 茶马古道在今天的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h3> <h3>茶马古道翁里段,从这徒步至雾里村。</h3> <h3>能在茶马古道上实地体验一番,是这趟云南行收获之一。</h3> <h3> 五十年代上演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拍的就是这里。它把西藏的毛皮药材运往内地,再把内地的丝绸茶叶等物资运到西藏或更远的尼泊尔、印度。</h3> <h3>移步即景,瞩目成画。</h3> <h3> 走过这座云中雾里桥,就是美丽的雾里村了,据说雾里村目前是唯一还在通过茶马古道通商的村落。</h3> <h3>怒族特色的石片房顶。</h3> <h3> 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小村落,原始的似乎从未被开垦,不染尘埃的一块净土,婉若雾中仙境。</h3> <h3>杆栏式和半杆栏半土垒式民居。</h3> <h3>村里的留守儿童,孤独地坐在哪,爸妈都外出打工了吗?</h3> <h3> 走出雾里村的古驿道有一段路异常难走,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奔腾的怒江,加之天雨路滑,高高低低,满脚泥泞,所有的负重都在先生身上了,手脚并用才走过来。我已无法拍照了,这一张照片是从别人美篇上借来的。</h3> <h3> 走过这座铁桥,回到了上车集中地,丙中洛秋那桶、雾里村、茶马古道徒步体验结束了。</h3><h3> 《孤独星球》里这样写道:云南所有你已熟知或者尚且陌生的精彩都在怒江至腾冲这条路线之中,所以,来丙中洛,此生哪怕一次。 </h3><h3> 大美的祖国,我来过了,我看过了。✌✌✌</h3>